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民族藝術有哪些(中國56個民族你了解多少)

2023-10-04 23:49:29

中國56個民族名稱大全

中國56個民族名稱大全: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土族、達斡爾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基諾族。

一般來說,漢系民族(歷史上幾乎跟漢族是一個來源,只是民國或是建國後劃出了漢族的民族,以及一直和漢族關係很親近的民族)的民族服飾和漢族的服飾漢服很相近,漢服最大的特點是交領右衽(也就是領子在胸前交疊呈y狀),而那些民族的服飾大多是交領,只不過根據民族不同,有的是右衽,有的是左衽,其實也並不難理解,因為這些民族有些是從漢族分出去的,有些是和漢族親厚並仰慕學習漢族文化來的,除交領右衽外,還有就是和漢族漢服的上衣下裳很相像的,也是兩截穿衣。(樓主可以自己搜索一下各民族的民族服飾看一下,除去裙子有的長有的短什麼的,大致都是交領右衽或左衽,上衣下裳)。

然後呢,遊牧民族,或者說像滿蒙藏一類的民族,則大多是一段式的,也就是所謂的「袍」,滿族服飾算是比較特殊,從最早的滿洲服飾來看,他們貌似沒領子,有點像現在的圓領T恤的感覺- -。。後來學著加了領子,就是現在的旗袍的那種立領。而其他的民族像蒙族藏族之類的,也可以看到和漢服很相近的交領右衽,曾經看到過藏袍展和蒙袍展,早期的藏袍蒙袍都是交領右衽的,除去細節和紋樣什麼的,乍一看和漢服很有相似之處,這也是早期民族關係都很好的見證吧。

後期的遊牧民族的民族服飾都有了變化,從交領變成了滿洲的那種立領,也就是現在看到的很多藏袍蒙袍的款式,但交領款式仍有遺留。這種變化的原因是和滿洲當年的剃髮易服政策分不開的,當時的政策大家都知道,「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漢人全部被逼脫下漢服改穿滿服,而很多人不知道的卻是,這政策其實不只是針對漢族,也針對其他滿族以外的民族,所以交領變成了立領,其實也不足為奇。(所以其他漢系民族的民族服飾,比如壯族一類的,現在看貌似也變成了旗袍狀的立領,其實都是有一段辛酸的歷史在背後的~)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中央政府調查統計正式確認的民族共有56個,其他為未識別民族 。

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其中漢族人口比重最大,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91.51%左右。其它55個民族總人口偏少,約佔全國總人口的8.49%左右,故稱其為少數民族。 未識別民族人口為640101人。

55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人口超過1600萬(2000年) ;最少的是珞巴族,人口不足3000人(2000年) (未包括藏南地區約60萬珞巴族人 )。

中國各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

中國各民族分布圖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有漢族居住。這種分布格局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流動而形成的。中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很廣。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少數民族居住,絕大部分縣級單位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

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雲南、貴州、青海、四川、甘肅、黑龍江、遼寧、吉林、湖南、湖北、海南、臺灣等省、自治區。中國民族成分最多的是雲南省,有25個民族。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政府對少數民族實行了寬於漢族的生育政策。

為提高少數民族人口素質,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國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根據國家有關少數民族也要實行計劃生育的精神,制定了該地區少數民族的計劃生育政策,但其政策寬於漢族的生育政策。這使得少數民族人口的增長速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全國五次人口普查結果表明,中國少數民族:1953年7月1日為3532萬人,1964年7月1日為4000萬人,1982年7月1日為6724萬人,1990年7月1日為9120萬人,2000年11月1日為10643萬人。

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有12.9533億人。其中漢族115940萬人,佔91.59%;少數民族10643萬佔8.41%(同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了11692萬人,增長了11.22%;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了1523萬人,增長了16.70%)。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225932641人,佔91.51%;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13792211人,佔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長5.74%;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長6.92%。

摺疊漢族

漢族,全稱大漢民族。

漢族 原名華夏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炎黃子孫。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雲:"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漢族還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截止2009年,漢族人口約為13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9%,分布於世界各地。在中國大陸,漢族佔總人口的92%;在臺灣,漢族佔總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門,漢族分別佔總人口的95%和97%。除中國兩岸三地外,漢族在東南亞、北美洲和西歐也有較多分布。漢族民族服飾為漢服

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

壯族壯族的先民是屬古代百越族群,與西甌、駱越有血緣遞承關係,是嶺南的土著民族。[8] 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壯族先民古駱越人曾創造過真正的文字,古駱越文字文物廣泛分布於駱越故地並且資料多種多樣,發現地點多為古祭祀遺址。百越文自秦朝書同文後已失傳;古壯字為漢字邊旁組合成的方塊古壯字,現代壯文為拉丁壯字。壯族傳統服飾為壯服。

滿族

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

滿族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居第二位。前身為女真族,漢-晉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讀音"莫吉"),隋-唐稱"黑水靺鞨",遼-金時期稱"女真"、"女直"(避遼興宗耶律宗真諱),清朝以後,"女真"稱為"滿洲",1911年辛亥革命後,滿洲族改稱滿族。1115年,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建立金國。明朝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在新賓縣二道河子畔的赫圖阿拉城稱汗建國,國號為"大金",史稱後金。 1644年滿洲人入主中原,建立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清朝。清朝的建立,奠定了中國日後版圖的基礎。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回族

回族是回民族的簡稱。

回族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又叫宰牲節)、聖紀節、登霄節等。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曆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

苗族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維吾爾族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或"聯合"。

維吾爾族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一帶,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遊牧生活的"丁零人"。融合了漢人以及後來遷來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繁衍發展而形成了維吾爾族。維吾爾族的節日大都來源於伊斯蘭教,是用回曆來計算的。維吾爾族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即開齋節)、庫爾班節(即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前兩個源於伊斯蘭教,日期是按回曆計算的,每年都在移動,因此有時是在冬季,有時則是在夏天或其它季節

土家族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

土家族在湖北省、貴州省以及四川省(屬於重慶市)。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有自己的語言。大多數人不通漢語,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每年農曆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吃粽子。重陽節打粑粑,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11]

彝族

彝族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

彝族彝族自稱繁多,因地而異,有"諾蘇"、"密撒"、"羅羅"、"撒尼"、"阿細"等。建國後,以"彝"作為統一的民族名稱。彝族過去崇拜萬物有靈和崇拜祖先。民間傳統節日很多,主要節日有十月年、火把節及區域性的節日和祭祀活動,十月年是彝族的傳統年,多在農曆十月上旬擇吉日舉行。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

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

蒙古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有令人讚賞的射箭,有爭強鬥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

藏族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裡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曆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曆正月初一的藏曆年。

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

布依族布依族內部自稱高度統一,因為是百越人後裔,所以布依族絕大部分都以"布依(布越)"自稱。"布"是"人、民族"之意,"依"即"越",是布依族族名專稱。"布依"就是"依人(越人)"的意思;解放前,布依人被漢族稱為"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1953年,貴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上層知識分子經過協商,一致要求統一用本民族共同自稱"Buxqyaix"的音譯"布依"作為本民族的名稱,真正體現了"名從主人"的原則。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傳統節日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還有"了年節"、"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等,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曆"六月六"。

侗族

侗族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

侗族魏晉以後,這些部落被泛稱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現在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繫在一起,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侗族喜歡鬥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水牛王"。

瑤族

瑤族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

瑤族瑤族人自稱"勉"、"金門"、"布努"、"拉珈"、"炳多優"等,因經濟生活、居住地區和服飾的不同,又有30多種稱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稱為瑤族。瑤族除過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外,還有大大小小自己特有的傳統節日30多個,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有盤王節、仁王節、趕鳥節。農曆十月十六日的盤王節,是瑤族最為隆重的節日,它是瑤族人民紀念祖先的盛大傳統節慶

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其餘分布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白族自稱"白夥"、"白尼"、"白子"等,漢語意為"白人"。1956年,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白族。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等民族節日。[11]

哈尼族

據史書記載,

哈尼族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族,現主要分布在雲南西南。哈尼族自稱很多,新中國成立後,統一稱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節)。還有火把節此外還有"栽秧節"(又稱"黃飯節")和嘗新節兩個小節日。[11]

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源遠流長。

哈薩克族西漢時,天山北部的烏孫即是哈薩克族的先民。這些東遷的牧民得名"哈薩克",意即"避難者"或"脫離者"。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數分布在甘肅阿克塞和青海等地。哈薩克族過去信仰薩滿教,公元十一世紀前後,改信伊斯蘭教。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和肉孜節,還有"那吾熱孜"節。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拋撒"包爾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11]

摺疊黎族

黎族聚居在海南島通什鎮等地,

黎族據考證,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發展而來。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們就在海南島繁衍生息,成為該島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稱"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稱的使用始於唐代末期,沿用至今。黎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和"三月三"等。黎族大多數節日與漢族相同,如春節,與漢族過春節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農曆的節日"三月三"源於黎族先人繁衍後代的一個傳說。[11]

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

傣族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

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上座部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11]

畲族

畲族自稱"山哈",意為住在山裡的客戶,傳說畲族的祖籍是廣東潮州。

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寧、廣東汕尾深汕區、江西、安徽等省,多數與漢族雜居。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寧畲族自治縣。畲家很重視傳統節日,重視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為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畲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舉行,亦稱"烏飯節"。畲家很重視傳統節日,每個節日吃什麼都有一定的傳統習慣。[11]

其中廣東汕尾市深汕區鵝埠鎮紅羅畲族村 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傈僳族

傈僳族在唐代稱為"慄粟"。

僳僳族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穫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杆節等。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杆節"扣人心弦,據說上刀杆是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11]

仡佬族

仡佬族主

仡佬族要分布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其餘居住在貴陽市、六盤水市、遵義市和銅仁、畢節、安順、黔西南等4個地區,少數散居於雲南和廣西。居住在貴州省的佔民族總人口97%以上。仡佬族以農業為主,平坦地區多種水稻,山區旱地多種雜糧,屬稻作農耕經濟文化類型。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語族語支的歸屬,學術界尚無定論。也只有少數老人通仡佬語。信奉道教,有的也信奉佛教。[11]

東鄉族

東鄉族是

東鄉族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東鄉族開齋節又稱"爾德節",是東鄉族民間的傳統節日。按伊斯蘭教規定:伊斯蘭教曆每年九月是齋戒月份,這一月的開始和最後一天,均以見新月為準,齋期滿的次日,即為節日。因此,它既是民族節日,也是宗教節日。[11]

高山族

高山族是臺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

高山族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臺灣省民族的總稱。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 的美譽。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穫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11]

