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文閱讀訓練及答案(說明文閱讀訓練及答案大全)
2023-10-13 22:07:00 3
今天你「低碳」了嗎
戎戒
①盤點2009年的關鍵詞,「低碳」無疑是人們耳熟能詳的詞彙之一。「低碳經濟」、「碳交易」、「碳匯」等概念正日益進入公眾的生活。
②所謂低碳,是指較低(更低)的溫室氣體(以二氧化碳為主排放)低碳生活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其實就是指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開支的生活方式。實現「低碳生活」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每個公民都應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做起,改變固有的生活習慣。做一名「低碳生活」的踐行者,並落實到吃、穿、用、住、行等各個消費領域。
③低碳生活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社會責任。一個人節約一度電、一杯水,意義可能並不顯見,但是,人人都自覺踐行,匯聚起來,其效益就不可低估。以塑膠袋的使用為例,自限塑令執行一年多以來。超市塑膠袋使用量減少了2/3左右,相當於節約石油240萬一300萬噸,減排了二氧化碳120萬一l50萬噸。再以去年夏季提倡的調高空調溫度為例,據測算,當空調從24℃提高到26℃。僅北京就可以節約4億度以上的耗電量,減排二氧化碳35萬噸。單純的數字只能說明集腋成裘的效益,廣泛的宣傳發動則會激發公眾環保意識的覺醒。回顧2009年「為地球熄燈一小時」的活動,我國民眾表現出空前的關注與支持。在2009年3月28日晚20:30_-21:30。諸多夜景工程絢爛的燈光瞬間熄滅,突然的漆黑與靜謐卻更讓人感到美麗與震撼,也展示出廣大民眾對節能減排、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無聲的支持。也許這一活動所節約的能源無法精確統計,但由此而產生的宣傳示範效應卻遠遠大於單純的數字所體現出來的意義。
④低碳生活是一種觀念引領,也是一種自覺行動。不論是政府主導,還是媒體參與,都應當努力營造「低碳」環境的輿論氛圍,向每一個市民普及低碳生活的科技知識,倡導公民養成低碳生活方式。比如,獎勵「公交優先」,推廣示範節能和新能源汽車;少開私家車,完善試點城區自行車租借服務體系;編制「低碳生活家庭行為手冊」。不僅告訴人們,你可以為低碳做些什麼,還告訴人們,你可以怎麼做。中國人自古就有勤奮節儉的優良品質,只要稍加引導就會形成一種文化自覺,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對地球家園的關心與愛護實際上是對人類自身的關心與愛護,這正是低碳生活的價值所在。
⑤低碳生活是一種生活習慣,也是一種環保理念。當下不妨先從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08年對個人採取「低碳生活方式」提出的7項小建議做起——使用傳統的發條式鬧鐘替代電子鐘。每天可減少大約48克的碳排放量;使用傳統牙刷替代電動牙刷。每天可減少48克碳排放量;把在電動跑步機上45分鐘的鍛鍊改為到附近公園慢跑,可減少將近l000克的碳排放量:去8公裡以外的地方,乘坐軌道交通比採汽車減少l700克的碳排放量:不用洗衣機甩乾衣服,可減少23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午餐休息時和下班後關閉電腦及顯示器,除省電外還可將電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三分之一;改用節水型淋浴噴頭,不僅可以節水,還可把三分鐘熱水淋浴所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一半。低碳生活不僅能夠精確計算出人們生活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且能夠以自己的生活細節的改變來證明:氣候變化不只是政府官員、專家學者關心的問題,更與每個人息息相關。
(摘自《科學與文化》2010年第3期)化》2010年第3期)
1.本文是事理說明文,其說明的中心內容是什麼?(3分)
2. 第③段中連舉三個例子,是為了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3.文中畫線句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請指出其中兩種並說明其作用。(4分)
說明方法(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說明方法(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連結】
中國環境保護部新聞發言人陶德田4月20日向媒體通報,2010年「六?五」世界環境日中國主題為「低碳減排?綠色生活」,號召公眾從我做起,為建設生態文明、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貢獻力量。
4.(1)結合原文,用簡潔的語言闡釋連結材料中政府提倡的「低碳減排」的含義。(2分)
(2)請你為「六?五」世界環境日寫一條倡導「低碳生活」的宣傳標語。(3分)
參考答案:
1.倡導人們做「低碳生活」的踐行者。
2.低碳生活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社會責任。
3.作比較。突出說明低碳生活方式可大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舉例子。用生活中常見的例子來,具體說明低碳生活方式可大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列數字。通過列舉數字準確有力的說明低碳生活方式可大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寫出其中兩種即可)
