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德宏少數民族風俗(雲南河口民族風俗)
2023-10-15 23:55:33 1
雲南河口的布依族
布依族自稱「東苗」、「仲家」,因其來自貴州都勻地區,又稱「都勻」人。1963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時劃為「壯族」。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時經省、州批准改為「布依」族。
刺 繡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貴卅都勻地區大旱,民不聊生,一部分農民流徙至馬關。嘉慶三年(1798),布依族韋朝元、王囊仙起義反清失敗,一部份群眾隨義軍逃至開化府,另一部份逃往越南。嘉慶十二年又一部分為尋親訪祖,遷至馬關。鹹豐末年,部分移居河口橋頭一帶。橋頭鄉老蘇箐羅氏家譜載,大清乾隆五十九年由貴州省麻河州白秧坪(今貴州都勻市迎恩區沙堡鎮龍江村)遷來。老董上寨羅氏家譜載:清嘉慶三年由貴州平越地區天塘寨(今福泉縣)遷來。王榮壽家譜載:嘉慶十二年由貴州麻河州樂平保子寨遷來,主要在橋頭區的上,下老董寨聚居,也有的與傣、壯、漢族雜居。主要姓氏有(以多少為序)羅、王、陸、張、韋、吳、楊、莫、趙、唐。言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遷至雲南後,多與漢、壯、傣民族交往。
歌 舞
老董寨村隸屬於雲南省河口縣橋頭苗族壯族鄉橋頭行政村,屬於山區,距離鄉政府4公裡。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至今還完整保留著布依族的傳統民居、祭祀活動、婚禮習俗、服飾文化、摩文化、風俗禮儀、傳統節日、傳統音樂、舞蹈、民間文學等。
一、生活習慣
居住
布依族善耕水田,喜住依山旁水處,村名多帶田、溝、寨,如月亮田、冷水溝、老董寨。建房一般在田地旁,村邊宅旁植樹栽竹種花。二、三十戶為一村。房屋三格或五格(取單不取雙)的穿方鬥木框架結構,正房樓上堆放糧食和住宿,樓下是廚房、碓、磨房、神龕和客廳。
布依族男女蕩鞦韆
服飾
婦女頭髮編辮,用青布折條帕裹頭,髮辮纏於帕外,身穿蘭、綠色低領斜衿衣,左右兩側開衩,衣鈕一律飾銀鈕五對,衣袖分大小兩節,內長外短,長衣袖鑲3條花條邊,短衣袖精繡花紋圖案,(圖式有21種之多)。胸掛圍腰,圍腰鏈是3條銀製品,垂蝶形銀牌飾,肩鈕吊銀鏈,系銀魚鈴一對、銀錢一對,手戴銀鐲3對,分扁鐲、錕鐲、小鐲。墜銀耳環,戴銀戒指,褲子一般是大褲頭。1980年以後,接近城鎮的姑娘服已換成漢族服裝,邊遠山區還保持民族服飾,男裝已漢裝化。
敬 酒
飲食
主食大米,輔以玉米。糯米主要用於染五色板,節日做粑粑。釀酒。烏糯做成甜酒,補身益血。肉類以豬、雞、鴨、魚為主。宰豬時喜吃「生旺」(即豬生紅拌以熟肉、香菜)。豬骨頭砍剁後拌上姜、辣椒、草果、八角、鹽巴,裝入壇內封閉,—個月後炒吃,骨質軟脆,美味可口。豬肉喜醃製成臘肉或香腸備用。山上野獸野禽,也是餐席上的珍饈。家家自製醋,戶戶醃酸筍,每餐少不了酸辣調味。家種有青菜、白菜、芹菜、碗豆尖、南瓜、豐收瓜、姜豆、蘿蔔、牛皮菜、西紅柿、韭菜、蔥、蒜、姜;喜吃的野菜有魚腥草、甜筍、苦筍、白花菜、飛花菜、野蕎、菌等。酒用糧食釀製,除平時飲用及待客外,並泡藥治療跌打損傷及風溼病痛等。
蕩 秋 千
二、禮儀
婚喪