拉祜族

拉祜族主

拉祜族要分布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詞彙,"拉"為虎,"祜"為將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歷史上拉祜族被稱作"獵虎的民族"。祜族傳統節日有拉祜年,擴塔節(即春節)、火把節、月亮節和嘗新節等節日。其中最隆重的節日是過拉祜年。傳說拉祜族兄弟是從葫蘆裡走出來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蘆盛水洗手,洗去過去一年的貧困,迎來新一年的五穀豐登。[11]

水族

水族自稱"海水",

水族意為水人。早在秦漢以前,嶺南地區以及東南沿海一帶就居住著許多部落,據考水族是從其中一個叫做"駱越"的部落發展起來的。清代人們稱其為"水家苗"、"水家",解放後正式定名為水族。水族的節日中最隆重的是端節(借端)和卯節(過卯),端節是水族民間一年之中最隆重的傳統節日,端節俗語叫"借端",是水族最大的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最初的端節在每年農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進行。[11]

佤族

佤族分布在雲南省西部和西南部、

佤族瀾滄江以西和怒江以東的怒山山脈南段。原稱"卡佤族",1963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改為現稱。在一年一度的"取新火節"上,佤族人都將舊火熄滅,然後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鑽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預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每年凡遇重大節日和祭祀活動,佤族都要舉行"剽牛節",以此來表達渴望豐收、祈求平安的心願。[11]

納西族

納西族原遊牧在青海省黃河、

納西族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由神靈主宰。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 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11]

羌族

羌族現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

羌族羌族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羌人的記載,他們主要活動在中國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區。羌族居住的山區產有世界上稀有的熊貓、飛狐、金絲猴等。農曆十月初一為羌族年節。年節的宴會又稱"收成酒"。年節這天全寨人到"神樹林"還願,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每逢節日、婚喪、祭祀、聚會、待客或換工勞動,除飯菜豐盛外,還必備美酒。[11]

土族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縣,

土族其餘散居在樂部、門源和甘肅天祝等地。土族自稱"蒙古勒"或"蒙古爾孔"(意為蒙古人),舊稱"青海土人",藏族稱之為"霍爾"。土族主要從事畜牧業和農業,尤其精於養羊。"七日會"是土族慶祝豐收的狂歡節。土族許多節日與宗教的關係十分密切,節日期間要辦有各種祭祀活動,並備有節日食品。[11]

仫佬族

仫佬族,在他們本民族的語言中,"仫佬"一詞就是"母親"的意思。

仫佬族主要聚居於廣西羅城等縣,仫佬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多數人通漢語和壯語,使用漢文。仫佬族過去崇信多神,節日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幾乎每個月都有節日。三年一次的"依飯"節也叫"喜樂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節日。"依飯"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還願,祈保人畜平安、五穀豐收。[11]

錫伯族

錫伯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

錫伯族18世紀中葉西遷至新疆察布查爾等地,現多數居住在新疆、東北,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錫伯族民間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西遷節等。錫伯族西遷節即遷徙節,是錫伯族人民不可忘記的民族節日,每逢農曆四月十八日這一天 ,人們都將隆重開展各種紀念活動。"抹黑節"是錫伯族人民另一個饒有風趣、獨具特色的傳統節日。[11]

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是柯爾克孜族自稱,

柯爾克孜族其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裡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爾克孜族多數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柯爾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諾若孜節,按柯爾克孜族的曆法,新月每出現一次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每年第一個月出現時即過諾若孜節,類似於漢族的春節。[11]

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

達斡爾族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達斡爾"意即"開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紀中葉,這個民族為維護祖國統一,打響了武裝抗擊沙俄入侵的第一槍。達斡爾族稱春節為"阿涅",也把春節當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正月十六為"黑灰日",在黑灰日這一天,人們之間互相往對方的臉上抹黑,認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11]

景頗族

景頗族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展而來。

景頗族近代文獻多稱為"山頭",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縣,1956年改為自治州。目瑙縱歌(目瑙縱歌)是景頗族人民驅惡揚善,預祝吉祥幸福的傳統節日,一般在農曆正月十五之後舉行,為期2至3天。在景頗族的傳說中是天上太陽召集地上萬物參加的一種大型歌舞盛會,並由犀牛傳播至人間,後成為景頗族最盛大的節日。[11]

毛南族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廣西環江縣上、中、下南山區,

毛南族毛南族是嶺西的土著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們的祖先。史籍記載稱毛南族為"茅灘"、"毛難",1986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改名為今稱。毛南族的節日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開展唱歌對歌活動。毛南族民間最大的節日是每年夏至後的分龍節。農曆五月的廟節,清明節"趕祖先圩"和元宵節"放飛鳥"也是他們獨有的紀念活動。[11]

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處黃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區。

撒拉族撒拉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通用漢文。撒拉族男兒,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為生。此外,養蜂是撒拉人最喜愛的副業生產,園藝也是他們的特長。撒拉族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等。最大的傳統節日為古爾邦節,每當節日來臨,撒拉族都要宴請賓客,煮手抓羊肉,燉雞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饊子,做"比利買海"(油攪團)、"木絲日"(一種以油、熟面等為餡的包子)和各種燴菜。[11]

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

布朗族唐時稱"樸子蠻",元、明、清時稱"蒲蠻",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稱。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稱為布朗族。布朗族過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其中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山康節是布朗族最盛大的節日,每年傣歷六月中旬舉行,一般為3天。[11]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雖然有歐羅巴人種的特徵,

塔吉克族但從遠古時代起,他們就生息繁衍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現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其餘分布在沙東、澤普、葉城和皮山等縣。1954年7月17日建立塔吉克自治縣。塔吉克族的節日與當地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柯爾克孜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節日食品也大致相似。每年齋月前的一個月,塔吉克人都要舉行巴羅提節。奇地前笛爾節是塔吉克族人最重視的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多在三月舉行。[11]

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

阿昌族因居住地的不同,還有"蒙撒"、"蒙撒禪"、"對撒"、"漢撒"等自稱。解放後統稱為阿昌族。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曆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11]

普米族

普米族的族源屬於中國古代西北遊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為白人。

普米族主要居住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麗江地區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和寧蒗彝族自治縣。普米族過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節日大都與祭祀活動密切相關。如大過年(春節)、清明、立夏、端午節、火把節、嘗新節等節日。過去普米族民間每隔三年一年舉行一次較大的小天地神靈的祭祀活動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舉行。[11]

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

鄂溫克族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裡的人們"。在北緯52度的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裡,至今仍有鄂溫克人的腳印與炊煙,其定居點便是有"北極村"之稱的敖魯古雅鄂溫克獵人村。敖包節是鄂溫克族的宗教節日,但也舉行一些文娛體育活動,因而具有廣泛的群眾性。除春節等節日與臨近其他民族的節日一樣外,鄂溫克族還要在農曆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的"米闊勤"節。

鄂溫克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通古斯--滿語族通古斯語支,分海拉爾、陳巴爾虎、敖魯古雅三種方言。沒有文字,牧區一般用蒙文,農區和林區通用漢文。

鄂溫克族的民間文學十分豐富,鄂溫克族的口頭創作有神話、故事、歌謠、謎語等,還善於用樺樹皮刻剪成各種工藝品。他們能歌善舞,民歌優美動聽,風格獨特,即景生情,即情填詞。 鄂溫克族人在森林中沒有固定的住所,"撮羅子"是他們的傳統民居。"撮羅子",鄂溫克語叫"希欏柱",它的外形如同鄂倫春族的"仙人柱",高約3米,直徑約4米,是一種圓錐形建築物,實際上是用松木桿搭成的圓形窩棚,也是一種非常簡單的帳篷。"撮羅子"的遮蓋物隨季節變化有所不同,夏季一般用樺樹皮,冬季則用麂、鹿皮包裹。[11]

怒族

怒族是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

怒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族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與傈僳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漢族、納西族等民族交錯雜居。怒族傳統節日有過年、鮮花節和祭穀神、祭山林節,其中以過年的節日氣氛最濃,既隆重又古樸。仙女節是雲南省貢山一帶怒族人民的民間傳統節日。當地又稱鮮花節,於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舉行。[11]

京族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島"之稱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

京族江平鄉的澫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京族,歷史上自稱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據本民族意願,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定名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數人信仰天主教。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唱哈節等。其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是"唱哈節"(歌節)。唱哈多在哈亭舉行,哈亭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建築物。[11]

基諾族

基諾族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及其附近地區。

基諾族基諾族自稱"基諾",漢文譯稱"攸樂"。1979年被國務院正式確定為中國的第55個少數民族。基諾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原始宗教,但對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傳統節日以過年為重,具體時間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農曆臘月間進行。每年陰曆九月,基諾族就要過一年一度的新米節了,當地人稱"好希早"。[11]

德昂族

德昂族原名"崩龍族"。

德昂族1985年9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改名為德昂族。"崩龍"是他稱,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稱"德昂",意思是"石巖"。德昂族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遠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11]

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又被稱為"保安回"。

保安族1950年根據本民族人民意願,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甘肅省一帶。保安族通用漢文,多信仰伊斯蘭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產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尤為藏族人民所喜愛。保安族的節日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如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饊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11]

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是從18世紀後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

俄羅斯族在封建軍閥盛世才統治新疆時期,被稱為"歸化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稱"俄羅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國俄羅斯族的風俗習慣與前蘇聯的俄羅斯族基本相同,多信東正教,俄羅斯族非常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復活節"最為隆重。過節前一周,不吃葷,只吃素。[11]

裕固族

裕固族聚居在甘肅省河西走廊肅南地區,其餘居住在酒泉黃泥堡地區。

裕固族裕固族自稱"堯乎爾"、"兩拉玉固爾"。裕固族起源於唐代遊牧在鄂爾渾河流域的回鶻。明初,陸續遷至祁連山一帶,逐漸形成了裕固族。裕固族的節日習俗反映著本民族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裕固族的幼兒剃髮儀式別具特色,按照傳統,裕固人家的小孩長到3歲時才第一次剃髮,屆時要舉行較為隆重的儀式。剪馬鬃是裕固族特有的節日習俗。[11]

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烏孜別克族烏孜別克族人最早居住在中亞各地,元朝時稱為"月即別"、"月祖伯"等,15世紀,逐漸形成民族。烏孜別克族有自己的語言,信仰伊斯蘭教。烏孜別克族主要節日有"聖紀節"、"肉孜節"、"古爾邦節"等,孜別克族的傳統節日與當地其他信奉伊斯蘭教民族的節日基本相同,以肉孜節和古爾邦節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日。[11]

