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疆時空牛汝辰(邊疆時空牛汝辰)
2023-10-17 14:45:45 2
牛汝辰
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地名學、歷史地理、語言學與民族學。出版專著和工具書30餘部。主要代表作有《中國文化地名學》《早期西域底層地名探源》《中國地名掌故詞典》等。
摘 要:通過最早出現文獻記載的「中國」「中華」「華夏」名稱及其文獻釋讀和各種含義的考證,探索蘊含幾千年文明化石底蘊的國名、族名——「中國」「中華」「華夏」名稱的由來和含義,進而更全面地解讀中國文化的脈絡和內涵。認為夏部族原是古老的黃帝族的後裔,到了鯀和禹的時期,在今嵩山地區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部族。夏有大而美好之意。認為「中國」有地理的中國之意,指「中央」「京師」「國中」「中原」;「中國」有民族的「中國」「華夏」之意;「中國」有文化的「中國」和「華夏」之意:即核心、權威、正統之意,具有睿智、高貴之意,具有中庸、適宜之意,具有光華、禮儀、文化、文明之意;「中國」有國號的「中國」之意,即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簡稱「中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便成為人民當家做主新國家的名稱。
關鍵詞:中國;中華;華夏;地名;文化;探源
0 引言
1965年寶雞博物館發現的何尊,經研究是最早發現「中國」一名的文物,其上的銘文是這樣的:惟王初遷宅於成周……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或,自之乂民。」這段銘文的意思是:成王開始在成周營造都城。先是武王在消滅「大邑商」也就是滅了商朝以後,告祭於天說:「我將居住在這個中國,就以中國這個地方為中心,治理天下四方的人民。」於是我們知道了,周武王滅商以後,也就是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1043年武王在位期間,已經出現了「中國」這個名稱,換言之,「中國」名稱已經存在將近3100年了。
1 中國的由來
關於「中」字。按照古文字學家於省吾先生的考證,在殷商甲骨文以及商、周金文中,「中」字的首尾都加有若干條波浪形的飄帶,向右或向左飄,「本象有旒之旗」,也就是「中」字在造字之初,本是帶有飄帶的旗幟的象形;首領有事了,就在高處豎起一面大旗,人們看到大旗,就從四面八方趕過來,圍繞在旗子的周圍,接受首領發布命令。於是,作為旗幟的「中」字,又引申出地理概念的中間的「中」、文化概念的合適的「中」等意思,這也就是清人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所說的:「中者,別於外之辭也,別於偏之辭也,亦合宜之辭也。」
關於「或」字。現在這種寫法的「國」字,是古代40多種國字寫法中的一種。大概因為「國」太重要了,所以古代通過改變國字寫法表達自我權威的帝王不少。比如武曌最初擬定的國字新字,是在「口」中加「武」,代表武曌居中治國,但有人說這像把武曌給圍困起來了,與囚字無異,所以就再改為「口」中加「八方」,即圀,代表八方土地。太平天國洪秀全改定的國字為「囯」,即在「口」中加「王」,因為他自稱天王。1956年大陸確定第二批簡化字時,郭沫若先生選定了「國」字,「國」字從「玉」,「玉」為美好的象徵,這表達了「國」為「玉」也就是寶貝的意思。
