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易經推算是按周歲還是虛歲(算卦說的年齡是周歲還是虛歲)
2023-10-23 23:44:47 2
易經裡所說的歲數是我們的周歲還是虛歲呀???
中國古代,預測學裡的年齡都是按周歲計算的!
易經隔骨算法怎麼算
隔骨算胎法
父母之年上下舉
受胎之月為中全
乾坎艮震定是男
巽離坤兌卻是女
父年在上,單歲畫一整畫,雙歲畫兩半畫
母年在下,單歲畫一整畫,雙歲畫兩半畫
受胎之月在中,單月畫一整畫,雙月畫兩半畫
即成一卦,斷之男或女,可預知矣
虛歲並不是現在年份-出生年份+1哦!虛歲是以春節計算的,過一個春節長一歲,周歲是以生日月計算的,過一個生日長一歲。所以計算你受孕時的虛歲應該這樣算 :
①如果末次月經在陽曆2013年1月31日之前,虛歲=2013-出生年。
②如果末次月經在陽曆2013年1月31日之後,虛歲=-出生年。
③中間那一行胎齡(受孕月)是末次月經所對應的農曆月哦!
算命為什麼用虛歲而不用周歲,是何道理?
連這個簡單的問題也不懂!何以命名為「易經人生預測」?
你所說的用虛歲指的是運程,如幾歲起運,幾歲至幾歲行何運,用虛歲來計算沒有特殊的意義,因為大多人都是以虛歲來記憶自己的歲數,僅只是為了易記,方便記憶而已。
算命按周歲還是虛歲?
相信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算命一律以虛歲為準呢?這和先後天以及河圖洛書有關。所謂河圖是先天之運,為體,周而復始,而洛書是後天之數,為流行之氣,變化萬千。而大運就是屬於流行之氣,因為它是會動的,十年換一步大運,包括流年,也是每年更替一次。再所謂運未到,氣先到。比如現在八運,雖然九運還沒有到,但九運的氣已經慢慢到來了。打個比方,好像吹颱風,在颱風登陸之前,其實颱風的氣會先到,比如天氣會變化,風會慢慢變大,會下雨,這些屬於氣。比如一個明星出場之前,其氣場會先到,例如很多粉絲在排隊等候,各種設備、畫面準備完畢等等,然後最後才是明星出場,這也是運未到氣先到的表現。所以,算命以虛歲為準。就是只要大運流年一交氣了,縱然運還沒有正式進入,但吉兇已經悄然不同發生變化了。這就是算命以虛歲為準的根源,也是原理。
易經如何算卦原理
其實算卦,是分開的,算就是計算,卦,就是64卦,也就是說,計算,卦象,得到的結論。原理其實非常簡單,卦爻都有爻辭,根據爻辭,推算這件事的吉兇禍福,過程所超生的變量。如,你要去旅遊,算得天澤履卦。履卦六個爻都有不同的吉兇,那麼,你出行時就要注意了,如果你此時遇到危險,正如遇到了履卦的,第四爻,履虎尾,但最後卻是終吉。你,踩到了老虎尾巴。還能吉祥,說明,你非常小心翼翼。以至於,沒被發現。所以才沒事。其實易經是一門教人如何在怎樣的事情和情況下,怎樣應變的學問。因為,就算你事先知道了吉兇了,事情還是會發生,你不可能阻止事情發生,只能應變,將事情化解,將傷害降低。
如何用《易經》卜卦?
所謂易經八卦「算命」,主要是通過易經的八八六十四卦,配以天幹地支和五行生剋,用以測算已經發生的事和可能要發生的事,如:天時,求官,風水,婚姻,捕盜,遺失,出行,交易,尋人,見貴,田種,求財,六甲,望事,疾病,詞訟等等。算卦先生在讓人搖卦之前,總是先警告說,只能測一件事,多了不行!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就是易經八卦算命的背後,遵循著一條哲學原理:偶然事件和偶然事件之間是相互關聯的,或者說,兩個偶然事件之間存在著某種必然的聯繫。
國人最為熟悉的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對於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經典概括: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間的關係是對立統一關係。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發展的兩種不同的趨勢向,它們產生的原因及在事物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統一的,主要表現在:第一,必然性總是通過大量的偶然現象表現出來,由此為自己開闢道路,沒有脫離偶然性的純粹必然性。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現形式和必要補充,偶然性背後隱藏著必然性並受到其制約,沒有脫離必然性的純粹偶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說得實在是晦澀難懂,其實很簡單。比如,一個卵子,和成千上萬個精子中的一個相結合,是一件極其偶然的事件,然而,這一偶然事件卻和多少年前一對男女偶然相遇有著必然的聯繫。沒有前一個偶然事件,就不可能有後一個偶然事件發生。所以說,偶然事件和偶然事件之間是相關聯的。
運用易經算卦的過程一般是先確定要算的一件事,比如,丟了東西,看看到哪個方向能找到。然後搖卦,有很多種搖法,最常用的是用三枚乾隆銅錢,先後搖六次,按照每次搖出銅錢正反面所對應的陰陽爻,得出卦形,即六十四卦中的一卦。丟了東西,是一個偶然事件,搖出來的一卦是另外一個偶然事件,然而,這兩個先後發生在一個人身上的偶然事件是相關聯的。
老祖宗留給我們中華民族的易經的偉大和玄妙之處就在於,通過對後一個偶然事件的分析,可以推斷出與其有著必然聯繫的前一個偶然事件的情形。就好比易經是一個極為複雜的函數,輸入一個變量,便可得到一個仍然含有未知數的方程,通過對方程的解析,可以得到方程的近似解。至於解的精確度如何,當然,還是要看解方程的人的道行高低。然而,無論這個「解」能否被正確表達出來, 「解」都已然表現在所得到的卦象之中了。
能否悟透,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