門巴族

門巴族據藏文史籍記載,

門巴族門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繁衍生息。門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林芝、錯那等縣。"門巴"意為居住在門隅的人。門巴族沿用藏曆,節日也與藏族相同。節日期間要殺牛宰羊,置辦豐盛的酒菜,宴請賓客。相傳藏傳佛教的佛祖釋迦牟尼誕生和圓寂的日子是藏曆四月十五日,為了紀念這一天,門巴族地區的所有寺廟念經祈禱,舉行各種宗教活動。[11]

鄂倫春族

"鄂倫春"是鄂倫春族的自稱,

鄂倫春族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 "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清朝以前,人們一般把鄂倫春族稱為"索倫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鄂倫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載歌載舞,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臘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習俗。鄂倫春的先人們和火結下了不解之緣,對火有著特殊的感情,對篝火無比親近。[11]

獨龍族

獨龍族曾被稱為"俅人"、"曲人"等。

獨龍族解放後根據本民族的願望,正名為獨龍族。現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貢山獨龍河谷。本世紀中葉,獨龍族還處於原始公社的解體階段,婦女還崇尚紋面的習俗。獨龍族過去的宗教信仰尚處在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萬物有靈階段,即使是唯一的年節(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繫在一起的。過卡雀哇於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各地時間不一),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準備的多寡而定。[11]

塔塔爾族

塔塔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寧、塔城、烏魯木齊等城市。

塔塔爾族古稱韃靼。"塔塔爾"一詞原意為"茅舍"。塔塔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現一般通用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主要經營商業和手工業,信仰伊斯蘭教。塔塔爾族節慶、禮儀食俗同當地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如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相似。塔塔爾族的"撒班節",又稱為"犁頭節",多在春天風景優美的地方舉行,有歌舞,還有摔跤、拔河、賽馬等集體活動。[11]

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

赫哲族歷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遊"的人們。河燈節是赫哲族的民間傳統節日,世世代代靠捕魚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農曆的7月15放河燈、祭河神,以此來祈禱、祝福族人平安、捕魚豐收。[11]

珞巴族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東南部,

珞巴族人口只有2300多人(2000年;未包括中印爭議的藏南地區60萬珞巴族人[12] ),是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隸制。1965年8月正式確認為單一民族。居住在墨脫、米林一帶的珞巴族沿用藏曆,所有的節日和祭祀活動與藏族無多大區別。希蒙的珞巴族稱年節為"調更谷乳術"節。不少地方還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習慣。早印佔區,也有許多珞巴族同胞。[13]

宗教信仰

中國是一個有著多種宗教的國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中國大陸官方實行無神論宣傳教育,漢族主要信仰佛教、道教。

中國少數民族群眾大多有宗教信仰,有的民族群眾性地信仰某種宗教,如藏族群眾信仰藏傳佛教。中國政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關於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規定,制定了具體政策,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保障少數民族公民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動。

中國少數民族中信仰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的有藏、蒙古、土、裕固、門巴、普米、納西7個民族;信仰上座部佛教(俗稱小乘佛教)的有傣、布朗、德昂等民族和部分佤族;信仰伊斯蘭教的有回、維吾爾、哈薩克、東鄉、保安、撒拉、柯爾克孜、塔塔爾、烏孜別克、塔吉克10個民族;信仰基督教的有彝、苗、拉祜、景頗、僳僳等族的一部分。俄羅斯和鄂溫克族的一小部分人信仰東正教。在獨龍、怒、佤、景頗、高山、鄂倫春、珞巴等一些少數民族中,還保持著原始的自然崇拜和多種信仰。

各民族群眾,不論信仰何種宗教,他們正常的宗教活動都受到法律的保護。在少數民族散居的地區,他們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也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保護。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

朝鮮族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從朝鮮半島逃荒進入中國東北的朝鮮人和後來淪陷時期日本從朝鮮半島強制遷徙過來的朝鮮人政治移民。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中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每年8月15日便被確定為老人節。

語系分布

中國56個民族使用的語言分別屬於五大語系: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南島語系、南亞語系和印歐語系。[15]

漢藏語系

包括漢語和藏緬、壯侗、苗瑤三個語族。漢語在語言系屬分類中相當於一個語族的地位。據1990年中國人口調查的數字估計,說漢語的人口有11.09億多。在中國說藏緬語族語言的人口約有2200萬。分布在西藏自治區、青海、甘肅、四川、雲南、貴州、湖南、湖北等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包括藏語、門巴語、珞巴語、僜語、嘉戎語、羌語、普米語、獨龍語、土家語、彝語、傈僳語、納西語、哈尼語、拉祜語、白語、基諾語、怒語、景頗語、阿昌語、載瓦語等。在中國說壯侗語族語言的人口有2300多萬。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和雲南、貴州、湖南、廣東、海南五省。包括壯語、布依語、傣語、侗語、水語、仫佬語、毛南語、拉珈語、黎語、仡佬語等。在中國說苗瑤語族語言的人口約有940萬。分布在貴州、湖南、雲南、四川、廣東五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包括苗語、布努語、(瑤)勉語和畲語。

阿爾泰語系

包括蒙古、突厥、通古斯--滿3個語族。在中國說蒙古語族語言的人口約有550萬。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黑龍江、遼寧、吉林、青海、甘肅等省。蒙古語族包括蒙古語、達斡爾語、東鄉語、東部裕固語、土族語和保安語。中國說突厥語族語言的有840多萬人,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甘肅、黑龍江等省。中國境內突厥語族包括維吾爾語、哈薩克語、柯爾克孜語、烏孜別克語、塔塔爾語、撒拉語、西部裕固語和圖佤語。在中國說通古斯--滿語族語言的人口約有20萬。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通古斯--滿語族包括滿語、錫伯語、赫哲語、鄂溫克語和鄂倫春語。滿族通用漢語。

南島語系

又稱馬來玻里尼西亞語系。中國臺灣省高山族語言屬這個語系的印度尼西亞語族。高山族使用排灣語、阿眉斯語、布農語、魯凱語、卑南語、邵語、賽夏語、賽德克語、鄒語、沙阿魯阿鄒語、卡那卡那富語等語言。主要分為3個語群:排灣語群、鄒語群、泰雅語群。

南亞語系

(孟-高棉語族)語言的人口約44萬,分布在雲南省南部邊疆地區。該語系在中國境內包括佤語、德昂語、布朗語。

印歐語系

只有屬於斯拉夫語族的俄語和屬於印度-伊朗語族的塔吉克語。說俄語的有1.3萬多人,說塔吉克語的有3.3萬人,共約4.6萬人。語言研究在少數民族語言的研究方面,中國有些少數民族在古代就有自己的語文學家。他們對本民族的語言文字進行研究,寫出著作,取得重要成就。藏語學者圖彌三菩札於7世紀參考梵文,根據藏語的語音結構,創製藏文。他還寫出《三十頌》、《性入法》等語法著作。19世紀中葉,司都·卻吉久贊出版《藏文文法》。維吾爾族至晚在8世紀就參考粟特文創製回鶻文。維吾爾族學者馬合木德·喀什噶裡在11世紀調查西域和中亞一帶的突厥語言,編寫《突厥語詞典》。蒙古族學者搠思吉斡節兒於14世紀初寫的《蒙文啟蒙》奠定了蒙文正字法的基礎。中國現代語言科學工作者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調查研究少數民族語言。[15]

語言瀕危

語言瀕危是一種全球現象。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發布的《全球瀕危語言地圖》,在全世界現存的6000多種語言中,有一半以上的語言瀕臨消失的危險。中國雖然不在語言瀕危的熱點地帶,但至少也有數十種語言處於瀕危狀態。UNESCO將西南地區、東北地區、陝晉黃河中遊地區列為中國瀕危語言最集中的地區。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發展中國家。除漢族外,已確定民族成分的有55個少數民族,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8.5%,分布在佔全國總面積約55%的土地上。55個少數民族中,除回族、滿族已全部使用漢語外,其他53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16]

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一些少數民族語言正在面臨消亡的危險。儘管中國在少數民族語言保護方面已經取得一定的成績,但其語言多樣性保護形勢依然嚴峻。即使使用人口超過1000人的語言,也並不說明它們有較強的生命力。例如,滿族雖然有1100多萬人口,但會說滿語的人卻已經不足百人,而能精通滿文的不到10人,他們都是年過八旬的老人;這些老人辭世之時,也將是滿語退出歷史舞臺之日。有關人士擔憂:如果滿語消失,很多清代史實再也沒有解密的機會了。

對此,中國知名學者周海中教授指出:當今處於弱勢的民族語言正面臨著強勢語言、全球化、網際網路等的衝擊,正處於逐漸消失的危險;因此有關機構和語言學界都應該採取積極而有效的措施,搶救瀕臨消失的民族語言。保護民族語言,有利於人類文明的傳承與發展,也有利於民族團結、社會安定。

摺疊文字概況

漢、回、滿三個民族通用漢文,回族最早使用阿拉伯文,後使用漢文,但加入了一些阿拉伯語、波斯語成分;滿族原使用滿語。蒙古、藏、滿、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彝、傣、拉祜、景頗、錫伯、俄羅斯、壯、布依、水、傈僳、白等17個民族各有自己的文字。這些文字多數都有較長的歷史。其中蒙古族使用一種書寫的拼音文字,通用於蒙古族地區。居住在新疆的蒙古族還使用一種以通用的蒙古文為基礎而適合衛拉特方言特點的拼音文字。雲南傣族在不同地區使用4種傣文。上述15個民族共使用17種文字。此外,傈僳族中大部分信仰基督教的群眾,使用一種用大寫拉丁字母及其顛倒形式的字母拼寫僳僳語的文字,還有少數人使用當地農民創製的僳僳音節文字"竹書"。雲南省東北部一部分信仰基督教的群眾使用一種把表示聲、韻、調的符號拼成方塊的苗文。雲南佤族中信仰基督教的少數群眾使用拉丁字母形式的佤文。壯族、白族和瑤族中還有一部分人使用在漢字影響下創製的方塊壯字、方塊白文和方塊瑤字。布依族人在解放前的使用的古文字大致有三種:一種是方塊布依字,一種是在宗教典籍中發現的符號型文字,一種是拼音型文字(包括CV型文字和傳教士創製的主要用於翻譯聖經的拉丁字母文字等)。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已使用文字的民族有21個,文字種類有24種。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又為壯、布依、苗、侗、哈尼、僳僳、佤、黎、納西、白、土、瑤共12個民族和景頗族中說載瓦語的人使用拉丁字母為基礎新創製了拼音文字。其中苗族因方言差別大,分別給其黔東、湘西和川黔滇三個方言創製了文字,給滇東北次方言也設計了一種文字方案。因此,共有16種拉丁字母形式的新文字。還有一些在歷史上使用過,後來停止使用的文字,即突厥文、回鶻文、察合臺文、于闐文、焉耆龜茲文、窣利文、八思巴字、契丹大字、契丹小字、西夏文、女真文、東巴圖畫文字、沙巴圖畫文字、東巴象形文字、哥巴文、水書、滿文等17種文字。這17種在歷史上曾經使用過的文字,加上使用的40種文字,共有57種文字。