當然,在中國古代,國字的主要寫法還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繁體字的「國」,至於最早的國字,又是寫成「或」的,其實繁體字的「國」,「□」這個構件是重複了。那麼最早寫法的「或」是什麼意思呢?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解釋說:或,「從□從戈以守一」。這裡的「□」指的是城池,「戈」指的是武器,「一」指的是土地,「或」就是一個人扛著武器,保衛城池,守護土地,雅一點說,就是《禮記》裡說的「執幹戈以衛社稷」。
2 「夏」的由來
夏部族,史書又稱夏后氏,其冠以夏名,大概開始於啟。啟以前的鯀和禹,先秦文獻多單稱鯀和禹,或稱「崇伯鯀」和「崇禹」;至於啟,則單稱啟,或稱「夏啟」「夏後啟」,是知夏族一名自夏啟的時候始著稱於世。但是夏部族何以命名為夏,是歷來眾說紛紜,迄今未成定論。一說夏人所建國家叫夏,因整個部族就稱作夏部族。如《史記·夏本紀》云:「禹為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張守節《正義雲》:「夏者,帝禹封國號也。」就是持的這種說法。
但夏王朝何以用夏為其國名,還是不得而解。另一說認為夏部族因活動於夏地故得夏名,而夏地所在,其說不一。章太炎《中華民國解》說:「夏之為名實因夏水而得,是水或謂之夏,或謂之漢……本出武都,至漢中而始盛,地在雍梁之際。」但是,蒙文通先生謂「漢水名夏,為楚莊王以後事」。就是說春秋以前漢水尚不稱夏水,因此夏部族不可能因此水而得名。又有人認為今山西夏縣古稱安邑,又稱「夏墟」,或稱「大夏」,應為夏部族的發地。然而,「夏墟」也可能與「殷墟」屬於同一性質,當為夏朝滅亡後的廢墟。夏部族仍以久居夏地而得名。這個夏地應在古代陽翟即今河南禹縣地區。
《史記·夏本紀·正義》引《括地誌》云:「夏亭故城在汝州郟城縣東北五十四裡,蓋夏後啟所封也。」郟城縣東北正當古陽翟境內。《吳越春秋》也說:「啟遂即天子之位,治國於夏。」以上資料說明今河南禹縣地區,至遲在啟的時候起已成為夏人的活動中心,並且在這裡建立起夏王朝國家政權,夏部族從此也著稱於世。夏部族既以久居於夏地而得名,那麼今河南禹縣當時必已稱為夏地,至於何以稱夏史書無解,我們推測當以此地古時盛產夏翟鳥而被稱作夏地。
今河南禹縣古稱陽翟。陽翟一名的由來,當因古代此地多出翟鳥而得名。按翟,許慎《說文·羽部》云:「山雉也。尾長。」徐鍇《說文系傳》云:「古謂雉為翟。」古代的翟鳥,又稱作鸐,就是今天所說的山雞。古代有翟鳥多棲息於今河南伊洛河以南東至於江淮間山區,桂馥《說文解字義證》引《本草嘉祜圖經》云:「江淮伊洛間有一種尾長而小者為山雞,人多畜之樊中,則所謂翟,山雉者也。」陽翟在春秋時期又稱作櫟。《春秋·桓公十五年》云:「秋九月,鄭伯突入於櫟。」杜預註:「櫟,鄭別都也,今河南陽翟縣。」
翟鳥又稱作夏翟。《尚書·禹貢》云:「海岱及淮惟徐州……厥貢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孔穎達《正義》曰:「《釋鳥》云:『翟,山雉。」此言夏翟,則夏翟共為雉名。就是說夏翟和翟都是山雞的名稱。桂馥《說文解字義證》引胡渭曰:「師曠《禽經》,『五彩備曰翬,亦曰夏翟。』注云:『雉尾至夏則光鮮也』……郭璞《爾雅注》云:『伊雒而南雉素質五彩皆備曰翬。』《詩》云:『如翬斯飛』,言其文之奐散也,翬即夏翟審矣。」可知翟鳥是因其羽毛光澤鮮豔而稱之為夏翟。
夏翟在古代又單稱為夏。《春秋榖梁傳·隱公五年》云:「榖梁子曰:舞夏。」範寧《集解》云:「夏,大也;大謂大雉,大雉,翟雉。」這裡所謂「舞夏」即以翟鳥羽毛作舞具之意。由此可知翟鳥在古代曾稱作夏翟,又單稱作夏,古人語言從簡多單音詞,因此夏鳥當即夏翟鳥的初稱。如果此釋不誤,今河南禹縣地區因曾以翟鳥命為地名,則此地最早當稱作夏地,後稱作夏翟,至春秋戰國時期才稱作櫟和陽翟。稱櫟者,乃翟鳥之別名,稱陽翟者,當因古夏、陽二字音、義相近通用之故。按夏,胡雅切,古音屬匣紐陰聲魚部;陽,與章切,古音屬喻紐陽聲陽部。
