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徵為什麼到達陝北就成功了(長徵中為何七次更改目的地)
2023-10-13 23:48:37 3
長徵恐怕是每一個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歷史事件了,我們課本上學,電視裡看,自媒體平臺上關於長徵的內容也非常豐富,很多人都能準確的說出長徵的準確時間,以及長徵的出發點和目的地。
但是也許有一部分人不知道,紅軍在長徵中曾經七次更改目的地,更不知道為什麼最終選擇了陝北作為長徵最後的落腳點,還有為什麼紅軍會進行長徵。
說來慚愧,雖然我也是一個寫歷史文章的人,但是對這些知識也是一知半解,在查閱了一些資料之後,才對長徵的整個脈絡有了一個粗淺的認識,了解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知識,現在把這些內容寫出來,一是加深自己知識的記憶;二是和喜愛這些內容的小夥伴做一個分享。
1.兩個德國人長徵在開始時並不叫「長徵」,叫「戰略轉移」比較合適,對外宣傳則是「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為什麼是第二先遣隊,因為粟裕帶領的「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早就出發北上了。
無論用哪種名字,都掩蓋不了一個事實,那就是:蘇區待不下去了,需要找一塊新的地方重新開始,至於為什麼待不下去了,要從兩個德國人說起。
1933年初,博古到達中央蘇區,不久後就成為了中央蘇區的最高領導,但是他不懂軍事,於是從共產國際請來了一位高級軍事人才——德國人奧託·布勞恩,中文名叫李德,意思是姓李的德國人。
李德
這個德國人的履歷看起來很牛,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後,加入了蘇俄紅軍,在德國參加過城市街壘戰,又是伏龍芝軍事學院的高材生。
李德在伏龍芝軍事學院畢業後,作為高級軍事人才被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派往中國,幫助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
李德的到來,彌補了博古軍事能力的不足,被博古高興地稱之為「及時雨」。
正在博古為李德的到來興奮異常時,蔣介石的身後也站了一個德國人,和李德一樣,身份同樣是軍事顧問,他叫賽克特,67歲,比李德的履歷更牛。
賽克特
賽克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就是德軍駐土耳其最高參謀部參謀長、德國陸軍總參謀長,還擔任過德國邊防軍總司令。
而我們的李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還只是一個普通的大頭兵。
賽克特在仔細研究戰場態勢後,給蔣介石提出了「步步為營」的戰略計劃,主張用密集的堡壘群,對中央蘇區層層包圍,然後緩緩推進。
賽克特的理念是:「中央蘇區只有區區5萬平方公裡,如果每天推進1公裡,那麼不出1年時間,就能全部吃掉中央蘇區。」
蔣介石聽後大喜過望,自己四次糾集重兵對中央蘇區進行圍剿,都沒有成功,原來依靠這麼簡單的方法就能實現了,德國顧問果然名不虛傳。
蔣介石立即按照賽克特的建議制定「第五次圍剿」計劃,調動100萬軍隊,採用碉堡戰術,嚴禁長驅直入,穩紮穩打,逐漸縮小包圍圈,直到完全吃掉蘇區。
而我們這邊的李德是怎麼應對的呢?「以牙還牙」「針尖對麥芒」,他鄙視前四次取得反圍剿勝利的「運動戰」和「遊擊戰」等戰術,將其完全拋棄,採取和敵人一樣的戰術,用堡壘對堡壘,和敵人打正規戰,陣地戰。
蔣介石有100萬大軍,蘇區只不過10萬人馬,武器裝備和各方面的資源都不如敵人,這叫拿起雞蛋碰石頭,以己之弱對敵之強,結局可想而知。
如果把李德和中國歷史上的名人做類比的話,戰國時期的趙括最為合適,兩人都是紙上談兵的高手,趙括葬送了趙國的精銳,李德丟掉了整個中央蘇區。