文字類型

中國不但語言類型較多,文字類型也很豐富。從類型上看中國文字有非字母文字和字母文字兩大類。屬於非字母文字一類的:

①圖畫文字。在中國發現的圖畫文字有兩種。一種是雲南省納西族的東巴圖畫文字,另一種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爾蘇人的爾蘇沙巴圖畫文字。這兩種文字共同的特點是:尚未形成固定的行款,有從左向右的,也有由右到左的,既有由上到下的,也有由下到上的;常常利用字組構成的形象來表達比較複雜的意思;讀出來的經文中的詞語,一般都比寫出來的字多。這兩種文字都還不是成熟的文字,只是文字的雛形。

②象形文字。它既包括整體像某事物形體或狀態的字和以象形字為基礎構成的指事字,又包括由多個單體象形字結合構成的會意字和形聲字。詞根是單音節的漢藏語系語言使用這種象形文字,基本上都是一個字讀一個音節。雲南納西族的象形文字和貴州水族的水書中的大部分字,都是一個字讀一個音節。納西族的象形文字有以下三個特點:一個字只能讀一個音節;以單體象形字為主,也有形聲字、會意字;就文字的作用說,已經由表意發展到表音。

③楷書化漢字和在漢字影響下創製的幾種文字。有兩類情況:字形結構雖受漢字的影響,但有自己的特點,借用漢字不太多。屬這一類的有契丹大字,西夏文和女真文;大量使用音讀漢字和訓讀漢字的方法表達自己的語言,也用形聲或其他方法創製表達本族語詞的新字。方塊壯字、方塊布依文、方塊白文和方塊瑤字,都屬於這一類。

④音節文字。音節文字的共同特點是每個字表示一個音節,筆畫比較簡單。這一類文字,發現的有三種,即彝文、納西族的哥巴文和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縣部分地區的傈僳族使用的"竹書"。

字母文字也稱拼音文字。中國民族的字母文字可按字母形式的來源和其他情況,分成以下七類:

①藏文、八思巴字、傣文、于闐文、焉耆龜茲文。這些文字的字母都是直接或間接參考印度的某種字母創製的。

②窣利文、回鶻文、蒙古文、滿文、錫伯文。窣利文來源于波斯時代的阿拉米文草書。回鶻文字母是參考窣利字母創造的。以後蒙古文字母的制定又參考了回鶻字母,滿文字母的制定則參考了蒙古文字母。錫伯文是滿文的延續。

③察合臺文、維吾爾文、哈薩克文、柯爾克孜文。這四種文字都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同一字母的單寫,在詞頭、詞中、詞尾、書寫形式略有不同。

④突厥文,根據突厥文獻早期發現的地點,又稱鄂爾渾葉尼塞文。

⑤契丹小字和方塊苗文。這三種文字在漢字的影響下,都把屬於一個音節的字母拼成一個方塊。

⑥俄文。新疆的伊犁、塔城等地有近3000俄羅斯族人,他們使用俄文。

⑦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拉祜族、景頗族和佤族的文字,都是拉丁字母形式,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就使用。

中國的少數民族中,還有一些有自己的語言而沒有文字的,或已有文字但不完善的,也根據他們的意願、創製文字或者選用對他們適用的現有文字,如壯族的拉丁文字。

中華民族有許許多多,仿佛天上的星星,不停地閃耀著。有漢族、白族、布依族、保安族、朝鮮族、回族、蒙古族等。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節日,如藏族的洛薩節、苗族的殺魚節、傣族的潑水節等。每個民族的美食文化節也讓人受益無窮,拉祜族的烤肉令人饞涎欲滴,普米族的豬膘肉真是回味無窮,蒙古族的奶茶又香又甜……而且各民族服裝也非常美麗,白族的婦女穿著紅色絲絨的小褂,土家族的姑娘穿著露水裙等,這些我都喜歡,相信大家也都喜歡吧。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56個民族。

1、阿昌族:雲南,2.7萬,農業、手工業,善於打制長刀而聞名於世。——採茶

2 、白 族:雲南、貴州、四川,159萬,農業。——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雲南、青海,1.2萬,農業、手工業,手工「保安刀」著名。——羊皮襖、保安刀

4 、布朗族:雲南,8.2萬,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彈唱5 、布依族:貴族、雲南,254萬,農業,享有「水稻民族」之稱。——石板屋、繡花、雕刻面具

6 、朝鮮族:黑龍江、吉林、遼寧,192萬,農業,善種水稻聞名。——跳板、長鼓舞

7 、達斡爾族:內蒙古、黑龍江、新疆,12萬,農業、畜牧業。——剪紙,打曲棍球

8 、傣 族:雲南,102萬,農業,寺塔、竹樓和竹橋的建築藝術。——孔雀舞、夾籮飯,潑水節

9 、 德昂族:雲南,1.5萬,農業,以善於種茶聞名。——象腳鼓舞

10、侗 族:貴州、湖南,251萬,農業、林業,鼓樓、風雨亭。——浸泡蘆笙,攔路迎賓

11、東鄉族:甘肅、寧夏、新疆,37萬。農業,善種瓜果。有自己的語言。

12、獨龍族:雲南,0.5萬,「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良好社會風尚。——織獨龍毯,烤烙餅

13、鄂倫春族:內蒙古、黑龍江,0.6萬,狩獵、農業。——製作毛皮服飾,篝火節

14、俄羅斯族:內蒙古、黑龍江,1.3萬,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拉手風琴,烤麵包

15、鄂溫克族:內蒙古、和黑龍江,2.6萬,畜牧業。——馴鹿、爬犁

16、高山族:臺灣省、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40萬,農業、漁獵業。——竿球,龍舟,編織

17、漢族:全國各地,10.4億,經濟、文化發達。——廟會,舞龍

18、哈薩克族:新疆,1萬,畜牧業,善刺繡。——剪羊毛,彈唱,刺繡

19、哈尼族:雲南,125萬,農業,善於梯田,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20、仡佬族:貴州、廣西、雲南,43萬,農業。——製作糯米糰,地戲

21、赫哲族:黑龍江省, 0.4萬,捕魚。——製作魚皮衣服,漁鄉,善食生魚

22、回 族:寧夏、甘肅、新疆,散居全國各地,860萬。——摔牛,炸油香

23、基諾族:雲南省,1.8萬,農業、種茶。——樂器迪他,跳鼓舞

24、京 族:廣西,1.8萬,沿海漁業、農業和鹽業。——哈亭,彈奏獨弦舞,踩高蹺

25、景頗族:雲南省,11萬,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目腦縱歌,跳孔雀舞

26、柯爾克孜族:新疆和黑龍江,14萬,畜牧業、農業。——吹奏和握手禮

27、拉祜族:雲南省,41萬,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28、黎 族:海南省,111萬,農業,婦女精於紡織,「黎錦」「黎單」聞名於世。——打柴舞

29:僳僳族:雲南、四川,57萬,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上刀杆

30、珞巴族:西藏,0.2萬,農業、狩獵,有自己的語言。

31、滿 族:黑龍江、吉林、遼寧,982萬,農業、漁牧業。——穿旗袍,薩滿舞,二貴摔跤

32、毛南族:廣西,7.1萬,農業,善於飼養菜牛和編制花竹帽。——分龍節舞龍

33、門巴族:西藏,0.7萬,農業,擅長編制竹藤器和製作木碗。

34、蒙古族:內蒙古、新疆,480萬,畜牧業、農業。——馬頭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車

35、苗 族:貴州、湖南、湖北,739萬,刺繡、桃花織、錦蠟染、銀飾。——吹蘆笙,吊角樓

36、仫佬族:廣西,15萬,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語言。

37、納西族:雲南、四川和西藏,27萬,山地農業、畜牧業。——東巴舞,臘染

38、怒 族:雲南省,2.7萬,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織怒毯,努寨

39、普米族:雲南、四川,2.9萬,農業,兼營畜牧業。——吹葫蘆笙,彈唱,集體舞

40、羌 族:四川,19萬,農業,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產,有自己的語言。——羌寨

41、撒拉族:青海、甘肅,8.7萬,農業,編藝也發達,有自己的語言。

42、畲 族:福建、浙江,63萬,農業,除種水稻外,還普遍種植茶樹、甘蔗

43、水族、貴州、廣西,34萬,從事農業,善種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語言。

44、塔吉克族:新疆,3.3萬,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

45、塔塔爾族:新疆,0.4萬,以經營商業為主,兼營手工業和畜牧業。

46、土族:青海、甘肅,19萬,農業,兼營畜牧業。——太平洋舞,高臺會

47、土家族:湖南、湖北,570萬,土家織綿以其「色彩斑斕,做工精巧」聞名於世。——擺手堂

48、佤 族:雲南,35萬,農業,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國獲獎。——甩髮舞

49、維吾爾族:新疆,721萬,農業,善種糧棉和瓜果。——手鼓舞

50、烏孜別克族:新疆,1.4萬,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51、錫伯族: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17萬,主要從事漁獵和農業。

52、瑤 族:廣西、湖南、雲南、廣東,17萬,山地農業。——盤王節、長鼓舞

53、彝 族:雲南、四川,657萬,喜食「砣砣肉」「杆杆酒」,舞蹈音樂獨具特色。——虎節

54、裕固族:甘肅,1.2萬,畜牧業,崇尚騎馬和射箭,有自己的語言。

55、藏 族:西藏、四川、青海、甘肅,459萬,畜牧業,兼營農業。——藏舞,布達拉宮

56、壯 族:廣西、雲南, 1555萬,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錦」享譽海內外。

中國56個民族風俗習慣大全

1.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潞西等縣。其餘分布在盈江、龍陵等縣。人口27708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1950年,阿昌族人民獲解放。1952年在隴川縣戶撒地區成立了阿昌族自治縣(區級),1953年、1954年又先後在潞西縣江東區高粳田鄉、梁河縣遮島區的丙介鄉和關璋鄉成立了三新阿昌族民族鄉。阿昌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阿昌族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聞名。水稻品種多、質量好,梁河地區的「毫安公」品種,過去曾號稱「水稻之王」。數百年來,阿昌族製造的鐵器極負盛名,以「戶撒刀」著稱於世。 阿昌族主要節日有會街節、窩羅節、潑水節等。阿昌族禁止在正月初一殺家畜和傷害動物;婦女生孩子未滿7天時,忌諱別家男子進入院內。

