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清明節特別篇(清明節多項民俗活動與山東有緣)
2023-10-13 14:16:54
山東清明節特別篇?清明時節,桃紅柳綠,萬物復甦,人們踏青賞春、放風箏、戴柳插柳、蕩鞦韆,其樂融融這些民俗遊藝活動有的是源於山東,有的是山東先賢所發明,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於山東清明節特別篇?我們一起去了解並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山東清明節特別篇
清明時節,桃紅柳綠,萬物復甦,人們踏青賞春、放風箏、戴柳插柳、蕩鞦韆,其樂融融。這些民俗遊藝活動有的是源於山東,有的是山東先賢所發明。
墨子、魯班是風箏的始祖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詩人高鼎的《村居》描寫了一群兒童在明媚的春天裡放風箏的快樂情景。
風箏,古時稱「鳶」,當時為木材所造,發明者為墨子。墨子為滕國(今山東滕州)人,古代思想家、科學家。《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蜚一日而敗。」墨子的學生、魯國工匠魯班在墨子設計的基礎上,又進行創新和發展。《墨子·魯問》記載,魯班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曲,做成了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鵲」,在空中飛翔達三天之久。這些都是風箏的最早「版本」,可以說是風箏的源頭。
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唐朝,隨著造紙業的發達,民間用紙來裱糊風箏已經很普遍,清明節放風箏也很盛行。當時有人在風箏上裝有弦和笛,放飛時風吹會發出響聲,還有人在風箏上安裝燈籠或小彩燈,夜晚風箏升空時,就像是閃爍的星星,被稱之為「神燈」。
宋代,放風箏成為廣泛的戶外活動。《武林舊事》寫道:「橋上少年郎,競縱紙鳶,以相勾引,相牽翦截,以線絕者為負。」到了明清時期,風箏在大小、樣式、扎制技術、裝飾和放飛技藝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進步。當時的文人親手扎繪風箏,除自己放飛外,還贈送親友,並認為這是一種極為風雅的活動。
在古人看來,放風箏不僅僅是一種遊藝活動,還可以放走自己的晦氣。所以很多人在放風箏的時候,會將自己的病症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飛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走,也就代表著所有的疾病、晦氣遠離自己而去了。這種習俗,在民間又叫「放斷鷂」。
山東濰坊的風箏具有悠久的歷史,製作工藝精巧,具有獨特的民間地方特色。位於濰坊城東三十裡的楊家埠,是中國三大年畫產地之一,在那裡,「家家能染墨,戶戶會點青」。濰坊風箏便吸收了楊家埠木版年畫和繪畫的技藝,扎、糊、繪、放俱佳,由普通玩具躋身於工藝美術之列。濰坊被譽為「風箏之都」,濰坊風箏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齊桓公將鞦韆傳入中原
「滿街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簾花樹動,女郎撩亂送鞦韆。」唐代詩人韋莊的《麟州寒食》描寫了清明蕩鞦韆的習俗。
鞦韆最早稱之為「千秋」,傳說為春秋時代生活在燕山一帶的山戎遊牧民族所創,開始僅是一根繩子,雙手抓繩而蕩。公元前664年,齊桓公興兵救燕討伐山戎,將「千秋」帶回都城臨淄(今山東淄博),並完善成一種遊戲,後傳入中原,成為清明節的民間遊戲。漢武帝時因為它與「千秋萬壽」祝壽詞衝突,為了避諱,將「千秋」兩字倒換為「鞦韆」。
鞦韆之戲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荊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於高木,士女衣彩服坐於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鞦韆。」唐宋時期,蕩鞦韆已經是很普遍的遊戲,並且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宋代濟南女詞人李清照《點絳唇》詞曾描寫道:「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縴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元明清三代,由於清明蕩鞦韆隨處可見,竟然把清明節稱為「鞦韆節」,可見蕩鞦韆風俗之盛。明人劉若愚《酌中志·飲食好尚紀略》記載:「三月初四日,宮眷內臣換穿羅衣。清明則鞦韆節也。帶楊枝於髩,坤寧宮後,及各宮皆安鞦韆一架。」
清明這天打鞦韆的主要是女性,尤其是閨中女子,因此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的說法。後來,蕩鞦韆逐漸成為男女皆宜的遊戲。蕩鞦韆讓人心曠神怡,是一種有益的民間活動。民俗相傳,蕩鞦韆可以驅除百病,把病毒蕩走飛走,而且蕩得越高,象徵生活過得越美好。
在山東膠東一帶還有兩種特殊的鞦韆:一是旋轉式鞦韆,先在地上栽一木樁,樁上放一轉盤,繞轉盤系麻繩四對,擱置木板,戲者坐於木板上,用腳蹬地產生動力使之旋轉起來,停飛自動。二是紡車式鞦韆,此種鞦韆因形似紡車而得名,兩端各坐一人,旁邊有人助動,旋轉如風車一般。
桓公放春,三月觀於野
《管子·小問》曰:「桓公放春,三月觀於野。」春秋時政治家管仲的這篇散文記述了齊桓公三月踏青,在田野裡遊賞的情景。可見春日踏青齊桓公即為之。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唐朝時清明踏青已成為一種時尚。杜甫有「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的詩句;孟浩然有「歲歲春草生,踏青二三月」的吟誦。宋代清明踏青之俗更盛。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描寫道:「寒食第三日,即清明節矣……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圃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
魯南有「清明踏了青,不患腳疼病」的俗語。清明節,是婦女最快樂的日子,她們身著盛裝,相約踏青野外,其樂融融。民間有歌謠曰:「一踏青,二踏紅,三踏小腳不害疼」;「爹也好,娘也好,就是不許到外跑,清明起得早,滿眼青色看個飽。」
賈思勰最早記載「柳枝著戶」
北魏青州益都(今屬山東青州)人賈思勰,做過高陽郡(今屬山東臨淄)太守等官職,他曾到過山東、河北、河南等地考察和研究當地的農業生產技術,回鄉後系統地總結了秦漢以來我國黃河流域的農業科學技術知識,著有綜合性農書《齊民要術》,其中記載:「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可見在魏晉時代即有插柳習俗。
在臨沂、棗莊等地,民間有諺語說:「清明不插柳,死了變個狗;清明不插松,死了變只鷹。」清明插柳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清明時節,人們為防止鬼的侵害,在大門上插上柳條,在頭上戴柳。
古代素有「榆樹救荒,柳樹祛病」之說,人們認為柳條有避邪的作用,能退卻鬼魂,故稱柳為「鬼怖木」。在安丘等地,男孩在清明節這天的黎明時分就到野外折回柳枝和松枝,家中大人拿著樹枝在屋裡一邊抽打,一邊警告蠍子說:「今天是清明節,只許把牆爬,不許把人蜇。」之後,把樹枝插到大門框上,這樣可以祛毒驅邪,趕走瘟疫。在魯南地區,女孩子在辮子上編上柳條,男孩則用柳條編成草帽戴在頭上,或做成項圈套在狗脖子上,這都是為了避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