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特徵描述中正確的是(五行中土代表什麼)
2023-10-12 06:55:32
五行特性,五行各有怎樣的特徵?
五行特性是古人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對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直觀觀 察和樸素認識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抽象概括而 逐漸形成的理性概念。五行水的特性:古人稱水曰潤下。潤,溼 潤;下,向下。水具有滋潤、下行、寒涼、閉 藏的特性。凡具有這類特性的事物或現象都可歸屬於水。五行火的特性:古人稱火曰炎上。炎,熱 也;上,向上。火具有溫熱、上升的特性。火 代表生發力童的升華,光輝而熱力的性能。凡 具有溫熱、升騰、茂盛性能的事物或現象,均 可歸屬於火。五行木的特性:古人稱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木具有能屈能伸.生長、升發、 條達、舒暢的特性。木代表生發力量的性能.標 示宇宙萬物具有生生不息的功能。凡具有這類特 性的事物或現象,都可歸屬於木。五行金的特性:古人稱金曰從革。從,順 從;革,變革、改革。金具有清潔、肅降、收 斂的特性。凡具有這類性能的事物或現象,均可歸屬於金。五行土的特性:佔人稱土爰稼檣。春種曰稼,秋收曰穡,指農作物的播種和收穫。土具 有生化、承載、受納的特性,故稱土載四行, 為萬物之母。土具生生之義,為世界萬物和人 類生存之本。凡具有生化,承載、受納性能的 事物或現象,皆歸屬於土。
五行學說的基本概念
五行,即是金、木、水、火、土 五種的運動。
五行學說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條件之間的運動變化而生成的。同時,還以五行之間的生、克關係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剋的運動之中維持著協調平衡。這即是五行學說的基本涵義。
這種觀點中是建國以後,老中醫為了表明中醫思想具有唯物主義特徵而注釋的。 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運動方式。我國古代思想家用五行理論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係。中醫用五行來解釋生理病理上的種種現象。預測未來的人用五行相生相剋來推算人的命運(當下還沒有大量可靠的證據證實五行相生相剋來推算人的命運是否準確)。在這一觀點中,「行」被理解成運動。
《糖尿病行為醫學技術指南》作者、天津醫科大學王英博士,撰著了《儒醫理論與心身疾病治療》,對陰陽五行學說進行了全面訓詁和重新解析。引起學術界重視。鄭玄《洪範注》:「行者,順天行氣也。」《春秋繁露》解釋說:「行者,行也。」五行的「行」首先是動詞,然後轉化成描述「動」的名詞。五行,也就是五種基本走勢。所以接著就用了五種運動方式來說明木火土金水。可見漢代儒家理解的木火土金水,是基於陰陽運動方式作出的定義,而不是五種基本物質。至於《左傳》中才出現「五材」 ,這並不表示五行就是五材。「行」字在古代從來就沒有「材」的含義,把「五行」解釋成「五材」也就沒有任何根據。這種把不同的文獻的內容沒經過文字訓詁而硬放到一起解說的做法,在學術上是不嚴謹的。 第一種觀點
這種觀點起源於《洪範》。今人多理解為:
木的特性:日出東方,與木相似。古人稱「木曰曲直」。「曲直」,實際是指樹木的生長形態,為枝幹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為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於木。火的特性:南方炎熱,與火相似。古人稱「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溫熱、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為具有溫熱、升騰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火。
土的特性:中原肥沃,與土相似。古人稱「土爰稼穡」,是指土有種植和收穫農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為具有生化、承載、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土。故有「土載四行」和「土為萬物之母」之說。
金的特性;日落於西,與金相似。古人稱「金曰從革」。「從革」是指「變革」的意思。引申為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金。
水的特性:北方寒冷,與水相似。古人稱「水曰潤下」。是指水具有滋潤和向下的特性。引申為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行的事物,均歸屬於水。