錢大昕以為匣母三、四等、輕讀亦有似喻母者,故匣、喻二紐同屬喉音,古為雙聲;魚、陽二部陰陽對轉也為疊韻。古夏、陽二字既為雙聲疊韻,可相通假。又夏、陽二字意也相近。《說文》云:「陽,高明也。」陰,段注云:「日之所照曰陽。」《爾雅·釋天》云:「夏為朱明。」又說:「夏為昊天。」郭璞註:「言氣皓旰。」邢昺疏云:「皓旰,日光出之貌也。」是古夏、陽二字都有形容太陽光明高照之意。
清人吳調陽《〈漢書·地理志〉詳釋》云:「陽翟,今禹州。注云:『夏禹國。』案:禹都本在鄭櫟,……地多夏翟,故國號夏。」吳氏所說基本上是正確的,不過確切地說夏翟最早當單稱作夏,夏王朝實因建都於夏地即後世的陽翟而得名。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夏部族原是古老的黃帝族的後裔,到了鯀和禹的時期,在今嵩山地區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部族。該部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活動,以石耜作為自己崇拜的圖騰,因而姓姒氏。該部族早期因久居於崇山周圍或稱作崇部族,南遷至夏地以後,因夏有大而美好之意,而該部族其時又已成為中原地區部族聯盟的主體,故以居於夏地而冠以夏名,成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夏部族。夏部族首領啟順應歷史發展的客觀趨勢,在古代夏地即今河南禹縣地區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的國家政權夏王朝,文獻記載這裡所稱夏邑、夏國、夏亭、夏臺等地名,都應是當年夏王朝留下來的名稱和遺蹟。
3 華夏、中華的由來
比較可靠的關於華的文獻記載,始於西周,金文中華字即甚多,田倩君更直言:「華字是創自周朝無疑」。字本義,傳統說法釋為花。《詩·小雅·苕之華》東漢鄭玄箋云:「陵苕之幹,喻如京師也,其華猶諸夏也,故或謂諸夏為諸華。」
華即花,《詩·小雅》「常棣之華」「裳裳者華」,花均作華。鄭玄以幹喻京師,以花喻諸夏(周的諸侯國),是經學家的說法,但他釋華為花,是從文字立論的。清人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開花謂之華,與花朵之華微別。」清人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則說:「木謂之華,草謂之榮。」或雲反之:「以華(華)從草,榮(榮)從木,訂之其義實互易」。
由光華、鮮美之義引申到文化上,華又指服章之美與文化之高,遂與夏的引申義近同。偽古文《尚書·武成》「華夏蠻貊」偽孔傳:「冕服採章曰華,大國曰夏。」章炳麟《中華民國解》也說:「以為華美,以為文明,雖無不可,然非其第一義,亦猶夏之訓大,皆後起之說耳」。
既然華、夏兩字音義近同,那麼華、夏就是名異而實同的稱號;用夏為稱足矣,為什麼又要衍出華、諸華、華夏呢?其故思之二。其一蓋為加重語氣。按照顧頡剛、王樹民的說法,自西周以來及於春秋,夏、諸夏等名號使用的機會既多,指代也日趨廣泛,於足「便由音近而推衍出華字來,以便加重語氣」。如《左傳》定公十年:「裔不謀夏,夷不亂華。」
夏和華兩字互舉為文,正與裔和夷兩字互舉為文一樣,都是加重語氣的寫法。其二蓋為加強語義。按夏的引申義為大,然而只以人來稱揚國家,還感覺不夠,不足以顯示出其文化來,於是或代之華字,以喻其冕服採章,禮義光華;或在夏字前冠以華字,而成「華夏」一詞,華夏者,代表了既華美而文化又高的大國,所以區別於、並駕乎四夷之上。另外,從歷史詞彙學的角度看,正如童書業所指陳的,夏、華既為一音之轉,由夏、華而華夏,可理解為是由單音節詞向雙音節詞的自然過渡。而類似的雙音節詞代替單音節詞,在春秋前後這一時期還可以舉出許多的例證。
