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和陰曆關係(農曆和陰曆有什麼區別)
2023-10-18 04:34:44 1
事實上,農曆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它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曆法形式。
在不同時期,曾經也被稱為夏曆和舊曆,人們習慣上稱之為陰曆。
簡單說,農曆是中國古代根據太陽和月亮的運動情況,而制定的曆法。
農曆在中華民族發展過程中,已經沿用了很長時間。
它指引著中華民族春種秋收,是廣大華夏子孫認識自然的智慧結晶,承載了延綿不絕的國學文化。
隨著古代社會的進步,農曆發展成為社會上最常用的曆法形式。從農曆發展的歷史來看,它最早被使用於夏朝,故有人將它稱為「夏曆」。
但是有專家認為,農曆和陰曆不是一碼事,那麼,農曆和陰曆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中國的節日除了清明節,其他傳統節日都是根據陰曆來推算的。
因為很多傳統節日與月亮有關,陰曆是純月亮的曆法。
平常所說的「五黃六月」、「寒冬臘月」,是說農曆中的「五六月」是小麥成熟的季節,氣溫較高。
當然,說「臘月」是隆冬,指氣溫較低了。
事實上,古人發現完全按照月亮的周期變化,不能很好地指導農事活動,以及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
於是,結合太陽的周期變化,對季節的影響,推算出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所以二十四節氣來自農曆,而不是陰曆。
農曆每月的天數根據月相而定,30天的稱為大月,29天的稱為小月。
遇到閏月的年份,天數一般為383天或者384天,所以每個春節對應的陽曆日子也不固定,但基本都在立春前。
大家可以觀察一下,凡是閏月都只有一個節氣,比如2020年就是閏四月,只有芒種一個節氣。
閏月的設置其實很簡單,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平均每個月有2個節氣,如果哪個月只有一個節氣,就把這個月設為閏月。
事實上,在春秋時代就採用「十九年七閏」的方法,每19年設置7個閏月。
很多人認為農曆就是陰曆,其實它們還是存在很大差別的。
隨著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發,中華民國政府的建立,西方的公曆逐漸採用,也稱「新曆」,方便和舊曆區別,就是我們現在普遍說的陽曆。
上面提到的舊曆,屬於陰曆還是陽曆呢?
事實上,都不算,中國自古以來用的曆法是一種陰陽曆,簡稱「農曆」。
那麼,它們之間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許多人都把我國廣大人民使用的農曆看做是陰曆,甚至直接把農曆叫做陰曆,這都是不對的。
曆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種是陽曆,是依據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規律制定出來的,目前絕大多數國家使用的公曆,就是陽曆的一種。
陽曆的一年是365天又四分之一天不到一些,陽曆平年是365天,閏年是366天。
第二種是陰曆,是以月亮繞地球運行的規律制定出來的,陰曆的大月是30天、小月29天,12個月是一年,一年354天或者355天。
陰曆每年與陽曆相差11天左右。
時間久了,差距太大,比如3年就相差一個月了,所以要用閏月來消除這個差距!
說白了,曆法,是推算天象以定出歲月時日之法。
夏曆、農曆、陰曆三者是從不同角度來表述中國曆法的。
說「夏曆」是指從夏代已開始使用之曆法,比「公曆」早了足足兩千年。
稱它為「農曆」是說此紀年法配合農時,能夠指導耕作。
還有「舊曆」之說,當是相對「公元新曆」而言了。
中國人自古早有陰陽之說,把世間萬物以陰陽界定。就「陰曆」來源來看,是與「陽曆」相對言。
綜上所述, 翻開日曆一看,顯眼的大字是表示公曆日期,下面還有一行小字,也表示同一天日期,這就是我國特有的日曆,農曆。
陰曆是按「月有圓缺」來表示日期的。
月亮的圓缺,這在古代人看來,也是自然界中相當穩定的一種周期現象,所以,陰曆就是以這種月亮圓缺變化的周期來計算時間的,月亮在我國古代叫做太陰,便叫做太陰曆,即陰曆。
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也不是天的整倍數,約為29天半的時間,據現代的測量,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為29.530589天,合29天12小時44分3秒。
但是,農曆比陰曆更加複雜,他融合了農事和二十四節氣,純粹的陰曆根本沒有二十四節氣,有沒有敢於農業生產的時節內容。
可見,農曆和陰曆不是一碼事,兩者表現的內容差別很大。農曆其實是一種陰陽曆,與此同時它又能夠結合農耕,具有實用價值。
一起聊一聊農曆和陰曆的故事,歡迎關注!
作者|龔柳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