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五行學說與中華醫學的關係(陰陽五行理論)
2023-10-29 06:46:32
中醫陰陽與五行有什麼聯繫嗎
太極生兩儀即陰陽。太極代指人是個整體,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代表人體的五個臟腑
傳統中國醫學簡稱中醫學,以中國哲學中的什麼作為理論基礎?
中醫基礎理論立根於陰陽五行學說。包涵樸素唯物主義和原始辯證法,普遍聯繫性和整體性的認識論的哲學思想。
陰陽和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的哲學理論,概括了古人對自然界發展變化規律的認識,為原始的歸納辨證法。早在約兩千年前,陰陽學說就被引用玫醫學領域,成為中國醫學的一種理論。在我國醫學中,無論對人體的組織結構、功能活動、疾病的發生、發展,以及藥物治療,都運用陰陽五行學說。為了完整地理解我國醫學的精華,有必要了解陰陽和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
一、基本概念: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行學說為我國古代的一種哲學學說,認為五行是構成宇宙的基本物質元素,宇宙間各種物質都可以按照這五種基本物質的屬性來歸類,五行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繫。我國醫學便借用五行學說來說明人體內部以及人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用以補充陰陽學說。
(一)五行相生相剋:相生,有相互滋生、促進、助長的意思;相剋,有相互制約、抑制、克服的意思。
五行相生的規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剋的規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相生關係中任何一〞行〞都脤有〞生我〞(母)和〞我生〞(子)兩方面的關係,把它比喻為〞母〞與〞子〞的關係。在相剋關係中任何一〞行〞,又都具有〞我克〞(所勝)和〞克我〞(所不勝)兩方面的關係,稱之為〞所勝〞與〞所不勝〞的關係。
五行相生之中,同時寓有相剋:相剋之中也寓有相生(圖一)。
相生相剋是一切事物維持相對平衡不可缺少的條件。所以五行生剋制化是正常現象。
五行中任何一〞行〞太過或不及,出現異常現象,都可引起相乘或相侮的變化。乘是乘虛侵襲的意思;侮是欺侮的意思。相乘是過度的相剋,超過了正常制妁的程度,其規律同相剋,但被克者更加虛弱。相侮即〞反克〞,又叫反侮,即本來是自己所能克勝的,卻反而被它克勝,其規律與相剋正好相反(圖二)。例如,正常時土克水,若土氣虛弱,或水邪泛濫,水就反過來侮土。
(二)五行歸類:中國醫學中以五行為中心,將自然界和人體有關的事物和現象按其屬性、形態相類同的,分別歸納成五大類,其關係簡列如下表:
二、臨床應用:中國醫學的五行說,是將人體各部份歸屬成木、火、土、金、水五大類。歸納的同類事物之間發縱的聯繫,各類事物之間發生橫的聯繫。在縱的聯繫方面,例如屬於木的,有肝、膽、目、筋、怒、青、酸、風等,其相互之間的聯繫是〞肝開竅於目〞,〞肝主筋〞,〞怒傷肝〞,肝病易生〞肝風〞等等。臨床上,望診時常以面部的色澤來辨別臟腑的病證,如青色多屬肝風,赤色多屬心火,黃色多屬脾溫,白色多屬肺寒,黑色多屬腎虛。而用藥時,有時也可按五臟與五味的關係加以選擇,如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鹹味入腎等等。
在橫的關係,就是各類事物之間,運用生克、乘侮等變化來來說明五臟之間在生理和病理情況下的相互關係。
例如某一髒有病既可因生克關係由另一髒傳來,也可以通過生克關係傳到另一髒。所以在治療時除對某髒本身的病變進行處理外,還要考慮到其它臟腑,進行全面調治。(金匱)說:〞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即是此意。又有所謂〞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即是根據這種道理而確立的治療原則。如肺氣虛,可以根據土生金,虛則補其母的道理,用溫補脾土的方法來治療;又如肝火太盛,也可根據木生火,實則瀉其子的道理,用清瀉心包火的方法來治療。
五行學說以五行的特性對事物進行歸類,將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和現象的性質及作用與五行的特性相類比後,將其分別歸屬於五行之中。如事物的特性與木的特性相近,則歸屬於木,而與火的特性相類似的事物,則歸屬於火。
五行學說認為,五行之間存在著生、克、乘、侮的關係。五行的相生相剋關係可以解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則可以用來表示事物之間平衡被打破後的相互影響。
相生即相互資生和相互助長。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生關係又可稱為母子關係,如木生火,也就是木為火之母,火則為木之子。