4.(1)減少溫室氣體(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排放。(意思對即可)
(2)示例:
①清爽地球靠大家,低碳走進你我他。
②少坐汽車多行走,低碳健康我擁有。
③低碳走進千萬家,節能環保我參加。
沙漠荒涼的真正原因
高峰
沙漠是地球上最荒涼的區域之一。為什麼沙漠如此荒涼?按照我們一貫的理解是,沙漠地區缺乏生命所需的水,所以鮮有生命能在那些地區生存。最近,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卻發現,不少沙漠地區並非幹得不能生長植物,而是肥力不夠,因為沙漠土壤中缺乏植物賴以生存的氮。不過,令人擔憂的是,隨著氣候不斷變暖,沙漠地區土壤中含量可憐的氮還會不斷揮發,以氣體的形式大量流失,從而導致生長在沙漠裡的植物越來越少。
研究人員在美國莫哈韋沙漠地區選了幾處試驗點,通過精密測量儀器了解土壤中的氮是如何隨著氣溫升降而變化的。研究發現,不管有沒有陽光照耀沙漠,當土壤溫度達到40℃至50℃的高溫時,土壤中的氮會以氣體形式從土壤中迅速釋放出來。而在沙漠中,地表溫度達到40℃以上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研究人員還發現,地表溫度越高,沙漠土壤中釋放氮的速度越快。因此,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加劇,沙漠的氣溫和地表溫度也將越來越高,土壤中的氮也將越來越少,沙漠會變得越來越荒涼和貧瘠。
研究人員還表示,除了沙漠地區,在世界任何高溫乾旱的地方都可能出現類似的情況。近年來讓農林科研人員頭疼的現象也由此找到了原因,他們在乾旱地區種植實驗田地,雖然保障了充分的水和肥料,但是土地的出產還是不盡如人意。
乾旱地區的氮不但從土壤中偷偷溜走,而且很難再回到土壤之中。在氣候溫和地區,氮在土壤和大氣中的循環是平衡的,當地土壤中的一部分氮雖然也會通過分解或植物收割流向大氣;但是在雷雨天,空氣中的氮氣會在雷電的作用下變成氮肥回到土壤中。然而,乾旱地區很少會有雷雨天氣,也就很少會有氮再返回到土地中。正是因為乾旱地區氮的流失是不可逆轉的,我們花再大的代價,比如不計成本地往其中施放氮肥,也不可能讓沙漠變成綠洲。除非,我們可以讓沙漠地區的氣溫及地表溫度降下來。
今天如果我們不能有效遏制氣候變暖的發展趨勢,代表著沙漠未來希望的零星綠色將越來越少,直至完全絕跡,沙漠的擴張也將變得氣勢洶洶而且肆無忌憚。那樣令人絕望的未來,並非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選自《青年文摘》2010年第11期,有刪改)
1、文章認為沙漠荒涼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文中得出這一結論的依據是什麼?(4分)
2、第段畫線句子中「頭疼的現象」指什麼?請簡要概括。(3分)[來源:Z&xx
3、第段主要說明了什麼意思?文章是怎樣把這層意思說清楚的?
4、第段中畫線句子在語言表達方面有什麼特點?請任選一處加以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因為土壤中缺乏植物賴以生存的氮。在沙漠地區選試驗點,通過精密儀器測量,在此基礎上進行研究,發現沙漠地區長時間氣溫較高,土壤中的氮以氣體形式不斷揮發,而最終不能回到土壤中。
2、乾旱地區種植田地,在保障了充分的水和肥料的前提下,土地的出產不高。
3、沙漠中土壤裡的氮為何不可返回。作者採用總分的說明順序,將乾旱地區和氣候溫和地區進行比較來說明的。
4、採用生動的語言來說明。如「氣勢洶洶」和「肆無忌憚」兩個成語,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沙漠人格化,表現土壤沙漠化的嚴重,警示人們保護環境。
民航飛機上為什麼沒有降落傘
①每當提到民航事故,總會有人要問,民航飛機上,為什麼不給乘客準備降落傘。甚至有人認為,這是因為航空公司偷工減料。網際網路對此給出的解釋也不少,但無論怎麼解釋,總會有人提出各種疑問。實際上,在民航業內,這早有定論,並不存在什麼爭議。
②飛機在飛行中發生事故,我們分成兩種情況來看。先假設這架可憐的飛機失控了,其實這是非常稀罕的事兒,對於現代民用客機來說,要想完全失控還真不容易。完全失控意味著,要麼飛機進入了無法改出的危險狀態,要麼就是爆炸了,機身沒有辦法穩定。在這種情況下,飛機就像調酒師手中的搖壺,乘客完全無法站立,更不用說跳傘。
③然而在絕大多數航空事故中,飛機都是仍然可控的,在可控的情況下迫降,成功率非常高。通俗地說,飛機無論出了什麼事,最後都會落地,飛機員需要做的只是讓它落得輕一些,這並沒有想像的那麼難。舉例來說,加拿大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67,在40000英尺的高空燃油耗盡,依靠無動力滑翔最終成功迫降,無一人受傷。美國阿羅哈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機艙突然完全破損,前半段機身僅剩下地板,仍以過山車的外表迫降,僅失去了一名沒系安全帶的空姐。這是因為,現代飛機的動力和控制系統,通常都有多套冗餘,如果排除嚴重的人為失誤,出現傷亡性事故的機率極小。波音747有四套液壓操縱系統,壞掉三套仍然能正常控制,波音777有兩臺發動機,只要一臺工作就能越洋飛行。如果飛機沒有失控,按照正確方法進行迫降,根據以往的情況來看,出現傷亡的機會是很小的。
④而跳傘可就不同了。在一個攝氏零下40度,嚴重缺氧的高度,一個既不是超人也不是007的普通人,抱著「有總比沒有強的心態」,打開艙門造成客艙失壓,然後抱著降落傘從接近0.8馬赫的飛機上跳下來,他可能既不會拉傘,也不會著地動作,也不知道落在什麼地方……可以想見,這個生存機率有多大。假設現在我們處在一架發生事故、正在迫降的飛機上,給你一副降落傘,你想跳嗎?
