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家談年輕人是我隱秘的願望(你可以想像一個嚴肅的人在家中)
2023-10-17 07:29:39 1
麥家是得到文學界和市場雙重認可的作家,既有茅盾文學獎的載譽,也有300萬銷量的暢銷書傍身。這樣的作家,從世俗層面來看,成功二字。可是在任何地方我們幾乎看不到麥家先生流露出這種「勝利者」的姿態。用麥家先生自己的話來說,「我一直很小心地生活,心懷善意和恐懼,這既是我的本性,也是我的理性。」
從《解密》開始,到《暗算》《風聲》《風語》《刀尖》,再到最新的《人生海海》,麥家以長篇和諜戰題材立身,筆耕不輟,同時在生活中保持低調。麥家先生被稱作是一個「敏感、不合群的作家」,訪談過程中也有這樣的體悟,在我們四五封郵件中,麥家先生除了回答問題之外,僅有一些表現個人禮儀的措辭。一位讀者或一名記者要想接近這位作家,恐怕只能去他的理想谷——「我不會讓媒體走進我家的」,麥家回答道。於是這份訪談的標題就這樣確定了。
麥家
小飯:麥家老師似乎深居簡出,不太熱衷參與國內大大小小的文學活動。是不是刻意保持專注在自己的創作上?麥家老師自我評價,在自律和時間管理上能給自己打個分嗎?
麥家:確實不愛拋頭露面,但不是為創作。寫作無須那麼專注,經年累月,足不出戶。我是不想見人,尤其怕見生人。我有點輕度社恐,不享受交際和熱鬧——如果這是病,我不準備治它。我的日常生活極簡單,就是讀讀,寫寫,健健身,十幾年下來,已經定型,不要管理,已經自行在運轉。這可能也是得益於簡單,越簡單越有慣性。
小飯:這種生活慣性或者說生活方式大約是在什麼時候養成的?是在嘗試各種生活方式之後主動做的權衡利弊,還是不加幹預自然而然直接得到的結果?您做「理想谷」以及「和麥家陪你讀書」,應該有想連接年輕人/讀者的意願(在一個採訪裡您甚至說疫情期間理想谷沒人來會「覺得痛苦」),這些對您來說是不是屬於一種社交補償?
麥家:是的,搞理想谷就是為了交朋友,尤其是年輕的朋友。因為有點社恐,不愛去陌生的環境晃悠,就自己搞一個空間,這裡我是主人,像家,就放鬆多了。應該說,我從來都不合群,不愛交際,但搞理想谷是近十來年的事。因為這得有條件才能搞,以前沒條件,只有當孤家寡人。不過現在也好不了多少,本性其實是不好改變的。而且,我現在越來越甘於孤獨,做一個孤家寡人。
位於杭州西溪溼地旁的麥家理想谷
小飯:你在小說中會在意速度感嗎?您最知名的「諜戰」這一類小說的創作,和其他題材的創作對你來說在語言和敘述上有不同的節奏嗎?
麥家:當然,文學敘事說到底是節奏(速度)問題,語言輕重,情節快慢,對話和敘述的比例,等等都是要考究的。我甚至在乎「版式輕重」,不許堆積大段文字,達到一定面積必須斷開,讓版面喘口氣。我的「諜戰」不過是外衣,不會去追求「諜戰速度」。
小飯:在創作中,你會被「正義」誘惑嗎?會讓人物充分展現「邪惡」嗎?在你的創作中,會考慮人物的道德感嗎?
麥家:生活中已經有太多的邪惡和罪行,如果文學再不能主張正義,這生活真不值得過。生活泥沙俱下,文學就是要給生活提純、煉丹,像推演數理公式一樣,把人精神層面的某些公式挖掘出來——它不是道德,道德是沒公式的。
小飯:遣詞造句,精妙的比喻,知識性(尤其是專業知識,行業知識),這些在你的創作中承擔多大的功能作用?對故事而言它們是不是僅僅作為「工具」而存在?
