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一生創作的美食(蘇東坡流放時喜愛用這道菜做羹)
2023-10-24 18:40:56 3
《詩經》也是一部反映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古代民俗的生活畫卷。人類在上古時期就學會了與自然和諧共處,春耕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寫入詩歌中的植物也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不讀《詩經》,不知萬物有靈。《詩經》植物的生命特質,承載了數千年,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民俗財富。
古代的情人節在春天
牛郎織女悽婉的愛情故事流傳民間,使得「七夕」成為中國情人節。其實,《詩經》裡記錄的情人節,不在秋天,而在春天。上古時期的先民就舉辦過自己的情人節———「上巳節」。
古人以農曆三月第一個逢巳的日子為「上巳」,相當於我們今天所說的三月三。「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蘭兮。」「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詩中意境是指,三月初三,大地回春,青年男女紛紛拿著「蘭」和「芍藥」等香草來到野外,這兩種植物也成為愛情的象徵。
蘭與梅花、菊花、水仙並稱花草四雅。來源:百度百科
復旦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副教授、中文系博士要英告訴記者,上巳節是那時的愛情節,除了定情,人們還要舉行重要儀式,目的是消災闢邪,祈求吉祥平安。比如,人們有佩蘭祓禊的習俗。古人認為蘭草不僅有清淡久遠的幽香,還有殺蟲毒、祛除不祥的力量。「祓」是拂除病氣,「禊」是修潔淨身,人們用蘭草沾水灑在身上除去不祥,通過這種儀式寄託了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至今這種儀式在傣族的潑水節中有所保留。
魏晉以後,人們感到三月上旬巳日日期每年不同,就固定為三月初三。杜甫《麗人行》所寫「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描寫的就是唐代上巳節貴族女子春遊的情景。「上巳」逐漸演變成親近自然的節日。
宋代以後,隨著風俗的演變,民間興起了戴薺菜花、吃薺菜花的節事習俗。唐代上至達官貴人、下至黎民百姓,皆喜食薺菜。在江南地區,還有農曆三月三為薺菜生日的說法。在南京等地,至今還流行著「三月三,薺菜花煮雞蛋」的習俗。「誰謂荼苦? 其甘如薺。宴爾新昏,如兄如弟……」要英說,《詩經》反映社會生活很全面,不僅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浪漫題材,也有以薺菜抒發心中哀怨的故事———生死相依的誓言猶在耳畔,彼時的真心來不及分辨,這份感情就已走到盡頭;相對於心中的苦痛來說,荼的味道可以說和薺菜一樣甘美了。
薺菜。
宋代詩人蘇東坡十分推崇薺菜,他讚美薺菜「雖不甘於五味,而有味外之美」,並美其名曰「天然之珍」。「哪怕在流放時,樂觀豁達的蘇東坡喜愛用薺菜、蘿蔔和粳米做羹食用,被朋友稱為『東坡羹』。」要英說,「時繞麥田求野薺」就是蘇東坡的詠薺佳句,形象描繪了人們繞著麥田採集薺菜的生動情景。因薺菜遍布山野,堅韌耐寒,它還被用來言志。辛棄疾曾在《鷓鴣天》中寫到「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意思是志存高遠者,如野外溪邊薺菜花而不畏寒風冷雨。
薺菜水餃。
端午與植物淵源頗深
古人對草木有著深深的敬畏與崇拜,在日常生活中,常與草木為伴。在我國沿襲至今的眾多傳統節日中,端午節與植物的關係最為緊密,淵源頗深。
「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王風·採葛》的詩人想像他的情人正在採艾,一天不見她,感覺就像過了三年那樣長。這裡提到的艾,就與端午節息息相關。在我國古代,農曆五月又被稱為毒月、惡月,從氣候上來看,此時漸入熱夏,溼熱瀰漫,百病易生。所以,端午節前後,闢邪避疫成了頭等大事。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古人插艾有一定防病作用。
艾草。
