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產業園區規劃(產業一體化掀工改)
2023-10-12 05:08:33 1
深中產業一體化,是珠江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的核心要義。當前,中山正以「踏平坎坷成大道,鬥罷艱險又出發」的頑強意志,掀起「工改」熱潮,打造十大跨鎮街的萬畝主題產業園區,作為承接東岸優質資源的載體;圍繞深圳「20 8」產業集群,深度參與產業鏈分工,立足「深圳所需」,發揮「中山所能」,共同做大做強戰略性產業集群,拓展未來產業「新藍海」。
破解土地瓶頸
各鎮街湧現一批「工改先鋒」
作為製造業強市,中山近年來經濟結構欠佳:工業投資乏力,房地產投資佔比不斷走高。為奪回失去的工業速度,中山不斷去泡沫,調結構。滾石上坡,這條產業振興的道路並不輕鬆。從上半年經濟數據來看,工業投資增速有所回落,1-6月中山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4.1%,增速較1-5月回落8.0個百分點。
「沒有足夠的產業發展空間,深中一體化就是『空中樓閣』」,中山市委書記郭文海在中山市委十五屆四次全會上,再次點出工業投資乏力的根源。實際上,去年底,中山市在第十五次黨代會就明確,要堅持工業立市,堅決打贏打好破解土地瓶頸這場沒有退路的攻堅戰。
經過半年奮戰,中山交出了一份優秀的成績單。
從1月4日中山全面打響「工改」攻堅戰到6月30日,177天內,全市整理拆除211宗地塊,平均下來每天拆除1.2宗,半年時間內拆除整理8900多畝土地,完成年度拆除任務比例近70%。中山每個鎮街都成立了「工改」專班,市鎮兩級專班人員近540人。這其中還有市直機關123名幹部奔走「一線」,與鎮街人員一起奮戰在前沿。
在中山掀起的「工改」大潮中,各鎮街湧現出一批「工改先鋒」,堅持以改革創新開路,開創全市多個首例。
7月29日,《人民日報》重點關注了火炬開發區「工改工」的探索實踐。通過工改,火炬開發區內的宇富化學項目將被拆除改建為高端機電產業園。
翠亨新區(南朗街道)實施「工改」以來,堅持因地制宜、聚焦重點,充分發揮國企翠亨集團的力量,成立了中山首家城市更新公司,引入第三方合作機構,利用國企融資優勢,探索設立「工改」基金、銀行融資及企業投資等方式,一攬子破解「工改」專業水平、人員力量、資金需求等「堵點」「痛點」。
中山第一大鎮小欖,永寧工業大道工改項目成為全市第一宗以「工改住」反哺「工改工」模式推進的工改項目;績東二智能鎖具產業園項目成為全市第一宗集體土地轉國有招引合作企業的工改項目;九洲基廣成路工業園項目成為全市第一宗用三舊政策完善集體用地手續的工改項目,為全市「工改」提供先行先試實踐經驗。
在神灣鎮,根據該鎮私人產權用地面積佔比90%以上、集體用地不足4%的碎片化現狀,將「單一主體歸宗」作為最佳改造模式,梳理全流程審批環節形成進度計劃「橫道圖」,提前介入、全程服務,通過容缺受理、並聯審查等方式依法極速辦理,全市首個「單一主體歸宗」改造項目實現「拿地即動工」。
重塑發展空間
加快建立低效工業園評價體系
為滿足本土企業增資擴產需求,面向深圳大力開展招商引資,中山堅持低效工業園改造以「工改工」為主,把過去老舊的工業用地改造為現代化、高效的工業用地。
以中山火炬開發區為例,為騰挪空間,今年該區共啟動20個低效工業園改造項目,拆除整理用地面積約610畝,項目總投資約50億元。明陽、金城金素等9個項目掛牌出讓,用地面積400多畝。接下來,火炬區將推動五大片區「工改」,確保完成830畝的年度目標,衝刺1500畝的攻堅目標。
為給改造重點、謀劃連片改造提供精準支撐,中山市自然資源局正加快建立低效企業和低效工業園評價體系。「我們將進一步摸清工業企業底數,科學測算工業物業市場需求,做好『工改』園區中高標準廠房的總量控制,防範市場供給過剩、價格失衡」,該局局長楊戈表示。
