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蘭品種名字的由來(君子蘭的產地及名字來歷)
2023-10-23 20:13:38 1
【導讀】下面這張圖片,是2000年長春農博會上,標價7777萬元的君子蘭,當時正值國內炒作成風的時期,雖然君子蘭泡沫在上世紀末就已經破滅,蘭花炒作尚未到達鼎盛時期,然而有人想「重鑄輝煌」,夢想一夜暴富,可惜的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時光荏苒,風光不再,下面我們就來談談君子蘭的前世今生吧。
文:花木君
君子蘭是著名的觀賞花卉,由於其葉片四季青翠,兩列整齊,舒展猶如扇形,花朵碩大,顏色鮮豔,況且花期恰逢春季,名字優雅,因而很受花卉愛好者青睞,是花卉市場比較熱銷的盆栽花卉,許多家庭都會栽植一兩盆作為春節花卉觀賞。
(君子蘭原產地非洲)
君子蘭原產於非洲南部亞熱帶山地森林中,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引進國內,甚至還和一段屈辱歷史相結合,並且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風風雨雨。剛開始君子蘭只是部分地區栽培,後來逐漸風靡全國,甚至曾引發我國花卉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炒作行為,被稱為「君子蘭炒作事件」,對花卉市場造成極大衝擊,並因之產生嚴重信任危機,此後雖餘波未平,然而君子蘭也就此沉寂,價格一落千丈,成為尋常巷陌的普通花卉。
垂笑君子蘭
君子蘭1823年由英國人詹姆斯·博維(James Bowie)在南非發現並帶回英國,栽在英格蘭北部諾森伯蘭郡克萊夫公爵夫人(Charloot F1rehtine Clive)的豪華花園裡。鮑威爾帶回來的是一種垂笑君子蘭,1828年由植物學家約翰·林德勒依據國際植物命名法規,即由屬名、種加詞、命名人三部分組成,將其命名為Clivia nobilis Lindl.(現在漢語學名為「垂笑君子蘭」)。其中「Clivia」是克萊夫公爵夫人名字的拉丁化語言,「nobilis」是「高尚、文雅」的意思,「Lindl.」是林德勒拉丁文的縮寫。
1854年,君子蘭由歐洲引入日本。日本東京理科大學助理教授大久保三郎,根據這種植物的拉丁學名的意譯,給這種植物翻譯成日文名。由於當時日文主要是用漢字,並且日本受中國影響,崇尚蘭文化,而君子蘭葉片株形頗似中國蘭花,因而除了意譯「君子」風採,還加了一個「蘭」字(其實君子蘭並非蘭科植物,而是石蒜科植物)。於是原產南非的Clivia nobilis Lindl.,到了日本就成了「君子蘭」。當時由於交通不便,君子蘭的栽培技術尚淺,因而君子蘭剛開始在日本也只是少數學校和皇室栽培,很少流傳到民間。
(青島大葉)
上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君子蘭分兩個渠道傳入中國。一條是由德國傳教士帶入青島的,只在德國租界內栽培觀賞。當時在青島君子蘭被稱為「德國蘭」,因其葉片窄長,花色橘黃或鮮紅,後稱它為「青島大葉」。
另一條是1932年傳入,日本協助末代皇帝溥儀,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時,為慶祝所謂的「開國慶典」,從日本國內帶來君子蘭,作為禮品贈送給溥儀。當時帶來的品種主要為大花君子蘭(Clivia miniata Regel Gartenfl.),是一種朱紅色的君子蘭(「miniata」的意思是朱紅色),和垂笑君子蘭的區別主要是大花君子蘭花朵碩大直立,並非垂笑君子蘭那樣花朵較小並且下垂。
(長春偽滿皇宮)
當時作為珍貴花卉的大花君子蘭,栽培地點只在滿洲國宮廷和御花園中,僅供少數的日本人和傀儡政權的上層人物欣賞,普通百姓根本看不到。1945年日本投降,「滿洲國」傀儡政權垮臺後,花園荒蕪,君子蘭開始走入民間,是國內栽培較多傳播最廣的品種。