華、諸華、華夏這三個古老名號,多使用於春秋時期。《左傳》襄公四年魏絳諫晉悼公說:「諸華必叛。」又說:「獲戎失華,無乃不可乎。」襄公十一年晉悼公賜魏絳女樂云:「子教寡人和諸戎狄,以正諸華。」襄公十四年戎子駒支謂晉大夫範宣子:「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昭公三十年子西曰:「吳,周之胄裔也,而棄在海濱,不與姬通,今而始大,比於諸華。」這些華、諸華與戎狄對舉,和夏、諸夏顯是名異而實同。夏、諸夏「中國之人也」,「別於北方狄,東方貉,南方蠻、閩,西方羌,西南焦僥,東方夷也」(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又《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蔡聲子對楚令尹子木說:「晉遂侵蔡,襲沈,獲其君,敗申、息之師於桑隧,獲申麗而還,鄭於是不敢南面。楚失華夏,則析公之為也。」「華夏」明指中原諸侯,和諸夏的含義相同。
在我國歷史上,與「中國」並稱的別名,有「華夏」「中華」「九州」「四海」「赤縣」「神州」等稱呼。「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華夏。」上古時期黃河流域一帶夏朝的先民自稱「華夏」。唐代經學家孔穎達疏:「華夏為中國也。」因此,「華夏」指的就是中原諸族,也是漢族前身的稱謂,至今仍為中國的別稱。「中華」最初指黃河流域一帶。「中華」一詞最早出現在《三國志》裴松之的注中。隨著歷朝版圖的擴大,凡屬中原王朝管轄的地方都稱「中華」,於是,「中華」便泛指全國。透過唐人韓偓「中華地向邊城盡,外國雲從島上來」的詩句,人們便可得知此間的「中華」已與「外國」對舉了。這樣,「中華」就成為同「中國」並稱的別名。
中國也簡稱為「華」。「九州」一詞最早出於《尚書·禹貢》。近代多數學者認為《禹貢》是戰國之時走向統一前夕的總結性的地理記載。它用名山大川自然分區方法,記述當時我國的地理情況,將華夏分為九州,假託為大禹治水以後的政區制度。《爾雅·釋地》《周禮·職方》《呂氏春秋·有始覽》等古籍中也有「九州」的記載。儘管各書中所記州名有所差異,但是記載的都是「九州」,於是「九州」便作為「中國」的別名一直沿用至今。上古先民曾以為,中國居天下之中,而四境為東、南、西、北海所圍,因此曾自稱「四海」,國境以外則稱「海外」。戰國中後期的齊國人鄒衍認為,《禹貢》中的「九州」合起來只能算一州,叫「赤縣神州」。後來「赤縣」「神州」便都作為「中國」的別名一直沿用至今。
4 地理的「中國」
因為「中」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沒有兩端,就不會有中間,沒有四方,就不會有中央,所以「中國」所指的地域與對象,也是多變的。一般來說,皇帝所在的都城或者皇帝直接統治的地方是中國,其他的城邑或者其他的地方就不是中國;居中的國家是中國,周邊的政權就不是中國;內地或者中原是中國,邊疆或者其他地方就不是中國。在這種多變的地理概念的「中國」裡,皇帝直接統治的地方是中國,尤其是其中的秦朝、漢朝、清朝皇帝直接統治的中國範圍,最值得我們關注。
4.1 「中國」指「中央」「京師」「國中」
在古代,「中國」指國家中心,也就是今天的「中央」和「中央之城」,或者是「首都」「都城」「京師」和「國中」等意。例如《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舜「夫而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南朝宋裴駰《史記集解》引東漢劉熙的話解釋說:「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這時「中國」的含義是指國家中心的都城。《毛詩·大雅·民勞》說:「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又說「惠此京師,以綏四國」,將「中國」與「京師」並列,表明其語義是相同的,所以毛傳解釋說「中國,京師也」,認為中國的含義是京師的意思。