2.景頗族

主要分布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隴川、 盈江、瑞麗、梁河五縣,少部分散居於其他州縣。景頗族的來源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先後出現了"峨昌"、"遮些 "、等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經民族識別確認為景頗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過去沒有自己的文字,20世紀末葉創製了以拉丁字 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節日、祭、禮儀食俗 景頗族過去信仰鬼靈,最大的活動是「目瑙縱歌」,即景頗族人民驅惡揚善,預祝吉祥幸福的傳統節日,一般在農曆正月舉行,為期2—3天。每次「目瑙」都要殺牛祭祀,然後牛肉大家分食,並伴以歌舞活動,參加者多時成千上萬。此外還要祭「能尚」宸廟,祭「能尚」每年兩次。一次在春播,祭品比較隆重,屆時要殺牛、豬、雞等,以慶賀豐收。景頗也過「吃新谷」節,「吃新谷」都選在農曆八月的一個龍日,屆時把新谷炒幹、舂成米,與老米合在一起做飯,以喻老米、新米接續不斷。吃新飯時,要把好吃的飯菜和酒灑到地裡一部分,獻給地鬼,然後全家共餐。

3.白族

有人口1594827 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部以洱海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少部分散居在四川、貴州、湖南等地。由於白族風俗尚白,歷史上曾有"白人"、"白王"、"白史"之稱。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白族。白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白語支。大多數白族通曉漢語,並作為與其他民族的交際工具。白族是個古老的民族,有著自己光輝燦爛的科學文化。在天文、曆法、氣象、醫學、文學等領域都有許多發明創造和優秀作品。白族大都喜飲酒,釀酒是白族家庭的一項主要副業。由於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家釀酒的種類很多,製酒時常用40多種草藥製成酒麴,製成各種白酒,其中以窯酒和幹酒為傳統佳釀。飲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兩次茶。晨茶稱「早茶」或「清醒茶」,一起床就烤茶,全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吃「休息茶」或「解渴茶」,內放米花如乳扇,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山區的白族日常灶具也很獨特,一般是用4根70釐米高木柱支撐的平臺,中間留有一個洞,臺面為1.5米見方,上面鋪砌青磚或石板,覆蓋一層土,支上一個鐵三角架,可吊鍋等,臺下燒火,火苗通過洞,加熱吊在三角架上的食物,灶上方吊有一排竹篾笆,上面用木板鋪上作為烘烤食物用。

4.保安族

有人口12212 人。主要聚居在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保安」是保安族的自稱,歷史上曾被稱作「回回」、「保安回」等。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保安族。保安族有本民族的語言,無文字。保安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大多數人通曉漢語。保安族信仰伊斯蘭教,在家庭生活習俗及社會等方面與當地回、東鄉等民族大體相同。保安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兼營牧業和手工業。很早就會冶鐵的保安族,有著高超的制刀技藝,他們製作的腰刀,鋒利耐用,精緻美觀,在當地各族群眾中享有盛名,被稱作「保安刀」。

5.藏族

有人口4593330 人,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臨近省。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裡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藏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體。在藏族地區,家家都備有酥油茶筒、奶茶壺。大部分地區的藏族都以幹牛糞為燃料,以鐵三角架為灶。雲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銅製。其他地區的藏族喜用木碗並漆上紅、黃、橙色的油漆。比較講究的還要在碗上包銀。牧區的藏族都要隨身配帶一把精製的藏刀,主要用來切割食物,還用於宰羊、剝皮、削帳房厥子等勞動,藏刀的製作歷史悠久,工藝精湛。

6.達斡爾族

在中國東北富饒美麗的嫩江兩岸,生活著一個以農業為主兼事畜牧業和漁獵業的民族--達斡爾族。達斡爾族有121357人。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莫力達瓦斡爾族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黑龍江齊齊哈爾市和新疆塔城等地。達斡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主要禮儀以敬老、互助和好客為家風。對長者,無論是在路上行走,還是出入房門,青年人都要讓路;兒女外出歸來,要給老人請安;凡有好吃的或是老人喜歡吃的食品,首先要敬給老人或給老人留下一部份。客人來訪,主人要遞煙、敬酒、端出奶製品熱情招持,若是貴客臨門,還要增加「瓦奇」(豬肘子)和「手扒肉」等佳餚,盛情款待。

7.朝鮮族

有1920597人,主要分布在吉林和黑龍江、遼寧省,其餘散居於內蒙古自治區和內地一些城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 朝鮮族的先民, 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最早遷入定居的一批,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朝鮮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關於朝鮮語的系屬問題,中國學術界尚未定論,但多數傾向屬阿爾泰語系。朝鮮族以能歌善舞而著稱於世。男子喜歡摔跤、踢足球,女子喜歡壓跳板和蕩鞦韆。朝鮮舞蹈包括長鼓舞、刀舞、扇舞、巫舞等。朝鮮族忌諱人稱「鮮族」;晚輩不能在長輩面前喝酒、吸菸;吸菸時,年輕人不得向老人借火,更不能接火,否則便被認為是一種不敬的行為;與長者同路時,年輕者必須走在長者後面,若有急事非超前不可,須向長者恭敬地說明理由;途中遇有長者迎面走來,年輕人應恭敬地站立路旁問安並讓路;晚輩對長輩說話必須用敬語,平輩之間初次相見也用敬語;吃飯要先給老人盛,並為其擺單桌,待老人舉匙就餐了,全家才開始吃飯。吃飯時,匙要放在湯碗裡,若放在桌上則表示已吃完;每當迎接「八?一五」老人節和「六一」兒童節的時候,要為老人和兒童們多辦實事,比平時更加尊敬老人、愛護兒童。婚喪、佳節期間不殺狗、不食狗肉。

8.拉祜族

主要分布在瀾滄江流域的思茅、臨滄以及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拉祜族源於古代氐羌系統。清代文獻中被稱為"倮黑"。自稱拉祜,意為用火烤吃老虎肉,反映出拉祜族歷史上曾是一個狩獵民族。苦聰人是拉祜族的一個支系。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拉祜族。拉祜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大多數人通漢 語和傣語。部分拉祜族普遍使用過西方傳教士創製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後來,在原有的字母基礎上,創製了拼音文字,推廣使用。 正月初一這一天,任何人都不能說不吉利的話;男女客人,即使是夫婦,借宿時也不能同住一室;不許打罵狗,禁止殺狗,忌食狗肉。

9.高山族

現有人口40萬,主要居住在中國臺灣省,其餘3000多人,散居大陸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高山族有許多支系,主要包括阿美人、泰雅人、排灣人、布農人、魯凱人、卑南人、曹人、雅美人和賽夏人。高山族以稻作農耕經濟為主,以漁獵生產為輔。高山語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沒有通用的民族文字 。散居於大陸的高山族通用漢語文。婦女懷孕後忌用刀斧,忌食猿肉、山貓肉、穿山甲肉和並蒂果實等;婦女用的織布機男人不能隨便摸弄。

10.黎族

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東方、 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縣 和樂東、瓊中、保亭黎族苗族 自治縣。黎族以農業為主,屬稻作犁耕農業文化類型,兼有狩獵、捕魚、採集和林業等多種經營。黎族由古代越人發展而來,與"百越"的一支駱越關係更為密切。歷史上黎族有"(亻孝)"、"杞"、"本地"、"美孚"和 "賽"自稱。在宋代以後,黎族的名稱被普遍使用,沿至今日。黎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沒有本民族文字 ,建國後逐漸通用漢文。黎族是最早的紡織先民 。黎族傳統住房有船形屋和金字型屋兩種。船形屋是竹木結構建築,外形像船篷,用竹木架構;金字形屋以樹幹作支架,竹片編牆。平常忌諱別人當面提及自己先輩的名字;部分地區對貓禁殺忌食。

11.哈尼族

現有人口1253952人。絕大部分集中聚居於滇南紅河和瀾滄江的中間地帶。哈尼族自稱很多,有「哈尼」、「卡多」、「(亻愛)尼」、「豪尼」、「碧約」、「布都」、「白宏」等。新中國成立後,統一稱為哈尼族。哈尼族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20世紀50年代為其創製了一套拼音文字,但尚未普及。 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傳統節日主要有十月節(新年)和六月節。此外,與漢族一樣,也過春節、中秋節等。產婦分娩,忌外人闖入室內;進村時不能披著衣服;不能用火塘上的三腳架烘溼鞋;禁止砍伐「龍樹」和將汙穢物扔置「龍樹」之下。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節)。此外還有「栽秧節」(又稱「黃飯節」)和嘗新節兩個小節日。

12.哈薩克族

有人口1111718人。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和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其餘分布在甘肅、青海等部分地區。哈薩克族的歷史,可追溯到西漢的「烏孫」。「哈薩克」這一族稱最早見於15世紀中葉,是從金帳汗國分裂出來的操突厥語的一些遊牧部落。「哈薩克」這一族稱一直沿用至今。據民間傳說,意為「戰士」,或「白色天鵝」。哈薩克族信仰伊斯蘭教,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其語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現行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哈薩克文。 哈薩克族過去信仰薩滿教,公元十一世紀前後,改信伊斯蘭教。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和肉孜節,還有「那吾熱孜」節。忌諱當面數主人家的牲畜;不能跨過拴牲畜的繩子,也不能騎馬進入羊群;晚輩不能當著長輩喝酒、吸菸,也不能直呼長輩的名字;不準坐在裝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也不準跨過或踏過餐巾;交談和吃飯時,忌擤鼻涕、挖鼻孔、吐痰、剪指甲和打哈欠等;忌諱別人當面讚美自己的孩子,尤其不能說「胖」,認為這樣會給孩子帶來不幸;忌背後說人壞話和對朋友不忠實;忌客人在家門口下馬和騎快馬到家門口下馬;忌食豬肉、狗肉、驢肉、騾肉和自死的畜禽肉及動物的血。

13.珞巴族

主要分布在西藏東起察隅、西至門隅之間的珞瑜地區。"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珞巴族。珞巴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少數人通曉藏語和藏文。珞巴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長期保留著刻木結繩記數記事的原始方法。

14.赫哲族

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現有4245人, 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的饒河、撫遠兩縣,聚居在街津口、四排、八岔3個民族鄉。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歷史上曾有"黑鏡"、"黑真"、 "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遊"的人們。赫哲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有不少語彙與滿語相同。現在40多歲以下的赫哲族人已不會說民族語,通用漢語。赫哲族沒有文字,通用漢文。過去曾信仰過薩滿教。