相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約束。五行的相剋次序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剋是密不可分的,沒有生,事物就無法發生和生長;而沒有克,事物無所約束,就無法維持正常的協調關係。只有保持相生相剋的動態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發生與發展。
如果五行相生相剋太過或不及,就會破壞正常的生克關係,而出現相乘或相侮的情況。相乘,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對被克的一行克制太過。比如,木過於亢盛,而金又不能正常地克制木時,木就會過度地克土,使土更虛,這就是木乘土。相侮,即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過,使克它的一行無法制約它,反而被它所克制,所以又被稱為反克或反侮。比如,在正常情況下水克火,但當水太少或火過盛時,水不但不能克火,反而會被火燒乾,即火反克或反侮水。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中醫學利用五行學說來解釋人體的生理功能,說明機體病理變化,用於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五行學說將人體的五臟六腑分別歸屬於五行。從五臟的資生來看,腎水之精以養肝木,肝木藏血以濟心火,心火之熱以溫脾土,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肺金清肅下降以助腎水。這說明了五臟之間的相生關係。從五臟之間的相互制約來看,肺氣清肅下降,可以抑制肝陽上亢,即金克木;肝氣條達,可以疏洩脾土的鬱滯,即木克土;脾的運化,可以避免腎水的泛濫,即土克水;腎水的滋潤,能夠防止心火的亢烈,即水克火;而心火的陽熱,可以制約肺金清肅的太過,即火克金。中醫學還用五行學說來說明人體與自然環境及氣候、飲食等的關係。
人體在病理情況下的改變,也是可以用五行學說來說明的。由於臟腑分屬五行,臟腑之間的相互影響,也是依據五行學說的規律的。如肝病傳脾,即木乘土;而脾病及肝,即土侮木;而肝脾之間的相互病理影響,則為木鬱土虛或土雍木鬱。肝病影響到心,為母病及子;影響肺,即木侮金;影響腎,即子病及母。
依靠中醫望、聞、問、切四診方法所獲得的信息均有其五行歸屬,據此,可以綜合判斷患者的疾病。比如,患者面色發青,喜食酸食,脈弦,則可診為肝病;面色紅,口中苦,脈洪大,可診斷為心火旺。又如,痙攣拘急抽風,根據五行歸類屬木病,從人體臟腑來看,可診斷為肝病;全身水腫,小便不利,五行歸類屬水病,而病位可定為腎。
根據五行學說,治療疾病時不僅要考慮發生病變的臟腑本身,還應根據臟腑之間的生克關係,控制疾病的傳變。正如《難經》所論述的:「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當先實脾。」
中醫根據五行「相生」規律,提出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治療原則:
1. 補母,主要用於母子關係的虛證,在針灸療法中,凡是虛證,可以補其所屬的母經或母穴,如治療肝虛證時,選取腎經合穴陰谷。此即虛則補其母,補母則子安。
2. 瀉子,主要用於母子關係的實證。在針灸療法中,凡是實證,可瀉其所屬的子經或子穴。如肝實證可取心經滎穴少府,或本經熒穴行間治療。此即實則瀉其子,瀉子則母安。 根據母子相生的關係,提出以下治療原則:
1.滋水涵木法,即滋養腎(水)陰以養肝(木)陰的方法,適用於腎陰虧損而導致的肝陰不足之證。
2.益火補土法,即溫腎陽(火)以補脾(土)陽的方法,適用於腎陽衰微而導致的脾陽不振之證。在五臟配屬五行中,火指心,但自命門學說興起,對機體的溫煦多指為命門之火的作用,即腎陽的作用。
3. 金水相生法,即滋養肺(金)腎(水)陰虛的治療方法,適用於肺虛不能輸布津液以滋腎,或腎陰不足,精氣不能上滋於肺,而致肺腎陰虛者。
4. 培土生金法,即補脾(土)益氣而達到補益肺(金)氣的方法,適用於脾胃虛弱,不能滋養肺而致肺虛脾弱之證。
中醫根據五行"相剋"規律,創建了以下治療原則:
1.培土製水法,適用於脾虛不運,水溼泛濫而致水腫脹滿之證。土和水,指脾腎兩髒,培土製水,指溫運脾陽,或溫腎健脾,以治療水溼停聚為病,又稱溫腎健脾法。若腎陽虛不能溫脾陽,則腎不主水,脾不制水,水溼不化,治當以溫腎為主,兼顧健脾。
2.抑木扶土法,適用於肝的疏洩太過,木旺乘土之證。木和土,乃肝脾兩髒。抑木扶土,即疏肝健脾以治療肝旺脾虛,又稱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調理肝脾法。
3. 瀉南補北法,適用於腎陰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濟,心腎不交之證。心主火,火屬南方;腎主水,水屬北方。 瀉南補北法,即瀉心火滋腎水,又稱瀉火補水法。
4.佐金平木法,適用於肺失清肅,肝火偏盛之證。金和木,乃肺肝兩髒。佐金平木,即清肅肺氣以抑制肝木,又稱清肺瀉肝法。
中醫與陰陽五行學說是什麼關係?