第二種觀點
這種觀點起源於當代學者聶文濤對《素問》的訓詁。
五行的性質應從「平氣」、「不及」、「太過」三方面考慮。平氣時, 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備化,金曰審平,水曰靜順;不及: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監,金曰從革,水曰涸流。太過:木曰發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堅成,水曰流衍。從這三面考慮之後,才能體會出中醫學思維中對生命自我維護的理解。對人體能力的不同理解,正是中西醫學的差別所在。
第三種觀點
木,生發、條達、主仁,其性直,其情和。
火,炎熱、向上、主禮,其性急,其情恭。
土,長養、化育、主信,其性重,其情厚。
金,清淨、收斂、蕭殺、主義,其性剛,其情烈。
水,寒冷、流動、向下,主智,其性聰,其情善。 ①歸類法:事物的五行屬性是將事物的性質與五行的特性相類比得出的。如事物與木的特性相類似,則歸屬於木;與火的特性相類似,則歸屬於火等等。例如:以五臟配屬五行,則由於肝主升而歸屬於木,心陽主溫煦而歸屬於火,脾主運化而歸屬於土,肺主降而歸屬於金,腎主水而歸屬於水。以方位配屬五行,則由於日出東方,與木的升發特性相類,故歸屬於木;南方炎熱,與火的炎上特性相類,故歸屬於火;日落於西,與金的肅降特性相類,故歸屬於金;北方寒冷,與水的特性相類,故歸屬於水。
②推演法。如:肝屬於木,則肝主筋和肝開竅於目的「筋」和「目」亦屬於木;心屬於火,則「脈」和「舌」亦屬於火;脾屬於土,則「肉」和「口」亦屬於土;肺屬於金,則「皮毛」和「鼻」亦屬於金;腎屬於水,則「骨」和「耳」、「二陰」亦屬於水。
③五行學說還認為屬於同一五行屬性的事物,都存在著相關的聯繫。如方位的東和自然界的風、木以及酸味的物質都與肝相關。現將自然界和人體的五行屬性,列簡表如下。
對人體來說,是將人體的各種組織和功能歸結為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個生理系統。 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的關係與規律,沒有相生就沒有事物的發生和成長,沒有想克就不能維持事物在發展和變化中的平衡與協調,任何事物內部以及事物之間的關係都存在生和克的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並且生中有克,克中有生,互為因果,相反相成,互相為用,推動和維持著事物的正常的發生,發展與變化。
五行相生的規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剋的規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1)相生與相剋。相生,是指這一事物對另一事物具有促進、助長和資生的作用;相剋,是指這一事物對另一事物的生長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約的作用。相生和相剋,在五行學說中認為是自然界的正常現象;對人體生理來說,也是屬於正常生理現象。正因為事物之間存在著相生和相剋的聯繫,才能使自然界維持生態平衡,使人體維持生理平衡,故說「制則生化」。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由於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和相剋的關係,所以從五行中的任何「一行」來說,都存在著「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四個方面的聯繫。
「生我」和「我生」,在《難經》中比喻為「母」和「子」的關係。「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所以五行中的相生關係又可稱作「母子」關係。如以火為例,由於木生火,故「生我」者為木;由於火生土,故「我生」者為土。這樣木為火之「母」,土為火之「子」;也就是木和火是「母子」,而火和土又是「母子」。
「克我」和「我克」,在《內經》中稱作「所不勝」和「所勝」。即是「克我」者是「所不勝」,「我克」者是「所勝」。再以火為例,由於火克金,故「我克」者為金;由於水克火,故「克我」者為水。
相生與相剋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生,就沒有事物的發生和成長;沒有克,就不能維持其正常協調關係下的變化和發展。只有依次相生,依次相剋,如環無端,才能生化不息,並維持著事物之間的動態平衡。
(2)相乘與相侮。五行的相乘、相侮,是指五行之間正常的生克關係遭遇破壞後所出現的不正常相剋現象。 相乘:乘,即是以強凌弱的意思。五行中的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對被克的「一行」克制太過,從而引起一系列的過度克制反應。