⑤如果你不想,這就是本文給出的答案,一個理智的人,在危機情況下會選擇兩害相權取其輕,而不是跳下去總比聽天由命強。因為此時你並不是聽天由命,站在你身後的,是100年來無數的頂尖科學家和工程師,還有經過大量應急訓練的飛行員團隊。也許有的人說,我就不相信科學,就不相信技術,就不相信飛行員,我就相信我自己——那這就是一種癖。放棄安全來滿足乘客的癖,這就不屬於航空公司該做的事了。
⑥還有的人會舉出這樣的例子,有的飛機在發生事故後,在低空盤旋了很久才墜毀,這個時間完全可以跳傘。但問題的關鍵在於,那些飛機盤旋並不是為了等死,而是在尋找迫降的機會,成功迫降的機會是非常大的。迫降失敗都是在幾秒鐘的時間內發生的,在這之前,沒有人能夠預料,據以往的數據來看,這種可能性也不會高於3%。所以這種事後諸葛的論斷,並不具有說服力,用過去發生的小概率事件去指導未來,也很難成為有效的做法——你把今天的頭獎號碼背得滾瓜爛熟,也很難得到明天的頭獎。所以,即使在飛機上準備了降落傘,在不能未卜先知的情況下,貿然跳傘也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⑦所以,民航飛機不需要降落傘。
(選自《科學松鼠會》,作者蘇葉,有改動)
1.閱讀全文,說說民航飛機上不備降落傘的原因有哪些。(4分)
2.聯繫上下文,說說文中畫線的句子有什麼作用。(4分)
3.第③段說「飛行員需要做的只是讓它落得輕一些」,句中的「只」能否刪掉?為什麼?(4分)
4.寫出第⑥段中加點的短語分別指代的內容。(4分)
(1)「這種可能性」指代 。
(2)「這種事後諸葛的論斷」指代 。
5.文中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請舉出一例並分析其表達效果。(4分)
例句:
說明方法:
表達效果:
飲食不宜過燙
口腔食道都怕燙,熱飲熱食有損傷。上皮增生會惡變,吃飯喝湯不要忙。
溫度對人具有諸多微妙作用。生命在進化中都有自身最適合的溫度,進化程度越高,要求最佳適宜溫度越嚴格。人體體溫在37。C左右時,代謝活動處於最佳狀態,人體細胞對高溫的耐受性比低溫差。熱對腫瘤細胞也產生微妙的生物學作用,許多試驗證明,腫瘤細胞的致死溫度臨界點為42.5。C~43。C,在此溫度範圍內,延長加溫時間可抑制腫瘤細胞生長,由此產生了溫熱療法治療腫瘤。
但是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流行病學調查發現,一些地區的食管癌、賁門癌、口腔癌又可能與熱飲熱食有關,就是說有可能某些黏膜上皮的腫瘤是「燙」出來的。我國新疆哈薩克族居住的地區喜歡飲用熱奶茶,一日數遍;東南沿海潮汕地區的居民喜喝「功夫茶」,且要趁熱飲用;太行山區的人們習慣於趁熱喝大碗粥。①這些地區都是我國食管癌的高發區。當然,腫瘤的發生原因複雜,並非單一因素,流行病學調查,太行山區成為食管癌高發區除熱食外,還與飲食特點如粗、快、硬等有關。
研究發現,人體在37。C左右的情況下,口腔和食管的溫度多在36.5。C~37.2。C,最適宜的進食溫度在10。C~40。C左右,一般耐受的溫度最高為50。C~60。C。當感到很熱時,溫度多在70。C左右。②經常熱食的人,在溫度很高的情況下也不覺得燙,但是在接觸75。C左右的熱食、熱飲時,嬌嫩的口腔、食管黏膜會有輕度灼傷,灼傷的黏膜表層會及時脫落、更新,基底的細胞會迅速增生、更新、補充、,久而久之,增生的細胞速度如異常加快或在不良刺激下發生變異,最終產生不良後果。另外,由於黏膜在熱刺激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會增厚,增厚的黏膜受熱刺激反應會越來越不敏感,加之食管黏膜的神經反射本來就很遲純,這樣會越來越不怕熱,越不怕熱會越敢吃燙的東西,而吃得越燙,口腔黏膜會越增厚。如此惡性循環,人會不由自主地接受越來越嚴重的灼傷刺激。這種刺激帶來的損傷還有可能引起久治不愈的食管炎,這種食管炎有時伴有間變細胞,有人提示這有可能是癌前病變之一。研究人員發現,食管癌往往合併有食管炎,食管炎往往比食管癌早10年。
熱飲熱食不但與腫瘤的發生有關,而且對食物的消化吸收也不利。食物太燙,在口腔存在時間偏短,刺激唾液分泌減少,以及唾液與食物混合過程不充分,這不利於飲食的消化吸收。另外,溫熱刺激能掩蓋味覺的充分體驗,往往難以細細品味各種食物的美味。
飲食過燙,不論從防癌或一般飲食衛生角度看,都屬於不良的生活習慣。應努力糾正,尤其是那些有食管賁門癌家族史的人,更應早日改弦易轍。
清淡溫涼吃美味,食不過燙保平安。
1、文章用四句詩開頭,有什麼作用?(2分)
2、細讀全文,說一說「熱飲熱食」對人體有哪些危害?這些結論是通過什麼途徑得出的?(5分)
3、劃線處各用了哪種說明方法?請任選一處說明它的作用。(4分)
4、文章句子「流行病學調查發現,一些地區食管癌,賁門癌、口腔癌又可能與熱飲熱食」中「可能」能不能刪去?為什麼?(2分)
參考答案:
1、(2分,意近即可酌情給分):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概括了熱飲熱食的危害,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2、(5分):危害有:容易發生癌變(1分);不利於飲食的消化吸收(1分);難以細品食物的美味(1分)。
途徑(2分):調查發現、病理研究
3、(第一問2分):①舉例子、②列數字 (第二問2分。選項不給分,但不寫選項扣0.5分)答案略
4、(3分):不能刪去(1分)。因為「可能」一詞說明癌症除了與熱飲熱食有關外,還與其他因素有關,如果去掉「可能」就排除了其他因素,與原文不符(2分)。
