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明節又稱寒食節呢(今年清明節寒食節)
2023-10-14 07:59:41
清明節、寒食節、上巳節三個傳統節日很接近,習俗活動也有很多相同之處,因此很多人都分不清,那麼這三節到底有何不同?
一、節日日期:
清明節是公曆每年4月5號前後,由於「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所以按照必須太陽曆來確定日期,清明是「春分」節氣後第15日,2018年和2019年都是4月5日,而2020年將會是4月4日。
寒食則是夏曆「冬至」後第105日(別稱「一百五」),「冬至」也是按照太陽曆來確定的,所以「寒食」一般是在清明節前一日,比如2019年寒食節就是4月4日,己亥年(豬年)二月廿九。
上巳節則是按照陰曆而定在每年三月初三,所有又俗稱為「三月三」,今年的上巳節是公曆4月7日。
二、節日起源:
三個節日都是古老的節日,都可追溯到春秋之前。
上巳節在魏晉之前原是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所以稱為「上巳」,魏晉以後,上巳節才改在三月初三。早在商周時期,三月正是季節交替時候,人易患病,所以才有「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大意是到水邊洗滌、曬曬太陽以消除疾病,因此形成「上巳節」,後來又逐漸增加了踏青、祭祀、宴飲、曲水流觴等內容。
寒食節源自遠古的改火舊習,初春時氣候乾燥,易發火災,所以上一年留存的火種必須全部熄滅,然後改火,禁火期間無熟食,只能以冷食度日,此謂「寒食」。不過寒食節真正確定為節日,據說是在春秋時代,當時晉文公為紀念晉國忠臣介子推而設立「寒食」。古代寒食節有掃墓祭祖、禁菸、寒食、植樹、插柳、踏青、鞦韆、蹴鞠、賞花、鬥雞、饋宴、詠詩等習俗,這些習俗中很多都被融入現今的清明節中。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仲春與暮春之交,人們會祭拜直系祖先,後來又確定春祭日期在清明節氣。
三、節日融合:
由於寒食、上巳、清明三節很近,很多活動都會在這段時間舉行,比如唐代王維就寫過一首詩《寒食城東即事》,描述了三月份少年人踏青遊玩: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綠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幾家,落花半落東流水。 蹴踘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裡。 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
寒食和清明最遲在宋代之前已經融合,兩節相差不過一二日,而掃墓祭祖又很難在一天內完成,所以常會由寒食開始清明結束,所以「大致到了唐代,寒食節與清明節合而為一」。
而宋朝以後,上巳風俗在北方地區銷聲匿跡,上巳節的習俗傳統開始融合到清明節中,不過南方仍有上巳習俗流傳,至今福建和廣東部分地區仍以「三月初三」為「古清明」,並會在這一日祭拜祖先。
不過,不管節日怎麼融合,掃墓祭祀、緬懷祖先始終是主題,重視孝道親情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優良傳統,應該大力弘揚。
以上是清明節、上巳節、寒食節的介紹,不知您的家鄉是否還保留這三個節日?不知您是否會在清明節掃墓祭祖?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我是六甲番人,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