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十二個月什麼意思(教你不一樣的叫法)
2023-10-16 20:18:39 2
西方國家常用神話故事或者諸神名字命名一年中的十二個月,而在我國古代,月份的劃分和命名是一件極為複雜的事,對於現代人而言,也是極為遙遠而神秘的,農曆月份的別稱中所蘊含的深意,讓人難以捉摸。
當月亮繞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月亮的黑暗半球對著地球,這時叫「朔」,是農曆每月的初一;當月亮繞行至地球的後面,被太陽照亮的半球對著地球,這時叫「望」,一般在農曆每月十五或十六日。從朔至望,月亮在天空變幻的臉龐讓古代中國人定下「月」的時間概念。(圖文摘自《中華遺產》2009年08月)
民間俗稱的農曆,實際就是我國傳統的夏曆,源自夏朝時代。中國古代傳統曆法是陰陽曆,兼顧月相變化和太陽周年視運動的周期,此外,古代曆法也參看北鬥星「勺柄」的指向,若是指向北方,這時候就大概到了冬至,這個月為「子月」,接下來就是「丑月」、「寅月」。
春秋戰國時代有所謂夏曆、殷歷和周曆,這三者最主要的區別在於歲首的不同,周曆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即夏曆的十一月)為歲首,殷歷以建醜之月(即夏曆的十二月),而如今我們用的農曆,也就是夏曆,是以「寅月」為正月(秦朝時正月叫「端月」),稱為「鬥建寅月」。
由十二地支而來的各月別稱對應為:
正月——寅月 寅:意為「移、引」,指萬物至此已畢盡而起。
二月——卯月 卯:意為「冒」,指萬物冒地而出。
三月——辰月 辰:意為「震」,物經震動而長。
四月——巳月 巳:意為「起」,指萬物至此已畢盡而起。
五月——午月 午:意為「仵」,指萬物盛大枝柯密布。
六月——未月 未:意為「昧」,指陰氣已長,萬物稍衰,體暖昧。
七月——申月 申:意為「身」,指萬物的身體都已成就。
八月——酉月 酉:意為「老」,指萬物老極而成熟。
九月——戌月 戌:意為「滅」,指萬物老極而成熟。
十月——亥月 亥:意為「核」,指萬物收藏皆堅核。
十一月——子月 子:意為「茲」,指萬物茲萌於既動之陽氣下。
臘月——丑月 醜:意為「紐」,既萌而系長。
伊犁河谷兩側的天山山坡地帶,分布著多種起源古老的野生果樹樹種。進入4月,天氣轉暖,野杏最先感知到溫度的變化,迫不及待地把花朵掛滿枝頭,拉開伊犁整個花季的序幕。攝影/王偉(圖文摘自《中國國家地理》2013年10月)
春秋戰國時代,不同地區所使用不同的曆法制度,因此有說法將「夏曆、殷歷、周曆」合稱為「三正」。所以,先秦古籍裡紀時的曆日制度並不統一,《春秋》或《孟子》多用周曆,《楚辭》和《呂氏春秋》用夏曆。而《詩經》則要看具體詩篇,如《小雅·四月》用夏曆,《豳風·七月》周曆和夏月並用。
所以,在詩經的《豳風·七月》篇中,「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慄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趾。」其中「一之日」指夏曆十一月,「二之日」指夏曆十二月,「三之日」指夏曆一月,「四之日」指夏曆二月。而詩中的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皆與夏曆相同。清代著名語言文字學家戴震《毛鄭詩考正》中亦指出:周時雖改為周正(以夏曆十一月為正月歲首),但民間農事仍沿用夏曆。
夏季的內蒙古草原,最著名的美景莫過於「風吹草低見牛羊」——羊群潔白,雲朵般遊弋在草原上,仿佛是英文字母「S」,又似阿拉伯數字「5」。攝影/王玉琪(圖文摘自《中國國家地理》2012年10月)
關於「三正」,還有另一種說法,即「天正、地正、人正」,這種說法來自《白虎通義》。
「十一月之時,陽氣始養根株,黃泉之下,萬物皆赤。赤者,盛陽之氣也,故周為天正,色尚赤也。十二月之時,萬物始牙而白。白者陰氣,故殷為地正,色尚白也。十三月之時,萬物始達,孚由而出,皆黑,人得加功,故夏為人正,色尚黑。」
——《白虎通義·三正》
天正(農曆11月,冬至月),是太陽光照量的「最少極點」(冬至點)月,從這個月起,白晝漸長,陽氣回升,萬物開始有生長的苗頭。地正(農曆12月,大寒月),是氣溫的「寒極點」,從這個月起,氣候就要轉暖。人正(農曆的正月,雨水月),太陽光照量達到冬至和春分的一半,氣溫開始轉暖,標誌春天的開始。