園林建築的空間美感
宗白華
①園林建築的藝術處理,是處理空間的藝術。
②中國的園林是很發達的。北京故宮三大殿的旁邊,就有三海,郊外還有圓明園、頤和園等等,這是皇帝的園林。民間的老式房子,也總有天井、院子,這也可以算作一種小小的園林。
③宋代郭熙論山水畫,說「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遊者,有可居者」。可行、可望、可遊、可居,這也是園林藝術的基本思想。園林中也有建築,要能夠居人,使人獲得休息,但它不只是為了居人,它還必須可遊,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術都是「望」,都是欣賞。不但「遊」可以發生「望」的作用(頤和園的長廊不但引導我們「遊」,而且引導我們「望」),就是「住」,也同樣要「望」。窗子並不單為了透空氣,也是為了能夠望出去,望到一個新的境界,使我們獲得美的感受。
④窗子在園林建築藝術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內外就發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經過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畫。頤和園樂壽堂差不多四邊都是窗子,周圍粉牆列著許多小窗,面向湖景,每個窗子都等於一幅小畫。而且同一個窗子,從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這樣,畫的境界就無限地增多了。
⑤明代人有一小詩,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一琴几上閒,數竹窗外碧。簾戶寂無人,春風自吹入。
⑥這個小房間和外部是隔離的,但經過窗子和外邊聯繫起來了。沒有人出現,突出了這個小房間的空間美。這首詩好比是一幅靜物畫,可以當作塞尚畫的幾個蘋果的靜物畫來欣賞。
⑦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樓、臺、亭、閣,都是為了「望」,為了得到和豐富對於空間美的感受。
⑧頤和園有個匾額叫「山色湖光共一樓」。這就是說,這個樓把一個大空間的景致都吸收進來了。蘇軾詩「賴有高樓能聚遠,一時收拾與閒人」就是這個意思。頤和園還有個亭子叫「畫中遊」。「畫中遊」,並 說這亭子本身就是畫, 說,這亭子外面的大空間好像一幅大畫,你進了這亭子,也就進入到這幅大畫之中。所以明人計成在《園冶》中說:「軒楹高爽,窗戶鄰虛。納千頃之汪洋,收四射之爛漫。」
⑨概括說來,中國園林建築的空間美,當如沈復所說的:「大中見小,小中見大,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或藏或露,或淺或深……」這也是中國一般藝術的特徵。
1.在作者看來,中國園林建築除了應該遵循 的思想外,尤其應該滿足 的要求。(2分)
2.閱讀文章第③段,請用簡短的話說說中國園林建築中的窗子主要具備哪兩種功能?(2分)
3.說說文章第⑦段在全文結構中起什麼作用?(2分)
4.根據本文所提供的相關知識,說說為什麼民間老式房子的天井、院子,也可以算作一種小小的園林?(3分)
5.請在文章第⑧段的橫線處填充一組對應的關聯詞。(1分)
6.積累連結:在小學時,我們曾經學過杜甫的一首《絕句》,其中有兩句詩寫出了門窗「可望」的審美效果,請你默寫出相關詩句。(2分)
參考答案:
1.(2分)可行、可遊、可居(1分,少一個扣0.5分);可望(1分)
2.(2分)一是透氣功能;二是審美功能。(摘抄文中原句作答亦可)
3.(2分)起承上啟下的作用。(答「過渡作用」亦可)
4.(3分)因為民間老式房子的天井、院子,既「可居」(1分),又「可望」(1分),符合園林藝術的特點(1分),所以,也可以算作一種小小的園林。(意近即可)
5.(1分)不是……而是……
6.(2分)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錯一字扣1分)
夏 至
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南方各地從日出到日沒大多為十四小時左右。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高度角最高,但並不是一年中最熱的的時候。因為,近地層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並沒有達到最多之時。
過了夏至,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農業生產因農作物生長旺盛,雜草、病蟲迅速滋長蔓延而進入田間管理時期,高原牧區則開始了草肥畜旺的黃金季節。這時,華南西部雨水量顯著增加,使入春以來華南雨量東多西少的分布形勢,逐漸轉變為西多東少。如有夏旱,一般這時可望解除。近三十年來,華南西部6月下旬出現大範圍洪澇的次數雖不多,但程度卻比較嚴重。因此,要特別注意做好防洪準備。夏至節氣是華南東部全年雨量最多的節氣,往後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出現伏旱。為了增強抗旱能力,奪取農業豐收,在這些地區,搶蓄伏前雨水是一項重要措施。
