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徒的意思(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2023-10-07 18:35:42 3
即使是天才,生下來的第一聲啼哭也絕對不會是一首好詩。——魯迅
古人云:「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水太清了,魚就無法生存;對別人要求太嚴了,自己就會沒有夥伴。這正是古人眼中與人相處的「中道」。水清當然好,但太清的水,容不了任何微生物的生存,也沒有任何隱蔽因素,魚就無法存活。
現實社會裡,人能明察是非、分清善惡,當然好,但過分明察秋毫,對別人太過苛刻,就變成了對人求全責備的嚴苛挑剔,就不能容人了。
子貢問孔子:「人應該如何為官呢?」孔子回答:「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意思是說水太乾淨,魚兒不能生活,對人的要求太高就不會有朋友了。
所以,做人要儘量能容人之短,只有這樣,才能贏得他人的尊敬,贏得更多的朋友。
實際上《漢書·東方朔傳》中也曾引用這句成語: 「詩云:『禮義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可隱喻現實社會裡就是:人太精明而過分苛察,就不能容人,就沒有夥伴沒有朋友。因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的過錯或性格上的差異。
這句格言從自然現象談起,告誡我們不要對對錯、是非過於執著。就好比肥沃寬鬆的土壤,樹木就必然會生長茂盛一樣(這當然須有其他要素如陽光、水分等,人有了不執著於是非的開放心態,能動的觸角就會四處延伸,做出儘可能大的效果和成績。
但人事之間的尺度是不易掌握好的,往往不是太過,就是不及,結果總是不能盡如人意。
盤珪禪師是備受大家尊崇的禪師。有一次,他的一個學生因為行竊被人抓住,眾人紛紛要求將這個學生逐出師門。但是盤珪並沒有那樣做,他用自己的寬厚仁慈之心原諒了那個學生。
可是沒過多久,那個學生竟然又因為偷竊而被抓住。大家認為他舊習難改,要求將他重罰,但盤珪禪師還是沒有處罰他。其他學生很是不服,他們聯合上書,表示如果再不處罰這個人,他們就集體離開。
盤珪看了他們的聯合上書,然後把他的學生都叫到跟前來說:「你們都能夠明辨是非,這是我感到欣慰的。你們是我的學生,如果你們認為我教得不對,完全可以去別的地方。
但是我不能不管那個行竊的學生,因為他還不能明辨是非,如果我不來教他,那誰來教他呢?所以,不管怎麼樣,即使你們都離開我了,我也不能讓他離開,因為他需要我的教誨。」
那位偷竊者聽了盤珪禪師的話,感動得熱淚盈眶,心靈因此而得到了淨化,從此以後再也不偷別人的東西了。
人無完人,每個人身上都有缺點。面對犯錯的人,我們要以真心來感化他,排斥和嫌棄都是不明智的做法。我們要用寬厚仁慈的心來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讓他們感受到我們的真情。
《萊根譚》中說:「君子當存含垢納汙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意思是說,君子應該有容忍世俗和別人的氣度,不能自命清高,否則就會陷於孤獨。
宋朝時,有一對親兄弟,哥哥名叫宋郊,弟弟名叫宋祁。
兄弟二人都有大才,同時被舉薦入朝為官。
皇帝對宋家兩兄弟進行了一番調查,發現哥哥宋郊為人低調、寬厚。
弟弟宋祁性格孤傲,時常批評他人,仿佛滿朝文武都入不了他的眼。
不久,宋郊被封為宰相,委以重任;而宋祁卻始終沒能得到皇帝的提拔。
古語說:「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這句話是告訴我們要嚴格要求自己,寬容對待別人,這樣才能讓自己少犯錯誤,並受到他人的歡迎。
有些人心胸狹窄,總喜歡揪著別人的「小辮子」不放,得理不讓人,他們永遠不會招人喜歡。對於朋友的缺點,只有採取忍讓和理解的態度,才會讓你們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親密和諧。
