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衝咖啡怎麼調製才好喝(技術貼不要盲目追求技巧)
2023-10-08 02:17:15 2
咖啡行業交流請加私
人微信精品咖啡香,
(長按複製)
thinkingcapacity
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咖啡,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手衝咖啡,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手衝,越來越多關於手衝咖啡製作的問題紛至沓來……
當然,所有的問題都是為了做好一杯手衝咖啡。
長久以來影響手衝咖啡的幾個變量因素分為:1.咖啡豆; 2.研磨度; 3.水粉比; 4.器材; 5.悶蒸時間;
手泡咖啡看似簡單,但要做出深厚豐富的味道,當然需要功夫,在此整理一下,給在製作中存在疑惑和誤解的同學幾點忠告。
1、使用好的咖啡豆,新鮮且烘焙得當。
選擇適合自己口味的咖啡豆是決定你這一杯手衝咖啡是否「好喝」的重要標準。很多人說太淡,有澀味,有雜味,我們首先考慮的是咖啡豆。如果咖啡豆烘焙度過淺,就容易出現澀味,因為會有夾生。所以我還是建議新手選用中深烘焙度的豆子,等自己琢磨出技巧,或者實在想喝淺烘焙的豆子,再來買淺烘焙豆子嘗試。所以,別再糾結是不是自己手衝方式出錯誤,而是要從一開始選購豆子就要適合自己,咖啡的學問很深,也是很神奇的一種植物,不要一蹴而就,一下子就挑戰可控度低的豆子。
很多人覺得初學嘛,橫豎都是做不好,捨不得用好的材料,盡選最便宜的豆子用,還等著練好了再換好的豆。
這道理就跟拿著冷凍的肉食雞去練習煲雞湯、用隔夜的魚蝦去做海鮮菜一樣,怎麼可能出來好的味道?
當然,咖啡豆也有很多等級,即使不適用最高等級的,起碼要保證咖啡豆烘焙得當而且新鮮。(烘焙後3—10天是最佳期,過了一個月的豆子已經失去新鮮度了)
2、選一把好的手衝壺。
手衝壺是做手泡的關鍵器具。不要以為壺只要漂亮就好,更重要的是它的構造和材質。其實手衝壺說到底有一個大原則:必須保證水流細而穩定,並且壺身保溫性能要好。
小編強烈建議新手從細嘴壺入手(壺嘴上下一般粗細,出水比較慢,水流以及水形都比較穩定),水流易控制,不會有過大的水流,能夠大大提升衝泡的成功率,鶴嘴對水流的控制要求更高,相應自由度也會更高,這樣就適合進階型選手了。
3、用純淨且無異味、無甜味添加的水。
水質:一杯咖啡98%是水。所以,先看看你用的水是否合格,城市裡的自來水是不行的,消毒水的味道會影響咖啡味道,而有些家庭使用高檔的淨水機,本身水的味道是很甜的,這樣做出來的咖啡,雖然不難喝,但不是它本來的味道。水中可溶性物質(TDS)範圍最好在100-250ppm之間。不要用自來水,不要用礦泉水,不要用蒸餾水!用過濾過的水就好啦。
水溫:有些新手並不注意水的溫度,這是不可以的喲,注意水溫注意水溫注意水溫!手衝通常選擇85-95之間的水溫就可以了。水溫過高會使咖啡的苦味變強,水溫低則會使酸味變強。建議:比較深焙咖啡豆適合86-90度的溫度,中淺焙咖啡豆適合88-92度左右的水溫來萃取。
4、掌握正確的研磨度。
磨得太細味道會太苦太強烈,磨得太粗味道又會太淡,所以要粗細得當, 當然,不同的咖啡豆和烘焙度也有細微差異。
市面上有各式各樣的磨豆機,好的磨豆機可以保證磨出的咖啡粉粗細均勻。如果咖啡粉不均勻,細粉過多,就會讓出品的咖啡口感不夠純。(「純」的意思就是乾淨)
那手衝咖啡的咖啡豆適合的粗細度到底是多少呢?答案就是:中度研磨,如砂糖粒般大小。若咖啡粉太粗,熱水過快流過,就很難萃取出咖啡的芳香物質。若咖啡粉太細,濾嘴容易堵塞,導致水與粉浸泡時間過長,咖啡會出現苦、澀的口感。很多新手會經常走入一個誤區,就是覺得咖啡應當是磨越細越好,其實結果恰恰相反,粗細度的控制是讓一隻咖啡表達出正確風味的最重要因素。當然,做出刻度的調整之前,首先你得了解你所使用的豆子,如果你使用的豆子是屬於中深烘型的,比如曼特寧,那麼你調細刻度後可能會帶來的是更加濃鬱的香氣和醇厚度,但同時還會帶來苦味和澀感,而如果你調粗後,可能帶來的是一些青草的芳香,但失去大部分醇厚度的曼特寧其實是不完整的,所以你必須自己去一遍一遍地調試刻度,調整至你自己覺得滿意的味道為止。