夏至以後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後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範圍小,人們稱"夏雨隔田坎"。唐代詩人劉禹錫在南方,曾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
夏至日是我國最早的節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國放假一天,回家與親人團聚暢飲。《禮記》中也記載了自然界有關夏至節氣 教案、課件、論文、素材及各類教學資源下載,還有大量而豐富的教學相關資訊!">的明顯現象:「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說明這一時節可以開始割鹿角,蟬兒開始鳴叫,半夏、木槿兩種植物逐漸繁盛開花。從中醫理論講,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於一個「長」字。
在夏至節,浙江金華地區有祭田公、田婆之俗,即祭土地神,祈求農業豐收。為防止害蟲發生。夏至共十五天,其中上時三天,二時五天,末時七天,此時最怕下雨。而在多旱的北方則流行求雨風俗,主要有京師求雨、龍燈求雨等,祈求風調雨順。
22.結合文本,說說夏至這天具有什麼特點?(2分)
23.過了夏至,華南西部的氣候有什麼變化?(2分)
24.文章引用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是用來說明什麼?(2分)
25.文章用了什麼說明方法?請說出兩種,並指出相關語句。(4分)
參考答案
22.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 (2分)
23.雨水量顯著增加,逐漸轉變為西多東少 (2分)
24.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範圍小 (2分)
25.列數字:南方各地從日出到日沒大多為十四小時左右;(4分)
夏至共十五天,其中上時三天,二時五天,末時七天,此時最怕下雨。
舉例子:華南西部雨水量顯著增加,使入春以來華南雨量東多西少的分布形勢,逐漸轉變為西多東少。
引用:唐代詩人劉禹錫在南方,曾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
《禮記》中也記載了自然界有關夏至節氣的明顯現象:「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
飛向太空
①人類對浩瀚無垠的太空嚮往已久。從嫦娥奔月的神話到亦真亦幻的《西遊記》,人們把太空描述成妙不可言的神仙世界。在人們的想像中,太空是一個至善至美的天堂。然而在現實世界裡,太空絕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浪漫。進入太空,人類要面對的是險境而非險境。載人航天飛行要解決的問題也遠不止是「高處不勝寒」。
②載人飛行要克服的第一個難關是真空環境對人的影響。太空中沒有空氣,人體若裸露在真空中,將無法呼吸。如果太空人的座艙、生活艙一旦洩漏氣體,很可能導致太空人死亡。
③需要克服的第二個難關是來自太空強輻射的影響,這種太空強輻射包括太陽電磁輻射和高能粒子輻射。太陽電磁輻射中的可見光和紅外部分主要影響太空飛行器的溫度,會損傷太空飛行器的一些表面材料,還影響高層大氣的溫度和密度,從而加重低軌飛行器軌道控制的負擔。高能粒子輻射則直接對太空飛行器本身產生影響。高能粒子長時間圍繞地球運動,對低軌道太空飛行器構成嚴重威脅。它們的輻射不僅損傷太空飛行器表面材料,而且會使太空飛行器內部的太陽能電池、有機材料、半導體器件和集成電路等的性能發生變化,甚至造成永久的損傷。
④空間碎片和流星體是載人飛行要克服的另一難關。空間碎片又被稱為空間垃圾,是指廢棄的火箭或衛星的殘骸和它們因爆炸或碰撞而產生的碎片。它們與太空飛行器的相對速度稍低於流星體與太空飛行器的相對速度。它們始終和太空飛行器一同在地球的周圍運動,因此出現碰撞的機會很多。空間碎片和流星體與太空飛行器相撞,會在太空飛行器的表面留下撞擊坑或穿孔,甚至造成太空飛行器表面的機械損傷。體積相對較大的流星體和空間碎片,對人體和太空飛行器的破壞都是致命的。
⑤另外,飛行過程中產生的噪聲和振動也會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火箭在上升過程中發動機會產生高強度的噪聲,飛船高速穿過大氣層時也會產生巨大的噪聲。即使飛船在軌道運行時產生的相對小得多的噪聲,也相當於繁忙交通路口的噪聲,而且持續不斷。而飛行產生的強度不等的振動會影響太空人的心率、血壓和耗氧量,可誘發心血管的功能紊亂。另外,人體或器械的振動也會使人視覺模糊,動作不協調,操作誤差增加,語言明顯失真或中斷。
⑥可見,在浩渺的宇宙中,太空人時刻面臨著險境,而絕非想像中的仙境。
(選自《飛向太空》,有刪改)
1、選文說明的中心內容是什麼? (2 分)
答:
2、選文的說明順序是什麼? (2 分)
答:
3、選文第①段有什麼作用? (3 分)
答:
4、選文第③段畫線句子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有什麼作用? (3 分)
答:
5、拓展連結。(4 分)
艙外航天服是一套防護和應急救生的複雜系統,用於保證太空人出艙安全。目前,「太空行走」是中國載人航天的下一個目標,而成功研製艙外航天服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必備條件之一。請你聯繫選文內容,說一說艙外航天服應具有哪些功能?
