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會為什麼從開封搬到鄭州(河南省會開封為何搬遷鄭州)
2023-10-19 07:25:02
眾所周知,河南有很多縣市都曾經作為古時朝代都城,悠久的歷史文化浸染了很多底蘊深厚的城市,例如開封、洛陽、鄭州。
建國後,河南省政府為選擇省會犯了難,在眾人的支持下,具有八朝古都經歷的開封成功當選,但是到了1953年,河南的省會卻搬遷至了我們現在熟知的鄭州,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是一項出自毛主席的規劃.....
省會的抉擇1949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各省確立省會的工作也提上了日程,省會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城市「中心」的地方,也是一個省份的代表,所以在省會的選擇上,各省都是細細斟酌。
在建國以前,各省也存在「省會」,不過新的制度新的環境也需要根據具體情況的改變而做出一定的改變,像是我們的首都,在歷史上也經歷過很多次的變遷,也是明朝之後才開始以首都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的面前的。
那麼如何選擇一個好的省會呢,這不僅需要政府工作人員考慮到地理位置與環境,還要考慮到周邊發展和未來規劃,雖然只是一個地方的確認卻蘊含著龐大的工作量。
其中最難以抉擇省會的省份之一當屬河南了,河南地處中原中心,有著廣闊的平原和適宜的氣候,非常適宜人們生存,在這片土地上,智慧的勞動人民寫下了一篇篇不朽的文化篇章。
而地大物博的河南也擁有很多優秀的城市,尤其是開封和洛陽,他們的歷史底蘊可以說是非常深厚,甚至在決定首都的時候都將洛陽進行了提名。
厚重的歷史底蘊和優越的地理位置讓河南的省會抉擇出現了很多的分歧,大家各持一詞,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獨有的優勢與特色,一時間難分伯仲。
在經歷了幾天的辯論之後,開封從眾多候選城市中脫穎而出,正式成為了河南的省會,對於這個決定,雖然其他城市還是頗有微詞,但是為了總體的發展,開封這個省會也還是確定下來了。
那麼為什麼在不久之後,就出現了轉機,決定將省會轉向名不見經傳的鄭州呢?鄭州相比開封又具有什麼樣的優勢呢?
選擇鄭州的原因在1953年,毛主席首先提出了讓河南更換省會,放棄已經有基礎的開封,而選擇沒有「經驗」的鄭州,為什麼毛主席會有這樣的的想法呢?
這就需要將兩個城市進行優劣對比,就可以明白這項政策背後的用意了。
建國初期,百廢待興,各省市的交通還不是很便利,甚至在一些偏遠地區還保留著最原始的的交通方式,而開封雖然發展歷史悠久,但是鐵路的發展卻不如鄭州。
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
鐵路受到了阻礙,那怎麼能接軌其他省市進行貿易往來呢?
於是河南省政府部門人員向中央提出了更換省會的請求,中央接到消息後,十分重視,畢竟河南是中國的一大省,它的發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中國總體的發展。
沒有多久之後,毛主席就親自來到了河南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兩地考察,由此可見中央對其的重視程度。
在當時已有的鐵路構建中,為了減少裡程,節省成本,當時的鐵路是儘量減少彎繞,儘可能地以最短距離經過所有省市,而鄭州因為地處中心,自然而然成為了好幾個鐵路的必經之路,並且它的位置還正好在開封和洛陽之間。
這樣優越的地理位置讓鄭州進入了毛主席的眼帘,對比開封來看,雖然開封的歷史底蘊更加深厚,但是向前看,我們如果要發展,僅憑著歷史底蘊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更應該著眼於未來的發展,經濟中最重要的一環便是運輸往來,沒有鐵路就意味著閉環發展,這是非常不利的。
如果通往外部發展的交通是選擇鄭州的主要原因,那麼限制內部發展的內產就是另一個不得不提到的條件了。
開封雖然地大,但是並不物博,在黃河水的衝刷下,開封大部分的土地已經出現了很嚴重的水土流失,並且成為鹽鹼地了。
這樣的土地一定是種植不出來好的農產品的,自然物資也就越來越匱乏了。