15.基諾族

現有人口18021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 傣族自治州景洪縣的基諾民族鄉,基諾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基諾」是民族自稱, 過去漢語多音譯為「攸樂」, 意為「跟在舅舅後邊」,加以引伸即為「尊崇舅舅的民族」。1979年經民族確認,成為中國的第55個民族。由於多種原因,基諾族的社會發展較為遲緩,直到50年代初期,仍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向階級社會過渡的農村公社階段。生產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種是其傳統的耕作方式。普遍信仰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崇拜祖先,相信萬物有靈。基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由於無文字,過去多*刻竹木記事。典型的民族服飾是砍刀布和尖頂帽。

16.滿族

現有人口9821180人。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遼寧省為最多,少部分散居在全國各大中城市。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肅慎人。遼、宋、元、明幾個朝代則稱 "女真"。長期生活在長白山以東、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的廣闊地區。16世紀後期,努爾哈赤崛起,以女真人為主體融合了部分漢人、蒙古人和朝鮮人,形成了一個新的共同體--滿族。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旗袍是滿族的典型服飾也是現代流行服裝之一,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盛譽。旗袍是從滿族古老的服裝演變而來的。旗袍,滿語稱"衣介"。由於旗袍非常適合中國婦女的體形和賢淑的個性、民族的氣質,後來這一源於滿族的傳統服裝漸漸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朵苛葩,受到國內外婦女的青睞和讚賞。 滿族人孝敬長輩,注要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時要拜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室內西炕不得隨意坐人和堆放雜物;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17.門巴族

現有7475人。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縣和錯那縣。門巴族先民很早就聚居於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東南,13世紀錯那以南的門隅地區作為西藏的一部分正式歸入中國版圖。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上與藏族有著密切聯繫,長期使用藏曆、藏幣。門巴,原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住在門隅的人 。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正式定名為門巴族。門巴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無本民族文字 ,通用藏語、藏文。普遍信仰藏傳佛教。

18.納西族

有人口278009人。主要聚居在雲南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餘散布於維西、中甸、德欽、寧蒗、永勝等縣。曾經被稱為「摩沙」、「磨些」、「麼些」、「摩梭」。「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新中國成立後,統一定名為納西族。納西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其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由於與漢族來往密切,自元、明以後,納西族主要使用漢語文。至於古老的象形文字,主要由巫師"東巴"用來書寫經典,故又稱"東巴文"。另有一種音節文字叫"哥巴文",使用範圍很小,寫成的經書也不多。 忌諱有:騎馬到寨前必須下馬,也不能把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蹬踏三腳架,也不能翻弄灶裡的灰;祭天堂、祖先、戰神時、忌外人觀看。忌在門檻上坐和用刀斧在門檻上砍東西。有的地方還忌在家裡唱山歌;不許殺耕牛、馱馬和報曉的雄雞;忌食狗肉。

19.傣族

人口1025128。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部*邊境的弧形地帶, 西雙版納傣族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孟連、元江、新平等自治縣。傣族歷史悠久。在漢代,傣族先民稱為「滇越」,清代多稱「擺夷」,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傣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傣族 。傣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傣文都從印度字母脫化而來。長期以來,聰明智慧的傣家人用這些文字,記載著傣族深淵的文化和歷史。傣族有「旱傣」、「水傣」、「花腰傣」之分,不同的裝飾代表著其支系的服飾文化。 傣族服裝,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紋身的習俗很普遍,普遍有嚼檳榔的習慣。村寨大多建於平壩近水的地方,翠竹掩映,溪流環繞。幹欄式建築是傣族住房的特點,分上下兩層。德宏多數地區傣族住平房,土牆茅頂,呈四合院。

20.徳昻族

現有人口15462。 主要散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縣和臨滄地區鎮康縣。德昂族是西南邊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淵源於古代的「濮人」。史書記載的「茫蠻部落」是德昂族的先民。新中國成立後稱崩龍族,1985年,根據本民族的意願,改名為德昂族。其宗教信仰、生活習俗,基本與傣族相同。德昂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昂語支。不少人通曉傣語、漢語或景頗語。

21.東鄉族

現有人口373872。 主要聚居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東鄉族自治縣,少數散居在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鄉族,歷史上被稱為「東鄉回回」、「東鄉蒙古」、「東鄉土人」等。泛指古代中亞一帶的穆斯林。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東鄉族。東鄉族語基本上同蒙古語相同,同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無文字。通曉漢語、漢文。忌食豬肉、狗肉、馬肉、騾肉、驢肉和自死動物及動物血;禁帶汙濁之物進入墓地和清真寺;忌用食物開玩笑;忌在人面前袒胸露臂;忌遞煙敬酒。

22.侗族

現有人口2514014 ,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廣西三省(區)毗鄰的黔東、玉屏、新晃、通道、芷江以及三江等縣。侗族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特產糯谷,以香禾糯最享盛名。侗族的名稱,最早以「仡伶」,後曾出現峒蠻」、「峒苗」、「峒人」、「洞家」等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侗族。民間多稱「侗家」。 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侗水語支。原無民族文字,20世紀50年代創製了侗文。現在大部分通用漢文。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繫在一起。特別是聖誕婚喪之日,都要進行不同規模的宴客活動。在廣西三江地區的侗族民間,婚後婦女頭胎兒女誕生,都有以「三朝酒」祝賀之習。侗族民間用雞、鴨待客時,首先主人要把雞頭、鴨頭或雞爪、鴨蹼敬給客人。客人應雙手接過,或轉敬給席上的長者,以表示主客之間互相尊重,以誠相待。到侗族家裡做客,食用醃魚時,主人將一堆酸魚塊放入客人碗中,但客人最好不要吃光,留1、2塊,以表示「有吃有餘」。

23.鄂溫克族

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呼 倫貝爾盟的鄂溫克族自治旗。鄂溫克族生活的地區,處於大興安嶺支脈的丘陵山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 們"。過去是因居住地不同,鄂溫克族曾分別被稱為" 索倫"、"通古斯"、"雅庫特"等。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統稱鄂溫克族。鄂溫克族多信薩滿教,牧區居民同時信藏傳佛教。 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斯 語支。 牧區通用蒙古文,農區和山區通用漢文。

24.鄂倫春族

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 東北部的鄂倫春自治旗、扎蘭 屯市、莫力達瓦旗、阿榮旗, 黑龍江省的塔河、呼瑪、遜克、嘉蔭縣和黑河市。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 "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鄂倫春族。鄂倫春族信奉薩滿教,崇拜自然物,有自己的語言 ,無文字。其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 斯語支。

25.柯爾克孜族

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西南部的克孜勒蘇柯爾克 孜自治州以及北部的特克 斯、昭蘇、額敏等縣。柯爾克孜族世代過著以遊牧為主,兼事農耕的 濟生活。柯爾克孜族,清代,沿用蒙古準噶爾語,稱之為"布魯特",意即"高山上的居民 "。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實厥語族 。自歷史上全民信仰伊斯蘭教後,開始創製使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在各民族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許多柯爾克孜族人已兼通維吾爾語文和哈薩克語文。 信奉伊斯蘭教,也有一部分信仰喇嘛教。

26.毛南族

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的環江縣,毛南族以農業為主,以飼養業和副業為輔,主要種 植雜糧、少數地區種植水稻。毛南族自稱"阿南",意為"當地人",說明他們是該地區的土著居民。 毛南族有自己的民族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沒有民族文字,曾用漢字音義拼記過毛南語的民歌等,稱"土俗字"。毛南人多通壯語及漢語,現通用漢文。 毛南族的禁忌有:正月初一這天不能罵人或說粗話;家有病人時用兩根棍子叉在門口,外人不得進入;不能用腳踏灶,燒柴時必須把粗的那頭先送進灶內。

27.怒族

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人口27123人。 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江僳僳自治州的瀘水、福貢、貢山、蘭坪縣。怒族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怒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由於與僳僳族長期共處,怒族人民普遍會講僳僳語。

28.苗族

主要分布在貴州(約佔苗族總人口的50%)、湖南、雲南、廣西、海南等省(區)。其中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最大的聚居區。苗族自稱"牡"、"蒙"、"摸"、"毛",建國後統稱為苗族。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原先無民族文字,20世紀50年代後期創製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現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苗族過去盛行對自然和祖先的崇拜。較大的節日是「西松」(祭祖),每年秋後舉行一次。鬥牛(牛鬥牛)是苗族人民喜愛的一項活動,每年正月、端陽、火把、中秋等佳節都要舉行鬥牛活動。苗族的禮儀有: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有的地方還要在寨前擺酒迎接。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由家裡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有的地方還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一一接受,主人最高興。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歡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主人不勉強,但不吃飽喝足,則被視為看不起主人。

29.仫佬族

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 部山區,90%聚居於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仫佬族多自稱"木冷",即"伶人",清代有"姆佬"之名。新中國成立後,根據仫佬人民的意願,統稱仫佬族。以信奉道教為主。也信佛教。仫佬族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多數人通漢語和壯語,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 仫佬族過去崇信多神,節日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幾乎每個月都有節日。三年一次的「依飯」節也叫「喜樂厚」較為隆重。

30.普米族

主要居住在雲南西北高原 的蘭坪老君山和寧蒗的犛牛山麓。少數分布於麗江、永勝、 維西、中甸以及四川的鹽源、木裡等地,與當地民族雜居。普米族自稱"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 "白人")之意。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普米族。普米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 。許多普米人 還兼通漢、白、納西、藏等民族的語言。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少數人還信仰道教和藏傳佛教。普米族禁止打狗,忌食狗肉;忌用手摸火塘上的三架和在灶上烘烤衣服;不準背著槍進門,須拿在手裡進門;若門口立有經幡旗杆,旗色為白色或紅色,杆頂插把尖刀,表示家裡有病人,外人不得入內;婦女分娩時,男子不得進入產房。

31.撒拉族

主要聚居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其餘分布在青海、甘肅、新疆等州縣。撒拉族,早在元朝時,其先民--中亞撒瑪爾罕人經新疆長途跋涉遷徙循化,後與周圍的藏、回、漢、蒙 古等族長期相處,逐漸形成了後來的撒拉族。撒拉族自稱"撒拉爾" "撒拉回"等是漢人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撒拉族。撒拉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 語支的烏古斯組。撒拉族的禁忌有:忌食豬肉、狗肉、驢肉、騾肉和死的畜禽肉及動物的血;嚴禁在清真寺內及其附近地吐痰或攜帶汙濁之物進入清真寺;作禮拜時,他人不得從面前走過;忌在水井、水塘附近洗滌衣物;與人談話時忌咳嗽和擤鼻涕;在老人面前不能有失禮的行為。