麥家:我不相信故事是獨立於詞句、比喻等「工具」之上的。我一直認為,搞創作(任何形式)就是競技體育,你去看賽場上,任何比賽,輸贏均在毫釐間。據說,博爾特(短跑飛人)贏在呼吸上。文章是靠一句句話呼吸的。
小飯:很多作家會在寫作的過程中產生大量廢稿——可能是不得不廢棄的情節,可能是最好要廢棄的修辭。在寫一個中長篇的時候,甚至會產生1:1的廢稿。您有這方面的經驗嗎?您是怎麼處理廢稿的?
麥家:我第一部長篇《解密》出版字數就二十來萬字,但寫的字數少說過了百萬。老實說,我在「廢稿」裡變出了它的姊妹篇,就是《暗算》,還有十來萬字變成了幾個中短篇,然後大約有四五十萬成了真正的廢料,只有沉睡在電腦裡。我信奉好作品是爛作品堆出來的,即使我的新作《人生海海》,至少也有十萬字(近一半)廢料,否則難以想像,一部23萬字的東西要寫五年,就是在摸索,在不斷否定自己。不會否定自己的寫作,要麼是個大天才,要麼是個「盲人」,不識貨的。
《解密》與《暗算》
小飯:有人認為太雕琢語詞和節奏,會讓基本的敘事疏離於創作目標,但粗糙的語言又有傷文本質地。您在創作中是怎麼做的?
麥家:我想,你必須做到既不雕琢也不粗糙,作家就是來解決這些問題的。我是通過慢慢寫、反覆改來解決問題的;如果這樣你還達不到要求,就別當作家。
小飯:您曾經說過,「小說是通過寫人的世俗生活來展現人活著的狀態,以及複雜的精神世界。」對您來說,就寫作而言,通俗文學,純文學,類型文學(諜戰、懸疑推理),哪一種更方便地到達這個目的地?到達這個目的地這三條路上各自會有什麼樣的困難?
麥家:文學沒有那麼多門第。德希達說:文學是一種允許任何人以任何方式講述任何事(故事)的建制。我想關鍵不是什麼類型,而是你講的方式、內容,得不得體,稱不稱心。它沒有標準,標準又無處不在,這就是文學,包括藝術也如此。
小飯:您的意思是,文學沒有標準,還是說,文學有其標準但不可言說或無法規定?是動態的還是多樣的?(這個問題可能不好回答,主要是我感嘆「得體」和「稱心」的說法非常精妙,但又覺得不太好具體理解。)
麥家:恰恰是標準太高了。作文是有標準或範文的,新聞稿和領導講稿等公文,包括廣告文案等等,都是有基本形態的,但文學沒有。因為沒有,它才難,才需要你有開天闢地的才華,在「無中生有」。莫言對我《人生海海》中的主人公上校專門有個評價,說:這個人物(上校)生活中肯定是沒有的,但他仿佛又是我們的朋友。我認為這是很高的肯定,其實也是回答了什麼是好小說的問題。文學從來不是直接表現生活,打個不恰當的比喻,生活是草,文學是牛奶,作家是那頭母牛。
《人生海海》
小飯:是這樣。我們也知道在國外,類型文學和嚴肅文學的區分正在越來越模糊。很多類型文學(題材上)的作品其文學品質甚至達到了很高的高度。但在中國似乎只有您做到了這一點。您覺得這是讀者的問題,還是市場的問題,亦或是「圈內」的一種成見?如何突破這種成見?
麥家:我不敢當。金庸先生可以。
小飯:這麼說來,金庸先生或其作品,最讓您羨慕和敬佩的地方,可以說說嗎?
麥家:我不了解金庸先生的作品,但他的武俠作品被專家認可並不斷經典化,這是事實,眾所周知。
小飯:您在自身的閱讀建設上,從前和現在有什麼樣的更迭?