《孟子·公孫丑下》曾記載說:「王謂時子曰:『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意思是說:「王欲於國中央為孟子築室。」說明這裡所說的「中國」是指國家的中央,也就是國家的中心地區。晉範寧《集解》曰:「中國,猶國中也。」也認為「中國」是「國中」的意思。春秋戰國以後,中國的含義不斷變化,但作為「京師」「中央」「國中」的含義,仍時而被後人使用。
4.2 「中國」指「中原」
古代的「中國」也用來指稱中原,引申為中原王朝,主要的是一個地域概念。西周以前,「中國」一詞多指一國之中心,到了春秋戰國以後,「中國」一詞已經由一國之中心引申為天下之中心。如《戰國策》說:「今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也。」明確賦予中國以天下中心之義。《揚子法言書·問道》說:「中於天地者為中國。」《鹽鐵論·輕重》說:「中國,天地之中,陰陽之際也。」也賦予中國以天下中心之義。宋人石介也說:「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國內也。」將中國為天下中心之義說得更加明白。
由於受時代和條件的限制,古人以為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就是天下的中心地區,因稱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及其所建立的政權為「中國」。如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將地處中原地區的周、衛、齊、魯、晉、宋、鄭等看成是中國,而將中原以外的秦、楚、吳、越看成是夷狄,不是中國。如楚國國王熊渠自己就承認「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可見,中國歷史上「中國」一詞的一個重要含義就是指中原地區,主要的是一區域地理概念,並由此引申為中原地區所建立的政權及其所控制的區域。杜榮坤曾指出,歷史上「中國」一詞「泛指中原王朝所直接管轄的地區」,就是這個意思。
5 民族的「中國」「華夏」
古代的「中國」還用來指華夏、漢族,引申為華夏、漢族建立的政權。古人所說的「中國」,最初指一國之中心,並引申為天下之中心,那時居住在所謂的「天下中心」地區的居民主要是華夏族,於是,「中國」一詞又引申為「華夏」和華夏人建立的政權。如孔穎達為《尚書》「華夏」一語作疏曰:「華夏謂中國也。」《春秋左傳》記載「諸夏親暱,不可棄也」,晉杜預作注曰「諸夏,中國也」。《禮記·王制》稱「中國、夷、蠻、戎、狄」為「五方之民」,等等。
都以「中國」與「蠻貊」「四夷」對舉,顯然是以「中國」指華夏族,並引申為華夏族建立的政權,而以蠻貊、夷狄等指四夷等少數民族,並引申為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西漢政權建立以後,華夏族發展為漢族,漢族及漢族建立的政權又成了「中國」的代名詞。於是,漢族及其建立的西漢、新、東漢都是中國,匈奴、烏桓、鮮卑等少數民族及其建立的政權則被一些人視為不是中國。
中國古代,華夏和漢族雖然都沒有建立一個以「中國」為國號的政權,但他們大多自稱「中國」,這已經成為大家所熟知的事情。同時,少數民族及其政權也積極地認同於中原政權及其華夏和漢族政權,常常以華夏、漢族政權的繼承者自居,也自稱「中國」。如魏晉十六國時期,匈奴人承認司馬遷關於「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的說法。
6 文化的「中國」和「華夏」
6.1 「中國」具有核心、權威、正統之意