以提速為導向、提質為目標,中山市自然資源局近期準備出臺《中山市建設用地協議出讓、劃撥、集體流轉預受理實施方案》和《中山市工業、倉儲用地規劃條件變更開發建設預受理實施方案》兩項產業用地制度,將「交地即動工」從公開出讓用地擴展到協議出讓、劃撥、集體流轉以及存量用地增資擴產等所有工業項目。接下來,在土地二級市場管理上,該局將制定國有工業用地使用權轉讓預告登記後即可開發制度,破解存量工業用地流轉使用難題。
針對目前中山「工改」中的拆除「硬骨頭」,中山市自然資源局將對資金利益難平衡、騰挪安置難落實、「兩違」用地難處理等問題,具體研究、逐項破解,力爭全年整理100畝及以上連片用地28塊、300畝及以上連片用地5塊,確保全年拆除整理1.3萬畝以上。
此外,中山將實施「工業保障房」改革,探索供應「工業保障房」用地,根據申請每年安排不超過年度供應計劃10%的工業用地,劃撥或協議出讓給火炬開發區、翠亨新區管委會、鎮街政府或指定的事業單位,用於建設只租不售的標準化「工業保障房」,保障中小微企業發展空間。
承接東岸資源
將建一批深圳鏈主企業專業配套園區
比亞迪在粵港澳大灣區尋找合作城市的時候,也把目光投向中山。目前,比亞迪中山項目已經在火炬開發區民眾街道動工建設。按照計劃,該項目將在中山建設智能終端及零部件製造基地、軌道交通設備及預製件生產基地,項目總投資50億元,預計未來總投資可達120億元,達產後綜合產值250億元。
作為東部臨海片區,火炬區正加快民眾產業園區規劃和產業規劃,推動「三谷一港」特色產業園區規劃建設,全力做好民眾超100平方公裡主題產業園開發建設,加快全域基礎設施「九通一平」,為對接深中產業一體化拓展空間。
推進深中產業一體化,中山需要深度參與深圳產業鏈分工,共建大灣區世界級產業集群。當前,中山對標東莞松山湖等一流產業園區,正在打造十大跨鎮街的萬畝主題產業園區,根據產業發展需求,量身定製標準化廠房、專業配套園區,以此為載體承接東岸優質資源。
「我們已在十大主題產業園整備連片工業用地10381畝,其中5794畝已辦理好用地批文,剩下的4587畝,按照全市有關工作部署,爭取在明年一季度前完成用地報批,同時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楊戈表示,同時中山市自然資源局推動連片產業用地加快實施「九通一平」、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為土地開發利用創造有利條件。
哪些產業是深中合作重點方向?中山市工信局局長羅綺冬表示,中山將全面對標深圳市2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8個未來產業,立足「深圳所需」,發揮「中山所能」,共同做大做強智能終端、超高清視頻顯示、半導體與集成電路、智慧機器人、新能源、生物醫藥等12大戰略性產業集群。全力參與合成生物、細胞與基因、可見光通信與光計算、量子信息、區塊鏈等未來產業謀劃布局,拓展未來產業「新藍海」。
羅綺冬還表示,中山將面向深中兩地產業契合度高、合作基礎良好的領域,合作建設一批深圳鏈主企業專業配套園區,引導上下遊關聯企業就近布局。打造貫穿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資金鍊的產業全生命周期協同發展生態系統。以中山與深圳產業一體化牽引,拓展與香港產業合作鏈條,謀劃建設深中澳文化與科技合作基地,依託翠亨新區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建設深中臺產業融合發展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