當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過於強盛,可造成被克的「五行」克制太過,促使被克的「一行」虛弱,從而引起五行之間的生克制化異常。例如:木過於強盛,則克土太過,造成土的不足,即稱為「木乘土」。另一方面,也可由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虛弱,因而對它「克我」「一行」的相剋就顯得相對的增強,而其本身就更衰弱。例如:木本不過於強盛,其克制土的力量也仍在正常範圍。但由於土本身的不足,因而形成了木克土的力量相對增強,使土更加不足,即稱為「土虛木乘」。
相侮:侮,在這裡是指「反侮」。五行中的相侮,是指由於五行的某「一行」過於強盛,對原來「克我」的「一行」進行反侮,所以反侮亦稱反克。例如:木本受金克,但在木特別強盛時,不僅不受金的克制,反而對金進行反侮(即反克),稱作「木侮金」,或是發生反侮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也可由金本身的十分虛弱,不僅不能對木進行克制,反而受到木的反侮,稱作「金虛木侮」。 五行學說應用於生理,就在於說明人體臟腑組織之間,以及人體與外在環境之間相互聯繫的統一性。
中醫五行分類表——五行與人體和自然界的對應關係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人體五臟肝 心 脾 肺 腎
六腑膽 小腸 胃 大腸 膀胱
五官目 舌 口 鼻 耳
形體 筋 脈 肉 皮毛 骨
情志 怒 喜 思 悲 恐
五聲 呼 笑 歌 哭 呻
變動 握 憂 噦 咳 慄
自然界五音 角 徵 宮 商 羽
五味 酸 苦 甘 辛 鹹
五色 青 赤 黃 白 黑
五化 生 長 化 收 藏
五氣 風 暑 溼 燥 寒
五方 東 南 中 西 北
五季 春 夏 長夏 秋 冬 (1)在疾病診斷上的運用
從本髒所主的色、味、脈來診斷本髒病。如面見青色,喜食酸味,脈見弦象,可以診斷為肝病;面見赤色,口味苦,脈象洪,可以診斷為心火亢盛。脾虛的病人,面見青色,為木來乘土;心臟病人,面見黑色,為水來乘火,等等。
從它髒所主的色、味、脈來診斷五臟疾病的傳變情況。如脾虛病人,面見青色,脈現弦象,為肝病傳脾(木乘土);肺病之人,面見紅色,脈現洪象,為心病傳肺(火乘金)。五臟中任何一髒有病,都可以傳及其他四髒,用五行學說來分析,存在著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四種傳變關係。
從色與脈之間的生克關係來判斷疾病的預後。如肝病面色青,見弦脈,為色脈相符。如果不見弦脈,反見浮脈,則屬相勝之脈,則克色之脈(金克木),為逆,主預後不良;若見沉脈,則屬相生之脈,即生色之脈(水生木),為順,主預後良好。
(2)在疾病治療上的運用
①控制五臟疾病的傳變。如肝病能傳脾(木乘土),預先予以補脾,防其傳變。「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
②確定治療原則。概括為「補母瀉子」法,即「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補母,是針對具有母子關係的虛證而治療的,如肝虛補腎,因為腎為肝之母,所以補腎水可以生肝木。瀉子,是針對具有母子關係的實證而治療的,如肝實瀉心,因為心為肝之子,所以瀉心火有助於瀉肝木。 根據相剋關係來確定治療原則,可以概括為「抑強膚弱」法,即瀉其克者之強,補其被克者之弱。如肝木太過而乘脾土,肝木太過為強,必須瀉之,脾土為弱,必須補之。
③制定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方面,如滋水涵木法,是用滋補腎陰以涵養肝陰的方法,適用於腎陰虧損而肝陰不足的病證。又如培土生金法,是用健脾益肺的方法,適用於脾失健運而肺氣虛弱的病證。又如扶土抑木法是用疏肝健脾藥治療肝旺脾虛的一種方法。
此外,在針灸和精神療法方面,都可以利用五行的克製作用來選穴和調節情志。如悲可以勝怒,是因為悲為肺志屬金,怒為肝志屬木的緣故。
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陰陽五行學說,常常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陰陽五行學說的結合,不僅可以說明事物矛盾雙方的一般關係,而且可以說明事物間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較為具體和複雜的關係,從而有利於解釋複雜的生命現象和病理過程。
金,木,水,火,土各代表什麼意思?
金,木,水,火,土是特指中國文化的五行.
中國人的思維也深受其影響.概括來說.五行是中國老祖宗發明的五種抽象名詞,用於概括五種現象.五行的正確排列順序應為:木-火-土-金-水.
這裡面學問大了去了.舉個例子;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木氣旺盛,到了初夏,火氣漸生,仲夏土氣最濃,秋天金氣最盛,金克木,木氣受到金氣摧殘,表現在秋天樹木紛紛凋零.冬天冰雪覆蓋,水氣最強.