2.最初的目的地1934年10月10日,8萬多紅軍走出蘇區,邁出了萬裡長徵的第一步,一個偉大的史詩行動開始了。
長徵最初的目的地是博古和李德兩人制定的,先到湖南西部同紅二、紅六軍團會合後另作他圖。
戰役行動沒過多久,蔣介石就知道了紅軍的作戰意圖,於是調動軍隊,對紅軍設置了四道封鎖線,希望一舉殲滅紅軍,徹底除掉他的心頭大患。
博古和李德顯然是很會過日子的人,命都快沒有了,但是在轉移的時候還不忘攜帶上蘇區所有的裝備,包括兵工廠的設備、造幣機、石印機、紙張、大米、電話線等等無關緊要的東西,一樣都捨不得丟下。
紅軍長徵紀念郵票
為了這些盆盆罐罐之類的東西,僱傭了5000多名挑夫,每個挑夫一天一塊大洋的報酬。
由於輜重中有大量沉重的設備,紅軍的行動慢如蝸牛,給了蔣介石足夠的調遣軍隊的時間,紅軍走得異常艱難,在準備渡過湘江的時候,碰上蔣介石布置的五路大軍,一場血戰就此展開。
湘江戰役時紅軍長徵中最慘烈的一仗,戰鬥到達了白熱化的程度,紅軍拼盡全力渡過了湘江,但是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損失,紅軍從出發時的8.3萬人,銳減到不足4萬人。
湘江戰役畫作
渡過湘江之後,紅軍不敢停留,為了擺脫追兵,一頭扎進了廣西東北部的大山之中,從蘇區帶出來的盆盆罐罐都被扔在了湘江東岸,這時紅軍的步伐反而輕鬆了許多。
巨大的失敗使李德和博古在紅軍中的根基動搖了,紅軍將士們回想以前的戰鬥,哪受過這樣的失敗,所以把怨氣都發到了博古和李德兩個人身上。
面對巨大的失敗,博古痛心疾首一籌莫展,而「洋顧問」李德唉聲嘆氣,把責任推給了別人。
失敗的陰影籠罩在所有紅軍將士的心頭,而此時的蔣介石對中央紅軍的行軍路線了如指掌,他知道中央紅軍要到湘西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所以調兵遣將,在必經之路上修建四道防線,就等著紅軍從大山中鑽出來,進入他布置好的口袋中。
整個紅軍隊伍面臨著巨大的生死考驗!
幸好,關鍵時刻有人站出來力挽狂瀾,這就是被排擠打壓很久,被踢出軍事指揮系統的毛澤東。
3.毛澤東在第一次到第三次「反圍剿」戰爭中,沒有上過一天軍校,沒有受過一天專業軍事訓練的毛澤東,憑藉其天才般的軍事指揮能力,用極其靈活的戰術,以弱勢的兵力打敗了數倍於己的圍剿大軍,粉碎了蔣介石的「圍剿」計劃。
然而,毛澤東在領導紅軍取得了三次「反圍剿」戰爭的勝利之後,反而受到了巨大的批判,批判者認為毛澤東的「誘敵深入、後發制人」戰略是「遊擊主義」「保守主義」「單純防禦路線」,而要求紅軍必須實行「先發制人」「積極的進攻路線」。
毛澤東遭到了排斥,失去了黨內、軍內的重要職務,被踢出了軍事指揮系統。
到了「第四次反圍剿」的時候,雖然不是毛澤東指揮,但是軍事指揮系統還是按照以前毛澤東的戰略戰術去打,所以也取得了勝利。
毛澤東
而李德一來,把毛澤東以前的戰略戰術全部丟棄,生搬硬套書本和國外的戰術,導致了巨大的失敗,迫使紅軍走上了長徵的道路。
在長徵之初,毛澤東的名字本來不在轉移的名單上,是周恩來極力主張一定要帶上毛澤東,博古才勉強同意,以事後諸葛亮的眼光看,這一舉動挽救了整個紅軍隊伍。
在廣西山中行軍的時候,雖然沒有任何情報,但是毛澤東早已經猜透了蔣介石的心思,他判斷蔣介石一定會在中央紅軍進入湘西的必經之路上埋伏重兵,而此刻整個中央紅軍正向這個口袋鑽去,關鍵是最高軍事指揮博古和李德渾然不知危險就在前面。
在中央紅軍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處於軍事指揮系統之外的毛澤東站出來發聲,提出放棄中央紅軍制定的到湘西同紅二、紅六軍團會合的計劃,立即到敵人力量比較薄弱的貴州,重新開闢新的革命根據地的建議。
在通道縣舉行的「飛行會議」上,李德固執地認為還是應該到湘西去,毛澤東打破了兩年以來的沉默,堅決反對李德的意見,要求立即扭轉紅軍前進的路線,放棄與賀、蕭部隊會師的原計劃,改為進軍貴州。
毛澤東還是老一套「擇弱軍打」的戰略,貴州軍閥王家烈的部隊號稱「雙槍兵」,戰鬥力極弱,是不經打的豆腐兵。