多一些寬容之心、少一些刻薄與計較是做人的美德與修養。如果譴責別人的小過失,念念不忘別人的舊惡,那麼將會使我們的心胸變狹窄,更造成自己與別人相處時的潛藏危機,為自己樹立更多的敵人。
相反,一個心胸開闊,寬恕仁愛之人,他自身的修養不但會臻於完美,與別人相處也會一團和氣。
我們如果以歡喜、欣賞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看待的將是美好的風景。如果以悲苦,挑剔的眼光來對待,我們看到的也將是不盡如意的景象。
一個人太過於耿直,那麼也會處處受人掣肘。一個成熟的人,遇事該是靜而不燥,處變不驚的,雖知世故,但不世故。心胸寬闊,能善待和無視身邊不喜的人或事物。不會計較別人的錯誤與過失,不會執著真相,更不會刨根問底。
熱播劇《清平樂》中我們可以看到,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宰相呂夷簡執政。吏部員外郎範仲淹上《百官圖》議論朝政,指呂夷簡以權謀私、任人唯親,卻反被呂指為離間君臣、引用朋黨貶到饒州。
康定元年,西夏王李元昊率兵入侵,範仲淹被任命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負責防禦西夏軍務。這時,宋仁宗下諭讓範仲淹不要再糾纏和呂夷簡過去不愉快的事。範仲淹「頓首」謝曰:「臣向論矗國家事,於夷簡無憾也。」意思是說,我過去議論的都是關於國家的大事,對夷簡本人並沒有什麼怨恨。
呂夷簡聽說後,深感愧疚,連連說:「範公胸襟,勝我百倍!」
所以,對待世間的人和事,我們應抱有客觀公正的態度,既能看到他人的優點,也能包容和理解他人的不足。「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不妨心存厚道,多以寬容之心待人,君子和而不同,這樣我們在交友與交際上也能變得更加遊刃有餘。
學會寬容別人不是一句空話,而是發自內心的。寬容別人曾經的過失,是對別人改過自新的最大鼓勵;寬容別人對自己無意的傷害,是讓人欽佩的氣概;寬容別人對自己的敵視、仇恨,是人格至高的坦露。
寬容也是人生的一大筆寶貴財富。同樣是一輩子,有的人在無盡的憤恨和埋怨中度過;有的人在快樂和幸福中度過。寬容別人是一種幸福,更大的幸福是被我們寬容的人心中對我們存有感激。
在文人宋綞輯錄的《碩輔寶鑑》中,就記載著這樣一則故事,很耐人尋味:
唐高宗時,狄仁傑曾經先後是大理丞、豫州刺史、洛州司馬等官。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他做了宰相。
有一天,武則天對他說:"你在汝南有善政,然而也有人說你的壞話,你想知道嗎?「
狄仁傑說:"陛下認為他說得對,臣當改正;認為臣沒有那樣的過錯,那是臣之幸也。至於是誰說臣的壞話,臣不願意知道。"
武則天聽了很高興,稱讚狄仁傑是一個寬宏大量的長者。
這種寬厚與容忍絕對不是爭鬥的小人所能夠做到的,明知對方錯了,卻不爭不鬥反而認輸,雖然自己吃點小虧,但使別人不受損。不爭表面形式的輸贏,而重思想境界和做人水準的高低,這樣的人其實活得很瀟灑。狄仁傑由於能不計小人過,不但沒有絲毫損害自己的名聲,反而更受到大家的稱道。
呂蒙正初任宰相時,聽到有人議論自己,說:「就憑這小子,也配當宰相?」
呂蒙正卻裝作什麼都沒聽見,就這麼離開了。
同僚替他抱不平,問他:「為何不去調查一番,看看是誰在背後搬弄是非?」
呂蒙正答道:「一旦知道是誰,難免懷恨在心,不如不知。況且無論他怎麼罵我,對我都沒半點影響,又何必浪費時間跟他計較呢?」
古人云: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人過分計較,別人就很難與他相處。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
用一顆寬容大度的心,容別人所不能容;用一顆熱情善良的心,忍別人所不能忍。
理解人的難處,體諒人的苦處;記住人的好處,忘記人的錯處。這才是真正的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