《詩經》中記錄的「艾」也是先民認識和使用較早的藥物。艾草屬於菊科艾蒿屬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可散發出強烈的香氣。艾草可入藥,有散寒、止痛、溫經、止血的功效。詩人屈原撰寫的《離騷》中也提到了艾———「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孟子》載:「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意思是說,七年之病很頑固,但三年以上的陳艾卻能治癒它。《莊子》中也有「越人燻之以艾」的記載。
在《詩經》年代,人們常尊稱長老為「艾」,形容年輕美貌的女性為「少艾」。《詩經》中稱保養為「保艾」,《史記》把太平無事也寫作「艾安」等。
艾草。
與艾草一樣,菖蒲也是一種端午節令的重要代表植物。《詩經》裡就記載了水中與荷相伴的蒲:「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端午節,家家戶戶門上插菖蒲,可以闢邪驅痛。
菖蒲與蘭花、菊花、水仙並稱為「花草四雅」。古人認為菖蒲耐得了苦寒,安於淡泊。詩人屈原是菖蒲的愛好者。《離騷》中有「荃不察餘之中情兮」之句,《湘夫人》中有「蓀壁兮紫壇」的說法。這裡的「荃」「蓀」就是指菖蒲。蘇東坡也是菖蒲擁躉。為了養菖蒲,他專門從蓬萊閣下千丈石壁中取數百枚「彈子渦石」,還在《石菖蒲贊》中歌頌菖蒲可以「忍苦寒、安淡泊、伍清泉、侶白石」。
菖蒲是端午節令的重要代表植物,《詩經》裡記載了水中與荷相伴的蒲。今年6月,廣州海珠溼地的菖蒲和荷花處於盛花期。新華社 發。
端午那天,除了在門上插菖蒲外,講究的人家還要喝菖蒲酒。菖蒲酒以菖蒲為原料、白酒為酒料。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談到了菖蒲:「菖蒲酒治三十六風、一十二痺。通血脈,治骨痿,久服耳目聰明。」在古代,文人們常秉燭夜讀,菖蒲可以起到護目的功效,它們也成為文人案頭必備的草木之一。在花鳥畫興盛的清代,菖蒲也是畫家們筆下樂於描繪的植物。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題畫詩云:「玉碗金盆徒自貴,只栽蒲草不栽蘭。」
菖蒲。
季節流轉寫入詩中
《詩經》中的眾多草木和季節流轉,給人眷眷可親之感。時隔數千年的地域與風物,與我們今天的日常生活仍緊密關聯。
《豳風·七月》中提到了許多季節流轉的說法。這首詩有兩處提到了「改歲」,即夏曆的過年。「無衣無褐,何以卒歲。」「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我們通常所說的「過年」,古人也稱為「改歲」,即新年要代替舊歲,年歲將改。
春節也叫過年,「年」在古時候有不同的名稱。據一些史料記載,唐虞時稱載,夏稱歲,殷稱祀,至周始稱為年。所以我們現在所說的「年」,是從周朝時才開始的。西周初年春節的習俗中,人們要打掃房屋,準備食物和新衣。過年時,還要聚在一起祭祀和慶祝。「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說的就是過年時人們以美酒和羔羊酬謝神靈保佑並祈求賜福。
《豳風·七月》是《詩經》中最長的一首詩。來源:茉莉花香醉
春播夏種的穀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穫了。從時令上說,中秋實際上也是「秋收節」。自古以來,人們便在中秋時節飲酒舞蹈,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這在《詩經》中《七月》這首詩裡描繪得很詳細。「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採荼薪樗,食我農夫。」七、八月裡,古人打棗子、割葫蘆。十月裡收下稻穀,釀製春酒,給老人祝壽。稻米不僅可以做飯,還可來釀酒,給老年人喝點酒,可以幫助長壽。
在《詩經》的年代,古人祭月祈禱風調雨順、農業豐收。據《禮記》記載,古代帝王禮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祭月最初在秋分,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演變成八月十五過中秋。中秋祭月從此成為一種古老的祭祀禮儀,表達人們祈求月神降福人間的美好心願。
欄目主編:龔丹韻 文字編輯:彭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