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結局和他的性格(他是陶淵明的太爺)
2023-10-12 15:21:09 3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陶淵明,是東晉著名的田園詩人。雖說他歸隱田園,可種地的水平,實在是不敢恭維,有詩為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簡單來說,就是陶淵明在南山下面種了點豆子,每天天剛亮就去田裡勞作,天黑了才披星戴月地回來。可依舊雜草茂盛,豆苗稀疏。
好傢夥,此等種地的水平,放在農村真得活活餓死不可!可陶淵明又發出感慨:不為五鬥米折腰。小官不願意做,種地又不行,他靠什麼養活自己呢?
其實關於這一點,大家大可放心。因為陶淵明出來種地,純粹是體驗生活。他們老陶家,在東晉可是響噹噹的世家大族,房子、車子、票子數不勝數,陶淵明是帶著「卡裡存著一個億」的底氣,跑到農村來感受田園生活的。
那麼老陶家為啥這麼富貴呢?這就要問問陶淵明的太爺陶侃了。陶侃是東晉名將,手握重兵,可以說,沒有他的存在,東晉剛開國,可能就要滅亡了。
陶侃的老爹在三國東吳,雖然也做過將軍,可沒啥地位,而且早逝。直接導致陶侃的幼年生活十分貧苦,他只能和母親相依為命。
第一,招待鄱陽郡孝廉範逵。
但是陶侃這個人內心並不自卑,為了往上走,陶侃可謂是費盡心機。有一回鄱陽郡孝廉範逵路過陶侃家,顯然陶侃早就打聽好了這件事。立刻讓他老媽把長頭髮賣了換錢熱情招待了範逵。
臨走前,陶侃的演技更誇張,一路依依不捨,相送遠達100多裡地。大哥,你要是再送下去,可就把人家送到家了啊!
範逵知道陶侃這才回過味兒來,明白陶侃有事相求。再不提起的話,可能陶侃還得再送個100裡地,於是主動問陶侃:你小子這麼會來事兒,是不是想做官?
陶侃哈哈一笑,毫不隱藏地說:我藏得這麼深,這都被你發現了?可惜沒人推薦啊,你說咋整?
兩人嘿嘿一笑,因此在範逵的一頓猛吹之下,廬江太守張夔便將陶侃提拔成了樅陽縣令。這還沒完,陶侃日後的神操作更讓我們後人敬佩。
第二,孝順廬江太守張夔的妻子。
上司張夔的妻子生了一場病,可外面天寒地凍,而且醫生在幾百裡之外,沒人願意去接醫生前來。陶侃眼珠子一亮,升遷的機會不就在眼前嗎?二話不說就頂風冒雪,跑去幾百裡外把醫生給接回來了。
事後陶侃還義正辭嚴地表示:太守的夫人,那就是我們的娘親啊!娘親病倒了,我們做兒子的,哪能不孝順呢?
同事們紛紛豎起了大拇指,差點兒沒給整吐了。陶侃這波神操作,直接把上司張夔給感動哭了,直接推舉陶侃為孝廉。
第三,結交洛陽名士。
陶侃成了孝廉,跑到洛陽去報導,他的小心思又動起來了。這可是個往上爬的好機會,因此陶侃選定了名士張華作為拍馬屁的對象。
為了達到目的,陶侃一連幾次前去拜訪,可人家張華是張良的後代,又名揚天下,哪裡會理睬他這麼個小角色呢?所以陶侃先後多次不受待見。
正常人肯定就退縮了,可人家陶侃臉皮厚啊,管你待不待見我,反正我是要靠你達成目的的!因此依舊不厭其煩地前來拜訪。最終把張華給整不會了:這貨的臉皮,莫不是比城牆還厚吧?
張華無奈,只好與之交談,才知道陶侃腹中韜略,深不可測,實在是當世奇才。立馬推薦陶侃為郎中。你看,只要臉皮厚,工作真不愁。
如果按照陶侃這種混社會的方式,早晚都是要混成三公九卿這個級別的高官的。任何時代,陶侃這樣的人,都是最吃香的。
可惜的是,西晉王朝才安穩了26年,就爆發了著名的八王之亂。不光北方亂成了一鍋粥,就連江南也引起了震蕩,大量北方流民跑到南方來找飯吃。你要不給,那就只能搶了。
陶侃是萬萬沒想到,這輩子還有效力疆場的機會。其實陶侃不知道的是,他這輩子只屬於疆場。
第一,平定張昌起義。
北方戰亂,導致大量流民沒飯吃。因此不少人都跑到南方來,這下南方也炸開了鍋。我們辛苦種的糧食,憑什麼給你們吃?我們自己建的房子,憑什麼給你們住?
別看大家過去都是西晉的子民,口號喊得別提多響亮了。可事關自身利益的時候,誰還管這些啊!因此雙方劍拔弩張。張昌就是在這個時候,帶著大量流民選擇在江夏起義的。
由於目的比較明確:要吃的!因此張昌的勢力發展非常快,在打下江夏郡以後,張昌手裡已經聚集了3萬大軍。
而陶侃,此時正好被任命為南蠻校尉長史,輔佐南蠻校尉劉弘一起徵討張昌。張昌此時聲勢浩大,幾乎戰無不勝,陸續控制了荊州、江州、揚州等地。
陶侃也是嚇了一跳,嘗試著和張昌交鋒幾次,忽然發現自己原來有非常出色的軍事才能!一不小心就滅了張昌。陶侃也因此被封為東鄉侯。
第二,腳踩兩隻船,絕對不會掉水裡!