答:
《飛向太空》參考答案:
1、載人航天飛行面臨的險境(或載人航天飛行要克服的難關,載人航天飛行要解決的問題)
2、邏輯順序
3、吸引讀者,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提出說明的中心內容,引出下文的具體說明。
4、分類別:條理清晰地說明了太空強輻射的類型。
5、防洩漏(供氧)、防輻射、防撞擊(減振)、降噪(答出前三點即可)
走向3D時代
①熱映的好萊塢大片《阿凡達》以其身臨其境的3D(三維)效果贏得了全球影迷的好評,掀起了一股3D電影熱潮,同時也讓很多對3D技術持懷疑態度的人變成了3D技術的支持者,更讓人們對3D家庭影視生活充滿無限嚮往。一直徘徊在主流市場之外的3D技術終於奏響了進軍家庭娛樂業的號角。
②3D是tlllree—dimensioilal的縮寫,就是三維立體圖像。就實質而言,這項技術原理並不複雜。人是通過左眼和右眼觀察到物體的細微差異、從而感知物體在三維空間中的存在狀態。在屏幕上,只要左眼和右眼看到的畫面不是一幅圖像,整個畫面就會立體起來。
③3D技術在商業運用上已經有了較為快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3D立體影院將投資建設,3D影片的數量也在大大增加。在3D技術迅速發展的同時,影視、音樂、動漫和網路遊戲的相互滲透使得3D技術在電子消費領域顯現出前所未有的強勢,消費電子產品中使用3D技術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
④3D技術不僅被電影界接受,在電視領域也頗受青睞。如今,各電視生產商均藉機力推3D電視,希望引領今後平板電視的發展趨勢。電視媒體也爭先恐後地將這項先進的視覺技術引入體育比賽轉播中。英國當地時間2010年1月3l日下午1 7時打響的英超聯賽,阿森納主場迎戰曼徹斯特聯隊的榜首大戰,已成為英國體育史上的第一場由3D技術轉播的體育比賽。
⑤此外,3D數位相機、3D數碼相框已於去年年末實現產品化。3D數位相機可以通過雙鏡頭疊加同一場景以產生立體影像,或是利用3D功能進行不同色彩模式的對比。而3D數碼相框則是利用偏光原理,將不同圖像同時折射到雙眼,甚至可以充當3D眼鏡,將普通照片立體化。在今年1月,松下公司展出了全球第一款高清3D攝像機,其雙鏡頭的設計可以說非常獨特。松下將該機的透鏡、攝像機前端和雙存儲卡存儲器合為一體,從而使機身更加輕便,在用戶進行手持式拍攝時更加靈活。同時,該機可自動對圖像進行校正,不需使用任何附加設備就能直接記錄3D影像。
⑥不過,真正3D時代的到來仍然需要一段時間,目前,我們雖然能去電影院體驗3D電影,但資源相當有限。3D電視也面臨同樣的問題,沒有3D節目內容的話,3D電視就只是一個擺設。技術標準的制定同樣是要面對和解決的現實問題。另外,健康和安全也是3D顯示技術急需攻克的難題。研究結果顯示,觀眾在觀看立體影像時,由於眼睛會迅速地來回移動,因而容易造成眼睛疲勞。因此,對於栩栩如生的3D立體影像帶來的視覺享受,我們還需要耐心地等待。(選文有刪改)
15.選文第①)段以好萊塢大片《阿凡達》開頭,有什麼作用?( 2分)
16.閱讀第②段,用簡單的語言給3D下個定義。 (2分)
17.結合文意,說說真正3D時代的到來有哪些制約因素?(3分)
18.3D技術在未來還可以應用於哪些領域?請你發揮想像,舉一例加以說明明。(3分)
參考答案:
15.(2分)答案:①激發讀者閱讀興趣(1分);②引出說明對象(1分)。
16.(2分)答案:3D是人的左眼和右眼觀察到物體的細微差異,從而感知到的物體在三維空間中的立體圖像。(用文章第一句回答,只得1分)
17.(3分)答案:①3D資源相當有限( 1分);②技術標準的制定是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1分); ③人的健康和安全也是3D顯示技術急需攻克的難題(1分)。
18.(3分)開放性試題,想像合理,言之成理即可。
答題示例:3D技術在未來還可以應用於教學,醫學,水下作業,地下採礦,空中導航等領域(1分)。比如,在未來醫學領域,利用3D顯示技術進行手術,將大大提高手術的成功率(2分)。
識別人臉的技術
劉 露
