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姓起源和歷史名人(百家姓之卜姓來歷)
2023-10-15 22:31:36 2
起源
源流一,源於姒姓,出自夏王朝夏啟屬下巫師,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巫師,在夏、商王朝時期掌管卜筮;周王朝時期,掌管卜筮的官員稱卜正,其子孫便以職官為姓,世代稱卜氏。據史籍《通志》記載:「卜氏,周禮卜人氏也。魯有卜楚丘,晉有卜偃,楚有卜徒父,皆以卜命之,其後遂以為氏。如仲尼弟子卜高徒是也。」卜氏系以職官、職業為姓,屬於以技為氏一類,皆出於古代從事佔卜職業者。史籍《路史》也記載:「夏啟有卜氏,又叔繡後有卜氏。」這是卜氏起源最早的一支。又據史籍《風俗通》記載,夏時太康之弟封於莘(故城在今陝西省合陽東南),因其弟曾任佔卜之官,其後以官名為姓,稱為卜氏。
對卜氏起源最早的記載是宋朝學者羅泌所撰著的《路史》。據《路史》記載:「夏啟有卜氏,又叔繡後有卜氏。」這是卜氏起源最早的一支。
源流二,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的兒子叔繡(周武王之弟)之後,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據史籍《路史》記載,周文王之子滕叔繡曾任佔卜之官,其後代有卜氏。古代大凡出獵、徵戰、風雨、年成、祭祀、婚喪、疾災待事,都想預知吉兇,便採用卜甲和卜骨的形式來進行佔卜。卜甲多用龜的腹甲或背甲,卜骨多用牛、羊、豬的肩胛骨。先把甲或骨鑽上眼,然後再用火燒,從甲或骨上裂開的紋路來看是吉或是兇。據史籍《姓苑》記載:「周禮卜人之後,以官為氏。」又據史籍《風俗通》記載,「氏於事者,巫卜陶匠是也」。
商、周朝廷中專管佔卜的長官稱太卜,其地位相當於大夫,其屬從官員稱為卜人。他們的後裔有的以卜為姓,稱為卜氏。故謂「氏於事者」,就是以從事的職業為姓氏。
源流三,源於春秋時期卜筮官之後,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據史籍《姓氏考略》、《通志·氏族略》等記載,春秋時期,晉國的卜偃、秦國的卜徒父、魯國的卜楚丘等,皆為卜筮官,名稱顯赫一時。其後裔族人多以先祖官稱為姓氏,皆稱為卜氏。
源流四, 出自職業,上古由巫師專管佔卜,他們的後代就以職業為姓,世代姓卜。巫師在上古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一般由氏族部落首領,或者首領的親族,或者智者、長者擔任。所有大事舉行前,都要預卜是否吉利,如打獵、戰爭、婚喪等等,由巫師解釋卜卦的含義,傳達上天的意志。卜者也就是巫者,是人和神的中間人,叫神人。卜卦時往往舉行歌舞儀式。卜姓起源最早記載是說,上古夏的開國君主「啟」,手下有姓卜的巫師。啟就是大禹的兒子。
得姓始祖
卜偃、卜徒父、卜楚丘、卜式。卜姓系以職官、職業為姓,屬於以技為氏一類,皆出於古代從事佔卜職業者。古代大凡出獵、徵戰、風雨、年成、祭祀、婚喪、疾災等事,都想預知吉兇,佔卜者遂應運而生,並產生專管此事的官職。卜巫是上古時代非常重要的人物,一般由氏族部落首領,或者首領的親族,或者智者、長者擔任。史稱夏代開國君主夏啟、夏王太康之弟曾任此職,又周文王之子滕叔繡亦任此職,春秋時晉有卜偃、魯有卜楚丘、秦有卜徒父俱任此職,其後有以官職為氏者,遂產生卜姓。尤可一提的是晉掌卜大夫卜偃,其卜技高超,百不失一。史書中對其有較詳盡的描繪,其除運用卜甲、卜骨佔卜外,還可運用沙鹿崩、柩有聲如牛等物事變異進行鐵口直斷,堪稱妙絕。因晉地之西河卜姓尊其為卜姓始祖,而西河後昌盛為卜姓郡望,故史書有尊卜偃為卜姓得姓始祖的。
各支始祖
卜式:字子憐,是繼卜商後卜氏族人中政史有聲、史冊有載、最為顯赫的人物了,其爵位與丞相併列,為「三公」之一。他是西漢中業武帝(公元前141~前87年)時,以牧羊致家,以愛國輸財助邊起家,古今予以表揚的人物。正因其名聲顯赫,對家族的聲譽極為重要,全國各地的卜氏宗親,多有將其納入族譜之中。是為巨野卜氏始祖。