由此可見,在古人眼中,冬至一個物候的分水嶺,是極其重要的節日,因此有俗話說「冬至大如年」,冬至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日子,而過了冬至,白天就一天比一天長了。因此,辭書之祖《爾雅》中就稱十一月為「辜月」,意思是吐故納新。
我國的陸地植被類型非常豐富,到了秋季,除了熱帶雨林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外,寒帶的苔原或針葉林景觀,溫帶的落葉林或草原景觀等都會展現出各具特色的秋之風採。攝影/楊孝(圖文摘自《中國國家地理》2010年11月)
《爾雅·釋天第八》篇中對月名作出如下規定:「正月為陬,二月為如,三月為寎,四月為餘,五月為皋,六月為且,七月為相,八月為壯,九月為玄,十月為陽,十一月為辜,十二月為塗。」而這十二月名,原是一種人事物候歷,因為歷時久遠,加上漢字的多義性,其初義漸不為人所解。
《爾雅·釋天第八》篇中對「年」也有解釋,「載,歲也。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所以,農曆正月又有別稱「肇歲、開歲、芳歲、初歲」等。
古代漢族有一種文章體裁,按照一個12個月的時令,記述朝廷的祭祀禮儀、職務、法令、禁令,並把它們歸納在五行相生的系統中,這就是「月令」。現存《禮記》中有一篇《月令》之外,還有《逸周書》中的一篇《月令》,惟後者已佚失。
其中,《禮記·月令》是最早、最完整記載有關一年十二個月昏旦中星觀測記錄的歷史文獻,其中月份的劃分是用的夏曆建寅,也就是現在的農曆。《禮記·月令》中將一月至十二月分別命名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位於黑龍江省的大海林林業局雙峰林場被稱為「中國雪鄉」,這裡海拔在1200米以上,由於受山區小氣候的偏愛,每年從10月起便瑞雪飄飄,整個冬季幾乎日日飛雪迎賓。攝影/鄒毅(圖文摘自《中國國家地理》2008年10月)
古人通過觀察季節變遷、日月移動、植物的生長和走獸的行蹤,不僅井井有條地安排了各個季節的工作和娛樂,還由此賦予每個月份很多動聽的別名。因為有了這些動聽的名字,月份便不再是曆法上枯燥無聊的數字,而變成了展現自然和生活風貌的栩栩如生的圖畫。
以花命名各月份詩意別稱:
正月——柳月 銀柳插瓶頭
二月——杏月 杏花鬧枝頭
三月——桃月 桃花粉面羞
四月——槐月 槐花掛滿枝
五月——榴月 榴花照眼明
六月——荷月 荷花滿池放
七月——蘭月 蘭花清香溢
八月——桂月 桂花遍地香
九月——菊月 菊花傲霜雪
十月——陽月 芙蓉顯小陽
十一月——葭月 葭草吐綠頭
臘月——梅月 梅花吐幽香
為十二月取別名這事,怎麼能少得了古時候的音樂家們呢?
古代律制採用的是「十二律制」,即用三分損益法將一個八度分為十二個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種律制。各律制度從低到高依次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古人將十二律與十二月相配,以太簇配正月,所以太簇也是農曆正月的別名,相應的,二月稱為「夾鍾」,三月稱為「姑洗」,四月稱為「仲呂」,五月稱為「蕤賓」,六月稱為「林鐘」,七月稱為「夷則」,八月稱為「南呂」,九月稱為「無射」,十月稱為「應鐘」,十一月稱為「黃鐘」,十二月稱為「大呂」。
自古以來,曆法紀年對於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而言,有著極其重要意義。
而我國的傳統曆法——農曆,自軒轅黃帝時期就開始廣泛應用到當時的生活生產中。按照華夏始祖軒轅黃帝登基為元年,今年是農曆開元4713丙申猴年,比西方曆法早2697年。農曆是定歷,它具有天文年曆的特性,能很好地和各種天象對應,可謂是中國人尊崇自然時序、尊崇天道的時間觀念,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最後,地理君想問大家,你們家鄉有沒有關於月份的諺語或者兒歌嗎?歡迎在評論區交流,遇到老鄉請點讚~
比如:七月底,八月邊,家家新米桌上端。
稿件來源:中國國家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