不過不能簡單地把木氣理解成自然界裡的木頭,五行是極其抽象的,木氣泛指宇宙裡一切生長的力量,而金氣泛指宇宙裡一切毀壞的力量.萬物都是相生相剋的.人也是,不過人是集中了五行,所以人是最複雜的自然現象.中國老祖宗用人的八字---人出生時天地間那一剎那的氣場來判斷這一個人.是極其樸素的智慧,西方人永遠學不會.
有的人體內的氣場五行平衡,身體好,為人也平和.有的人氣場不平衡,某一氣較重.可能就表現出先天的身體某一部位不好或認知上有偏差.
有的人木氣較重,遇見金氣較重的人,雖然沒怎麼接觸,但就是感覺不舒服,但也說不出為什麼.其實就是氣場相剋.有的人與某人一見如故.好像特別投緣.其實是體內佔主導性質的氣場相和的緣故.
再者,人體是一個小天地,社會自然是大天地.其本質與運行規律是相同的,所以五行可以預測人的禍福吉兇是有根據的.
只要活在宇宙裡,就決不可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
五行金、木、水、火、土之說
五行,是用五個文字符號代表物質能量的形態間相互關係及運動變化規律,其中: 五行相剋(克即勝過)是描述物質形態的相互關係 金勝木(物質上很容易理解,簡單的助記就是哪個更堅硬,就勝過軟一點的。),木勝土,土勝水(這裡的土僅指泥土而非廣義的大地),水勝火,火勝金(用道德經話來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 五行相生(生即出現轉化)是描述事物的變化規律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中科院曾邦哲從數學拓撲幾何學或圖論的角度認為五行的聯接方式正好等價於金剛石晶體化學鍵連接模型(結構論),稱之為超穩態結構模型。 正因如此,我們就能從陰陽五行中理解萬事萬物的規律,又正如道德經所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五行相生(五材說) :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生水:金銷熔生水; 水生木:水潤澤生木; 木生火:木乾暖生火; 火生土:火焚木生土; 土生金:土礦藏生金。 五行相剋 :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剛勝柔,故金勝木;因為刀具可砍伐樹木; 專勝散,故木勝土;因為樹木可穩住崩土; 實勝虛,故土勝水;因為堤壩可阻止水流; 眾勝寡,故水勝火;因為大水可熄滅火焰; 精勝堅,故火勝金;因為烈火可熔化金屬。 辯證生克 金賴土生,土多金埋;土賴火生,火多土焦;火賴木生,木多火熾;木賴水生,水多木漂;水賴金生,金多水濁。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水能生木,木多水縮;木能生火,火多木焚;火能生土,土多火晦;土能生金,金多土弱。 金能克木,木堅金缺;木能克土,土重木折;土能克水,水多土流;水能克火,火炎水灼;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金衰遇火,必見銷熔;火弱逢水,必為熄滅;水弱逢土,必為淤塞;土衰逢木,必遭傾陷;木弱逢金,必為斫折。 強金得水,方挫其鋒;強水得木,方緩其勢;強木得火,方洩其英;強火得土,方斂其焰;強土得金,方化其頑。 補充: 五行相剋 ,指的是事物的相互克制、制約或抑制的關係,如 木克土 ,土克水,水克火, 火克金 , 金克木 。五行在 中醫理論 中是指構成天地萬物的五種基本物質,用以說明世界萬物的起源和世界是物質多樣性的統一體。五行中每一「 行」都有「克我」、「我克」的關係。 中醫裡有著名的判斷叫「一 氣分 陰陽,陰變陽和,化生五行。」簡單的說萬物首先是一氣的,一氣再為陰陽,通 過陰 陽的運動變化,化生了五行,這也是我國道家學派的一種學說。 五行學說 和氣 一元論 以及 陰陽學說 ,一起綜合成中華醫學的三大 基礎理論 。就五行學說來講闡述了萬物的多樣性,弘揚了樸素的辨證思想。 五行對應五臟和五時,決定著病理特徵和發病的時間,簡單講: 五行 木火土金水 五臟 肝心脾肺腎 五時 春夏 長夏 秋冬 五行代表著五臟的屬性,同時五時揭示了五臟常發病的季節,長夏是指夏季和秋季之間的季節。五行相剋作為五行學說中重要的部分,一直指導著中醫的臨床實踐,救治了無數病痛。 簡單的講,五行相剋的學說說明了疾病 傳變 的規律,預測了疾病的預後, 五行相剋包含2個方面: 1 相乘傳變 簡單的說就是相剋屬性的 臟腑 ,一個有病可以傳到另一個去。 肝(旺)-----------脾 叫「肝旺乘脾」就是說 肝臟 的肝氣旺盛必然乘到脾,因為肝是木,脾是土,木克土,所以中醫中有著名理論或者叫判斷:「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看到 肝病 必然會傳到脾土。 