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國名的來源(世界各國國名由來)
2023-10-19 09:09:15 3
東亞(East Asia),亞洲東部的簡稱,包括中國、日本、韓國、朝鮮和蒙古等五個國家。是世界上人口分布最稠密的地區之一,所產稻穀佔世界稻穀總產量40%以上,茶葉佔世界總產量25%以上,大豆佔20%以上。棉花、花生、玉米、甘蔗、芝麻、油菜籽、蠶絲等的產量均在世界上佔據重要地位。
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在我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沒有把「中國」作為正式國名。漢朝的國號是「漢」,唐朝的國號是「唐」,以後建立的王朝國號分別有宋、遼、金、元、明等。清朝的正式國名為「大清國」。不過清初時來華的外國傳教士已開始稱我國為「中國」或「中華帝國」,而我國的一些與之交往的士大夫也以「中國」來自稱。「中國」之名最先出現在外交文獻上,是1842年的《中英南京條約》,當時我國以戰敗國的身份籤約,懷著一種傳統心態,以「中央,中心,天下之中的國家」的字面含義著眼。
日本(日本國)
國名意為「日出之國」。其來歷在日本史書中沒有明確記載,但中國的《新唐書》則記載道:唐高宗鹹亨元年(670年),倭國派使者祝賀唐朝平定高句麗,因使者略懂漢語,所以討厭「倭」這一名稱,故改國號為日本,使者自稱這是因為地理位置靠近日出之處而命名的。
韓國(大韓民國)
國名源於古時朝鮮半島南部的部落聯盟「三韓」(辰韓、馬韓、弁韓),在中國東漢、三國時代,三韓的政權即被中原稱為「韓國」。此後朝鮮半島的許多政權雖然不以「韓」為國號,但仍以「韓」或「三韓」作為其別稱而沿襲下來。
朝鮮(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中國戰國至秦漢時期文獻《山海經》、《尚書大傳》、《管子》等書中,陸續出現了「朝鮮」的記載。根據這些記載,「朝鮮」位於中原以東的大海中,並且是周朝分封殷商貴族箕子的所在地,其語義不明,有日出之地、因水為名(潮、仙二水)、「來朝之韓」等多種解釋。《史記》則有《朝鮮列傳》,記錄了衛滿朝鮮的歷史。朝鮮半島高麗王朝的史書《三國遺事 》中,則稱神話人物檀君王儉於公元前2333年建國,國號「朝鮮」。
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麗王朝,自立為王,創建朝鮮王朝。為爭取明朝的支持,李成桂參考了高麗古名「朝鮮」和李父就仕之地「和寧」,遣使請明太祖朱元璋裁定國號。朱元璋認為「朝鮮」是古名,而且「朝日鮮明」出處文雅,因此裁定朝鮮為新國名。
蒙古(蒙古國)
蒙古一名最早出現於《舊唐書》,稱蒙兀韓,為民族名;也有說《魏書》中有關蠕蠕的記載裡出現的「木骨閭」一詞即是蒙古,證明其名早在3-4世紀時即已存在。自唐以來,漢語文獻中所用的蒙瓦、萌古、蒙兀、萌骨、蒙古裡、萌古斯、蒙古子、盲骨子等多種名稱,都是「蒙古」的同名開譯。直接稱為蒙古一詞,始見於無名氏《煬王江上錄》,這是女真人對蒙古人的稱呼。唐朝末年,蒙兀所屬的北狄室韋清部落之一「塔塔兒」為「韃靼」,這些室韋部落也自稱「韃靼」。至元忽必烈時「韃靼」一詞逐由「蒙古」取而代之。在很長的時間裡,蒙古族各部落沒有統一的民族名稱,13世紀初年,蒙古部首領成吉思汗最終統一大漠南北各部,並借統治部族的族名,統稱作蒙古人。其國名是由這一民族名稱轉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