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文言文簡介(一篇文言文讀懂太多文言知識)
2023-10-13 08:47:05 1
前言:這篇文言文是2021年5月31日金太陽聯考的題目,節選自《晉書-王羲之傳》,原文很長,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看看原文。算了,你不會願意看,你也看不懂。言歸正傳,開始上課,起立!
1、時驃騎將軍王述少有名譽,與羲之齊名,而羲之甚輕之,由是情好不協。
什麼是驃騎[piào qí] 將軍?先從驃說起,驃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勇猛,一個是馬快跑的樣子。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漢武帝設置了這個官職,霍去病是這個官職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本來這個官職為二品或從一品,一般低於大將軍,但是元狩四年漢武帝定下法令,讓驃騎將軍的俸祿同大將軍相等,金印紫綬,位同三公。
三公又是什麼鬼?這是中國古代地位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每個朝代三公的名稱都不一樣,我就不再一一列舉,漢代的三公指的是丞相、大司馬、御史大夫。由此可見,漢武帝對霍去病的格外重視。
王述,東晉人,字懷祖,年少喪父,襲爵藍田侯。
少有名譽:名譽,這個詞我們現在經常提到,明星經常跟人打官司說侵害了他的名譽權,其實這個詞語在文言文中要分開來解釋,名譽就是名望和聲譽的意思。少有名譽就是說王述從小就很有名氣,我百度了一下,好像不是這個樣子。王述幼年喪父,除了比較孝順母親之外其他到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一直到他30歲,還有人說他痴呆。屬於那種大器晚成的哥們。
所以,王羲之看不起他,為啥?王羲之的爸爸是丹陽尹王曠,嶽父是太尉郗鑑,從小毛筆字就寫得不得了,經常被老師當堂表揚,後來被譽為「書聖」。
那個時候,王羲之還沒有寫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可是他依然看不起王述,估計是因為門第的問題。
由是情好不協:情好,是個雙音節詞,是感情、交情的意思。《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不協,就是倆人不和諧,關係不對付。
人啊,無論什麼時候都不可以看不起別人,特別不要看不起年輕人,有句話說得好,莫欺少年窮。一個年輕人,現在可能一無是處,沒準哪天就突然發跡了,那個時候就可能是他報復你的時候了。所以呢,同學們,我們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同學,千萬不可以因為你學習好就看不起別人。
2、述先為會稽,以母喪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詣。
王述起初在會稽做官,因為母親去世要服喪所以就住在郡裡,王羲之這個時候代替了他的職位,作為地方長官王羲之應該去吊咽、致祭(一般應三次)。但只去弔唁了一次,就再也沒有去拜訪過。
3、述每聞角聲,謂羲之當侯己,輒灑掃而待之。
但是王述可是眼巴巴地等著王羲之呢,角聲即畫角之聲,古代軍中常用來警報昏曉、振奮士氣。這句話中的角聲應該和軍隊無關,是那個時候貴客光臨的時候由下人吹響報告主人的聲音。王述一聽到角聲,就認為是王羲之來拜訪自己的了。就趕緊灑掃庭院等待王羲之的到來。同學們要注意語境哦,侯這裡不是等待而是拜訪的意思。
可是,一次次的希望全都變成了失望。
4、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顧,述深以為恨。
這樣過了幾年,而王羲之最終也沒去,王述對此非常遺憾。這句話中「顧」字是拜訪的意思,和大耳朵劉備三顧茅廬中的顧是一個意思。
5、及述為揚州刺史,將就徵,周行郡界,而不過羲之,臨發,一別而去。
等到王述任揚州刺史時,將要赴任,在郡中遍行,就是不去拜訪王羲之,臨要出發了,告辭一下就走了。「周行」就是巡視檢查,「過」是拜訪,《過故人莊》中的過就是拜訪老朋友的村莊。
6、先是,羲之常謂賓友曰:「懷祖正當作尚書耳,投老可得僕射。更求會稽,便自邈然。」
在此之前,王羲之常常對賓客朋友說:「懷祖正合適做個尚書而已,到老了可以得個僕射,再謀求會稽令,就是很遙遠的事情了。」
這句話中注意兩個詞語,投老是到老的意思,邈然,是遙遠的樣子。
7、及述蒙顯授,羲之恥為之下,遣使詣朝廷,求分會稽為越州。
蒙:受到。顯授:被顯耀地授予職權。恥:以···為恥。詣:前往。
等到王述得到顯要的職務,王羲之恥於在他之下,派信使到朝廷,請求朝廷把會稽從揚州分出去,另立為越州。
王羲之這樣就有點過分了,有人說喜歡一個人,愛上一座城。現在他是厭惡一個人,就要把自己住的這塊地給劃分出去。