旺就是旺盛,虛就是不足。 肝-----------脾(虛) 「 脾虛 肝乘」同理解釋。 2 相侮傳變 簡單的說就是一個臟腑有病,能夠克它的臟腑不但不能克它的病,還可以影響到自己。 肺------------肝(旺) 金克木,肝是木,肺是金,肝旺,肺不但不能阻止和克制,肺還受到牽制。所以「肝旺侮肺」 肺(虛)-----------肝 「肺虛肝侮」也是同理。 五行相剋一個臟腑相乘必然侮,乘和侮是同時發生的。所以五行相剋指導著疾病的判斷,五行相剋時治療原則是「抑強扶弱」「分清主次」比如上面講的相侮原理中的「肝旺侮肺」就必須抑制肝的陽氣過多,同時扶持肺的肺氣。 「抑木扶土」「 培土 治水」「佐金平木」「洩南(火)補北(水)」都是中醫應用相剋原理之病的治法。 以金為例,火克金,故火為「金」的「克我",即金(我)被火所克制;金克木,故就「金」而言,木為「我克」,即金(我)可克制木。反映於人體,則五臟配屬五行的相剋關係是肝克脾,脾克腎,腎克心,心克肺,肺克肝。這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各臟器間的相互制約的關係。 前面雖分別介紹了 五行相生 、相剋,實際上, 五行生剋 是緊密聯繫不可分割的,生命活動中常是相生中有相剋,相剋中有相生,二者相反但又相成,人體通過這些生、克調整,使每一髒的功能不亢不衰而達到陰陽平衡、協調統一的健康狀態。 五行相剋: 天地萬物都存在著金、木、土、水、火五種屬性,稱之為五行。而五行之間又有相剋的關係,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循環不斷,生生不息。 五行相生指的是事物的相互資生、促進或助長的關係,如 木生火 、 火生土 、土 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 。五行在中醫理論中是指構成天地萬物的五種基本物質,用以說明世界萬物的起源和世界是物質多樣性的統一體。五行中每一「 行」都有「生我」、「我生」的關係。 生」就是相生,含有相互資生、相互促進、相互助長的意思。「克 」就是相剋,含有相互克制、相互制約相互抑制的意思。五行的生克,說明事物的運動變化並不是孤立的、割裂的,而是聯繫的、整 體相 關的。在人體,主要用以反映正常的生理過程中各臟腑間的相互關係。 五行相生,五行之間相互資生,相互促進的關係。其規律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隋蕭吉《五行大義·論相生》解釋:「木生火者,木性溫暖,火伏其中,鑽灼而出,故木生火;火生土者,火熱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土生金者,金居石依山,津潤而生,聚土成山,山必 長石 ,故土生金;金生水者,少陰之氣,潤燥流津,銷金亦為水,所以山石而從潤,故金生水;水生木者,因水潤而能生,故水生木也。」直觀解釋為: 木材 燃燒生成火,火燒了 木頭 成為灰土,土中有 金屬礦物 ,銷金可以為 鐵水 , 銅水 ,水能灌溉樹木。五行相生亦有取象比類之義,泛指事物運動變化中的相互促進關係。 來源木生火, 是因為木性溫暖, 火隱伏其中, 鑽木而生火, 所以木生火. 火生土, 是因為火灼熱, 所以能夠焚燒木, 木被焚燒後就變成灰燼, 灰即土,所以火生土. 土生金, 因為金需要隱藏在石裡, 依附著山, 津潤而生, 聚土成山, 有山必生石, 所以土生金. 金生水, 因為少陰之氣(金氣)溫潤流澤, 金靠水生, 銷鍛金也可變為水, 所以金生水. 水生木, 因為水溫潤而使樹木生長出來, 所以水生木. 中醫學 具體聯繫到人身來說,中醫很早就把「五臟」 類比 於「五行」,故木、火、土、金、水分別代表著五臟的肝、心、脾、肺、腎。如把前述的五行相生的關係改成五臟相生,,則是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腎、腎生肝。如把它聯成一個「相生線」,五臟(五行)通過「相生」把人身聯成一個整體,使臟腑都具有相關的資生、助長、促進或興奮的關係。當然,這並不是說「肝生心」就是肝能「真正」將心「生」出來。
滿意請採納
五行學說的基本概念
五行,即是金、木、水、火、土 五種的運動。
五行學說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條件之間的運動變化而生成的。同時,還以五行之間的生、克關係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剋的運動之中維持著協調平衡。這即是五行學說的基本涵義。
