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春節和元宵節的歷史典故(黃文記)
2023-10-17 19:16:23 3
起源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元宵賞月,後來節日名稱也演化為「元宵節」。
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而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
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總體上,元宵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節期
元宵節的節期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漢代1天,唐代3天,宋代則長達5天。
元宵節發展到明朝時非常受重視,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10天,文武百官也放假10天。至清代,節期縮短為4-5天。
風俗
明清以來,元宵節的主要習俗是吃湯圓、觀燈和娛樂遊行。
元宵節因與春節相接,通常被百姓當作春節的結束,因而極其熱鬧,白天有舞龍、舞獅、劃旱船、扭秧歌、踩高蹺,晚上,有各種大型燈會和放煙花活動。
這是一般節日所不具有的,尤其絢麗多彩的煙花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
吃湯圓
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由來已久,傳說是因漢武帝時期的一位名叫元宵的宮女而得名。
而關於吃元宵的最早記載見於宋代,宋朝鄭望之《膳夫錄》載:「汴中節食,上元油錘。」呂原明《歲時雜記》載:「京人以綠豆粉為科斗羹,煮糯為丸,糖為臛,謂之圓子鹽豉。捻頭雜肉煮湯,謂之鹽豉湯,又如人日造蠶,皆上元節食也。」時稱元宵為「浮元子」或「圓子」「糰子」,由於「圓子」「糰子」這些名稱同「團圓」音近,因而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
元宵在南方稱「湯圓」,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煮、煎、蒸、炸皆可。
至清代,元宵節吃湯圓,南北風俗皆然,時蜀地逢元宵節必吃湯圓。清嘉慶二十一年刻本《華陽縣誌》載:正月「十五日,俗謂之『元宵』。人家碎秘為丸,曰『糖圓』,以相饋遺。」乾隆時雙流人劉沅《蜀中新年竹枝詞》詠元宵詞曰:「月團圞處賀元宵,花滿燈棚酒滿瓢。不費千金閒覓得,夜深還上『七星橋』。」(劉沅自註:俗編竹系燈,名曰『燈棚』。)「底事家家餉粉丸,春宵月色助盤餐。缺時不比圓時好,珍重郎君仔細看。」(劉沅自註:元宵,俗作粉丸,互相遺贈。)清人吳德純《錦城新年竹枝詞》:「食品元宵巧制難,浮圓甘美簇春盤。佳名愛取團圞意,笑指郎君仔細看。」
觀花燈
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後,這一習俗逐漸流傳到民間,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唐代時,京城長安己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元宵節則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初唐蘇味道《正月十五夜》一詩把唐代元宵夜燈火盛況和遊人興致描述得淋漓盡致:「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中唐後,元宵節更發展成為全民性狂歡節。唐玄宗開元盛世時,長安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燈樓,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代,元宵燈會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上更勝於唐代。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王安石《上元戲呈貢父》詩云:「車馬紛紛白晝同,萬家燈火暖春風。別開閶闔壺天外,特起蓬萊陸海中。盡取繁華供俠少,只分牢落與衰翁。不知太一遊何處,定把青藜獨照公。」辛棄疾《青玉案·元夕》描寫了寶馬雕車、擁金戴翠的美女、成千上萬的市民都在興致勃勃地觀賞令人陶醉且迷人的燈景:「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不過日期縮短為5天,《燕京歲時記·燈節》載:「自十三以至十七均謂之燈節,惟十五日謂之正燈耳。」
清乾嘉時候,李調元曾寫三首成都觀燈詩,其一,《正月十四日至成都是夜觀燈》:「試燈節屆漸聞聲,次第鰲山壓錦城。十字樓頭星共燦,萬家門口月初明。管弦奏處鶯吭滑,簾箔鉤時翠黛橫。老病連年遊興淺,銜杯誰與話衷情。」
其二,《元宵》:「燈遇元宵盡力張,暗塵滾滾逐人忙。燭天火樹三千界,照地銀花十二行。寶馬長嘶成隊醉,油車細碾遍街香。誰知月到團圓夜,早已微銷一線光。」
其三,《十六日夜再觀燈》:「明日留君君漫猜,殘燈尚可酌金罍。龍經燒尾猶蟠舞,馬為抽心卻倒回。玉漏頻催門漸掩,金吾收禁戶長開。倚欄聽得遊人說,明歲還邀舊伴來。」
猜燈謎
燈謎春秋時代就有,那時叫「隱語」,到漢魏時才開始稱為「謎」。
南宋時有人將謎語寫在燈上,在上元節讓人猜燈謎,讓元宵節的氣氛熱鬧而溫馨。
由於燈謎都難以猜中,如同老虎難以被射中一樣,所以也稱為「燈虎」(也叫文虎),如果賞燈者猜出謎語,就將紙條取出,然後找燈籠所有者確認答案,猜對的話,他們就可以領取一份小禮品。
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
會情人
元宵節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可以說是地道的中國情人節。
封建的傳統社會年輕女孩平時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未婚男女正好借著賞花燈順便為自己物色對象,男女情人也藉此相會機。
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一詞云:「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這首詞表達了元宵夜不能再見意中人的遺憾。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把元宵節觀燈時見到意中人的欣喜與激動描寫得淋漓盡致:「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迎紫姑
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名曰賽紫姑神(又曰卜紫姑神),佔卜蠶桑,並佔眾事。
傳說紫姑本為人家小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為廁神。每到迎紫姑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婦女們紛紛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廁所、豬圈和廚房旁邊迎接她,像對待親姐妹一樣,拉著她的手,跟她說著貼心話,流著眼淚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動。
此俗流行於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時期就見於記載。唐代流行賽紫姑習俗反映在詩歌中,便有李商隱的三首詩。例如《聖女祠》詩中的「消息期青雀,逢迎異紫姑」句,《昨日》詩中的「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鳥使來賒」句,以及《正月十五夜聞京有燈恨不得觀》全詩:「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輦隘(一作向)通衢。身閒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遊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
這天婦女們穿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同時也登城,摸釘求子,直到夜半始歸。
此外,元宵節還有耍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祭門、祭戶、逐鼠等習俗,部分少數民族和漢族一樣也過元宵節,而全國不同地方元宵節的習俗也有所差異,呈現了不同的地方文化特色。
中國眾多傳統節日,如果按照熱鬧程度而言,都比不上元宵節,因此元宵節可稱作中國傳統的全民「狂歡節」。民間俗稱「鬧元宵」,這個「鬧」字,更點明了這個節日的主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