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節氣吃什麼(24節氣夏至來了)
2023-10-14 06:27:35 3
2022年6月21日17:13:40 ,農曆五月廿三,夏至節氣。
中國古人奉行夏曆,夏至,也是24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節氣,在農耕時代,夏至節氣民俗有著眾多講究,比如老人言:夏至一祭、二吃、三不做。
1、一祭從天文學角度來看,夏至時節,太陽運行至黃道90度,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的白晝最長,黑夜最短。夏至過後,此消彼長,白天越來越短,黑夜越來越長,對應《易經》12消息卦的「天風姤」卦,「陽氣至極,陰氣始至」,因此有「夏至一陰生,冬至一陽生」的說法。
古人根據這一天象,在夏至日舉行隆重的祭祀大地和山嶽儀式。
《尚書》 記載「地祇,大地之神,以其陰,故五月一陰生之日,當陰氣升而祭之」。
《周禮》說「夏至日祭地祇於澤中方丘」。
《史記·封禪書》記載:「夏至日,祭地,皆用樂舞。」
至晚在周代,夏至就有祭神儀式,用以消除疫癘、荒年與飢餓。
如《周禮》記載:
「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鬼,以禬國之兇荒、民之札喪」。
所謂「皇天后土」,對大地的崇拜源自黃帝《歸藏易》,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一天的祭祀屬於陰性的皇地祇,要用「犧牲」和跳專門的祭祀舞蹈來顯示對地祇的尊重。
在清代,祭地禮儀依次為「迎神、奠玉帛、進俎、初獻、讀祝、亞獻、終獻、受福胙、徹饌、送神、望瘞、禮成」12個篇章,祭地不用燔燎而用瘞埋,皇帝主祭,全過程要跪拜70次,禮儀複雜,慶典隆重,場面宏大,耗時約兩小時。
2、二吃民以食為天,在我國,過節中一個永恆的主題就是吃什麼?
「夏至嘗黍,端午食粽」。粽子最初的名字就是「角黍」,由此可見,古代夏至與端午的飲食風俗是相似的。
先秦的《呂氏春秋》記載,農曆五月,黍子豐收,天子要在夏至日舉行嘗黍儀式。
到了唐代,由於生產力的提升,百姓的節日飲食花樣也增多,比如夏至就有了烤鵝、醪糟煮酒、餛飩、麵條等等美食。
《帝京歲時紀勝》記載:
「夏至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水麵是也。諺云:『冬至餃子夏至面』。」
又有民諺「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
夏至開始晝夜時間此消彼長,民俗用「夏至面」來形容「長長久久」。
正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歲除扁食待三更」。
在無錫等地,有在夏至吃餛飩的食俗;在廣東,有在夏至日吃狗肉的習俗,「夏至烹狗,以扶陽氣」,據說來源於先秦百越族的食俗。
夏至是豐收的季節,人們度過了繁忙的芒種,即將迎來消暑的日子,而陽極之時,火氣強旺,豐收的新麥正有養心,益腎,除熱,止渴的功效。《本草再新》中說:「小麥,養心,益腎,和血,健脾」,可見夏至吃麵,不無道理。
《漢書》還記載:「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刨羔,鬥酒自勞」。
所以夏至美食,民間還有「夏至吃蛋,石板踩爛」,「夏至狗,無處走」,「吃了夏至狗,西風繞道走」,「夏至食荔枝,一年都無弊」等說法。
古人常以食物來「以陽制陽」,「伏羊一碗湯,不用開藥方」,在夏至這天食荔枝、吃羊肉狗肉、煮雞蛋都是源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以熱制熱,排汗排毒」的傳統智慧。
3、三不做夏至有「不同房,不剃頭,不久臥」的三不做習俗。
所謂不同房,主要是古人認為農曆五月為五毒月。
《黃帝內經》通過軒轅黃帝和素女對話的方式,指出了五月中性生活的忌日。素女說:「每年農曆五月十六日,是天地之氣交合之日,男女不可行房。特別是性慾重的人小心在五毒月失掉真陽,真陽一失,命不久也!」
《傷寒論》也說:「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
房事消耗陽氣,容易冷邪入侵,所以古人有在次月齋戒的習俗。
《禮記·月令》記載:「夏至,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齊齋戒,處必掩身,毋躁,止生色,毋或進,薄滋味,毋致和,節嗜欲,定心氣,以定晏陰之所成」。
《清嘉錄》中說:「夏至日為交時,居人慎起居,戒剃頭」。
另外在夏至節還有不蓋房,不修造,不搬家,要躲午等習俗,其源頭都來自「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易經》思維和《黃帝內經》「春夏養陽」的中醫養生理念。
你還知道哪些「夏至」民俗,歡迎交流。
(作者:一堂國學 中國民俗學會會員 山東省民俗學會會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