父親執掌家庭一切生產及經濟大權。父死子繼,兄弟長大成婚後分居,父母一般與幼子居住。婚姻為一夫一妻制。解放前,由父母包辦,嚴禁同宗通婚。還有「姑表婚」和「背帶親」(即在「襁褓」時,由父母為孩子訂下婚約)及「不落夫家」(婚後新娘仍回娘家居住。到農}亡、節日或公婆生病時,媳婦才至夫家幫忙,直到懷孕後才來坐夫家,若第一個孩子是親夫的,才可以主持家祭)的習俗。
敬 酒
解放後,包辦婚姻雖逐步廢除,男女青年可自由戀愛,但雙方看中後,還要對合年庚八字,然後由男方請媒向女方求親。說親必須經過4次,(第一次是女方父母表態,第二次講禮物,第三次訂婚,第四次報婚期)。禮品一般是8~10套衣服。傘、毛巾、鞋襪,還有圍腰銀鏈、鐲頭、輝千、戒指等銀首飾。結婚時女方請客,男方須送50公斤豬肉、40公斤酒。婚宴一般3天。接親時,男方派去媒人2人,嗩吶手2人,未婚男女4人迎親,女方亦派未婚男女4人伴送新娘。新娘上下馬均由其弟護送,男方須付「鞍馬費」,路上不論遠近,新娘必須撐著一把花傘,以花毛巾蓋著頭部。新娘到新郎家,過去是在門外住—夜,次晨才進夫家拜堂,現已改為當天拜堂。拜堂後,新郎引新娘入洞房即迴避不能同房,陪娘與新娘同桌同床,形影不離,第二天新娘在新郎及陪娘的陪伴下返回娘家。「不落夫家」現已有很大改變,新娘最多二、三個月,即回夫家。
布依族傳統石磨
信奉
布依族信奉道教,崇拜多神。如:山神、樹神、門神、灶神、土地神、娘娘神等,每家都供有祖宗神牌位,村邊有山神廟,土地廟。行棺木土葬,老人死亡,由其親生兒女為其洗澡換衣,稱「涼床」,然後由孝子、孝女向親人叩頭報喪,請風水先生看墳地,請道士擇吉日誦經開喪。開喪期間,孝子孝女一律素食,道士念《散花經》,然後由孝子孝女及其親友唱「孝歌」。棺木埋葬後,送葬者不論男女,按輩分互相染黑面。
布依族傳統榨糖機
節日
春節。臘月下旬,打掃室內外稱「掃陽春」,宰殺年豬、釀酒、做粑粑。除夕白天再一次進行室內外大掃除,後吃「年庚飯」。夜間男女老少洗澡後圍爐守歲,神燈亮通霄。初一晨4點獻神,開財門。初二晨打「牙祭」後,青年男女到歌山上對歌,孩子打「陀螺」、打「磨秋」,日落興盡才散場。
四月八牛王節。染五色糯米飯,染紅、綠雞蛋,祭神後,祭品先給耕牛吃,讓耕牛休息1天。傳說是古時布依族人民在一次反抗封建王朝的鬥爭中,起義軍在深山密林中迷失方向,前無去路,後有追兵,加上天旱缺水,人們心急如焚,一位老人說「牛離不開水」,於是放牛找水,果然找到了一汪清水,為敬水牛之功,此日是四月八日,就定為「牛王節」。
迎 賓
六月六。節日傳說有三:一說盤古開天地,六月初六盤古謝世;二說為紀念布依族農民起義的勝利,悼念犧牲的壯士;三說古時六月六日官府和土豪對安龍布依族大屠殺,造成很多孤兒寡婦,遺孀們洗曬丈夫生前衣物唱「哭夫調」;「年年有個六月六,家家門前曬衣服,別家有夫紅綠曬,寡婦無夫曬孝服」,故有「寡婦節」之稱。由於六月初正逢農忙季節,節日改在七月一日進行。1982年國家民委規定,「六月六」為布依族的傳統節日。
布依族傳統民間藝術吹嗩吶
布依族男女青年對歌稱「玩表」。節日,趕街或空閒,是年輕人對歌的良辰,第一次對歌時必須有第三者作通話人,以歌代語。互相尊稱「表」或「哥」、「姐」,先從古歌開始,繼而唱讚歌,盤歌(即問答歌),雙方了解後才唱情歌,唱歌時雙方保持約3公尺的距離,嚴禁動手動腳。歌詞即編即唱。通過對唱,達到互通感情,建立戀愛對象,合意的對手,可連唱三天三夜不重複。
布依族餈耙
布依族染蛋
布依族風味
布依族傳統水碓
傳統布依族民居
迎 賓 酒
陳 列 室
圖片綜合來源於「河口史志」,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原文作者:張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