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縣哪些民俗有名(周至民俗篇民間音樂)
2023-10-13 12:01:52 1
①《集賢古樂》
是集賢鎮集賢村獨有的歷史文化遺產,演奏形式和樂譜與唐宮廷音樂一脈相承,配器結構龐大而複雜、樂曲體系完整,博大精深,有很高的音樂考古價值,是古代音樂的活化石,曾多次參加國內外文藝演出,受到國內外專家好評,表演人數60餘人。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集賢鎮被譽為省級「古樂之鄉」。
②《厚畛子山歌》
是山區人民在勞動生產中口頭創作的歌曲,經一代代口耳相傳,並在流傳過程中不斷地藝術加工,是山區勞動人民的音樂藝術結晶。厚畛子山歌的曲調地方色彩最為鮮明,更接近自然語言形態。山歌是民歌中反映現實最快、最能體現山區勞動人民思想感情和精神世界的一種音樂體裁,表演人數15人。2008年被列入市級第二批非物質遺產保護項目。
③《首陽山歌、情歌、孝歌》
《首陽山歌》流傳於周至縣九峰鎮,山歌產生在野外的勞動和日常生活之中。古代人在搬運重物時,為了達到統一思想,同心協力,勁往一處使的目的,由一人吶喊,大家出力,在這種情況下就產生了勞動號子。人們在喜悅時,用悠揚的曲調傳遞傷心和痛苦快樂和幸福的情緒;青年男女為了追逐愛情,產生了抒情愛情歌曲。以及抒發子女對老人的感恩戴德孝敬之情的孝歌。
首陽山歌,內容廣泛。豐富多彩,形式有:上山有歌下山有歌、有趕坡歌、退坡歌、有孝歌、有嫁歌、男女老少人人是歌手,有獨唱、有聯唱、有對唱。曲目有:《逗情歌》、《歡情歌》、《戀情歌》、《望情歌》、《痴情歌》 、《斷情歌》。
④《渭旗鑼鼓》
源於二曲鎮渭旗村,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俗稱「威風鑼鼓」、古稱「擊鼓刺秦」,它集民間鼓樂、舞蹈、武術表演為一體,陣容強大,氣勢恢宏、表演技術精湛,曾獲陝西省民間藝術鑼鼓大賽一等獎,多次參加省內外演出,受到觀眾一致好評,表演人數多達200人。
表演一般分三個章節。第一節為開場鑼鼓,又為戰前鑼鼓;第二節為對弈鑼鼓;第三節為喜慶鑼鼓,又為凱旋鑼鼓。2006年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⑤《殿鎮八卦鑼鼓》
原名「殿鎮老鼓」,古而原始。是周至縣集賢鎮殿鎮村唯一獨具特色的打擊樂節目之一。其場面盛大之極,遠近聞名。表演內容包括:百人遊行表演、百人殿鎮八卦鑼鼓表演、八卦陣鼓表演。參演人員160餘人,強大的規模,驚人的場面,威風震撼。2011年《殿鎮八卦鑼鼓》被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表演人數已達到300餘人,保證百人規模的表演實力。使其強勁、粗獷、威風、震撼的風格更具觀賞性。
⑥《義學巷鑼鼓》
二十世紀中期,民間就有「正月十五到縣城看草巷子社火」的說法。它是一道別具一格的民族打擊樂交響曲,隊列多變錯落有序,融服飾,舞姿和情感於一體,集驃悍、細膩於一身,表現了周秦漢唐的古風遺韻。樂曲以鼓為主,分為三個部分:1、龍騰虎躍;2、百花鬧春;3、丹鳳朝陽。
服飾道具是根據節目內容的不同而變換的,表演時著戲裝,但較戲劇服飾簡化,節目內容的變換帽子(頭飾),把扙(道具)一丈多長一分為二的細竹篾子隨節奏而變換。
音樂伴奏:鑼鼓、鐃、鈸為主。
⑦《嗩吶》
在周至地區分布廣泛,主要有青化、終南、廣濟、九峰等鎮。應用於民間的婚、嫁、喪、葬、禮、樂、典、祭及秧歌會等儀式伴奏。據史料記載,金元時從外域傳入我國。歷史悠久,流傳廣泛,技巧豐富。
技法有嗩吶單吹,雙吹;2人組合的單吹、單打;3人組合的雙吹、雙打。5人以上,多至10人組合的混合班子,有絲弦、打擊樂伴奏的戲曲坐唱。主要曲目有《雁落沙灘》、《百鳥朝鳳》、《普天樂》、《祭靈》、《壽宴開》、《柳生芽》等。
⑧《青化呼滹嗩吶》
嗩吶是我國歷史悠久,流行廣泛,技巧豐富,表現力較強的民間管樂器。它發音開朗豪放,嘹亮,剛中有柔,柔中有剛,深受廣大人民喜愛和歡迎的民族樂器之一,廣泛應用於民間的婚,喪,嫁,娶,禮,樂,典,祭及秧歌會等儀式伴奏。據歷史資料考查金元時期傳入我國。
嗩吶單吹,雙吹,兩人組合的單吹單打,三人組合的雙吹雙打,五人以上多於十人組合的混合班子,包括有絲弦,打擊樂伴奏的戲曲坐唱。
演奏曲目:《柳生芽》《雁落沙灘》《下開門》《刮地風》《馬道人》《斬秦英》《三對面》《二進宮》。
⑨《竹峪溝嗩吶》
竹峪溝北段位於周至縣青化鄉,自清代相傳,祖輩以演藝嗩吶為生,一代一代用《宮車譜》傳下來的,現已有13代傳人。目前,紅白喜事吹奏,開業典禮吹奏,竹峪溝嗩吶共有13人左右。
嗩吶演奏的曲目具有通俗性,它的通俗首先表現於它的曲目標題性。樂曲中所反映的思想內容,通過標題給人們以解說聯想,使人們易於了解和欣賞。如「百鳥朝鳳」、「雁落沙灘」、「普天樂」、「祭靈」、「壽宴開」等。周至嗩吶的曲目具有趣味性。它有趣味,才能入正曲。它的作用不僅是演奏藝人為了統一音高與速度,而且還給人們以樂曲性質的提示。穿靴是樂曲結束後,接連再奏一段速度較快的樂曲(多為一拍子)。它雖不完全與所奏樂曲發展要求一致,但能造成高潮,適應群眾欣賞情趣的需要。
嗩吶演奏曲目在原有的實用性上有了創新和發展。它的實用性表現在婚娶喪葬和解放後的喜慶豐收,歡送參軍和音樂會上的演出方面。為了適應特定場合的特殊需要,就要選擇相應的演奏曲目。但就原有的傳統曲目是有限的。所以,藝人們又吸收民歌,或創作歌曲為基調,進行了改編嘗試,以擴大演奏曲目範圍,這樣,由於群眾的喜愛和要適應於特殊的需要,就必須使嗩吶演奏後繼有人,曲目要有創新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