這種觀點中是建國以後,老中醫為了表明中醫思想具有唯物主義特徵而注釋的。 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運動方式。我國古代思想家用五行理論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係。中醫用五行來解釋生理病理上的種種現象。預測未來的人用五行相生相剋來推算人的命運(當下還沒有大量可靠的證據證實五行相生相剋來推算人的命運是否準確)。在這一觀點中,「行」被理解成運動。
《糖尿病行為醫學技術指南》作者、天津醫科大學王英博士,撰著了《儒醫理論與心身疾病治療》,對陰陽五行學說進行了全面訓詁和重新解析。引起學術界重視。鄭玄《洪範注》:「行者,順天行氣也。」《春秋繁露》解釋說:「行者,行也。」五行的「行」首先是動詞,然後轉化成描述「動」的名詞。五行,也就是五種基本走勢。所以接著就用了五種運動方式來說明木火土金水。可見漢代儒家理解的木火土金水,是基於陰陽運動方式作出的定義,而不是五種基本物質。至於《左傳》中才出現「五材」 ,這並不表示五行就是五材。「行」字在古代從來就沒有「材」的含義,把「五行」解釋成「五材」也就沒有任何根據。這種把不同的文獻的內容沒經過文字訓詁而硬放到一起解說的做法,在學術上是不嚴謹的。 第一種觀點
這種觀點起源於《洪範》。今人多理解為:
木的特性:日出東方,與木相似。古人稱「木曰曲直」。「曲直」,實際是指樹木的生長形態,為枝幹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為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於木。火的特性:南方炎熱,與火相似。古人稱「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溫熱、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為具有溫熱、升騰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火。
土的特性:中原肥沃,與土相似。古人稱「土爰稼穡」,是指土有種植和收穫農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為具有生化、承載、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土。故有「土載四行」和「土為萬物之母」之說。
金的特性;日落於西,與金相似。古人稱「金曰從革」。「從革」是指「變革」的意思。引申為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金。
水的特性:北方寒冷,與水相似。古人稱「水曰潤下」。是指水具有滋潤和向下的特性。引申為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行的事物,均歸屬於水。
第二種觀點
這種觀點起源於當代學者聶文濤對《素問》的訓詁。
五行的性質應從「平氣」、「不及」、「太過」三方面考慮。平氣時, 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備化,金曰審平,水曰靜順;不及: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監,金曰從革,水曰涸流。太過:木曰發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堅成,水曰流衍。從這三面考慮之後,才能體會出中醫學思維中對生命自我維護的理解。對人體能力的不同理解,正是中西醫學的差別所在。
第三種觀點
木,生發、條達、主仁,其性直,其情和。
火,炎熱、向上、主禮,其性急,其情恭。
土,長養、化育、主信,其性重,其情厚。
金,清淨、收斂、蕭殺、主義,其性剛,其情烈。
水,寒冷、流動、向下,主智,其性聰,其情善。 ①歸類法:事物的五行屬性是將事物的性質與五行的特性相類比得出的。如事物與木的特性相類似,則歸屬於木;與火的特性相類似,則歸屬於火等等。例如:以五臟配屬五行,則由於肝主升而歸屬於木,心陽主溫煦而歸屬於火,脾主運化而歸屬於土,肺主降而歸屬於金,腎主水而歸屬於水。以方位配屬五行,則由於日出東方,與木的升發特性相類,故歸屬於木;南方炎熱,與火的炎上特性相類,故歸屬於火;日落於西,與金的肅降特性相類,故歸屬於金;北方寒冷,與水的特性相類,故歸屬於水。
②推演法。如:肝屬於木,則肝主筋和肝開竅於目的「筋」和「目」亦屬於木;心屬於火,則「脈」和「舌」亦屬於火;脾屬於土,則「肉」和「口」亦屬於土;肺屬於金,則「皮毛」和「鼻」亦屬於金;腎屬於水,則「骨」和「耳」、「二陰」亦屬於水。
