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堂春全劇大結局(全部玉堂春劇本之起源及流派)
2023-10-13 02:16:11 2
何時希
何時希,上海青浦人,著名中醫,京劇名票,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對小生藝術素有研究,與梅蘭芳、蕭長華、姜妙香、趙桐珊交往甚厚。何時希編撰出版的醫學及相關書籍不下百種,所著戲曲類書籍有《梨園舊聞》、《京劇小生宗師姜妙香》、《小生傳記》、《小生舊聞錄》等行市。
全部《玉堂春》之見於歌臺,大約當在民國十四年(1925年)之後,此以前只有《關王廟》、《女起解》、《三堂會審》三折。《關王廟》一名《廟會》,先有梆子,後有皮黃,田桂鳳所演即皮黃本。此皆單折戲,情節雖略可接續,但迄未有人為之貫串也。
北京有文士賀薌垞者,始為徐碧雲編成全部,蓋從《起解、會審》二折蘇三唱詞中之情節,由倒敘法而改為順寫,使二折所唱之詞皆有前事可據,敷衍成王金龍奉命去京領俸,為蔑片(有專為妓院拉客,訛其囊金,而取利者,謂之「蔑片」)之勾引而嫖院,囊金使盡後淪落卑田(乞丐聚居之處所),由賣花金哥送信,蘇三廟會贈金,金龍赴考;蘇三被誆另嫁,沈燕林中毒,王知縣受賄,蘇三入獄;王金龍巡按山西,以至三堂會審等種種場子,其中有劇詞中之實事,亦有虛構,於是首尾俱全,號稱「全部」矣。但場子既多,不免散漫,當演至《起解、會審》最精採之兩折時,演員精力已成強弩之末,原來精採之唱腔,聽者已知其情節,聽之反覺熟套,反應遂不熱烈。且劇情既未見結束(此新編之「全部」本,無團圓事),縱然演者竭力從事,而《起解、會審》兩折,未能引人入勝,是非始料所及者。
《霸王別姬》徐碧雲飾虞姬
民國十四年夏,徐碧雲擬將全部《玉堂舂》上演,以王金龍一角屬之姜妙香,適姜赴天津應辮帥張勳之生日堂會,途中冒受暑氣,不能排演,碧雲遂改以新戲《白鳳冢》(正德帝與李鳳姐故事,從《梅龍鎮》而衍成者)。正在延擱之際,尚小雲之《玉堂春》捷足先登,於民國十四年十一月十五日白天,上演於三慶園矣。
尚小雲本乃清逸居士所編,其本僅從《三堂會審》始,帶「監會」,「團圓」,而摒除《女起解》。蓋彼《會審》以前之種種情節,蘇三於三司堂下,跪地受審中從容敘出,觀者耳熟能詳;《會審》臺上又—堂紅色,壯麗絢爛(《會審》相傳老路演出,初無服藍者,程長庚飾劉秉義,亦服紅袍,故稱「滿堂紅」),勝於《起解》旦、醜行路之寒素。若演《起解》於明場,雖與《會審》板式不同(一為慢板、流水,一為流水、原板而夾以小丑之說白)而詞意無二,故寧舍《起解》而取《會審》,小雲誠智者也。而《會審》以後,蘇三如何結局,破鏡重圓抑復墮煙花?王金龍信誓旦旦,不以官體而負心否?皆觀眾所欲知,亦編劇者所當審,其殆清逸居士寧舍前部而添編後部之故歟?從法堂哀訴始,以監獄耍笑繼(王金龍探監,劉秉義查監,故意認巡按作門子,令其掌燈,金龍棄燈而逃,秉義摸黑而下,令人捧腹),而以團圓歡喜結局,著一崇公道,結義父為老封君,為《起解》畫龍點睛,使演者、觀者所費精力不多,而聚精會神,無拖沓冗雜之感,清逸居士此編誠為得體。
尚小雲便裝照
