毛澤東的實踐論讀書筆記
2023-10-09 19:21:45 3
讀書筆記是指讀書時為了把自己的讀書心得記錄下來或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來而做的筆記。在讀書時,寫讀書筆記是訓練閱讀的好方法。小編整理的讀書筆記,快來看看吧,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毛澤東的實踐論讀書筆記一:
1937年7月,正是中國革命的生死關頭,黨內卻出現了兩種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妨害著革命的發展。為了揭露這種不好的現象,從而推動中國革命的發展,毛澤東寫了這篇著名的文章。通觀全篇,此文幾乎是一篇完美無缺的哲學論文,到處閃耀著思辯的哲學光芒;同時又因為毛澤東是文學家,身上流著中國文人的血,理所當然地使這篇文章充滿了文學氣息。實踐是尋求真知的唯一途徑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目的和檢驗標準。」
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實際的情形是這樣的,只有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物質生產過程中,階級鬥爭過程中,科學實驗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時,人們的認識才被證實了。人們要想得到工作的勝利即得到預想的結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於客觀外界的規律性,如果不合,就會在實踐中失敗。人們經過失敗之後,也就從失敗中取得教訓,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適合於外界的規律性,人們就能變失敗為勝利,所謂「失敗者成功之母」,「吃一塹長一智」,就是這個道理。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內在實質,「認識——實踐——再認識」是《實踐論》的實踐路線。
實踐要注意方法
實踐,就是一個怎樣驗證真理是否符合客觀事物及其規律本來面目的過程。談實踐的方法,我想從實踐的特性開始說起。
一則,實踐具有時間性和地點性:實踐的內容會隨時間、隨場合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被前期、他地的實踐所證明的東西不一定適用於當時(以及未來)、當地。「刻舟求劍」者犯得就是類似的錯誤。二則,實踐具備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種局部實踐的結論不一定適用於全局實踐,某種偶然實踐的結果不一定體現基本的、普遍的規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類似的錯誤。三則,實踐具有層次性:此一層次實踐的結論不一定適用於其他層次和全部層次。四則,實踐具有主觀性:人類的任何實踐活動不可能絕對擺脫實踐主體主觀因素的制約;絕對客觀的人類實踐,是不存在的。主體能動發揮程度的不同,必會影響到實踐的具體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則形成了人類實踐的「隱蔽性」,或曰局限性。正因如此,僅僅依靠一時一地的、個別的、局部的具體實踐,來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種認識,那是不充分的;僅僅依靠具體實踐所得出的具體結論,而不給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總結,卻來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種認識,同樣是不充分的。
具體實踐只能用以證明具體結論,基本實踐只能用以證明基本結論,普遍實踐則可用以證明普遍結論;而唯有藉助於人類的理性思維能力(能動),把人類的全部實踐從局部上升到基本、從基本上升到普遍、進而抽象地形成人類的普遍實踐(絕對實踐),才能足夠地證明客觀事物的真理。
另外,還要預防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這篇文章,對當時中國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它批判了當時革命中存在的兩種不良傾向,其一是經驗主義,其二是教條主義。經驗主義有什麼害處呢?不妨舉一例說明。一隊科研人員要到某雪山頂上探險。一位專家指出,高山頂上酷寒,煤氣孔容易被凍住,需多帶幾根鋼針以防不測。但是負責裝備的是個老隊員,他僅憑經驗認為,一根鋼針就足夠了,因而沒有聽從專家的勸告。結果這群人全部被凍死在山頂,就因為那根鋼針不小心弄斷了,煤氣孔堵塞,無法取暖。
毛澤東的實踐論讀書筆記二:
《實踐論》是毛澤東哲學代表著作,運用了馬克思哲學的觀點,有力地批判了當時黨內嚴重錯誤的教條主義。以實踐觀點為基礎,以認識和實踐的辯證統一為中心,系統地論述了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因為重點是揭露看輕實踐的教條主義這種主觀主義,故名為《實踐論》。
《實踐論》具體地論述了實踐及其在認識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強調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它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社會實踐有階級深刻的影響;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推動認識發展的原動力;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認識外界的真理性的主要標準;實踐還是認識的目的,無產階級認識世界的目的是為了改造世界;階級性和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兩個最顯著的特點。該著作具體地論述了在實踐基礎上認識發展的辯證過程,論述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係,批判了唯理論和經驗論的錯誤。
文章指出,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入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也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
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辯證唯物論有兩個最顯著的特點:一個是它的階級性,公然申明辯證唯物論是為無產階級服務的;再一個是它的實踐性,強調理論對於實踐的依賴關係,理論的基礎是實踐,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判定認識或理論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觀上感覺如何而定,而是依據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從這我們不難發現,毛澤東同志在《實踐論》中所闡述的觀點和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是完全統一的,正如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也就是今天被我們常提到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毛澤東的實踐論讀書筆記三:
毛澤東同志在《實踐論》中說: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地感覺它。《實踐論》還談到,「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無論何人要認識什麼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於(實踐於)那個事物的環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這說法看似平淡無奇,實際上正是許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正如在過去的十幾年學習生涯中,我們學大多數知識都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對於一個沒有任何社會經驗的人,學這些理論無異於紙上談兵。即使我們當時記得很牢,考試時可以做出絕大部分甚至所有的題目,但是如果沒有實踐,我們就學不會真正的知識,因為我們沒有和所學的內容形成共鳴,而知識和經驗的掌握大多來自於親身實踐。其實回想高考前所學的知識,大多也都忘卻。如果立馬再來一次,我想我不能出現在今天的校園了。所以實踐是重要的,只有在實踐中我們才能真正掌握需要的知識和技能。
實踐也要求我們對於時間和空間有個統一,因為不同的時期和地點會要求我們進行不同的實踐,在整篇實踐論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符合當時歷史背景的具體實例,用那些實例來說服人們,我們也知道,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所以在不同的時期地點,需要進行不同的實踐。這就是我們所說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許多人總埋怨機會太少,其實機會從來就不是少,只是我們沒有做好充足準備,沒有在不同狀況下進行不同實踐的能力。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我們要做好迎接各種挑戰的準備,要積極提升自我,積極了解各方面知識與經驗,這樣當機會來臨時,我們才能把握機會,在各種情況下都能創造成功。我們要抓緊機會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才能做有準備的人。《實踐論》引導我們現在、將來各種實踐活動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
「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對於這句話,毛澤東同志給了更加深刻準確的詮釋: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於是認識被證實了,如果達不到,說明認識是錯誤的,改正之,然後才有機會取得成功。
成功是在不斷的實踐中產生的,實踐,改進,再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