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既來之則安之的文章(既來之則安之背後的故事)
2023-10-26 18:22:29 1
#頭號周刊#
今天,我們先挑幾個耳熟能詳的成語和經典句子:
「既來之,則安之」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分崩離析」 「蕭牆之內」
你知道它們從何而來,又有什麼背後的故事?開始,準備打個卡~
這四個詞句均出自於《論語》中《季氏將伐顓臾》一文(呃……這兩字不會念嗎?Zhuan Yu,字音:磚魚)不謝,言歸正傳,文中記述了孔子和他的兩個半工半讀的弟子——冉有(名求)和季路(仲由,亦字子路)的一場對話,集中討論魯國貴族季孫氏企圖發動戰爭,攻打小國顓臾的問題。明確表達孔子反對武力徵伐,主張「仁者愛人」的思想。
說到此處照照同學先給大家交代下故事的歷史背景:春秋時期季孫氏是魯國權臣,實力超過魯國國君,但在名義上他和顓臾這個魯國的附庸國一樣都是魯國國君的臣下,可如今,季孫氏竟然要去攻打顓臾。(神馬,這還是忠誠本份之臣子該幹的嗎?是可忍孰不可忍!)話說不管「是」「孰」誰能忍,反正孔子是忍不了了,這就有了這麼段對話故事。那為啥是發生在孔子和他這兩個弟子之間呢?因為冉有和季路是給季孫氏做家臣的,一邊打工一邊給孔子做學生,就是照照同學前面講的兩個半工半讀的弟子。
話說,冉有、季路謁見孔子,說:「季氏將要對顓臾動武。」孔子說:「冉求!這難道不要責備你們嗎?顓臾,先王曾經授權他主持東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又在魯國最初被封的疆城之中,是魯國的附庸國。為什麼要攻打它呢?」
冉有說:「季孫要這麼幹,我們兩人本來都是不同意的。」孔子說:「冉求,周任有向話說:'如果能夠施展自己的才能,就接受任職;如果不行,就該辭職讓位。' 就如盲人遇到危險,不去扶持;將要摔倒了,又不去攙扶,那何必還要攙扶盲人的護理人呢?況且你的話是錯誤的。老虎、犀牛從籠子裡跑了出來,龜甲美玉在匣子裡被毀壞,這是誰的責任呢?」冉有說:「顓臾如今城郭堅固,而且靠近季孫家的採邑費地。現今不去佔領,將來一定會成為子孫後代的憂患。」孔子說:「冉求!君子最痛恨那些心裡想得到嘴上卻不說我想得到它,卻一定為了得到它尋找藉口的人。我聽說過:無論是諸侯還是大夫,不必憂慮財富太少,只需憂慮財富不均;不必憂慮物質貧窮,只應憂慮人心不安。若是財富平均,便無所謂貧窮;若是和睦團結,便不會覺得人少;境內安定,國家就不會傾覆。如果能這樣,遠方之人還不歸服,便再完善德政教化來使他們歸順;已經使他們歸順了,就得使他們安居下來。如今仲由和冉求你們二人輔佐季孫,遠方之人不歸服,卻不能使他們歸順;國家四分五裂,卻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國境之內大動千戈。我擔心季孫的憂慮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的魯君啊!
【原文】賞析: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幹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薔之內也。
孔子之言振聾發聵,句句在理啊,聖人之心可見!那麼文中的幾個經典句子和成語的背後故事或意義是否和你想的一樣?
「既來之,則安之」 原來指的是對遠方歸服之人,用德政教化使其歸順,如此就使他們安居下來。現在我們常用來比較一種順其自然的心態,參照孔子原話所說也有了合適的理解,只有實現意識層面上的認知認同才會真正心有所定,身有所安。所以我們的安心來自於內心的認同和安順。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也有人認為原文此句有誤應為「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其大意相同,照照同學認為這金句散發出無比耀眼的智慧和哲學之光。不但用在治國理政乃延伸到管理公司、建設隊伍等方面,或者個人的齊家修身之上都具有非常地指導意義。
「分崩離析」「蕭薔之內」這兩個成語咱們記得處出自於《論語》中《季氏將伐顓臾》便可,我想意思就不用多說啦,最後也許有同學好奇這個「蕭薔」是個啥東西?照照同學做個補充:蕭薔在此所指為魯君所用屏風,人臣至此,肅然起敬。「蕭」通「肅」。而孔子說「蕭薔之內」指的就是魯君。
所以孔子最後這意思說的是,季孫氏找由頭攻佔顓臾,是害怕顓臾將來協助魯君收拾他。你Get到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