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的特色的民俗(廣西原來還有這些獨特民俗)
2023-10-13 11:33:45 7
我國南方邊陲有一個省份,在漫長的畫像文明歷史長河裡,並沒有很高的存在感,而人們對它的印象,也僅僅是一些屈指可數,呈碎片化的符號象徵。比如銅鼓、繡球、唱山歌的劉三姐、甲天下的秀麗山水……當然,還有全網最紅的螺螄粉,以及那個讓電動車顫抖的男人……沒錯,這個省份就是——
廣西70周年大閱兵中的廣西彩車
70年了,代表廣西的還是這老幾樣
其實沒幾個廣西人見過真正的銅鼓
廣西的街上也不是到處有繡球賣
三姐的freestyle不得不讓人respect
螺螄粉已經成為如今廣西當之無愧的形象擔當
除了上述這些文化元素,由於在長期以來地理位置遠離中央政權中心,以及經濟文化上的相對弱勢,造成廣西還有一些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傳播力有限,並不為外地人所了解。
三月三農曆三月初三的壯族「三月三」是廣西的重要節日,現已被列為法定假日。壯族「三月三」又稱「歌圩節」,也有稱是為紀念劉三姐而來,因此也叫「歌仙會」或「歌仙節」。顧名思義,這個節日的主要習俗與唱歌有關,每年到了這個節日,壯族人民尤其是青年男女會進行對歌、碰蛋、搶花炮、拋繡球等活動。當然,伴隨時代發展而帶來的外來文化衝擊,除了官方組織的表演活動,這樣自發的民俗場景在民間已日漸罕見,壯族「三月三」在廣西人逐漸變成了出遊的又一個小長假。
不放我回去,我們村今年對歌可能會輸
值得一提的是,「三月三」在廣西許多地方還是掃墓祭祖的節日。人們從三月初三開始(清明節在前就從清明開始)掃墓,斷斷續續直到穀雨前一天才結束 。祭掃時,務須將墳頭和周圍的小樹雜草芟除乾淨,培上泥土,在墳頂插上白色紙幡作為標識,否則會被人視為絕嗣或棄墳。同時,還必須備上五色糯米、酒、三牲、炮竹和香燭、紙錢等祭品。
五色糯米飯寓意應與傳統五行之說有關
七月十四與國內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廣西的中元節(又稱「鬼節」)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十四,其隆重程度僅次於春節。這一天的主要習俗是祭祖,有記載稱,(廣西上林) 「七月中元節自十三日始,人家設位於廳,事陳香燈酒果如事生禮。至十五日,焚冥器,謂之薦祖」。如果本年家中有人過世,要備辦「金銀財寶」(紙紮的衣服、房子、錢袋、衣櫃、轎、馬、金山銀山等),請師公念經「燒送上天」。
最具特點的習俗是吃鴨子,傳說去到陰間要渡河,河上僅有一座奈何橋,橋上擁擠,而鴨子則可以帶著給祖宗的祭品遊到對岸,所以在中元節當天的祭祀品以鴨子為主。而在祭祀儀式完畢後,剩下的鴨子,人們就「散福」了,所以留傳下來中元節吃鴨子習俗。另外每年農曆七月中旬的鴨子,正是它們長大成熟的時期,肉肥而美,這個時候的鴨子用來吃和祭祀都是上選。
在廣西,沒有一隻鴨子能活著過七月十四
舞炮龍春節期間,廣西賓陽、上林等地喜歡走村串戶舞炮龍賀新年。之所以稱炮龍,是因為舞龍時,家家戶戶都會燃放鞭炮「炸龍」。炮龍短有7節,長有9節不等,龍頭龍尾用竹篾扎制,用沙紙裝裱,龍身用色布裝配。表演時舞龍者以一人舞龍珠於前,九人舞龍於後,赤膊上陣,任由鞭炮在身邊爆炸,同時有鑼鼓八音伴奏,以及各類動物形象伴舞。
舞龍時,有不少人抱子抱孫去鑽"龍肚",以求吉祥;龍進屋拜年,沒有男孩的人家愛用錢買龍嘴中的「龍珠」, 據說這樣龍會賜福,來年能生個胖男娃。許多人家還喜歡用龍身上的布外殼給孩子縫衫褲, 認為這樣可以保孩子安康。
此項活動以起源地廣西賓陽縣最為有名,並發展形成了號稱「東方狂歡節」的正月十一炮龍節,該項民俗節日被列入國家級非遺。賓陽周邊的上林、馬山等地也有春節舞炮龍的風俗,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上林時曾記載,正月十五,「晚酌南樓,觀龍燈甚盛」。
二次葬又稱「撿骨」「撿金」,是一種流行於廣西的傳統葬俗,特指對死者屍骸作二重處置:人死,先採用埋土、風化、架樹、水浸、置洞等方式處理肉身。待皮肉腐爛,再發冢開棺,揀取骨殖洗淨晾乾,放入特製的陶甕等容器內,擇日選地置放或深埋,即重新安葬。
第一次葬是將遺體安放在木製的棺材裡,「躺」著埋在土裡,堆成長形墳,叫「長墓」,也叫「新墓」;也表示人的靈魂還是「新鬼」,沒有投胎轉世,所以在家堂上另給他設靈位,祭祖時是沒有份的。第二次葬是第一次葬三到五年之後,也就是腐屍「化淨」之後,找個好日子將「淨骨」撿出,安放在陶罐(壯話叫做「金罐」,也叫「金鐘」)中,選取「墳山寶地」重葬,堆成圓形墳,叫「圓墓」,也叫「祖墓」。
分金定穴看風水是一項技術活
撿骨一般在晚上,既是到了之後,先燒香放炮祭拜,然後掘土、開棺,開棺後逐一將遺骨取出,揩淨,如果遺骨潮溼,還要用炭火烘乾。最後按從腳到頭的順序安放到「金壇」中,取「坐」著的姿勢,表示他自然從容地坐著,面對人間和他的子孫,祭拜時就像與後人親密無間地「見面」一樣,蓋好罐蓋。下葬又另選時辰,在墓地事先挖好一個容得「金壇」的圓筒形井穴,到時辰並分金後將「金壇」放進去,「井穴」上嚴蓋一塊圓形石板,再堆土成墓,最後舉行隆重的祭拜儀式。
師公教又稱梅山教、三元教、武教,是一種在秦漢時期越巫的基礎上,吸收了道教的若干成分和佛教、儒家的一些成分,加以融合而成的壯族原生性民間宗教,其產生於古百越之地,是人類為了滿足生存、發展以及特定的心理需求而創造和傳承的一種文化現象。
師公主導的祭祀社壇儀式
師公教可以說是一種壯化道教,其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不同程度地吸收和整合了道教、佛教等外來宗教的文化因素以及儒家思想的孝道觀念等來改造和充實自己,從而使它逐漸從自發宗教形態向人為宗教形態的方向發展。
師公教與壯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傳統中的婚喪喜事皆有師公的參與,如上述的幾種文化習俗都看窺見師公教的身影,如七月十四前為新逝親人焚化冥物時,要請師公來念經;舞炮龍前要請師公來為炮龍點睛開光。值得注意的是,廣西民間所稱的師公其實是一種籠統的說法,根據信奉的最高神的差異、與佛道教的遠近等,壯族的民間信仰還可細分為師公、道公和僧公,但在一般的老百姓眼裡,他們都差不多。
師公為炮龍開光
一方水土一方人,八桂大地在悠久的歷史進程中,孕育出了與眾不同的地域文化。除了以上列舉的這些,廣西還有哪些特別的民俗文化,歡迎你來補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