32.獨龍族

現有人口5817。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北部的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境內的 獨龍河兩岸的河谷地帶。過去,獨龍人沒有統一的族稱,往往以其居住的地區或河流作為自己的名稱, 如「獨龍」、「迪麻」等。「俅人」、「俅曲」、「曲人」 是漢族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獨龍族。千百年來,獨龍河谷與外界處於半隔絕的封閉狀態,保留著較濃厚的原始社會末期特徵。獨龍人從事刀耕火種的粗放農業,採集和狩獵在家庭副業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獨龍族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一個獨立語支,部分通曉漢語。

33.布朗族

現有人口82280,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勐海縣的布朗山和西定、巴達、打洛山區,其餘的散居在臨滄、思茅等地。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唐時稱「樸子蠻」,元、明、清 時稱「蒲蠻」, 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 稱。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 統稱為布朗族。走路時,忌諱與別人擦肩而過,也不能從坐著的人的腿上跨過;禁止任何人背靠院裡的中柱和在中柱上拴馬;進佛寺要脫鞋,入寺後不能吸菸,也不能用手摸佛爺或和尚的肩膀、頭頂。

34.瑤族

現有2134013人,主要分布在中國的廣西、湖南、雲南、廣東、貴州和江西等省區。因其生產方式、居住和服飾等方面的不同特點而有多種自稱和他稱。如:盤瑤、茶山瑤、山子瑤、坳瑤、花籃瑤、白褲瑤、紅頭瑤等,多達20個支系。新中國成立後,瑤族成了他們的統稱。瑤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瑤語支。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數瑤族至今仍保留著原始的狩獵、捕魚和農耕文化。瑤族除過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外,還有自己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盤王節、祭春節、達努節、耍歌堂、啪嗄節等。節日裡因為人多,飯一般不用鐵鼎鍋煮,而用木甄蒸,這種飯香氣更濃。每逢節日。瑤族人家還要做粑粑。節日菜餚主要是雞、鴨、魚、豬肉、豆腐、粉絲以及各種蔬菜。五嶺山脈的瑤族,節日裡喜作豆腐圓,包「荷包紮」。盤王節每隔若干年才舉行一次。過去過盤王節時,都要大量宰殺牲畜,進行祭祀。祭春每年都要進行,一般都選在農曆三月,屆時青年男子要上山圍獵,下河捉魚;婦女則要包粽粑,蒸五色糯米飯。花籃瑤在除夕晚上要先以一塊肉和一團粑粑給狗吃,名為祭狗,然後家人才能進餐。

35.仡佬族

現有437997人。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仡佬族以農業為主,平坦地區多種水稻,山區旱地 多種雜糧, 屬稻作農耕經濟文化類型。仡佬族歷史悠久,商周至西漢時期的「百濮」,東漢至南北朝時代的「濮」、「僚」,都與其先祖有淵源關係。「仡僚」、「葛僚」、「仡佬 」 是隋唐以後各個時期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以後,正式定名為仡佬族。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語族語支的歸屬,學術界尚未定論。仡佬族沒有本民族文字,以漢字為共同文字,目前也只有少數老年人通仡佬語。平時不能站立或坐在家門口;有分娩或有喪事的人家,外人不得入內;婦女生孩子未滿40天的,不能跨門檻,也不能到井邊挑水。

36.畲族

現有630378人,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兩省的廣大山區,其餘分布在江西、廣東和安徽省境內。其聚居點多為數十戶人家組成的自然村寨,因而形成典型的散居與雜居特點。畲族自稱「山哈」或「山達」,意為「山裡的客人」。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畲族。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屬漢藏語系,大部人講當地方言。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語文。 習俗 有客人到門,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兩道。有一種說法:「喝一碗茶是無情茶。」還有說法:「一碗苦,兩碗補,三碗洗洗嘴。」客人只要接過主人的茶,就必須喝第二碗。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說明,直至喝滿意為止。若來者是女客,主人還要擺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正月初一,忌挑糞,忌抬轎、吹喇叭;忌當乞丐;忌食狗肉。

37.土族

青海特有的少數民族,互助土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以土族為主體民族的自治縣,被稱為「土族之鄉」,土族191624口人大都居住在這兒。在一般人的觀念中,土族之鄉便是互助縣。關於土族的先祖,學術界尚無定論,大多數傾向於吐谷渾說。吐谷渾是遼東鮮卑族,在4 世紀初遷牧今青海省南部和甘肅南部,後逐漸建立吐谷渾王國,公元663年,吐蕃攻佔吐谷渾全境,吐谷渾王諾曷缽避走涼州(今甘肅武威),後又遷居今寧夏,其部屬之一部分散居祁連山之南也就是今天的互助縣一帶。後來經過與其它民族融合,在元末明初時形成土族,史書上稱之為「土人」,互助土族則自稱「蒙古爾」、「察汗蒙古爾」。土族具有十分豐富的民間文學藝術。故事眾多,歌謠豐富。 土族原信奉多神教,也有一些人信奉道教。元、明以後普遍信仰喇嘛教。「七日會」是土族慶祝豐收的狂歡節。

38.京族

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市的(氵萬)尾、山心、巫頭潭吉4個自然村。京族以漁業為主,以農為輔,屬沿海漁業和農耕混合的經濟文化類型。京族的祖先原居越南吉婆。後來有一部分人自越南 塗山沿海捕魚來到巫頭島等地定居,至今已有400多 年的歷史。京族過去被稱為"越族"。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京族。京族有本民族語言,通用漢語文,信仰天主教、道教。

39.佤族

現有人口351974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滄源、孟連、耿馬等縣。佤族自稱「阿佤」,是周秦時期「百濮」的一支。清代有「嘎刺」、「哈瓦」、「卡佤」等不同之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佤族,意為「住在山上的人」。佤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語支。過去長期用木刻和實物記事。20世紀50年代創造了佤族文字。佤族能歌善舞。常見的舞蹈有「圓圈舞」、「舂碓」等。「圓圈舞」不分男女老少,舞者手拉手,邊唱邊跳,氣氛十分熱烈。不能騎馬進寨,須在寨門口下馬;忌別人摸頭和耳朵;忌送人辣椒和雞蛋;忌任意進入木鼓房;忌諱送給少女裝飾品;忌諱客人在家裡坐婦女坐的鼓墩或數鈔票;若門前放一木桿,說明家裡有病人,忌外人進入。

40.裕固族

現有人口10569人,主要分布在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和酒泉市黃泥堡裕固族鄉。裕固族,源於唐代遊牧在鄂爾渾河流域的回紇。9世紀中葉,其中一支遷徙到今甘肅河西走廊的敦煌、張掖、武威一帶,史稱河西回紇。他們與鄰近各族交往相處,逐漸形成為一個單一民族。裕固族自稱「堯乎爾」。新中國成立後,統稱裕固族。裕固族現使用三種語言,裕固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漢語、漢文是裕固族共同交際的工具。裕固族主要從事畜牧業,信奉喇嘛教。在風俗習慣上近似藏族。

41.壯族

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一個民族,有人口15489630人。廣西壯族自治區是他們的主要聚居地。壯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曼」、「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族有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傣語支。古文字是「模仿」漢字《六書》的造字法而創造的一種與壯語語音一致的「方塊壯字」。壯族人忌諱農曆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裡串門。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

42.蒙古族

現有人口4806849人。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布在中國的東北、西北地區。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於傳奇色彩的民族。被譽為「草原驕子」。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始於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也就由原來的部落名稱變成為民族名稱了。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學。蒙古族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 習俗:見面要互致問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問好;平輩、熟人相見,一般問:「賽拜努」(你好),若是遇見長者或初次見面的人,則要問:「他賽拜努」(您好)。款待行路人(不論認識與否),是蒙古族的傳統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裡做客必須敬重主人。進入蒙古包後,要盤腿圍著爐灶坐在地氈上,但爐西面是主人的居處,主人不上坐時不得隨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禮貌;主人請吃奶製品,客人不要拒絕,否則會傷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點也行。獻哈達也是蒙古族的一項高貴禮節。獻哈達時,獻者躬身雙手託著遞給對方,受者亦應躬身雙手接過或躬身讓獻者將哈達掛在脖子上,並表示謝意。

43.漢族

漢族中國56個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是原稱為「華夏」的中原居民,後同其他民族逐漸同化、融合,漢代開始,稱為漢族。漢語屬漢藏語系漢語族,有七大方言。現代漢語以北方方言為基礎,北京語言為標準音。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歷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方塊字,共有四萬個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現為國際通用語文之一。漢族沒有產生全民族必須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44.羌族

主要聚居區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汶縣。羌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 早在三千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羌人的記載。他們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羌族以農業為主,以畜牧業為副,以狩獵和多種副業為輔助。 羌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另一說為藏語支 )。分南、北兩種方言。許多人懂漢語。沒有文字,長期通用漢文。羌族的禁忌有:婦女分娩時在門外掛枷單或背兜,忌外人入內,家有病人時在門上掛紅紙條,忌外人來訪;不能跨火塘或用腳踩三角架,也不能在三腳架上烘烤鞋襪衣物;忌坐門檻和樓梯;飯後不把筷子橫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

45.烏孜別克族

現有人口12453, 分散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南部和北部,與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和睦相處。烏孜別克族源於14世紀蒙古金帳汗國烏孜別克汗。15世紀,金帳汗國解體。居住在撤馬爾罕、花刺子漠、安集延、布哈拉等地區的烏孜別克商人,沿著古代「絲綢之路」,經新疆到內地經商,往來頻繁,絡繹不絕,其中一部分商人逐漸在新疆一些城鎮定居下來,繁衍生息,形成了中國的烏孜別克族。烏孜別克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語支。烏孜別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通曉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烏孜別克族信仰伊斯蘭教。他們的舞蹈,優美輕快。

46.錫伯族

現有人口83629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區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和遼寧、 吉林等省。錫伯族是古代鮮卑人的後裔。16世紀編入蒙古"八旗"後,其社會組織發生了急劇變化,生產上轉入穩定的農業經濟。18世紀中葉,清政府為鞏固 西北邊防,將部分錫伯族遷往新疆,爾後這些錫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開拓了自己的第二故鄉。錫伯族以勇武騎射著稱。他們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 禁忌 錫伯族人忌食狗肉,忌穿戴狗皮製品;不許坐、踩或跨過衣帽、被、枕;穿過的褲子、鞋襪不能放高處;不許坐、踩鍋灶,也不許坐或站立在門檻上;不能在屋內吹口哨,不能用筷子敲桌子和碗碟等;若大門口掛有紅布條或一束草,表示家有病人或產婦,外人不得入內。晚輩路上遇見長輩要問安並讓路;平輩見面要相互問好。客人來訪,兒媳要出來裝煙、倒茶,若裝煙、倒茶的與客人輩份相等,客人應起立或欠身雙手接;客人告別時,全家要出來送至大門口。

