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為啥稱湘(湖南省簡稱湘)
2023-10-21 04:51:42 2
我們都知道湖南簡稱「湘」,然湖南為什麼簡稱「湘」,其意義何在?我們先來看看湖南的歷史:
湖南
先秦時代湖南大部為三苗,百濮,揚越。春秋戰國時期屬楚國。秦國湖南省屬黔中郡(今沅陵縣)長沙郡(長沙市)。兩漢時期屬荊州刺史,轄武陵郡(常德),長沙郡,零陵郡(永州),桂陽郡(郴州)。三國時期屬東吳,西晉北屬荊州,南屬廣州。元朝統一實行行省制,湖南屬於湖廣行省,明朝延續為湖廣布政使司,直到清康熙三年,分湖南,湖北兩省。
湖廣
一般都認為,「湘」是由「三湘」而來,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湘江
據宋代柳開《湘漓二水說》:「二水本一水也,……蓋者人以二水相離故名之曰相、曰離,後人又加水雲。」這就是說,湘水和灕水因同一發源的水,南北分流,就被命名相、離,後在相、離兩字旁加上水,就成為今天的湘、漓。湘江流域是湖南省影響最廣泛、人煙最稠密、開發最早的地區,因而湘成為湖南省的代稱,湖南省由此也簡稱「湘」。
然而,經過許多的歷史、地理專家的實地考察發現證實,湘、漓二水並非同源。湘水發源於廣西靈川縣東海洋鄉的岐嶺南,灕水古名桂江,發源於興安縣西北與資源縣接界的苗兒山。因而,「以二水相離故名之曰相、曰離」之說無真實考據,不可從。
湘是形聲字,從水從相。現在都知道湘是湖南省的簡稱,而湖南之所以簡稱湘,與湘江有關。湘自古都是首先指稱湘江,古代叫做湘水。水好解釋,因為古代除了長江專稱為江,黃河專稱為河以外,其餘的江河都稱為水。那麼湘江為什麼會被稱為湘呢。目前所知湘字最早出於周時:1、於以湘之,維錡及釜。——《詩·召南·採蘋》,2、沈玉躬兮湘汨。——《楚辭·涉江》,3、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楚辭·漁父》。中華文化發源於中原,在周時,湖南為蠻荒之地,並非中原文化興盛的地方。湘字最初是從相字發展而來,是較有考有據的。相即看管幫助之意,各種訓詁學和辭義學多作此解釋。商代武丁有子封於相,北魏於此建相州,即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周時戰亂,相人一部分南逃至河南、湖南等地,為了紀念故地,他們將自己居住地附近的河流稱為湘,也有一定道理。所以在河南上蔡、湖南都出現了湘水。這也許就是湘字的來歷。
經歷漫長的發展,形成湖湘文化,湖湘文化基本精神 「淳樸重義」,「勇敢尚武」,「經世致用」,「自強不息」 。「淳樸」,即敦厚雄渾、未加修飾、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脫之性。「重義」,即強烈的正義感和向群性。二者融貫,這就構成了獨特的湖湘文化。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於今長沙市設湘縣,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臨湘縣,因瀕臨湘水故名。晉懷帝永嘉元年(307年)八月,又設湘州於此。從此,成省相當於一級的道府,一直到今日,湘州所在地的長沙,仍是湖南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而且瀕臨的湘江,是全省第一條大河,流域面積佔列全省的1/3。所以,湖南歷來被簡稱為「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