①現代的人臉識別,特指通過分析、比較人臉視覺特徵信息進行身份鑑別的計算機技術。具體而言,就是通過視頻採集設備獲取識別對象的面部圖像,再利用核心的算法對其臉部的五官位置、臉型和角度進行計算分析,進而和自身資料庫裡已有的範本進行比對,最後判斷出用戶的真實身份。這是一項高端的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
②在全球範圍內,人臉識別系統的研究始於20世紀60年代。人臉識別的優勢在於其自然性和不被被測個體察覺的特點。所謂自然性,是指該識別方式同人類(甚至其他生物)進行個體識別時所利用的生物特徵相同。人臉識別就是通過觀察比較人臉來區分和確認身份的。不被察覺的特點會使該識別方法不令人反感,並且因為不容易引起人的注意而不易被欺騙。相對於指紋識別而言,人臉識別還具有非接觸式(非侵犯式)的特點,因此更加友好、自然,更易被人們接受。
③隨著科技的發展,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④在公安刑偵領域,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非常廣泛。例如在機場或車站安裝人臉識別系統,通過查詢目標人像數據尋找數據中是否存在重點人口基本信息,來抓捕在逃案犯;或者在商場、體育場、超市等公共場所對人群進行監視,以達到身份識別的目的。
⑤目前,人臉識別技術還逐漸從公安刑偵領域,推廣到民用市場,離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近。如具備有人臉識別功能的防盜門也被推向普通老百姓家庭。人臉識別系統防盜門配有特殊的液晶顯示屏。這個顯示屏實際上是一臺小型電腦,資料庫就建在這裡。廠家上門安裝時,工作人員會用一個攝像頭對主人的臉部骨骼進行掃描錄入,再將主人的臉部骨骼生成幾千位的密碼,然後將密碼資料庫存入防盜門的資料庫中,當主人回家時,只要在門前一站,具有自動感應功能的液晶顯示屏就會顯示門前的人的臉部,防盜門立即開始識別。一旦確認來人是這家的主人,防盜門就會自動打開。再如利用人臉識別輔助信用卡網絡支付,以防止非信用卡的擁有者盜用信用卡等。
⑥人臉識別技術的發展前景不可限量,隨著我國向數位化、信息化社會的邁進,人們對人臉識別技術的了解和認識也將逐漸增進,人臉識別技術的市場需求會越來越大,而人臉識別技術和識別系統的性能也將在不斷發展中日益完善,更好地服務大眾。
(選自《百科知識》,有刪改)
15.選文第①段中畫線句子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它在文章中有什麼作用?(2分)
答:運用了下定義的說明方法,通過下定義從本質上揭示說明對象的特徵,引出說明對象。
16.人臉識別技術有哪些特點?(3分)
答:特點:自然性;不被被測個體察覺;非接觸式(非侵犯式)。
17.人臉識別技術有何明顯優勢?(2分)
答:優勢:不令人反感、不易被欺騙;友好、自然,容易被人們接受。
18.選文第⑥段劃線句子中加點的「逐漸」一詞能否刪除?為什麼?(2分)
答:不能。逐漸:漸漸,慢慢地。文中說明「人們對人臉識別技術的了解和認識」是一個認識的漸進過程,體現了說明語言的準確性。
19.目前,人臉識別技術主要運用在哪些方面?隨著數位化、信息化的發展,請你發揮想像,另舉一例說明人臉識別技術還可運用在哪些方面。(3分)
答:公安刑偵領域、民用市場方面。示例:如海關、邊境檢查站、電腦資料庫、保險柜、學校安保等。
秦嶺
方光華 曹振明
①秦嶺橫亙於中國中東部,西起甘肅臨潭縣白石山,東經天水麥積山,穿越陝西,直至河南,全長約1600公裡,南北寬數十公裡至二三百公裡,氣勢磅礴。
②巍峨的秦嶺造就了關中的雄勝。關中盆地「四塞以為固」(《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關中「四塞」之東、南、西三塞均由秦嶺山脈所成,東邊華山、王順山、驪山,東延為餚山,橫亙於黃河與洛水之間;南邊太白山、終南山等,雄峙於關中平原的南部;西邊岐山、陳倉山等,阻隔於關中西部。另外再加上堯山、黃龍山等逶迤連綿的北部山系,一起組成了關中四面環山的地形地勢。在四周綿延起伏、層巒疊嶂的山脈之間,藏有許多雄關險隘。舉其要者則有四處:東為潼關或函谷關,南為武關,西為散關,北為蕭關。潼關是東部進入關中的天然防線,南依秦嶺,北有渭洛並黃河之要,西有華山之屏,東面山峰連接,谷深崖絕,險厄峻極;函谷關則扼崤函之險,控制著關中與中原之間的往來咽喉;武關是關中的南方門戶,建在秦嶺南麓陝南商山的谷澗,懸崖深壑,號稱「三秦要塞」;散關則西扼關中交通要道,南依秦嶺山脈,乃蜀秦往來之咽喉,兵家必爭之地。另外北方的蕭關居六盤山東麓,控扼塞北通向關中之要道。因恃秦嶺,關中進可攻、退可守,形成了「制內御外」的絕佳態勢。佔據關中,就意味著掌握了天下「要領」、扼制了九州「咽喉」。
