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的原因(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
2023-10-21 00:33:05
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呢?冬至這天吃餃子是北方地區的一個風俗,關於冬至吃餃子,還有一個說法就是「冬至不吃餃子,要凍掉耳朵」,所以人們在冬至這天都會吃餃子。傳說冬至吃餃子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
餃子最初起源於東漢時期,據說是醫聖張仲景所創。在古代有很多老百姓因為貧窮吃不上飯,冬天的時候耳朵都凍壞了,張仲景看到這一幕後,便用一些驅寒的藥物煮成湯食來給大家喝,為了掩蓋藥物苦澀的味道,張仲景思前想後,最終決定用麵皮來包住藥物,這樣人們就不會嘗到苦味了。張仲景煮了嬌耳驅寒湯給大家喝,這些窮苦百姓吃完嬌耳,喝完嬌耳湯之後,渾身暖和耳朵也好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以吃餃子來紀念張仲景,同時也有了不吃餃子要凍掉耳朵的說法。
再後來到了南北朝時期,餃子已經發展成了一種常用食物,當時稱之為月牙餛飩。月牙混沌的吃法,與現在也有所不同,當時的月牙混沌是混著湯一起吃的,並非撈出來單個吃的。
唐朝時期,人們開始改變餃子的吃法,將其撈出來單個吃,跟現在的吃法已經非常相似了。
宋朝時期,餃子又有了新的名字「角兒」。後來餃子又傳到了蒙古,蒙古人稱之為「匾食」,再後來隨著蒙古人的南徵北戰,餃子傳入了世界各國,比如俄羅斯、朝鮮、韓國等國都開始吃餃子。
明朝時期,已經有了春節吃餃子的習俗,《酌中志》中記載,「正月初一五更起……飲柏椒酒,吃水點心」,其中水點心指的就是餃子。
清朝時期,吃餃子的習俗已經蔚然成風,其寓意也逐漸變得豐富多彩。清朝史料中記載:「每年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由此可見,過年吃餃子的風俗,在清朝已經非常流行了,無論貧賤富貴,在這一天都要吃餃子。
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餃子也變成了人們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主食之一。在過去,每逢過節或是辦大事的時候才吃餃子,而如今只要用想吃,天天都可以吃餃子,隨便去一個飯館,就可以點一份餃子吃。
其實,這種想吃便吃的現象,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而言,無疑是一種悲哀。現在,大家生活水平雖然提高了,但傳承了上千年的傳統文化卻是越來越少了,尤其是對於當代的年輕人而言,他們甚至不知道過年和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
每逢過年的時候,我們就會聽到有不少人抱怨說,現在過年越來越沒有年味了,再也找不到小時候的味道了,其實主要原因不是因為我們長大了,而是這些傳統文化的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就拿小小的一份餃子來說,在過去都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和面、剁餡、包餃子,一家人無話不談、好不熱鬧,而如今都是直接買現成的,或者是去飯店吃,以這種方式來過年,怎麼可能有味道呢?
所以,有些東西我們是要傳承的,對於餃子,我們也不能光是追求其口味和花樣,有時候我們更應該注重其文化內涵,尤其是對當代的年輕人而言,作為大人我們一定要時常給他們灌輸這方面的知識,不然再過個幾十年,這些傳統文化可能就真的完全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