陶侃得到了伯樂劉弘的提攜,帶領重兵鎮守江夏,多次擊敗反叛力量,可謂是威震荊州。可惜伯樂劉弘沒多久便去世了,這讓陶侃一度迷茫。
於是陶侃也不得不摻和到了八王之亂中,投身效力於東海王司馬越麾下。表面上他給司馬越幹活,實際上已經看出了集團內部的琅琊王司馬睿有天子之志,因此和司馬睿交好。
什麼叫能力?看人準也是一種能力,從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籠子裡,同樣是一種能力。因此當司馬睿得勢以後,陶侃便跟著他升官,成了龍驤將軍、武昌太守,又上了一個臺階。
第三,起起落落,焉知非福?
人紅是非多,陶侃顯然成為了東晉的名將,這麼一來各大勢力就都盯上了他。原先王敦還是很看好陶侃的,即使他在接管荊州時,被王貢擊敗,依舊得到了王敦的庇佑。
王敦的意思很明顯:跟著哥混,肯定有肉吃!
陶侃深知王敦此人不肯久居人下,將來必定要篡位。因此刻意和王敦保持了一定的距離。這可把王敦氣壞了,二話不說就將陶侃降為廣州刺史。
那時候的廣州,基本就是小漁村裡配了幾個小賣部,窮得叮噹響。這還不夠,王敦甚至打算殺掉陶侃,可惜擔心陶侃手下人作亂,因此猶豫不決。
陶侃哈哈一笑:老兄,做大事咋能猶豫不決呢?我先上個大號,你考慮一下要不要宰了我。
好傢夥,這氣魄立馬把王敦鎮住了。看著陶侃去大號的背影,王敦陷入了深思。陶侃的親家是梁州刺史周訪,一旦陶侃被殺,周訪肯定要找王敦的麻煩。思慮再三,王敦還是放過了陶侃。估摸著陶侃在廁所裡也是流了一身冷汗。
雖然被貶廣州,可陶侃成功地躲過了王敦之亂。當初如果跟著王敦混,或許早就身死族滅了。可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陶侃是泥腿子出身,在那個十分注重門第的南北朝,陶侃這種人是很難有發展的。可人家偏偏混得風生水起,一度成為了左右東晉王朝走向的男人。
王敦之亂的過程中,陶侃堅決表示支持朝廷(但是沒有出兵,這傢伙機靈著呢!),因此王敦之亂被平定後,陶侃被封為徵西大將軍,都督荊、湘、雍、梁四州軍事,荊州刺史。
這一堆稱呼裡,還是荊州刺史最管用,因為這工作直接讓陶侃回到了自己昔日的根據地。陶侃治理荊州期間,荊州百姓別提多高興了,由於陶侃比較會管事兒,荊州地區一度出現了路不拾遺的現象。
晉明帝司馬紹幹了2年多就病死了,他那5歲的兒子司馬衍匆匆繼位,大權自此落在了庾太后和她哥哥庾亮手裡。陶侃瞬間就成了庾亮的眼中釘。
可惜庾亮這貨能力不強,惹事兒的本事倒不小。沒多久便造成了蘇峻、祖約(聞雞起舞的大英雄祖逖的弟弟)起兵反叛。
庾亮瞬間慌了手腳,連忙讓平南將軍溫嶠出來平叛。
溫嶠微微搖頭:這事兒還得陶侃才能搞得定!
沒辦法庾亮只好連同溫嶠一起,推舉陶侃為盟主。在擊敗蘇峻以後,陶侃的騷操作再次出現了:
第一,庾亮不僅會惹事兒,反而幫倒忙,常常打敗仗。可他畢竟是太后的哥哥,因此陶侃各種拍馬屁,把他捧上了天,自此庾亮對陶侃感恩戴德。第二,平叛過程中,朝廷沒有撥糧餉給陶侃,陶侃軍本就是自帶乾糧上戰場。結果溫嶠那邊缺糧,居然還好意思伸手找陶侃要。氣得陶侃差點兒撂挑子走人,冷靜下來後,陶侃還是賣了溫嶠一個面子,給了他5萬石大米。第三,陶侃奪取江州以後,將張夔的兒子張隱任命為參軍,範逵的兒子範珧任命為湘東太守,將劉弘的曾孫劉安任命為掾屬。過去給過他恩惠的人,他們的後代都得到了陶侃的厚待。什麼叫人情世故?這就是人情世故。陶侃沒有居功自傲,反而寬以待人。同時不忘舊恩,廣結善緣。因此就算很多人嫉妒陶侃的地位,卻依舊不得不佩服陶侃:你可真能啊!
76歲的陶侃身體不行了,他沒有忙著安排子孫們接替自己,反而是把官印符節全都送還給了朝廷。所有的兵馬錢糧器械,全都一一封存,交給朝廷來處理。
這氣度在混亂的東晉年間,那是不敢想像的。那個年代,王家、謝家、桓家、庾家,哪個人不為自己家族謀福利呢?恨不得把所有財產都留給後人。可陶侃偏偏選擇了歸還朝廷。
因此陶侃去世以後,陶侃的後人們,均得到了東晉王朝的善待,一個個不是封疆大吏,就是朝中重臣。哪怕是東晉被劉裕給取代了,陶侃的後人依舊在劉宋王朝享受一定爵位。老陶家的鐵飯碗,端的是真牢啊!
參考資料:《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