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3月河北邢臺大地震(1966年3月河北邢臺大地震)
2023-10-16 11:04:26 2
1966年3月,邢臺發生了兩次大地震
震後,漫天飄雪,滿地悽涼
周總理三赴震區,百姓的苦難使他落淚
自此,中國的地震事業在邢臺地震的血泊中
矗立起劃時代的裡程碑!
我們常提到的「邢臺地震」,並非特指某一次地震,而是1966年3月邢臺兩次大地震的統稱,它們分別是:
3月8日5時29分14秒,河北省邢臺專區隆堯縣(北緯37度21分,東經114度55分)發生震級為6.8級的大地震,震中烈度9度強;
3月22日16時19分46秒,河北省邢臺專區寧晉縣(北緯37度32分,東經115度03分)發生震級為7.2級的大地震,震中烈度10度。
地震受災情況
邢臺強地震群,發生在由東部滄東斷裂帶和西部太行山東緣斷裂帶所構成的華北平原地震帶的中部區域。地震發生時,山石崩塌,大地裂縫,噴水冒砂,路斷人稀,受災面積達2.3餘萬平方公裡。邢臺、石家莊等6個專區、60個縣、市毀壞房屋約508萬間(其中,約262萬間嚴重破壞或倒塌),共造成8064人喪生,3.8萬餘人受傷。
除此之外,強烈地震還造成良田損毀,公路開裂,橋梁塌落,甚至造成京廣線鐵路中斷,波及北京、天津、山西等城市,直接經濟損失10億元。
震後,次生火災連續發生。根據邢臺、衡水、石家莊、邯鄲、保定5個地區統計,1966年3月中旬至4月初,發生火災422起、燒傷74人,燒毀防震棚470座,傷亡慘狀目不忍睹。
地震救援情況
天災降臨,中華兒女挺起脊梁,眾志成城!敬愛的周總理在餘震不斷的情況下,三次親臨災區,察看災情,慰問群眾,部署救災工作,並提出了「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發展生產、重建家園」的救災方針。
震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參謀部立即通知震區附近駐軍趕赴震區,參加救災工作。據不完全統計,參加救災的達100多個單位、36674人,其中解放軍官兵24411人、醫務人員7095人,汽車881輛,飛機38架,各種救災物資、藥品源源不斷地運到災區。
根據周總理的指示,災區成立了以部隊為主的黨、政、軍聯合指揮部。指揮部下設司令部、政治部、醫療衛生、物資供應、交通運輸、治安等辦公室。設立了7個分指揮部,各受災地區、縣也相應成立了抗震救災指揮部,負責當地的災情上報、救災物資的申報、轉運、分發,人民生活的安置和恢復生產、重建家園工作。
我國地震事業發展的新紀元
這場大震給國家帶來慘痛災難的同時,也讓人們深刻意識到國人對地震的認識與研究嚴重不足,為此,周總理向科學工作者提出:「這次地震付出了很多代價,這些代價不能白費……要研究出地震發生的規律來,這在國外是從未解決的問題,難道我們不可以提前解決嗎?我們應當發揚獨創精神來努力突破科學難題,向地球開戰。」
很快,科學研究者紛紛響應周總理的號召,趕赴邢臺,積極投身於地震監測預報工作當中。回顧我國地震工作的發展,不難看出邢臺地震真正意義上開啟了我國的地震預報科學實踐,是我國地震事業發展的轉折點和裡程碑。
邢臺地震開創多學科的聯合攻關研究模式。邢臺地震後,一方面進行了地震地質、大地測量、深部探測工作,另一方面還開展了重力,地磁,地電,流體,形變,地應力以及測振學等多學科多手段的前兆觀測研究,使我國地震預報研究跨入了以大量前兆觀測為基礎的現場實踐階段。
邢臺地震後,我國在紅山(臥牛山)建立了第一個名副其實的地震前兆綜合臺——紅山地震臺(現全國基準地震臺紅山臺前身),自此,地震監測臺站建設進入大發展時期。截止到目前為止,我國共有1100多座地震臺站,為研究地震前兆及地震預報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基礎資料。
邢臺地震後,我國地震科技隊伍迅速擴大。在組織機構上,地震工作由個別科研單位發展到在全國多數省,區建立主管地震工作的政府部門。1971年,中國地震局成立,地震工作在全國鋪開,各省、市、自治區相繼建立地震主管部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