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成語暴虎馮河的典故(徒手搏虎還是徒步搏虎)
2023-10-27 10:40:41 2
成語「暴虎馮河」最早出自《詩經》,在《論語》中也有出現。
《詩經·小雅·小旻》中最後一句提到:
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毛傳:徒涉曰馮河。徒搏曰暴虎。
高誘注《淮南子·本經訓》中引用《詩經》中的「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一句時說:
無兵搏虎曰暴虎,無舟楫而渡河曰馮河。
這首詩為周末忠賢之臣所作,當時周王昏庸,偏聽佞言,不納善謀,政局黑暗。最後一句意為:人們只都知道徒手搏虎,徒步過河危險,卻不擔心國家政局混亂,前途岌岌可危。
另外,《詩經·國風·鄭風·大叔于田》的第一章是:
叔于田,乘乘馬。執轡如組,兩驂如舞。叔在藪,火烈具舉。襢裼暴虎,獻於公所。將叔勿狃,戒其傷女。
暴虎,毛傳:
空手以搏之。
說的是一位青年獵手,矯健勇猛,在打獵過程中,赤膊與猛虎相鬥,並將擊殺的猛虎獻給君王。別人告誡他不可如此魯莽,小心猛虎傷到你。
《論語·述而》裡有這樣一段話: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子路性格比較急躁,有些好勇鬥狠。當聽到孔子表揚顏回能隨時局進退用藏,子路心裡不服氣。就問孔子,要是你統帥三軍打仗,會讓誰和你一起去。孔子說徒手打老虎,徒步過河,做這些冒失危險的事情,死都不後悔的人,我是不會讓他去的。一定是要那些臨事謹慎,善於謀劃來取得成功的人來共事。
其實「暴虎馮河」中的「暴」和「馮」均為通假字。
「暴」為「虣」(音bào)的假借字。虣,是《說文解字》的新附字,釋義:
虐也,急也。
就是暴虐,緊急。從甲骨文看,是以戈搏虎之形。
甲骨文中就有「王往虣」的記載。《史記·殷本紀》中有記載:
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
紂王曾和猛獸親自搏鬥,雖然沒有明確提出老虎,但是是大型猛獸是可以肯定的。
「馮」為「淜」(音píng)的假借字。《說文解字》:
「淜,無舟渡河也。從水,朋聲。」
但是,有學者提出,把暴虎解釋為徒手搏虎是一種臆想,這裡的徒絕不是空手,而是徒步之意。
《孟子·盡心章句下》裡說:
齊飢。陳臻曰:「國人皆以夫子將復為發棠,殆不可復。」孟子曰:「是為馮婦也。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邢昺疏:
空手搏虎為暴虎,無舟渡河為馮河。
從《孟子》裡的這段故事也可以明顯看出來:馮婦搏虎時是從車上下來,徒步而行,擼起袖子,準備和老虎大戰一場。後來就用馮婦代稱勇猛、兇狠的人。
另外,上文《詩經》中提到的打獵的大叔也是駕著四匹馬的馬車的。可見古代打獵,應該是坐在戰車上驅趕野獸的,與老虎搏鬥是手持戈之類的武器的,並非空手,徒是徒步之義,而不是空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