君子蘭從日本傳入國內後,因它的日文名用的是漢字,所以也就原封不動的隨文被引進我國,其寫在紙上的日文和中國文字都是同樣的三個漢字「君子蘭」,但兩者在各自國家的讀音是不一樣的。由於君子蘭有「君子」和「蘭」三字,加之其本身的特點使然,因而被花卉愛好者賦予了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很快「君子蘭」就在東北開始廣為栽培,尤其是以長春市居多。
上世紀改革開放後,隨著整體經濟好轉,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栽培花卉成為時髦,花卉市場也方興未艾,君子蘭恰逢其時,被長春人廣為推崇,逐漸有了買賣君子蘭的市場市場,並且供不應求,君子蘭價格一路走高,開始有了炒作行為。在當時一盆株形較好的君子蘭,價格往往是長春人月收入的幾倍,甚至十幾倍。
1982年,隨著君子蘭價格的逐步攀升,引起了政府的注意。1982年,長春市出臺君子蘭「限價令」,規定一盆君子蘭售價不得超過200元,然而限價的結果不但沒有起到遏制作用,反而更推高了君子蘭的暴漲。
隨後,長春市提出發展「窗臺經濟」,號召家家都要養3盆至5盆君子蘭。1984年10月11日,長春市通過《關於命名君子蘭花為長春市市花的決定》,君子蘭正式成為市花,政府和相關行業部門屢屢表態,鼓勵人們發展花卉事業,於是長春市家家戶戶都以養君子蘭為榮,因而君子蘭價格更是水漲船高,限價令也就此不了了之。
當時,在「市花」的新概念號召下,君子蘭在花卉市場上「豔壓群芳」,價格更是越推越高,於是屢屢創出天價,並且紀錄屢屢刷新,珍品君子蘭的市價超過萬元甚至10萬元,因而君子蘭被稱為「綠色金條」,炒作風氣愈加濃重。
君子蘭的瘋狂,帶動了所有行業人士參與。歌唱家王潔實、謝莉斯為君子蘭一展歌喉;畫家範曾為君子蘭作畫;作家萬憶萱為君子蘭賦詩;書法家啟功為君子蘭題字;大師侯寶林為君子蘭說相聲;各級領導展望前景,民間、企業、官場到處都是君子蘭的身影……,君子蘭的瘋狂,甚至引起了多起刑事案件,許多人為之鋌而走險。
現在回想,當時是在一種整體瘋狂裹挾下的躁動。一方面是利益團體和某些人在背後慫恿炒作,在利益鏈條上呼風喚雨,營造氛圍;一方面是公款消費,請客送禮成風,因而價格得以衝破天際,直上雲霄。當時的人們內心都知道,君子蘭並不值這麼多錢,然而各有各的利益,無人點破這件「皇帝的新裝」,並且在盲目自信從眾心理作用下,在擊鼓傳花的推波助瀾下,貧困已久的普通民眾釋放出對財富的迫切渴望,「潘多拉的盒子」被打開,於是一次妖魔式井噴得以「眾人合謀」的形式釋放。
然而,市場是無情的,小小的君子蘭,畢竟只是小眾中的小眾,接盤的人實在有限,況且在有關方面意識到危機的時候,適當潑了冷水,給投機和公款消費敲了警鐘。1985年6月10日,人民日報在二版顯要位置刊發《「君子蘭」為什麼風靡長春?》,文中將「君子蘭交易」稱為「虛業」,並提出「四化建設要我們多幹實事」。予以警告和提醒。
當「皇帝的新裝」被戳破,當謊言被揭穿,浪潮過後,裸泳頓顯。於是,一早醒來,炒作君子蘭的人們發現,自己才是「博傻理論」裡面最傻的那一個!君子蘭應聲下跌,短短時間內,君子蘭花價貶值約100倍,許多人面對摺在手裡的眾多君子蘭抱頭大哭,這場漩渦中,有人一夜暴富,有人傾家蕩產,然而,受傷害最多的君子蘭的聲譽和人們的誠信。從此以後,君子蘭迅速跌下懸崖,不少人對之完全失去了興趣,價格再低也很難銷售出去。
然而,即便如此,仍然有人在做「清秋大夢」,夢想君子蘭能夠起死回生,重回輝煌。可惜的是,一次的傷害足以令人終生難忘,炒作的惡果最終要自己承受。當花卉脫離了本身價值,成為炒作工具時,其結果自然不言而喻,正如十七世紀歐洲「鬱金香泡沫事件」一樣,君子蘭和鬱金香,正如詩句「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都逐漸成為尋常巷陌花卉,價格稍高就無人問津。
2000年長春農博會上,一些君子蘭名品標出188萬、288萬的高價,而一株標價7777萬元的君子蘭堪稱魁,格外引人注目。但是人們也只是看看而已,已經沒有傻子去買了。
君子蘭事件給我們的啟示:亞當斯密的「無形之手」雖然是正確的,但是不能一味地鼓吹市場經濟,必須在必要時候出現有形之手去管理,否則可能大多數人會被無形之手毀掉。
2019-12-1易花得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