卜墳: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長門卜墳由山東東昌府(山東聊城)遷至豐縣(二門卜典、三門卜謨返回夏邑)。是為微山卜氏始祖。
遷徙
在先秦時,卜姓人已分布於魯(今山東西南)、秦(今陝西)、晉(今山西)、楚(今湖北)地。西漢有今河南洛陽人卜式,東漢有東郡(今河南濮陽)人卜己,桂陽(今湖南郴州)宿賊卜陽,如唐代學者卜天壽為西州高昌(今新疆吐魯番)人。兩宋之際,今四川、江西、安徽等地均有卜姓人定居。宋末元初,有福建寧化石壁村之卜姓徙居廣東。明初,山西卜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陝西、河南、寧夏、北京、天津等地。清代以後,山西等地之卜姓因謀生之故,遷於蒙古,對於山西人來講,稱為走西口。此際,南方卜姓已經在今華南、西南等地散居開來。如今,卜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安徽、廣西、廣東、內蒙古多此姓,上述四省之卜姓約佔全國漢族卜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
郡望
1、西河郡,治所在今山西離石;
2、武陵郡,治所在義陵(今湖南漵浦南);
3、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東北)。
堂號
武陵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西河堂:閩粵始祖卜弼裔孫的堂號為「西河堂」望出西河,史籍《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記載:「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子夏就是卜商。卜商後代遷出山東的卜阡富,生八子,卜弼正是他的第八子。卜氏居閩,裔傳粵,世系清晰。
宗族特徵:
1、卜姓源起龐雜,時至今日,連卜姓也很難說出己出自何支。
2、不為良相,便為醫卜,卜姓人似乎在忠實的履行這句古話。醫卜同源,卜姓人從事醫、《易》者甚多。
3、漢初以牧羊起家的名臣卜式,以牧羊為喻,說過一句有關治理國家的千古名言:「治民亦猶如是也,惡者輒去,毋令毀群。」
名人
卜商
春秋末溫(今河南省溫縣)人,晉國學者。字子夏,孔子得意門人,為七十二著名弟子之一,以文學見稱。孔子死後,卜子夏在孔墓守孝三年,之後即到西河(今河津一帶)設教講學,傳播儒家思想,足跡遍布汾陽地區(南起河津、萬榮、北至文水、交城),一直生活了55年。培養了不少治世人才。著名的有春秋戰國時的吳起、李悝、公羊高、穀梁赤、段幹木、田子方、禽滑釐等。魏文侯等尊他為師,常向他諮詢國政。他精研《詩》教,明於《春秋》大義,兼通《易》、《禮》。晚年講學西河,主張為人君者必讀《春秋》,防止權臣篡奪。魏文侯親諮國政,待以師禮。晚年喪子,悲傷過度,以致雙目失明,定居辛封村(今陽村鄉東辛封村)。死後葬於東辛封村南。唐貞觀二年(628)朝廷下令全國把卜子夏的牌位放到孔子廟和孔子一同祭祀,並開始整修墓地。唐開元年間,被封為魏侯。宋度宗鹹淳年間晉封卜子夏為「魏國公」。今有墓碑、祠堂。著有《卜子書》、《子夏易傳》、《聖門十六書》、《周易卜商傳》,與子遊等人合著《論語》。其子孫,遍及山東、河南兩省。
卜謙
字伯讓,潁上人。明永樂九年(1411年)舉人。由太學入侍東宮(太子居住的宮院)講書,接著調授工科給事中(掌管侍從規諫、稽查工部弊誤等事的官員)。永樂十五年(1417年),隨從皇太孫去南京監國,朝夕在身邊諍言進諫,曾期望自己做個魏徵式的人物。後因父母雙亡,在家守喪3年。宣宗繼位後,賜卜謙正五晶官,織金衣兩件,仍授予給事中官職,值班文華殿,為皇帝顧問。他曾向宣宗皇帝陳述10件國家大事,皇帝欣然接受。宣德十年(1435年),被提升為陝西省僉事,後又調任山東副使。因得罪了皇帝身邊的寵臣,降為山西參議。後因足疾辭官還鄉。著有《百孝歌》。人祀潁上鄉賢祠。
卜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九十二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