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對林則徐的歷史評價(民族英雄林則徐)
2023-10-23 17:21:28 4
#我在頭條搞創作第二期#
公元1785年,林則徐出生於一個家無餘財,且還有負債的基層家庭。
林家的祖上雖然沒有出過什麼名人,但是他家也曾勉強算是中產之家,但是熟悉歷史的都知道,隨著一個王朝的發展,各種資源總會向上匯聚,而中下層的階級難免會走向赤貧、林家因為一直沒有人帶上紅頂子保住家業,所以自然難免走向中落。
不過林家和一般基層人家不同的是,他們並沒有任命,而是幾代人一直在讀書,希望能有一天重振門楣,所以林則徐的父親雖然沒能解決家裡的溫飽問題,卻也一直讀書不輟,在林則徐出生時,他還是當地的私塾老師,並還有一個廩生的身份,此外,林則徐的外公也是一位讀書人(貢生)。
因此林則徐的童年雖然在生活上比較拮据,但是在教育上卻沒有拉在起跑線上,以至於林則徐少年時就吟出了「山登絕頂我為峰」。
言傳不如身教,這真是父母教育子女的不二法門。
公元1796年,林則徐當選佾生,時年只有12歲,三年之後,他拿下了府試第一,第二年林則徐成了秀才,1804年,林則徐當上了舉人,按照林則徐的學識,他接下來應該能繼續通過會試,但是古代的科舉遠沒有今天的高考公平,至於原因,懂的自然都懂,於是林則徐在接下來的京城會試中落榜了。
林則徐落榜之後,一邊繼續求學以期再考,而另一邊,他則為了生計開始「打工」,當時林則徐的僱主是廈門海防同志房永清,林則徐當時的工作主要是處理文書,不過這些文書涉及的內容多和進出口的內容有關,而廈門當時又是清廷重要的進出門戶,所以林則徐在此期間接觸了不少西洋知識,以及進出口商貿中的貓膩,這其中就包括鴉片的問題。
真正的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福建巡撫張師誠,曾在做地方官時就認識了林則徐,並認為林則徐是「大器」,後來他當上福建巡撫之後,就把林則徐給調到了身邊當幕僚。
張師誠在後世雖然遠沒有林則徐出名,但在當時他卻是位不折不扣的大咖,他早年考中舉之後,
憑實力當上了「小軍機」(軍機章京),後來要不是和和珅不對付,可能早早地就成了軍機大臣,不過好在和珅隨著乾隆一起去了,嘉慶皇帝又重新啟用了他。
張師誠是嘉慶朝著名的能吏,他歷任多地,不光在民政、經濟上有一定建樹,在軍事領域也有一些涉及,而他後來能成為一方大員,說明他在權術和人脈上也有一定的能力。因此林則徐在張師誠身邊時,除了當個「打工人」,其實也算是跟在張師誠身邊當「學生」。
公元1808年,自以為學成的林則徐再次進京考試,結果林則徐再次落選,林則徐落選之後再次到了張師誠的身邊學習。公元1810年,林則徐再次前往北京參加科舉,不過這次他不是自己去的,而是跟著回京覲見嘉慶皇帝的張師誠一起,這次林則徐不光科舉高中,還進入了翰林院,從此開始了自己的京官生涯。
林則徐在京期間,最大的收穫是在翰林院博覽群書,他早年的文書、幕僚工作為他積累的大量的實踐經驗,而翰林院院的書籍則完善了他的知識體系,等到他出任江南道監察御史時,他很快就從發現了河南的河工問題,並提出了很有針對性的建議,因此獲得了嘉慶皇帝的認可。
林則徐因為早年接觸的多是基層,後來又進入中央,所以對清朝的問題有了立體的認識,加上他本人做官的目的也不是為了錢財,所以他進入體制以後,偏重的也多是經世濟民的方向,他早年曾著有一本叫《北直水利書》的水利專著,這對於當時那個腐朽的大時代來說,這是非常難得的。
不過雖然林則徐有心報國,但是奈何嘉慶不是個有擔當的皇帝,所以林則徐在嘉慶朝有點發揮不出來,等到稍微有點雄心的道光上臺之後,林則徐的能力才算有了真正發揮的餘地。
鹽業是古代朝廷的重要經濟組成部分,但是因為各種原因,到了道光年間,兩淮的鹽業虧損一度達到了八位數,道光皇帝為此大傷腦筋,後來道光安排陶澍去處理兩淮鹽務,陶澍又找了當時已經有了一定聲名的林則徐,結果這倆黃金搭檔攜手扭轉了當時的局面;
林則徐在地方任職期間,還曾因為善於處理刑獄,而被當地人稱為「林青天」,至於他在各地治理河務、管理民生的成績,也是非常亮眼,最值得一提的是,早在道光初年,林則徐就對屬地江蘇的鴉片泛濫進行了強有力的治理,並取得了一定成效,這也是他後來能被道光派去虎門銷煙的原因之一。
很多人都知道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壯舉,但有些人不知道的是林則徐在廣州可不僅僅只是「虎門銷煙」,其實他在廣州期間,還曾大力推廣學習西方知識,毛爺爺因此稱他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除了學習西方的先進知識,林則徐也積極謀劃抵禦西方的入侵,並幾次帥兵回擊了外國的挑釁。
不過可惜的是,當時的清朝已經腐朽不堪,道光為了自己的位置,就把林則徐這員大將給貶去了西北。一般人背了黑鍋、受了委屈可能就會躺平,但是人家林則徐卻並沒有,他在新疆期間也做了很多的貢獻,時至今日,新疆還有很多和他有關的印記。
公元1745年,道光又重新啟用了林則徐,當時林則徐的職務是陝甘總督,道光讓林則徐去陝西並不是為了補償他對林則徐的愧疚,而是希望借林則徐的能力去「滅火」。當時道光對西北的賦稅較高,結果引起了武裝反抗,道光一看事情棘手,這才重新啟用林則徐,結果林則徐馬到功成,再次為道光分憂。
雲南一直是清朝的銀(不是錢)袋子,但是因為朝廷壓榨太狠等原因,結果導致雲南礦區不太平,廣建時刻又是林則徐前去當雲貴總督,結果林則徐再次立功。此事過後,已經年過花甲的林則徐,終於倒在了工作崗位上......道光給他的諡號是「文忠」。
林則徐的一生,真正做到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不過很可惜的是,一般人只知道他的「虎門銷煙」,卻不知道那不過是他人生中的一小站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