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主張遷都的原因(移風易俗的孝文帝)
2023-10-19 16:33:49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段動亂紛爭的時期,政權林立、民族交融、人口遷徙、文化繁榮,無一不體現著這個時代的特徵。公元439年,來自鮮卑族的拓跋氏統一了北方,這就是北魏。時間進入到孝文帝時期,他的前半生是在馮太后的陰影下,後半生實現了人生的蛻變。遷都洛陽,漢化措施,不僅鞏固了北魏政權,更實現了民族的大交融。
在今天的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有一座著名石像——「二佛並坐」。表面上看是釋迦牟尼與多寶兩位聖佛並坐,其實反映的正是當時馮太后與孝文帝同臺執政的場景。作為太皇太后的馮太后,在輔佐獻文帝之後,又扶持孫子孝文帝執政。年僅10歲的拓跋宏,在馮太后的支持下,開始了著名的「太和改制」。
北魏進入到孝文帝初期,治下的各種矛盾更加突出。首先是民族矛盾尖銳,同為少數民族的鮮卑拓跋,不僅沒能妥善處理與其他民族的關係,而且延續了此前的民族壓迫政策。而隨著鮮卑政權的封建化進程,處在社會最底層的民眾,繼續受著統治階級的剝削。農民起義不斷,民族反抗迭起,北魏的最高層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出身於漢族大家的馮太后,展現出傑出的政治才幹。她足智多謀,殺伐決斷,以孝文帝的名義在全國開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政治上整頓吏治,實行俸祿制,嚴格官吏升遷選拔,嚴懲貪汙與枉法;經濟上實行均田制,改革租調與稅制,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為了加強對基層的控制,又實行三長制,「五家立一鄰長,五鄰立一裡長,五裡立一黨長」。
有了馮太后的改革,朝政逐漸擺脫動蕩的局面,年少的孝文帝深受祖母的影響。他精通儒家典籍,主張文化融合,在親眼目睹了馮太后的政治手腕後,積累下豐富的治國經驗。儘管馮太后的鐵腕政策飽受非議,但是當她永遠地離開朝堂時,孝文帝才發現失去了人生的依託。他哀慟不已,長跪不起。
遷都洛陽,孝文帝的漢化措施「朕自幼承蒙太后撫育,慈嚴兼至,臣子之情,君父之道,無不諄諄教誨。」與馮太后的隔輩親,讓孝文帝對祖母有著特殊的情愫。如果說小皇帝的前半生,是對祖母的亦步亦趨;那麼孝文帝親政後的改革,則是冥冥中延續著馮太后的遺願。公元490年,馮太后去世,同年24歲的孝文帝親政,擺在他面前的難題是——如何讓北魏更加強盛。
除了繼續推行馮太后的改革外,孝文帝思考著推行自己的漢化措施。然而,在塞北的平城故地,有太多的阻礙因素:建國元老、鮮卑故舊、偏安北境、天寒地凍。為了一勞永逸地解決難題,孝文帝決定遷都。這一次他把目光朝向了漢文化昌盛的中原,作為東漢與魏晉都城的洛陽成為首選。
493年的夏天,孝文帝召集百官,宣稱要舉兵南徵。在一番精心準備下,浩浩蕩蕩的北魏大軍從平城開拔。一路上陣容整齊,到了洛陽開始秋雨綿綿,孝文帝假借休整,實則已經是南遷的既定事實。許多鮮卑舊臣再有不滿,也只能是忍氣吞聲。來到洛陽的鮮卑官員,即將面臨著人生的重大轉變。
遷都是為了推行漢化,孝文帝身先士卒,改皇姓拓跋為元,率先與中原漢族通婚。為了適應農業社會的要求,鮮卑族不再是編發左衽,身著袴褶,而是學著漢人士族的穿戴,融入到先進的文明中。不會說漢語的硬傷,在政府的一紙詔令下強制推行。「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
平叛南徵,長陵裡的民族哀嘆皇帝由拓跋宏變成元宏,北魏政權在洛陽蓬勃發展。表面上的蒸蒸日上,實則暗流湧動,一場由太子主導的叛亂正在醞釀。在迅速平息叛亂後,孝文帝再一次把目光瞄向了南邊的蕭齊。實現統一是每個帝王的夢想,孝文帝要完成祖先們的遺志,然而一番較量後,勢均力敵的兩方,最終以孝文帝的撤退而告終。
當都城遷到洛陽後,許多鮮卑貴族都有很大的意見,尤其是受不了夏天的酷暑。遙想塞北平城,盛夏簡直就是避暑勝地,哪像洛陽這般炎熱。當時的太子元恂更是身體肥胖,總想回到平城舊都。而且自詡高貴的他,處處違背漢化的命令,不僅拒絕說漢語、穿漢服,還時常糾集鮮卑貴族,頑固保留舊的習俗。
這一次趁著孝文帝巡遊嵩嶽,元恂竟然陰謀逃回平城,在殺掉勸誡者後,在宮門口被領兵攔住。怒不可遏的孝文帝,將太子貶為庶人,囚禁起來。就在此時,不滿孝文帝重用漢族儒士的恆州、定州等地方官,夥同鮮卑貴族發難,他們的叛亂很快被平息。驚魂甫定的孝文帝決定,允許鮮卑舊族秋居洛陽,春還部落,時人稱為「雁臣」 。
內亂既定,孝文帝要南下伐齊。497年夏,孝文帝率20萬大軍從洛陽出發,雙方在南陽、宛城和新野一帶交戰。長途奔襲的魏兵,雖然取得少量的勝利,但是戰爭相持一年之久,對於北魏和孝文帝極為不利。眼見無法取勝的孝文帝,只得灰溜溜返回洛陽。此後互有勝負,但是誰也沒能實現統一大業。
後記太和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499年,年僅33歲的孝文帝駕崩。一代雄主的他,本想帶領北魏實現千秋霸業,但是卻加速了北魏的分離。就連他引以為傲的漢化措施,也成為後人眾說紛紜的談資。鮮卑族在一系列的漢化措施後,竟然永遠地消失在歷史長河裡,不知泉下有知的孝文帝該作何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