在中醫裡,把在功能上相關的、有聯繫的,在屬性上相同的這些器官,作為一個整體來構造我們的五臟系統。
通過這樣一划分,五臟就不是指在菜市場看到的五臟了,而是指一個體系結構,同時這種體系結構還不僅僅表現在我們的身體上,而且還與外在自然環境也有著密切的相應關係。
在中醫學中,為了說明體內、體外的整體性以及它們之間複雜的關係,便以中國特有的陰陽五行學說為中心,按照它們各自的特性,採取類比的方法,將自然界和人體有關的事物按其屬性分別歸納為五大類,其主要目的是便於了解各種事物之間的關係。
我們首先介紹一下陰陽的概念。陰陽學其實是以陰陽兩種屬性來表述事物的特點。
對於陰陽最初的解釋,應該是山的向背,也就是對於陽光的向背來作為陰陽的一種解釋。比如說,能見到陽光的地方屬陽;見不到陽光的地方屬陰。後來古人又把陰陽抽象出來,擴展到一個哲學的範疇,把所有動態的、上升的東西比喻為屬陽,所有靜態的、下降的東西比喻為屬陰。
而中醫就是以陰陽兩種屬性和特徵來表述我們身體的一個平衡狀態,認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也就是說,陰陽如果達到平衡,就不會生病,一旦失去平衡就會生病。
古代醫學借用「陰陽五行學說」來解釋人體生理、病理的各種現象。五行,就是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這五類物質的運動。而「五行學說」則是用這五類物質的運動變化,以及它們之間相生、相剋的相互關係來作為解釋事物之間相互關聯及運動變化規律的工具。
中醫學中,首先以歸類的方法,說明人體各部位之間及其與外在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其次是在五行歸類的基礎上,以五臟為中心,以五行的相生、相剋關係,說明人體各部位之間在生理過程中的關係。在病琿情況下,也以這種關係來分析、判斷病情。
怎樣認識中醫陰陽五行學說
陰陽與五行,最初都是一種生活概念,它是唯物的,在歷史上起了反神權、反迷信思想的進步作用,祖國醫學中的陰陽五行學說,是一種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承認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認為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聯繫的,而且事物內部都包含著陰陽兩種對立的相互依存和鬥爭。
中醫應用這個觀點,指導防病治病的實踐,在歷史上對祖國醫學的發展曾起過積極的作用,這是應當肯定的。》》》
中醫學說中的四大病因
陰陽五行學說,貫穿在中醫學的各個方面,用來說明人體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發生發展規律,以及人體臟腑組織之間相互關係與變化,它在歷史上對中醫理論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至今臨床實踐中仍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但是,限於當時社會歷史條件,還不可能擺脫唯心論和形上學的影響。特別是五行學說,由於它採用了直觀的取類比象的方法,把一切事物全部分為五類,機械地納入五行之中,從而不能全面地、正確地認識客觀世界,以五行相乘相侮來歸納一切事物之間 的關係,把事物本來的辯論法變成循環無端的周而復始的呆板的公式,從而摻入了形上學的內容。所以,我們對陰陽五行學,既要懂得它的原意,更要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加以批判地繼承,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以便更好地發掘祖國醫學寶庫,為我國乃至世界醫學作出貢獻。》》》
中醫五行之木
什麼是中醫的陰陽五行說?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它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世界是在陰陽二氣作用的推動下孳生、發展和變化;並認為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的物質是構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這五種物質相互資生、相互制約,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這種學說對後來古代唯物主義哲學有著深遠的影響。人們在長期醫療實踐的基礎上,將陰陽五行學說廣泛地運用於醫學領域,用以說明人類生命起源,生理現象,病理變化,指導著臨床的診斷和防治。陰陽五行學成為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起著極為深刻的影響。
陰陽
傳說天地形成之前,宇宙一片混沌,盤古開天闢地,將混沌一分為二,天為陽,地為陰。後來古人依據生產、生活實踐和對自然現象的長期觀察,逐漸把太陽、男性、力量、光亮、熱等帶有向上的、運動的、積極的、肯定的、善意的、熱情的屬性歸為陽,把月亮、女性、軟弱、黑暗、冷等帶有下沉的、靜止的、消極的、否定的、惡意的、冷淡的屬性歸為陰,並由此歸納出一套陰陽相互作用的理論,來解析說明世上萬事萬物的產生和發展。把它應用到自然界、人類和生老病死便有了之後的陰陽五行學說、陰陽八卦學說和古老的中醫學理論。
五行
古人以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元素組成的,而且更進一步地認為,這五種元素互相轉化、互相制約,從而形成了天地萬物千姿百態的架構和取向。對於五行轉化的規律,可分為相生和相剋兩種。
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陰陽與五行的關係陰陽屬於陰陽五行學說立論的基礎。陰陽與五行屬於形式與內容的關係。就是指無論陰的內部或陽的內部包括陰陽之間都具備著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象表達的那種生克利害的基本關係。換句話來說,即陰陽的內容是通過木火土金水物象反映出來的,五行屬於陰陽內容的存在形式。如:宇宙雖然無邊無際,但在地球這個視角其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就是天地,天地的空間就是通過東南中西北顯示出來的。
陰陽五行主要是什麼?
陰陽五行指構成世界的5種基本物質,主要是:金、木、水、火、土。這5種物質相互滋生、相互制約,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
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對後來古代唯物主義哲學有著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