而如果你使用的是中淺烘焙的豆子,比如耶加雪菲,那麼使用過細的刻度可能會產生強酸,而且產生的澀味非常嚴重,這就容易導致萃取過度,特別是你在萃取時間拉長的時候更為明顯,而如果採用過粗的刻度,可能會帶來明亮的酸度,可是耶加雪菲中的香氣和甜度卻也會平淡掉許多。所以說適當的刻度對於一隻咖啡豆來講是多麼重要,每一種咖啡的最佳風味表達所需要的刻度都不一樣,因為磨豆機的差異性是很大的,包括同一型號的磨豆機都是會有差異的,所以刻度必須靠自己的味蕾去調整。畢竟好不好喝都是很主觀的東西。
5、不要盲目追求技巧和秘訣,多去練習基本功和水流。
手泡咖啡不是神秘的要靠技巧來把握,比起技巧,對於初學者來說,多去練習水流基本功,先掌握穩定的水流,才是更正確的路子。
水流:注水只要注意兩點,一個流速穩定,還有一個是不要持續在某個點長時間注水,中間除外,另外你們一般常見錯誤有:
A.注入水柱過大,水柱方向過於傾斜,這樣會導致水流把粉層側面衝出個洞,直接從濾紙處跑掉了,造成咖啡萃取不足。
B.水柱拉的過高,導致水流破壞咖啡粉成,容易注入氣泡,咖啡萃取不均勻。也會導致水柱與接觸空氣面積過多,水溫受到了影響,因此水柱必須愈靠近咖啡愈好。
C.水流不穩定,水流忽大忽小,時而猛衝,時而滴答滴答斷掉,導致咖啡粉各個區域浸泡程度不一,咖啡的口味都會被影響。
6、了解你所做的咖啡豆的味道和特性。
不管做的是哪個產地如何烘焙的咖啡豆,先要了解它應有的味道,誰都不可能把哥倫比亞做出巴西的味道,也不可能讓淺度烘焙的咖啡不酸,正確的衝泡就是發揮出咖啡豆本來的味道。
7、粉水比
經常問的「為什麼我衝出來那麼淡?」「為什麼那麼濃?」,很有可能就是因為你們的水粉比啊孩子們!!由於不同人的口味不同,對濃淡要求不一樣,但是咱們可以參照一下金杯萃取理論,金被萃取的濃度範圍是1.15%-1.35%,用水比例大概在1:13到15上下。但是!基本上適合亞洲人的粉水比是從1:13-1:18都是可以的!!有些人單純為了追求濃鬱用很少的水,但喝起來並不適口。而相反一些人期望用更多的水萃取出更多物質,殊不知萃取越到後面的越淡,最後濃度不足。拿到一款新豆子,你們可以先從1:15入手,然後再根據自己的味蕾相應改變~
8、悶蒸時間
悶蒸其實只是通過熱水中產生的熱氣來打開咖啡粉中的纖維狀結構,這樣才能使咖啡的萃取更為完整。有條件的朋友可以試試不悶蒸的萃取,一定會有萃取不足的水味。一般悶蒸所用的水比較少,從中心小水流注水一圈一圈往外直至把咖啡粉沾溼就行,然後讓咖啡粉自行膨脹透氣,悶蒸時間一般從20-35秒,深烘的豆子一般悶蒸時間相應減短,淺烘的豆子悶蒸時間可以相應增加。而且,淺烘悶蒸的時候包包會小,深烘悶蒸的時候包包會大點。之所以悶蒸需要更小的水流,是因為悶蒸的時候水流如果過大,會破壞咖啡粉表層的浸潤結構,而且太大水流所衝擊出來的水錘效應,會把很多細粉直接衝至濾杯底部,影響後面的咖啡萃取。
9、多看些咖啡書,系統性地去了解。
很多人習慣了手機獲取信息,但通過微博微信上傳播的信息,大部分都是片段性的,而且是針對特定條件下的做法,因人而異。想系統了解的話,還是要靠專業可靠的書,這個之前有【咖啡初學者、咖啡愛好者的10本咖啡入門必不可少書】可以參考。
當然,這僅僅是簡單的幾點建議,但是對於大部分人有困惑的人來說,這9點都做好了,離一杯好手泡的距離,也就不遠了,不信?試試看!
免責聲明:文章來源於青網絡,網站部分內容如圖片、文章來源於網絡,我們會尊重原作版權註明出處,但因數量龐大,會有個別圖文未來得及註明,請見諒。若原作者有任何爭議均可與網站聯繫處理,一旦核實我們將立即糾正,由「咖啡工房」整理編輯,轉載請註明,本文意在傳播咖啡文化,若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
更多專業咖啡交流 請掃碼關注IMAKECOF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