毛澤東的提議得到了與會的多數人的支持,大家眼睛中泛著光,他們看到當年領導他們打勝仗的「戰神」又回來了。
會議否定了李德的計劃,一致通過了毛澤東提出的進軍貴州,並在貴州開闢新的革命根據地的計劃,這是長徵中第一次更改目的地,也正是這次更改目的地,拯救了紅軍。
籠罩在紅軍戰士們頭上的烏雲好像散開了,大家抖擻起精神,又看到了新的希望。
4.第二次更改目的地中央紅軍一進入貴州,一切仿佛都變得異常順利,他們很快就攻下了黎平縣城,並召開了「黎平會議」,在會議上,共產國際派來的高級軍事顧問李德靠邊站了,並以書面決議的形式,放棄進入湘西的原計劃,以進攻遵義,並以遵義為中心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
以前被李德排擠,從參謀長位置上被貶到紅五軍團的劉伯承被重新啟用,重新參與指揮作戰。以前的將帥都回來了,紅軍重新煥發了戰鬥力。
一切按照毛澤東的戰略部署,在渡過烏江天險之後,直取遵義城。
不出所料,貴州的王家烈的「雙槍兵」真的不經打,紅軍幾乎兵不血刃地佔領的遵義城,暫時把蔣介石的追兵甩開了一段距離,紅軍得到了出徵以來難得的幾天休整時間,利用這個時間,紅軍召開了重要的遵義會議。
在遵義會議上,毛澤東被選為政治局常委,並且作為周恩來「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雖然名義上毛澤東並不是紅軍的最高軍事指揮,但是實際上,中央紅軍的軍事指揮權已經完全屬於毛澤東了,這是一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決議,從一定程度來說,這個決議「挽救了黨,挽救了革命」。
在「黎平會議」上毛澤東提出的建議,到貴州發展,但是到了貴州之後發現,「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貴州這個地方太窮了,「天無三日晴,地無三裡平」,連吃飯都成問題,蔣介石又調集了數十萬大軍向遵義進逼,遵義已經不適合作為新的革命根據地了。
為了解決眼下最重要的問題,劉伯承在遵義會議上提議,北渡長江,到成都的西南或西北地區建立革命根據地。
劉伯承是四川人,對四川極其熟悉,找到合適的地段渡江,不比渡烏江難多少,貴州軍閥劉湘的川軍和王家烈的黔軍有一拼,還有張國燾的紅四方面軍也在四川,可以前來接應。
當時看起來北渡長江是極其有利的,會議作出了北渡長江,到川西建立革命根據地的決議,這是紅軍在長徵中第二次更改目的地。
1935年1月19日,紅軍離開遵義北上,打算從四川的宜賓和瀘定之間渡過長江。
然而,理想和現實總是不一樣,紅軍低估了劉湘的川軍。
5.首戰受挫遵義會議上取消了「三人團」,博古和李德都靠邊站了,紅軍名義上的最高軍事指揮是周恩來和朱德,毛澤東只是幫助兩人做軍事決策。
但是無論朱德還是周恩來,都對毛澤東極其信任,所以實際上,此刻毛澤東已經成為了紅軍的主帥。
被壓抑了兩年多的時間,現在重新回到了熟悉的崗位,毛澤東騎著一匹大白馬,意氣風發,他要證明自己還是那個一直帶領紅軍打勝仗的毛澤東。
不過天不遂人願,毛澤東復出第一仗,就遇到了川軍猛將,人稱郭莽娃的郭勳祺。
在中央紅軍向北行軍的時候,蔣介石可沒有閒著,調兵緊追不捨。為了遏制追兵的勢頭,中央軍委決定在土城打一仗,殺殺追兵的氣焰,改變戰場態勢。
毛澤東為了打好這一仗,親臨戰場,在距離土城不遠的的青槓村指揮,得到的情報是:土城駐守的是不經打的2000黔軍。
這點弱小的兵力,還不是手到擒來,但是這個情報是不準確的,土城內駐守的並不是黔軍,而是川軍,數量不是2000人,而是10000人,指揮就是郭勳祺。
郭勳祺
土城戰役是一場失敗的戰役,毛澤東、周恩來和朱德都上陣指揮,林彪、彭德懷、聶榮臻、羅榮桓、劉伯承、葉劍英、楊尚昆、劉少奇、董振堂、耿飈、張愛萍、黃克誠、羅瑞卿、楊成武、黃永勝等等將領齊上陣,也不能打下一個小小的土城,紅軍還受到了不小的損失。
土城戰役讓郭勳祺這個川軍的旅長一戰成名,是毛澤東復出的第一次敗仗,紅軍傷亡2000餘人,北渡長江的計劃受挫,不得不尋求其他的出路。