如前所述,自春秋戰國以後,「中國」的含義不斷發展變化,作為「京師」「中央」「國中」這一含義,仍時而被人們使用。如《漢書·地理志上》記載「鹹則三壤,成賦中國」,顏師古注曰:「言皆隨其土田上中下三品,而成其賦於中國也。中國,京師也。」按顏師古的解釋,這裡的「中國」也是指京師。《漢書·揚雄傳》記載,婁敬「建不拔之策,舉中國徙之長安」,顏師古解釋說「中國謂京師」,說明這裡的中國也是指京師。陳連開曾指出,「直到清朝,此義一直在沿用」。因為「中國」有「京師」之意,因而就有了核心、權威和正統的文化含義。
6.2 「中國」具有睿智、高貴之意
關於文化的「中國」。胡阿祥認為,理解文化的「中國」,關鍵在「中」字。在以農業為底色的中國傳統社會,居中的「中」總是好的,所謂「天地之道,帝王之治,聖賢之學,皆不外乎中」(清錢大昕《中庸說》),我們做人做事,也要講究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所以,文化上的「中」,為正,為順,為和平,為忠信,為合宜。既然「中」字具有這麼多的美義,那麼文化的「中國」當然就是美好的地方。如何美好呢?我們不妨說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故事。在群雄爭霸的戰國時代後期,趙國國君趙雍,也即是我們習稱的趙武靈王,曾經實行了「胡服騎射」的改革,以求提高軍隊的戰鬥力。
胡服騎射備受朝野的非議,而在這些非議中,又頗多涉及了文化概念的「中國」,比如趙武靈王的叔父公子成就勸說道:「臣聞之,中國者,聰明睿知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藝之所試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義行也。今王釋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學者,離中國,臣願大王圖之。」
由以上勸說之辭,我們可知,中國之所以為中國,是因為其人則聰明睿智,其用則萬物所聚,其禮則至佳至美,是具有高度文明的區域;凡是詩書禮樂達不到這種標準的地方或者人群,就算不上中國。這樣的「中國」,為遠方所仰慕,為蠻夷所心儀。這就是文化概念的中國。
6.3 「中國」具有中庸、適宜之意
文化概念的中國,在中國的歷史上,產生了兩方面的複雜影響。一方面,既是「中國」,就應該是雍容華貴、富庶文明、詩書禮樂的地方,相對而言,那些非「中國」的蠻夷戎狄與外邦遠方,就照例是貧窮、落後、野蠻的地方,所謂「晝象中國,夜象夷狄」(《漢書·五行志》),所謂「大哉中國!五帝三王所自立也,衣冠禮義所自出也」(《中說·述史》),所謂「所以為中國者,以禮義也,所以為夷狄者,無禮義也」(唐皇甫湜《東晉元魏正閏論》),所謂「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北宋石介《中國論》),所謂「自古帝王臨御天下,中國居內以御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皇明大政記》),自漢至明的這些言論,都是這種觀念的反映。
另一方面,文化概念的中國對於周邊民族與國家的吸引力又是巨大的,這奠定了中國這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的思想基礎。多次出使遼國的宋朝大臣富弼也說:「自契丹侵取燕薊以北……其間所生豪英皆為其用,得中國土地,役中國人力,稱中國位號,仿中國官屬,任中國賢才,讀中國書籍,用中國車服,行中國法令。」由此又可見遼國契丹民族對文化「中國」的深深仰慕與全面融入。到了清朝,滿族統治者也不自外於中國,愛新覺羅·胤禛(雍正皇帝)就曾經說過:「本朝之為滿洲,猶中國之有籍貫。」同是中國人,不能因為籍貫(民族)的不同,「妄生此疆彼界之私」,「妄判中外」(《大義覺迷錄》卷首上諭)。
