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車間成本控制措施及方法(有些成本生產無法控制)
2023-10-27 05:08:10 1
看到過一些企業對生產部的考核,在成本一塊呢,按固有的成本項目去設置考核指標,覺得有些不合理。比如人工,考核的人力成本佔比(生產總工資/生產總產出);比如費用考核包括廠房租金等等。
我為什麼覺得不合理,因為,這些成本和費用項目不是生產部所能控制的。
不錯,這些成本和費用項目都是生產部涉及到的,或者說都是與生產部相關的。但涉及到,與生產相關,並不代表生產部就能控制,就有能力控制。
很多時候,一些成本是生產部無法掌控的,比如下幾個方面。
1、配方成本或BOM成本。也就是這個產品由什麼樣的材料組成,什麼品質和檔次的材料組成,這個是研發部門或產品部門所掌控的,生產部沒有辦法去控制。
2、採購成本。就是確定了用什麼材料,以什麼價格買這些材料的成本。顯然,這也是生產部無法控制的,這是採購的主要指標。
3、生產人工成本。工人拿多少工資,是什麼標準拿工資,這些受政府最低工資標準、企業發展策略等很多方面的制約和影響,生產部基本無法控制。
4、設備折舊、廠房租金等固定成本支出。這些,生產也無法控制。當然,生產可以加大生產量,以量去攤薄這些成本,但是,生產計劃源自需求,需求,是生產無法掌控的,也就是說,加量,生產無法去自主。
那麼,在成本控制方面,生產部總能做些什麼吧?生產部總能夠掌控些什麼吧?
生產部生產成本的控制範圍是哪些?生產可以考核的指標有哪些?我羅列了以下基本幾條。
1、投入產出控制。上面說了,生產部只能根據配方投入原料,自己也無法去買相應的原材。但生產部可以控制投入產出的過程,按要求按標準去進行作業,使投入產出達標,從而控制生產成本。
2、生產效率提升。生產部不能決定員工工資,但可以採取措施,提升生產效率。生產效率提升了,也就間接降低了員工工資。當然,這裡說的降低,是指工資總額的降低,而不是單個員工工資的降低。
3、間接人工控制。間接人員,是指不直接參與生產的人員,比如生產輔助人員、生產文職人員、生產管理人員等,提升這些人員的工作效率,或者直接減少這些間接人員,是生產部生產成本的控制最重要的組成之一。
4、物料損耗控制。原材料由於分割、化整為零、自然損耗以及人為操作等原因,一般會形成一定的虧損,生產部需要採取措施,對這些虧損進行管理和控制。
5、生產品質控制。生產不良,不僅影響公司聲譽,影響銷售業績,也是生產中最大的損耗,它會浪費材料、浪費人工,浪費各種間接費用。生產不合格,是生產成本的殺手。
6、生產部能夠控制的最後一個成本項目是產能利用。產能利用率高,生產效率就高,而各項固定成本,比如設備折舊、租金等,就相應的攤薄,等於降低生產成本。
生產成本生產部能夠控制的,上面我說了六項。這六項,其實歸結起來,就是損耗和效率兩個方面。
所以,成本控制,生產要做的是,進行損耗和效率相方面的管理與控制。
那麼,我怎麼才知道成本控制住了呢?怎麼才知道控制得好不好呢?這就需要一些指標和一些數據來體現。
生產部的生產成本指標很多,我這裡列出了五個最常用、最核心的指標。供大家參考。
1、生產部的第一個指標,投入產出達標率。投入產出達標率是損耗控制指標。關於生產部是採用投入產出率還是投入產出達標率,我建議是採用投入產出達標率。建議原因在我的原創文章《投入產出達標率的三種計算方法》中有詳細說明,歡迎大家點擊閱讀,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2、勞動生產率,或者人均貢獻產出。勞動生產率一般針對單一的生產車間或組織,而人均貢獻產出或人均業績,一般針對生產部全員計算。勞動生產率和人均貢獻產出均是效率指標,反饋的就是完成生產任務的效率高不高,用人尤其是間接用人多不多。當總產出確定時,即總產出擺在那裡,間接用人多了,人均貢獻產出自然就低。
3、物料損耗率。物料損耗率是損耗控制指標。物料損耗率是指物料損耗量與物料標準用量的比率。物料損耗率評價的是,相對於標準而言,物料損耗的控制水平。我們的物料品種一般較多,並且使用量、價格和單位均不統一,物料損耗率的計算是一件為難的事。我建議我們計算總體的物料損耗率,建議採用加權平均方法,用金額平均,以使用量為權數進行加權平均。當然,我們也可以只計算核心幾種物料,以抓住重點。
4、一次檢驗合格率。一次檢驗合格率是品質控制指標。我們產品如果不合格,返工或報廢,能同時帶來物料損耗和人力浪費。所以,品質控制指標同時反映損耗和效率。
5、嫁動率或產能利用率。嫁動率反饋的是機器設備產能的利用率;產能利用率反饋的是整體生產產能的利用率。這兩個指標都是效率指標,產能充分利用,代表著效率最為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