③秦嶺形成了八百裡秦川的肥沃富饒。秦嶺北翼塑造了兩條大河——涇水和渭水,秦嶺北麓又發源了六條河流——灞水、滻水、灃水、滈水、潏水和澇水,涇水與灞水等六條河流最後一併匯入渭水。八百裡秦川即為八水的衝積平原,土質疏鬆肥沃,地勢舒展平坦。早在《尚書·禹貢》中,關中之地即被列為最上等的土地。加上歷代所修渠道,如秦國的鄭國渠,漢代的漕渠、龍首渠、六輔、白渠等水利工程,以及漢唐諸運河的開通,關中平原的灌溉條件獲得擴展,為農耕生產提供了優良條件。張良稱關中「沃野千裡,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乃「金城千裡,天府之國」(《史記·留侯世家》)。《史記》稱「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貨殖列傳》)。至隋唐時代,關中仍有「天府」美稱。
④秦嶺的山林以及河流、湖泊不僅為關中提供了充足的水源,還改善了關中環境,使得關中氣候清爽,山水相間,風景如畫。秦嶺自古以來就是皇家園林和離宮別館的首選之地,關中山水也激發了眾多文人墨客的雅興,僅一本《全唐詩》就留下詩篇百餘首。
⑤由於秦嶺與關中的戰略地理優勢與富庶,關中成為中國古代政治中心的首選之地。先後有周、秦、漢、唐等13個王朝在此建都。長安政治中心地位前後長達一千一百多年,成為我國建都時代最早、建都王朝最多、定都時間最久、都城規模最大、歷史文化遺址最豐富的中華古代首要政治中心。這在我國乃至世界各國歷史中都極其罕見。以致古人稱秦嶺為「龍脈」,稱關中為中原的龍首。(選文有刪改)
8.秦嶺有哪些重要作用?結合文意簡要概括。(3分)
9.第③段結尾引用《史記》中的文字,有什麼作用?(2分)
10.揣摩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回答括號內的問題。(4分)
(1)佔據關中,就意味著掌握了天下「要領」,扼制了九州「咽喉」。 (「要領「在文中是什麼意思?有何作用?)(2分)
(2)秦嶺自古以來就是皇家園林和離官別館的首選之地。 (句中加點的詞語能否去掉?為什麼?)(2分)
11.下列表述與原文相符的一項是( )(3分)
A.關中東邊有華山、驪山、餚山等,南邊有太白山、終南山、王順山等,西邊有歧山、陳倉山等,北部有堯山、黃龍山等。
B.潼關是東部進人關中的天然防線,武關則西扼關中交通要道,散關是關中的南方門戶,蕭關則控扼塞北通向關中之要道。
C.八百裡秦川為八水的衝擊平原,其中「八水」指涇水、渭水、灞水、滻水、灃水、滈水、潏水和洛水。
D.秦國的鄭國渠,漢代的漕渠、龍首渠.六輔、白渠以及漢唐諸運河等工程,為關中平原的農耕生產提供了優良條件。
參考答案(12分)
8.秦嶺造就了關中的雄勝(地理優勢);秦嶺形成了八百裡秦川的肥沃富饒;秦嶺改善了關中環境;秦嶺使關中成為中國古代政治中心的首選之地。(3分)每點1分,答出三點即可。共3分。
9.引用《史記》中的文字,說明了八百裡秦川的肥沃富饒,增加了說明的可信度,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2分)
答出說明了「肥沃富僥」,得l分;答出「增加了說明的可信度」或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得1分,共2分。
10. (4分)
(1) 第一問:要點,關鍵。第二問:說明了佔據關中對於掌控天下的重要性。(2分)每問 l分。共2分。
(2) 不能。「自古以來」從時間上限定,說明秦嶺作為皇家園林和離宮別館首選之地由來已久。如果去掉就不能體現這一點。(2分)
答出「不能」,得1分;答出作為首選之地「由來已久」,得1分.意思對即可。共2分。
11. D (3分)
選項正確,得3分。共3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