③五行學說還認為屬於同一五行屬性的事物,都存在著相關的聯繫。如方位的東和自然界的風、木以及酸味的物質都與肝相關。現將自然界和人體的五行屬性,列簡表如下。
對人體來說,是將人體的各種組織和功能歸結為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個生理系統。 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的關係與規律,沒有相生就沒有事物的發生和成長,沒有想克就不能維持事物在發展和變化中的平衡與協調,任何事物內部以及事物之間的關係都存在生和克的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並且生中有克,克中有生,互為因果,相反相成,互相為用,推動和維持著事物的正常的發生,發展與變化。
五行相生的規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剋的規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1)相生與相剋。相生,是指這一事物對另一事物具有促進、助長和資生的作用;相剋,是指這一事物對另一事物的生長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約的作用。相生和相剋,在五行學說中認為是自然界的正常現象;對人體生理來說,也是屬於正常生理現象。正因為事物之間存在著相生和相剋的聯繫,才能使自然界維持生態平衡,使人體維持生理平衡,故說「制則生化」。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由於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和相剋的關係,所以從五行中的任何「一行」來說,都存在著「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四個方面的聯繫。
「生我」和「我生」,在《難經》中比喻為「母」和「子」的關係。「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所以五行中的相生關係又可稱作「母子」關係。如以火為例,由於木生火,故「生我」者為木;由於火生土,故「我生」者為土。這樣木為火之「母」,土為火之「子」;也就是木和火是「母子」,而火和土又是「母子」。
「克我」和「我克」,在《內經》中稱作「所不勝」和「所勝」。即是「克我」者是「所不勝」,「我克」者是「所勝」。再以火為例,由於火克金,故「我克」者為金;由於水克火,故「克我」者為水。
相生與相剋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生,就沒有事物的發生和成長;沒有克,就不能維持其正常協調關係下的變化和發展。只有依次相生,依次相剋,如環無端,才能生化不息,並維持著事物之間的動態平衡。
(2)相乘與相侮。五行的相乘、相侮,是指五行之間正常的生克關係遭遇破壞後所出現的不正常相剋現象。 相乘:乘,即是以強凌弱的意思。五行中的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對被克的「一行」克制太過,從而引起一系列的過度克制反應。
當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過於強盛,可造成被克的「五行」克制太過,促使被克的「一行」虛弱,從而引起五行之間的生克制化異常。例如:木過於強盛,則克土太過,造成土的不足,即稱為「木乘土」。另一方面,也可由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虛弱,因而對它「克我」「一行」的相剋就顯得相對的增強,而其本身就更衰弱。例如:木本不過於強盛,其克制土的力量也仍在正常範圍。但由於土本身的不足,因而形成了木克土的力量相對增強,使土更加不足,即稱為「土虛木乘」。
相侮:侮,在這裡是指「反侮」。五行中的相侮,是指由於五行的某「一行」過於強盛,對原來「克我」的「一行」進行反侮,所以反侮亦稱反克。例如:木本受金克,但在木特別強盛時,不僅不受金的克制,反而對金進行反侮(即反克),稱作「木侮金」,或是發生反侮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也可由金本身的十分虛弱,不僅不能對木進行克制,反而受到木的反侮,稱作「金虛木侮」。 五行學說應用於生理,就在於說明人體臟腑組織之間,以及人體與外在環境之間相互聯繫的統一性。