理解「中國」名稱各方面的意義,有助於我們理解中國人的典型行為。比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行為原則之一是「中庸」。《論語·雍也》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林語堂在《吾國與吾民》中說:「中庸之道在中國人心中居極重要之位置,蓋他們自名其國號曰『中國』,有以見之。中國兩字所包含之意義,不止於地文上的印象,也顯示出一種生活的軌範。」
「中國」,整體而言,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與中國人的典型行為,是「中」,是中庸,是折中,是並存,是和平而不激烈、調和而不偏頗,是不過激。這樣的「中國人」,與意蘊豐富、內涵深刻的「中國」的名稱協調合一。
「中庸之道」也被孔子稱為「君子之道」,是儒門弟子修身養性的至上法則。這一哲學思想由孔子提出,再由孔子的孫子子思加以闡述說明,最終得以形成一套「天人合一」的系統理論。「天人合一」理論可以分為天道和人道。所謂天道,就是自然;而人道,包括各種行為準則。子思在他的著述中具體闡述了「中庸之道」,其中一個重要思想就是「致中和」。
6.4 「華夏」「中華」具有光華、禮儀、文化、文明之意
古代的「華夏」又在天下中心的基礎上派生出文化中心的含義如前所述,在古人所認為的天下中心地區主要居住華夏族。孔穎達為《尚書》(卷11)「華夏」一語作注云,「冕服採章曰華,大國曰夏」,正義曰「冕服採章對披髮左衽,則為有光華也」。孔穎達為《春秋左傳》作疏曰,華夏「言有禮儀之大,有文章之華也」。元吳澄也曾解釋說「夏猶四時之夏,明而大也,中國文明之地,故曰華夏」。華夏即是中國,於是,中國又被賦予華麗、光華、光明、文明、高貴等含義。
漢朝侯應說:「中國有禮儀之教,刑罰之誅」。認為「中國」文化水平最高,懂文明,知禮義,有教養,最為高貴。古人認為,中國與四夷的文化差異最突出的表現是是否懂「禮」,所行合乎「禮」的要求即是「中國」,不符合「禮」的要求,即是夷狄,賦予中國以超越種族的文明含義。春秋時期南方的吳國,雖是西周正統姬姓周太王及其後人所建,但由於他們沒有奉行「中國」之禮,也不是中國。「禮」的標準高於族類的區別,昭示出「中國」和「夷狄」並非完全是種族概念,而是先進與落後、文明與野蠻的文化概念。馮友蘭先生曾指出,中國一詞在古代文化意義上最甚,民族意義較少,國體意義尚無。
7 國號的「中國」
從以上關於「中國」概念的內涵來看,原先「中國」只是一個地域的概念。但在《史記》的《齊太公世家》《天官書》《匈奴列傳》等篇中所提到的「中國」,其含義指的卻是華夏或漢族建立的國家。當然,儘管從漢代起人們便把漢族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但是從夏、商、周開始直至清代,從來沒有一個王朝或政權曾以「中國」作為正式的國名。至明末清初,來華的西方傳教士已開始稱我國為「中國」或「中華帝國」。而與這些傳教士交往的一些士大夫,也已用「中國」來稱呼自己的國家。顯然,這時的「中國」已是指稱與外國相對的有自己主權與疆域的國家。
此間,「中國」之名最早出現在外交文獻上,是1842年籤訂的《中英南京條約》。此時,西方人是從國家的層面上來理解「中國」含義的,而清政府卻仍是從中央、中心、天下等字面上來理解「中國」的含義,將「中國」作為尊稱來使用。因此,儘管「中國」已有作為國家稱謂的含義,但畢竟並非是正式的國名。「中國」正式作為國名,開始於辛亥革命以後。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簡稱「中國」。至此,「中國」方才成為國名。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便成為人民當家做主新國家的名稱。
【注】文章原載於《測繪科學》2019年第6期。為方便手機閱讀,注釋及參考文獻從略。
責編:李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