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臘八節的來歷(臘八節的由來與朱元璋有關)
2023-10-13 00:27:37 1
歷史上的臘八節的來歷?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月20日電(記者 上官雲)「臘月風和意已春,時因散策過吾鄰」臘八節來臨,冬天裡,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足以溫暖人們的胃,它的做法看似簡單,卻也有著頗為悠久的歷史,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於歷史上的臘八節的來歷?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歷史上的臘八節的來歷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月20日電(記者 上官雲)「臘月風和意已春,時因散策過吾鄰。」臘八節來臨,冬天裡,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足以溫暖人們的胃,它的做法看似簡單,卻也有著頗為悠久的歷史。
關於臘八節的由來,有著各種不同的傳說,在漫長的歲月中,人們圍繞著日常生活,喝臘八粥、吃臘八豆腐……將這個節日過得有滋有味。
一碗粥的歷史
臘八粥堪稱臘八節的標誌性節俗食物。它又稱「七寶五味粥」、「大家飯」等。
資料圖:市民在北京雍和宮手捧臘八粥自拍。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一般來說,臘八粥裡常用的食材包括大米、小米、紅棗、蓮子、花生、桂圓等和各種豆類,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選用紅豆、綠豆、黃豆等等。
《廣韻·屋韻》記載:「粥,糜也。」有說法認為,古代農業生產技術不發達,糧食的產量沒那麼高,粥是人們向現實妥協的產物,製作相對簡單方便,可以養活更多人。
後來,粥的功能更是進入了「養生」層次,頗具人文色彩。大文豪蘇東坡是個美食家,他曾寫下一首《豆粥》,誇讚粥的美味。
喝「臘八粥」的習俗,文字記載是從宋代開始的。徐珂《清稗類鈔》提到:「臘八粥始於宋,十二月初八日,東京諸大寺以七寶五味和糯米而熬成粥,相沿至今,人家亦仿行之。」
南宋吳自牧《夢梁錄》載:「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武林舊事》中記載了臘八粥的一種做法:「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慄之類作粥」。
清代,臘八粥的做法更為複雜。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記載: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慄子、紅江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棒瓤、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
「臘八節」的由來
在臘八粥的各種名字中,有一個看上去比較特別,叫做「佛粥」。說起來,這個和臘八節的由來也有淵源。
資料圖:曬臺上,村民在用玉米、辣椒等食材拼出「臘八喝粥」卡通圖片,趣味十足。洪海君 攝
相傳,臘八節又是「佛成道節」。據傳,釋迦牟尼於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佛教傳入中國後,為祭祀釋迦牟尼成道之日,各寺院在這一天要念經,煮粥敬佛,即臘八粥。
有說法認為,臘八節與「臘祭」習俗有關。臘是歲終之月,從先秦起,人們習慣在臘日祭祀祖先和神靈,另外還有一項比較重要的活動,就是「逐疫」。
民俗專家王娟解釋,也有人把「臘」解釋為「接」的意思,意味著新舊交替,即「冬天過去,春天來臨」。臘日的種種習俗在上古時期就有了,臘八節出現得更晚。
另外一個傳說,則是提醒人們要勤儉節約。過去有一對年輕夫妻,好吃懶做。臘月初八時,家裡斷了糧,幸虧有鄰居接濟,兩人便用大家送的米麵、豆子等煮了一鍋粥果腹。
小兩口羞愧不已,就此改掉了惡習,勤儉持家,日子也過得一天比一天好。之後,人們也在臘月初八煮粥食用,這個風俗便慢慢地流行起來。
「關於臘八節的由來,還有幾種不同的說法。其中也有故事提到,臘八節的由來與朱元璋有關。」王娟解釋。
吃吃喝喝,不止有粥
除了節日的意蘊之外,王娟認為,臘八節更是一個時間節點,民間常有「過了臘八就是年」的說法,人們也往往開始忙著準備過年需要的東西。
資料圖:臘八粥中加入紅棗,營養豐富寓意吉祥。 方華彬 攝
「過去到了臘八的時候,人們也開始計算一年的收支,別人欠了你多少錢、你欠了別人多少錢,這個時候都要準備把欠債還清了。」她說。
喝粥之外,這個節日還有不少美食,不少名字都帶有「臘八」二字。比如人們要醃製臘八蒜,等蒜瓣整體變成翠綠色後,拿來吃餃子、拌涼菜都有滋有味。
此外,在不同的地方,人們還講究吃臘八面、臘八豆腐等食物。也有的地方講究吃「麥仁飯」。
其實,很多富有生命力的民俗,基本都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漫長的時光中,它們給普通的日子增添了一些特別的意味,也寄託著人們對未來最美好的期盼。
臘八節,你會如何度過?(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