中醫五行分類表——五行與人體和自然界的對應關係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人體五臟肝 心 脾 肺 腎
六腑膽 小腸 胃 大腸 膀胱
五官目 舌 口 鼻 耳
形體 筋 脈 肉 皮毛 骨
情志 怒 喜 思 悲 恐
五聲 呼 笑 歌 哭 呻
變動 握 憂 噦 咳 慄
自然界五音 角 徵 宮 商 羽
五味 酸 苦 甘 辛 鹹
五色 青 赤 黃 白 黑
五化 生 長 化 收 藏
五氣 風 暑 溼 燥 寒
五方 東 南 中 西 北
五季 春 夏 長夏 秋 冬 (1)在疾病診斷上的運用
從本髒所主的色、味、脈來診斷本髒病。如面見青色,喜食酸味,脈見弦象,可以診斷為肝病;面見赤色,口味苦,脈象洪,可以診斷為心火亢盛。脾虛的病人,面見青色,為木來乘土;心臟病人,面見黑色,為水來乘火,等等。
從它髒所主的色、味、脈來診斷五臟疾病的傳變情況。如脾虛病人,面見青色,脈現弦象,為肝病傳脾(木乘土);肺病之人,面見紅色,脈現洪象,為心病傳肺(火乘金)。五臟中任何一髒有病,都可以傳及其他四髒,用五行學說來分析,存在著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四種傳變關係。
從色與脈之間的生克關係來判斷疾病的預後。如肝病面色青,見弦脈,為色脈相符。如果不見弦脈,反見浮脈,則屬相勝之脈,則克色之脈(金克木),為逆,主預後不良;若見沉脈,則屬相生之脈,即生色之脈(水生木),為順,主預後良好。
(2)在疾病治療上的運用
①控制五臟疾病的傳變。如肝病能傳脾(木乘土),預先予以補脾,防其傳變。「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
②確定治療原則。概括為「補母瀉子」法,即「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補母,是針對具有母子關係的虛證而治療的,如肝虛補腎,因為腎為肝之母,所以補腎水可以生肝木。瀉子,是針對具有母子關係的實證而治療的,如肝實瀉心,因為心為肝之子,所以瀉心火有助於瀉肝木。 根據相剋關係來確定治療原則,可以概括為「抑強膚弱」法,即瀉其克者之強,補其被克者之弱。如肝木太過而乘脾土,肝木太過為強,必須瀉之,脾土為弱,必須補之。
③制定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方面,如滋水涵木法,是用滋補腎陰以涵養肝陰的方法,適用於腎陰虧損而肝陰不足的病證。又如培土生金法,是用健脾益肺的方法,適用於脾失健運而肺氣虛弱的病證。又如扶土抑木法是用疏肝健脾藥治療肝旺脾虛的一種方法。
此外,在針灸和精神療法方面,都可以利用五行的克製作用來選穴和調節情志。如悲可以勝怒,是因為悲為肺志屬金,怒為肝志屬木的緣故。
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陰陽五行學說,常常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陰陽五行學說的結合,不僅可以說明事物矛盾雙方的一般關係,而且可以說明事物間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較為具體和複雜的關係,從而有利於解釋複雜的生命現象和病理過程。
什麼是五行?
五行的文化,所謂五行 ,就是木、火、土、金、水。現在研究它第一個要注意的,假使把行認為是走路,那就絕對錯了。我們有堅固性能的,以金字作代表。翻開《易經》乾卦的「天行健」這句話,這個「行」 是代表運動的意思,就是「動能」,宇宙間物質最大的互相關係,就在這個動能。這個動能有五種,以木、火、土、金、水作代表。也和卦一樣,是種傳統符號。所謂「金」並不是黃金,「水」亦並不是和杯中喝的水一樣,千萬不要看成了五行就是五種物質。
上古文化的五行:木、火、土、金、水。就是現代的地球文化,地球外面的五星,對我們的關係很大,現在先解釋這五個字。
金:凡是堅固、凝固的都是金,上古時不是現代的科學分類,當時對於物質世界中有堅固性能的,以金字作代表。
木:代表了樹木,代表了草,代表了生命中生的功能和根源。草木被砍掉以後,只要留根,第二年又生長起來。白居易的詩:「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就是木的功能,生長力特別大也特別快,木就代表了生發的生命功能。
水:代表了流動性,川流不息的作用。
火:代表了熱能。
土:代表了地球的本身。
所以稱它們為五行,是因為這五種東西,互相在變化,這個物質世界的這五種物理,互相在影響,變化得很厲害,這種變化名叫生、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