毛澤東雖然首戰受挫,但是畢竟是高明的戰略家,他立即提出取消北渡長江的計劃,回師貴州,繼續打王家烈的黔軍,然後在雲貴川建立革命根據地的建議。這是紅軍在長徵中第三次更改目的地。
6.四渡赤水勝敗乃兵家常事,世界上沒有不敗的戰神。在首戰失利之後,毛澤東就指揮出了他一生最引以為傲的「四渡赤水」。
毛澤東根據敵情的變化,採取高度靈活的運動戰方針,指揮中央紅軍在赤水河兩岸閃轉騰挪,忽西忽東,迂迴穿插於敵人重兵之間,使敵軍感到撲朔迷離,疲於奔命。
在第四次渡過赤水河之後,指揮羅炳輝的紅九軍團偽裝成中央紅軍主力,製造北上渡江的假象,然後帶領真正的中央紅軍主力迅速渡過烏江,直撲蔣介石親自坐鎮的貴陽。
此刻的貴陽是一座空城,蔣介石嚇壞了,急調雲南的滇軍前來護駕。
毛澤東等地就是蔣介石的這一招,他指揮中央紅軍在貴陽虛晃一槍後,拐了個彎,從貴州西部穿出,直撲雲南的昆明。
紅軍一路上大張旗鼓,聲稱要佔領昆明,「雲南王」龍雲急壞了,生怕自己的老巢被紅軍佔領,更怕蔣介石借剿匪收拾自己,就像收拾王家烈那樣,於是帶動兵力馳援昆明。
毛澤東這一招還是一個虛招,敵人調動兵力,金沙江的防線出現鬆動,毛澤東瞧準時機,指揮紅軍主力迅速渡過金沙江。
這個時候,原本計劃在雲貴川建立根據地的計劃又更改了,變成在四川西部建立革命根據地,這是紅軍長徵中第四次更改目的地。
接下來就是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等我們比較熟悉的劇情了,歷盡磨難之後,終於在1934年四川懋功和紅四方面軍會師。
原本以為,兩個方面軍會合,紅軍總體的力量增強,一定會出現一個嶄新的局面,紅軍的生存狀況會越來越好,但是沒想到,兩軍會師竟是毛澤東一生最黑暗的時刻。
7.懋功會師懋功會師後,發現四川西部這地方山高谷深,人口稀少,交通不便,加上大都是少數民族,交流存在一定的障礙,更不適合發展根據地,比貴州還不適合。
於是在兩河口會議上,又做出了北上甘肅南部,然後建立川陝甘革命根據地的決定,這是長徵途中第五次更改目的地。
決定作出後,紅軍分成左右兩路進軍北上,但是張國燾自持紅四方面軍實力強大,萌生個人野心,拒不執行北上的決議,私自帶領右路軍南下。
毛澤東得到右路軍參謀長葉劍英的報告後,同周恩來、張聞天、博古等進行緊急磋商,為貫徹北上方針,避免紅軍內部可能發生的衝突,決定連夜率領紅一方面軍的紅一、三軍和軍委縱隊迅速脫離險區,先行北上。
張國燾分裂紅軍的行為給紅軍造成了巨大的生存壓力,被毛澤東稱為一生中最黑暗的時刻,因為整個紅軍面臨著重大的生死考驗。
8.最終目的地在1935年9月12日的俄界會議上,決定將紅一、三軍和軍委直屬縱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繼續北進。
在與陝北紅軍會合後,到接近蘇聯的地區去進行遊擊戰爭,以便得到蘇聯的國際援助,擴大隊伍,創建新的根據地。這是紅軍在長徵途中第六次更改目的地。
俄界會議後,陝甘支隊迅速北上,攻克天險臘子口,翻過岷山,佔領了甘肅岷縣以南的哈達鋪,在哈達鋪進行了休整。
哈達鋪是個相對比較富裕的地方,紅軍戰士們得到了長徵途中難得的比較輕鬆的休整時間。
在休整期間,毛澤東從國民黨的報紙上發現一則消息,消息稱陝北還有大片的革命根據地。
這個消息讓他喜出望外,如果陝北還有根據地,那麼就不用到蘇聯邊境去了,可以在陝北立足,然後逐漸擴大根據地。
毛澤東立即找來相關人員反覆確認,在確定了消息為真的情況下,在榜羅鎮召開會議,更改長徵的目的地,取消去蘇聯邊境的計劃,更改為去陝北同陝北紅軍會合,並以陝北為根據地,保衛和擴大蘇區。
這是紅軍在長徵中最後一次更改目的地,可以說一張報紙幫助中國工農紅軍找到了正確的落腳點,挽救了長徵中的中央紅軍。
同時,中央紅軍的到來,也挽救了陝北紅軍。
歷史就是這樣,在必然中帶著偶然,長徵中的紅軍,克服了多少困難,保留了中國革命的火種,這點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最終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