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墩小孩抗日(百個孩童齊喊醜媽媽)
2023-10-24 07:00:34 1
1939年
中國正處於抗日戰爭的硝煙之中
一個緊迫的問題擺在中共中央面前
革命者都在浴血奮戰
他們的孩子該怎麼辦?
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
成年人尚苟且偷生
孩子們的安全更是不能保證
尤其是戰士們的孩子
不是送回老家
就是送到親戚朋友家
經常發生孩子病死或丟失的情況
戰火中
一群「不拿槍、不帶兵」的女子
扛起了撫育紅色後代們的重任
她們中的領頭者
名叫醜子岡
醜媽媽的一生
都獻給了這份「無聲」的革命事業
孩子們的「醜媽媽」
1939年下半年
為了讓前線將士安心抗戰
中共中央決定在延安創辦中央託兒所
原是中央書記處的八九孔窯洞
成了中央託兒所的誕生地
八路軍女戰士醜子岡接受委託
被任命為首任所長
1905年
醜子岡出生在湖南長沙一個貧民家庭
15歲考上長沙公立醫院護士訓練班
1924年
她結識了志同道合的丈夫餘家永
不幸的是
醜子岡分娩前三天
餘家永在一次革命活動中英勇就義
經歷喪夫的巨大打擊後
醜子岡化悲憤為力量
毅然走上
和亡夫一樣的革命道路
1938年
她加入共產黨
並來到了革命聖地延安
在延安
喜歡小朋友的醜子岡
毅然扛起了照顧革命者後代的擔子
醜子岡和孩子們
中央託兒所的首批孩子中
有毛澤東的女兒李敏
李維漢的兒子李鐵映等
烈士的遺孤
抗戰將士的後代
革命領袖的子女
......
孩子們都叫醜子岡「醜媽媽」
戰火中的「託兒所」的故事
就從窯洞中開始了
敵人封鎖下的延安物資匱乏
託兒所生活非常艱苦
吃穿用度
都要到幾十裡以外的供給部去背
醜子岡去東山背棉衣
沿途人煙稀少
吃不上飯
喝不上水
有時還碰上狼
到新市場去買菜
要趟過河水
給孩子洗澡
要到山下一擔一擔地把水挑上來
然後生火把窯洞燒暖
星期天
別的同志輪班休息
她還要接待孩子家長
每次下大雨的夜裡
她都不能入眠
一遍一遍查看窯洞是否安全
在1940年代的延安
她用日光浴結合心理學
治療孩子們的尿床
在傳染病暴發時
她力薦有醫學背景的沈元輝擔任所長
推行戴口罩、隔離和消毒
這些育兒理念
即便在今天也不過時
醜媽媽的教育下
孩子們機敏可愛
有地下黨員考驗小朋友
"你姓什麼呀?"
"我姓我"
"你是誰家的孩子?"
"我是我爸爸的孩子"
"你爸爸是誰?"
"我爸爸就是我爸爸"
小小年紀答話滴水不漏
讓人又可憐又可愛
託兒所的「長徵路」
在戰爭年代
轉移是「家常飯」
託兒所成了「馬背上的搖籃」
1946年
國民黨向各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
同年11月
黨中央指示延安非戰鬥人員提前轉移
中央託兒所有90多個孩子
轉移起來非常困難
醜媽媽指揮保育員們把餵的豬殺了
做成可以在路上吃的食物
把小床改成「馱床」
一邊一個放在驢子上
馱著孩子們
醜子岡堅定地說:
「孩子們是未來革命的希望
絕對不能落在敵人的手上」
轉移過程中
為了不被敵人發現
保育員們千叮嚀萬囑咐孩子們不可以出聲
甚至把驢子的嘴都封起來不讓叫喚
在她們的拼命護佑下
歷時一個月
一路風霜雨雪
這支隊伍徒步走了1200裡
平安轉移到河北平山
沒有一個孩子傷亡
1949年4月
中央託兒所從平山遷至北京
醜子岡提前趕來為託兒所選址
最後選定海澱區萬壽寺
中央託兒所改名為軍委直屬機關保育院
後改名為萬壽寺幼兒園
1954年
醜子岡當選為政協委員
還擔任了全國婦聯執委
不負所托
醜媽媽親手抱過的那些娃娃們
如今也已是耄耋老人
他們後來大多成了國家棟梁
至今提起醜子岡
都很懷念這位「醜媽媽」
在進入北京那一年
醜子岡確診為癌症
臨終前
她只有兩個要求
一個是停止對她的治療
不能浪費國家的錢
另一個
是把最後一個月的工資交了黨費
醜媽媽的一生
有很多機會可以提幹改行
可是她不願意
不願意離開可愛的孩子們
她把自己的工資補貼給幼兒園
自己卻一年四季一身舊軍裝
作為一位25歲
就成了革命烈士家屬的女性
醜子岡在這個「中」字號託兒所中
為孩子們付出了滿腔柔情和愛心
她憑藉剛烈的意志
帶領一群「不拿槍、不帶兵」的保育員
為戰亂年代將士們的孩子
開闢了一片童年樂土
她們的柔情與慈愛
成為後來從這裡走出的革命後代們
彌足珍貴的美好回憶
1962年
醜子岡去世
在她的葬禮上
百個孩童齊喊"醜媽媽"
多個中央領導送來花圈
頗為感人
歷經歲月淬鍊
越發得見平凡而偉大的底色
向醜媽媽致敬
向偉大的革命者們致敬!
來源/女性之聲綜合自文匯報、北京青年報
編輯/劉麗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