47.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現有人口1.3萬。俄羅斯族主要居住在新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烏魯木齊等地,其中以伊犁地區較多,其餘散居在黑龍江省與內蒙古自治區等地。中國俄羅斯族是自18世紀起陸續從俄羅斯遷入新疆等地的,多數是在19世紀到俄國十月革命前後遷入中國的;那時,他們居住的村莊被稱為「歸化村」,居民被稱為「歸化人」,1949年後,他們被正式命名為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人大多信仰東正教,一小部分人信仰基督教。中國的俄羅斯族的生活習俗基本與前蘇聯的俄羅斯人相同。俄羅斯族婦女,上身穿粗布上衣,外面罩一件無袖、高腰身、對襟長袍,下身穿毛織長裙。男子的內衣是斜領襯衫(長及膝蓋)和細腿褲,頭戴呢帽或帶耳罩的毛皮帽。逢年過節,花色鮮豔一些。春秋季節穿粗呢長袍,冬季穿羊皮短外套或皮大衣。夏季,農民還穿一種用樺樹或柳樹皮條編成的簡易鞋子(類似草鞋),冬天著氈靴或毛皮鞋。未婚少女梳髮辮,喜戴色澤豔麗的四方頭巾,戴耳環等飾品。現在的俄羅斯男女大都喜歡穿現代服裝。俄羅斯族很講究禮節,見面時要打招呼。或鞠躬行禮、握手。在社交中,接吻禮節也比較盛行。到俄羅斯族家作客時,要先敲門,進了屋子要摘帽,坐在主人讓給的座位上,不能坐床。在給人遞煙時,不得單獨遞一支,而要遞煙盒,點菸時,不能一根火柴點三個人的煙:吸菸借火時,不能拿對方的煙。婦女在長輩或客人面前,必須戴頭巾,以示尊重。最隆重的傳統禮節是用麵包和鹽迎接客人,象徵善意和友誼。來客須用刀子切下塊麵包沾少許鹽吃下後才可進屋,過去是用於迎新娘和貴賓,現在也用於一般社交場合。吃飯用過的刀、又、勺不得放在桌布上,要搭在盤沿上。俄羅斯人忌送黃色禮品,認為黃色表示不忠誠,藍色代表友誼。

48.塔塔爾族

現有人口4127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寧、塔城、烏魯木齊。當數散居在布爾津、奇臺和南疆的主要城市。塔塔爾族史稱"達旦"、"韃靼"、"達怛"等。

49.彝族

彝族是中國西南地區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人口有6572173 人。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及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彝族支系繁多,多數自稱「諾蘇」、「納蘇」、「聶蘇」等。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彝語支,有6種方言。彝文是一種音節文字,至今使用花包頭是彝族的典型服飾。 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在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節傳說古時撒尼(彝族支系)百姓為了反抗一個暴虐的土司而起義,為了慶祝勝利,把這一天定為火把節。火把節一般歡度三天,頭一天全家歡聚,後兩天舉辦摔跤、賽馬、鬥牛、競舟、拔河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然後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彝族過去崇拜萬物有靈和崇拜祖先。

50.維吾爾族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或「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地區,其餘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人口721萬(1995年)。維族男子喜穿長袍──「袷袢」,右衽斜領,不用紐扣,用腰帶扎腰;婦女多在寬袖的連衣裙外套上對襟背心;男女都喜歡戴稱為「多帕」的小花帽,穿皮靴。婦女的飾物有耳環、手鐲、項鍊。 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古爾邦節、初雪節等。

51.回族

回族主要分布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和甘肅、青海、河南、新疆、雲南、河北、安徽、遼寧、吉林、山東等省及北京、天津等城市。人口860.2978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居中國五十五個少數民族的第三位。回族人以漢語作為本民族的語言,並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詞彙,使用漢文。回族人忌食豬肉、狗肉、馬肉、驢肉和騾肉,不吃未經信仰伊斯蘭教者宰殺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動物的血等;忌諱別人在自己家裡吸菸、喝酒;禁用食物開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東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顏色像血一樣紅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忌諱在背後誹謗和議論他人短處;凡供人飲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許牲畜飲水,也不許任何人在附近洗臉、洗澡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裡。在日常生活中,見面都要問安。穆斯林之間的問候,問者要說:「色倆目爾來孔」,答者要說:「安色倆目」,也可簡化為只說:「色倆目」。在宗教場合或晚輩見到長輩,在問「色倆目」的同時,還要右手平放胸前鞠躬。客人平訪,要先倒茶,還要端上瓜果點心或自製面點招待,而且所有家庭成員都來與客人見面、問好。若遇上老年客人,還要燒熱炕請老人坐,並敬「五香茶」或「八寶茶」。送客時,全家人都要一一與客人道別、祝福。時遠客、貴客還要送出村莊或城鎮才分手。

52.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稱為「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1953年,貴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經過協商,正式統一用「布依」作為本民族的名稱。布依族主要聚居於貴州省黔南、黔西南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貴州、雲南、四川省的部分地區。人口二百五十四萬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布依族喜歡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一般是十幾戶或幾十戶為一寨,也有上百戶至幾百戶的。住房有「幹欄」式樓房、平房和石板房,最具特色的是石板房。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有的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傳統節日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還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等,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曆「六月六」。

53.土家族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永順、龍山、保靖、古丈以及湖北省來鳳、利川、鶴峰、鹹豐、宜恩一帶及四川省。人口 570.42萬(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有自已的語言,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接近彝語支。大多數人通漢語,目前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土家族愛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擺手歌、勞動歌、盤歌等。傳統舞蹈有「擺手舞」、「八寶銅鈴舞」及歌舞「茅古斯」。樂器有嗩吶、木葉、「咚咚喹」、「打傢伙」等。 禮儀主要有:見面要互相問侯,家有來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節到土家人家裡做客,主人還會拿出雪白的餈粑去烤,待烤得兩面金黃開花時,吹拍乾淨,往裡灌白糖或蜂蜜,雙手捧給客人。有的地方給客人吃餈粑還有些講究,即把烤好的餈粑給客人後,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過就咬,這時主人會搶回去吹打拍淨,蘸上糖再給客人。

54.傈僳族

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主要聚居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其餘散居在雲南麗江、保山、迪慶、德宏、大理、楚雄等州、縣和四川的西昌、鹽源、木裡、德昌等縣。人口57.4856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衣、食、住、行 傈僳族婦女的服飾美麗大方,上穿右衽短衣,下著衣裙,頭上戴用紅色料珠和貝殼穿成的飾物,頸上佩戴由彩色料珠穿成的項圈;男子一般無領對襟短衫,褲長至膝,外出時,一般佩砍刀,掛箭袋。產婦分娩時,外人不能闖入室內,尤其忌諱持刀箭者闖入;屋內火塘上的三腳架,禁止蹬踏或移動,也不能濺上唾沫和鼻涕,不能用腳代手往三腳架下添柴;忌傷害蜘蛛;喪事期間,死者的親友和同村人都禁止吃辣椒,否則被認為是對死者不敬。

55.水族

水族自稱「海水」,意為水人。早在秦漢以前,嶺南地區以及東南沿海一帶就居住著許多部落,據考水族是從其中一個叫做「駱越」的部落發展起來的。清代人們稱其為「水家苗」、「水家」,解放後正式定名為水族。現主要聚居在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其餘分部在獨山、荔波、都勻、榕江等縣和廣西北部地區的融安、南丹、環江等地。人口34.5993萬(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忌在家裡隨地吐痰、吹口哨、跨火塘;不能在長者面前翹腿;忌殺白雞和待客;產婦家三日內忌外人進入。

56.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雖然有歐羅巴人種的特徵,但從遠古時代起,他們就生息繁衍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現百分之六十的塔克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其餘分布在沙東、澤普、葉城和皮山等縣。1954年7月17日建立塔吉克自治縣。人口3萬多(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塔吉克族的許多傳統節日,與當地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柯爾克孜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節日食品也大致相似。每逢節日,家家都要宰牛、宰羊,做各種油炸食品。如有貴客到來,款待更為隆重。敬客宰羊時,要把欲宰的羊牽到客人面前,請客人過目後再宰殺。進餐時,主人要先給客人呈上羊頭,客人要割下一塊肉,再把羊頭雙手奉還給主人。隨後,主人還要將一塊夾羊尾巴油的羊肝送給客人,表示對客人的敬重。然後,主人要拿起一把割肉的刀子,刀柄向外送給客人,請一位客人分肉。客人往往相互誰讓或同請主人分肉,一般由有經驗的客人分肉,肉分得很均勻,人各一份。食畢大家同時舉起雙手摸面,做「都瓦」(見維吾爾族食俗),最後由主人家裡的人收拾殘餚,取走鋪在地毯上的「飯單」,大家才能起身離席。進餐的客人中如有男有女,一般要分席就餐,進餐方式和食物相同

同类文章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雖然人們聽說過他們的手,但每個人都真的明白有很多人。手有歷史悠久的歷史,而這個過程的發展過程也更加艱難,對我們進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人們可以看到自己的命運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手掌中有許多線條,這些線條不同。而不同類型的手蛤與它的含義不同。事實上,手的類型非常多。一般來說,我們明白我們必須知道屬於自己的一隻手,你可以了解自己的命運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四川鑲邊這隻手是以相同的方式,而手不同,它代表的意義是不同的。男女的結果也有這樣的手階段也不同。當然,雖然手可以看到我們的命運,但我們將在一生中生命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對於一些更好的人來說,他們很容易賺錢,可能會突然有一天,他們的生活會有意想不到的財富,這種意外的財富可以讓你更好地生活。但是,沒有人能擁有如此美好的生活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事實上,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如何改變他們的手,因為我們的手會改變,這也改變了我們的命運。我們的一隻手會改變。這隻手代表著我們一天的命運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我相信大多數人沒有仔細理解握手,但每個人都必須聽到它,但手有一個漫長的歷史,但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事實上,注意你的手。好處,因為它代表著我們的命運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臉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東西,因為我們可以通過它看到一個人的命運。許多人對自己的命運非常好奇,所以他們會去手和自己的出生和八個角色,看看他們的命運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每個人都可能有一個長的痰液和身體部位的不同位置,而不同地點的代表的含義也是不同的。最明顯的是最常見的是人臉上的痣。在我們臉上有很多職位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不同的雙手有不同的財富,有些可能具有平穩的水流,有些可能是粗糙的壽命。在性質中,手相對發展一個人未來的財富。如果一個女人真的有一隻手掌,那麼未來會發生什麼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對於女孩來說,嫁給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他們看不到。有些人不能結婚。如果你結婚,他們的婚姻生活不會幸福。人們,人們,你可以擁有幸福的婚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