民以食為天,更何況我國是一個擁有5000年農業史的文明古國,沒有優良的土地資源,開封自然也就不適合做一個省份的「領頭羊」了。
而轉看鄭州,雖然也是在黃河流域兩畔,但是因為處在偏上遊的位置,水土流失並沒有開封那麼嚴重。
反而因為黃河水的出現,灌溉更加的便利,因而物產也就更加地豐富了,兩個城市雖然相鄰,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地理環境。
這也是鄭州能夠脫穎而出的原因之一。
良好的物產資料加上便利的鐵路交通,鄭州已經符合一個現代化城市的基本條件,不僅可以自產自足,還能夠助力與外部的貿易往來。
據數據資料顯示,河南鄭州是中國輸出糧食最多的省份,可以說在我們的飯桌上,基本都有鄭州來的糧食。
最後連接到上文所提到的黃河,兩個城市都受到了母親河的澆灌,但是開封卻有著嚴重的水患,雖然同處黃河流域,但是開封的流速明顯要高於鄭州,不僅水土流失十分嚴重,更可怕的是每年的雨季都會帶來嚴重的洪水災害。
這不僅摧殘了農作物,而且對於人們的生命健康安全也是很大的威脅,這樣一個自然災害長生的城市的經濟發展往往是十分不穩定的,所以開封也就退出了省會舞臺。
鄭州當選省會會後,也出現了一些驚人的變化,政策上的優勢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聞名而來,也為鄭州注入了很多新的活力,大大的促進了鄭州的發展。
那麼鄭州現如今發展得如何了呢?作為省會的它又發生了哪些變化呢?毛主席當年所做的決定是否正確呢?
河南之光——鄭州在剛剛發布更換省會的政策後,社會上出現了很多質疑的聲音,畢竟開封在河南人民甚至全國人民心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鄭州在歷史上卻是查無此市。
其次,很多河南人民還十分的不習慣,但是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讓河南保持住發展的勢頭,才有可能讓開封和鄭州都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和發展方式。
遷會鄭州後,黨中央和省政府都做出了相關的努力,希望能將鄭州發展成真正意義上的一省之會。
首先他們發表了各種講話和文章,向民眾解釋了遷址的原因,安撫好了民眾的不舍情緒,其次還中央地方結合,一起制定了鄭州此後的發展規劃。
對於交通方面,雖然鄭州當時的交通地位已經遠勝於很多省市,但是為了讓它有更好的發展,還增設了很多輔助路段,幫助鄭州實現更加完備的發展,隨著時代的進步,鄭州如今還修建了高鐵站,火車站,汽車站等,形成了非常完整的交通網絡。
這個交通網絡幫助鄭州將自產的產品運往外地,受到了很多人民的喜愛,鄭州的的糧食也出了名的健康美味。
此外,鄭州還抓緊發展工業和貿易業,因為政策的變更,國家鼓勵更多的年輕人去往新省會鄭州進行就業居住。
並且出臺了福利政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來到鄭州尋求發展,填補了很多的職位空缺,讓鄭州充滿了新生與活力,在一段時間內獲得了高度的發展。
現如今的鄭州再也不是當初那個無人知曉的小透明了,而是國家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還是中國的交通樞紐中心,不僅擁有全亞洲最大的火車站,還是全中國最大的糧食輸出省市。
鄭州的貿易事業也是蒸蒸日上,不僅創立了很多的經濟特區,還成立了多家貿易會所,是中國名副其實的發達城市,現在的鄭州已經不僅僅局限於成為跟上國家步伐的城市,而是在一步一步朝著一線城市邁進。
不得不說,毛主席是慧眼識珠,早早地就看出了鄭州隱藏的潛力,鄭州也沒有讓主席失望,創下了一個又一個的城市輝煌,對比開封,現在的鄭州已經遠超了它好多步,不過開封也有開封的優勢。
比如歷史底蘊就是鄭州所不能比擬的,開封所擁有的文化資源,歷史遺蹟都是它獨有的寶貴的財富,現如今脫離省會光環的開封也逐漸找到了自己的定位,開始大力發展文化旅遊業,吸引著成千上外的旅客前來參觀領略,也獲得了不錯的發展機遇。
一個城市發展最首要的就是找準自己的定位,根據自己的特色來進行發展,這樣一來便會事半功倍。
鄭州憑藉著優越的交通環境成為了主要樞紐,而開封也憑藉深厚的底蘊成為了文化之鄉,他們共同構建著一個更加開放文明的河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