8、行人失辭,大為時賢所笑。
使者言辭不當,大大地被當時賢者的譏笑。
行人是個古今異義詞,這裡是使者的意思。王羲之派去的這個使者大概不會說話,鬧了笑話。
8、既而內懷愧嘆,謂其諸子曰:「吾不減懷祖,而位遇懸邈,當由汝等不及坦之故邪!」
事後他心中慚愧感嘆,對諸子說:「我不比懷祖差,可是地位待遇相差懸殊,那麼這是因為你們不如王坦之的緣故!」
這樣的爸爸也是醉了,自己比不上別人,卻把過錯都推到兒子們身上。兒子們真是躺著也中槍啊。
9、述後檢察會稽郡,辯其刑政,主者疲於簡對。
後來王述來會稽郡檢察,所有的刑罰政令都要考核,主事官員疲於回答上司的詢問。
這裡我有個疑問,主事的官員為什麼會是這個態度,竟然讓王羲之對此感到十分恥辱。
10、羲之深恥之,遂稱病去郡,於父母墓前自誓曰:「
王羲之深感羞恥,就稱病辭去了郡職,在父母墓前立下誓言道:
11、永和十一年三月癸卯朔,九日辛亥,小子羲之敢告二尊之靈。羲之不天,夙遭閔兇,不蒙過庭之訓。
永和十一年三月初一是癸卯日,今天是初九辛亥日,小子羲之冒昧地稟告二老的神靈。羲之沒得到上天佑助,早年就遭到不幸,沒有蒙受到父親的教誨。
朔,是農曆的每月初一,望,是農曆的每月十五,既望是十六。
不天:不為天所護佑。
夙遭閔兇,學過《陳情表》的你肯定知道,李密上來就說:臣以險釁,夙遭閔兇。
過庭之訓:指父親的教誨。出自《論語·季氏》:「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
12、母兄鞠育,得漸庶幾,遂因人乏,蒙國寵榮。
在母親和兄長的養育下,得以漸漸長大成人,因為朝中缺人,受到朝廷的寵愛。
鞠育:撫育,養育。
庶幾,這個詞語大體說來有三個意思:或許,差不多,賢人。這句話中它作謂語,是名詞活用為動詞,成為有才能的人。
12、進無忠孝之節,退違推賢之義,每仰詠老氏、周任之誡,常恐死亡無日,憂及宗祀,豈在微身而已!
做官沒有盡到忠孝的名節,退隱又沒有盡到推舉賢能的職責,每每仰讀老氏、周任的訓誡,總是擔心很快就會死去,給祖宗帶來憂慮,哪裡僅僅是我微賤的身軀呢!
老氏是指老子,看到天下大亂,騎著青牛就出關了。周任,周時大夫,其人正直無私,疾惡務去。後世為官從政者多佩服他的話,比如「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和「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後代為官的人都把他作為楷模。
13、是用寤寐永嘆,若墜深谷。止足之分,定之於今。
因此日夜長嘆,如墜深谷,知足而止的名分,就在今天決定了。
是用,漢語詞語,意思為因此,用有因為的意思,這個義項不大常見。
止足之分,漢語成語,意思是知道適可而止,知道滿足的本分。
14、謹以今月吉辰肆筵設席,
歸誠,告誓先靈。
恭謹地在本月吉日擺筵設席,叩頭表示誠心,向祖先的神靈稟告發誓。
肆筵:設宴。稽顙,讀音qǐ sǎng,古代一種跪拜禮,屈膝下拜,以額觸地,表示極度的虔誠。
15、自今之後,敢渝此心,貪冒苟進,是有無尊之心而不子也。
從今以後,如果膽敢改變這種想法,貪圖名利苟且謀取官位,就是有目無尊長之心而不配做父母之子。
16、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載,名教所不得容。信誓之誠,有如皦日!」
作為兒子卻不盡為子之道,為天地所不能包容,禮教所不容,誠信的誓言,白日可以作證。
皦日,讀音是jiǎo rì ,是指明亮的太陽,多用於誓辭。
嫉妒讓王羲之心灰意冷,憤然辭職。大名鼎鼎的書聖,竟然如此心胸狹窄,我也是醉了。
17、羲之既去官,與東土人士盡山水之遊,弋釣為娛。
王羲之辭官後,與東方人士盡情遊玩山水,釣魚射獵取樂。
18、又與道士許邁共修服食,採藥石不遠千裡,遍遊東中諸郡,窮諸名山,泛滄海,嘆曰:「我卒當以樂死。」
又和道士許邁一起研究服食丹藥,不遠千裡採集藥石,遍遊東方諸郡,登遍了名山,泛舟滄海,感嘆說:「我最終將因為快樂而死.」
書聖遠離官場,開始放飛自我了。
19、謝安嘗謂羲之曰:「中年以來,傷於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日惡。」
謝安曾經對王羲之說:「自從中年以來,常因喜怒哀樂而損害身體,與親友告別,總有幾天心情抑鬱.」
20、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頃正賴絲竹陶寫,恆恐兒輩覺,損其歡樂之趣。」
王羲之說:「人到晚年,自然會這樣.近來正靠音樂排遣憂悶,總擔心被兒女輩發覺,影響歡樂的情緒.」
桑榆,日落時光照桑榆樹端,因以指日暮,也比喻晚年;垂老之年。
絲竹:弦樂器與竹管樂器之總稱。亦泛指音樂。
陶寫:怡悅情性,消愁解悶。
21、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復徵之。
朝廷因為他的誓言發得很毒,也就不再徵召他。
千古書聖王羲之,竟然因為嫉妒王述看破紅塵,遠離官場,寄情山水,實在令人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