當尚小雲《玉堂舂》新本上演之日,臺下有異客三人靜心聆劇,若有所為而來者,乃荀慧生、沙大風、陳墨香是也。於是墨香集思廣益,斟酌皮黃、梆子和尚小雲、徐碧雲本,而自出機杼,以成荀派之全部《玉堂春》劇本。先是慧生出演上海時,曾由滬地劇人雜湊一全部《玉堂春》劇本付彼演出,既無善處,亦未能動人,可勿具論。墨香編本之所以見佳處,在於能適合慧生性格,而逞其所長,如「嫖院」之若即若離,作小兒女態,本慧生之能事;如「廟會」之旖旎風光,是慧生梆子之本色;若「病房」之滿腔幽怨,如泣如訴,哀感頑豔,賺人清淚,身分之貼切,無出其右者矣。據大風兄告:當時慧生精力彌滿,其全部中《起解·會審》二折,即使不加刪節,亦能遊刃有餘。但《起解》與《會審》詞意既有疊床架屋之處,與其重複,毋寧割愛,故墨香於《起解》中毅然刪去「辭獄」之反調及「行路」之西皮原板而草草終場,為照顧全劇情計,非圖節力也,是誠墨香之大膽嘗試,然亦令慧生蒙偷減舊戲之譏(當時劇壇思想保守、墨守成規者多)。
《玉堂春》荀慧生飾蘇三
陳墨香編本有一特點為他本所無者,即蘇三於《會審》臺詞中,有「監中有人不服,與我寫下伸冤大狀」之語,從而寫實其事,添出一高方巾、青褶子打扮之同監男犯,因蘇三之泣訴,為之仗義撰狀,所以點明蘇三狀紙之來源,至崇公道藏入行枷,當堂劈肘開枷,一篇之中蓋三致意焉。然高方巾乃胥吏或文士之服色,既己入獄為罪犯,即當褫去頭巾,此服式之疏漏處。
《玉堂春》荀慧生飾蘇三
又梅蘭芳《起解》,對崇公道白口有「監中有一人不服」語(有與蕭長華密紋唱片為證),夫「一」之相對為多數,監中僅有一人不服,則多數人皆服其應判死刑矣,「一」字之微,畫蛇添足,意義全非,不知何故添此。此字十分刺耳,此以前我未聞蘭芳念此,此以後則又刪之,而著此「一」字於唱片中,實為憾事。慧生全部《玉堂春》首次演出,在北京新明戲院,明則民國十五年(1926年)四月二十六日也。
《女起解》梅蘭芳飾蘇三
徐碧雲之全部《玉堂春》,始編在民國十四年(1925年)夏,而反讓尚小雲、荀慧生著其先鞭,於是重起爐灶,另闢新蹊,析為8本,分三天演出:頭二本於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後於尚小雲一年,後於荀慧生七個月)在中和戲院演出;翌日演三四本;五至八本則遠至於十八年一月三十一日,始演於開明戲院。至十九年九月四日,又於開明戲院上演《三世姻緣》(五至八本已為《再世姻緣》),則離奇怪誕,層出不窮,靡知所向,此猶作文者錯解題旨,扭住不放,死做文章,世間事可入傳奇者多矣,何不能忘情於王金龍、蘇三乃爾耶。而碧雲嗜痂之癖經久而未已,越20年(1949年春)又以《三世玉堂春》出演於上海天蟾舞臺,未見空巷之狀,徒生荒誕之譏,此述全部《玉堂春》之淵源也。
徐碧雲與其徒弟畢谷雲合影照
全部《玉堂春》之流派,就餘聞於姜妙香、沙大風、趙桐珊諸君者言之:徐碧云為創始,其8本三世者可置勿論,以秘不流傳,聞惟其徒票友下海之畢谷雲能之。王瑤卿未嘗演此(姜妙香青衣時代,演《會審》甚紅,瑤卿謔稱為「姜八刻」,謂其多耍長腔也。妙香告我:多亦不過四刻,否則,何能一夜演三四場堂會,「八刻」者誇大也),其所授於諸弟子者,則汰徐碧雲本之冗雜而存其精華,又加以渲染而改編者。其徒程玉菁憑其輔導之心得,乃從而刪節之,則簡明而精練,演者不感於疲,聽者不嫌其煩,是為今日臺上常見之本,故王瑤卿派之全部《玉堂春》乃有新本(程玉菁本),舊本(王瑤卿本)之別雲。尚小雲本初刪《起解》,後仍復之,合《會審、監會、團圓》為四折,且皆屬青衣工,不涉花旦,是純而且精者。曾見其演全部,其前面《嫖院、廟會》諸折,則由芙蓉草或小翠花等演之,餘皆及見,小雲則仍自《起解》始出場也。若荀慧生本則率意不與人同,自成一派,足以千古。外此或有它本者,愧吾未知,不贅。
(《梨園舊聞》)
光風霽月的梨園
久已被人遺忘的
故紙堆中那個
致力於尋找和分享
懷舊
梨園雜志
liyuanzazhi
新浪微博:@梨園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