麥家:閱讀是寫作最好的準備。十年前我讀的書90%是文學方面的,而且主要是外國文學;這些年文學書的比例大概只佔30%了,更多在讀歷史、哲學,少量宗教。寫到最後,你會發現,功夫在詩外。
小飯:也有人說性格決定命運。在文學上,什麼樣的性格會更適合寫作?麥家老師的性格是怎樣的?大部分讀者和我身邊的朋友,似乎對麥家老師本人的印象都很模糊。
麥家:海明威說過一句話:辛酸的童年是作家最好的訓練,我認為是至理名言。作家和藝術家,總的來說,內心被傷過、扭曲過的有優勢。性格?我想它不會限制當作家。性格決定命運,不等於決定職業。
小飯:海明威還說過一句話流傳甚廣: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性格或許不決定職業,但可能會決定個體在這個職業內的表現,以及職業的成就高度。比如,您認為海明威的個性,對海明威文學創作的影響總體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或者說,這是一個互為因果的關係?
麥家:那句話是讀者(評論家)對《老人與海》這篇小說的主題提煉,浪漫得很。其實沒人知道什麼人可以當作家,甚至也沒人想知道。但總的說,病態的東西或人更接近藝術或藝術家。一棵樹幼時被折斷或受傷過,但大難不死,活成形了,往往是一棵比同類樹要奇形怪狀一些,也要藝術好看一些,那些病梅不就是為了藝術(好看)才被人整治成那樣的?
小飯:那麼作家的清貧會不會限制其創作,還是會激發其創作?打擾一個作家去勇敢和投入創作的最大敵人除了健康還會有點什麼?
麥家:作家都是清貧的;因為清貧激發寫作的典型例子是巴爾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家交了好運,掙大錢了,對寫作不見得好。寫作總的來說是件苦活,得有東西把你關進籠子,有錢了籠子就關不住了。我每天健身,覺得只有身體好才能安心寫作,延長寫作時間。寫作時間總長度對一個小說家來說是十分有利的。
小飯:那勤奮對作家來說是一個優勢嗎?人們通常有一個觀察,在另一個類似的領域,比如繪畫,好像太多的作品問世並不利於人們對一位畫家的評價。您會刻意讓自己儘量勤奮,保持多產,還是相對謹慎於自己的創作總量?
麥家:我是少產的,想多也多不了。
小飯:有一位前輩作家說他日常閱讀最多關於宗教、哲學、各類評論性的著作和文章,因為害怕他的寫作「輕佻,柔弱,順溜,浮淺,有肉無骨」,你有沒有這種恐懼和憂慮?如果有的話是怎麼避免的?
麥家:沒有。總的來說,我這個人過於緊,嚴肅,想輕浮都沒門。
小飯:您在生活中是一直如此嗎?還是會因為對象的不同而改變自己的一些生活態度或對話姿態?比如我想你在孩子面前,或者年輕時候在愛人面前,不太可能會這麼「緊」,「嚴肅」——我只是設想不會那樣。
麥家:我不會讓媒體走進我家的,但你可以想像一個嚴肅的人在家中的表現。
小飯:我有一個朋友完成一部作品之後情緒會受影響,會「不高興」好幾天。另外一個朋友情況完全相反,寫完了一個東西就會產生愉悅的情緒很久。麥家老師是怎樣的?麥家老師會怎麼看待這種「產後」情況?
麥家:有人高興,有人不高興;就同一個人——就我而言吧——有時高興,有時會不高興。這是一種現象,不值得探討,因為不可能有結果的,因人而異,因時而異,風起雲湧的,你根本不知圓心在哪裡。
小飯:我能否知道影響麥家老師文學和寫作的作家和作品名單?已經被更迭過的也想知道,甚至更迭的原因也想知道。
麥家:我四十年來的書單足可以寫一本書,你看我的書單,不如是去看一本書。因為我的書單是我的,你得去張羅你的書單,那就要不停地去閱讀,去淘汰。閱讀是自己的事情,像交朋友,一定要親自去交,別讓人介紹。
(小飯,作家,前媒體人,自由職業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