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崗巖圖案復原圖(史上最全的三大巖標本圖集)
2023-04-22 10:14:12 58
(點擊右上角「 關注」【盧郎雜談】頭條號,這是一個有品質、有態度、有思想的頭條號,歡迎轉發、分享!
三大巖標本圖集
桔燈勘探
1
巖漿巖
Igneous-rock
橄欖巖
Perdotite
橄欖巖是一種緻密的粗粒火成巖,主要由礦物橄欖石和輝石組成。橄欖巖是超鎂鐵巖,因為巖石含有少於45%的二氧化矽。它含鎂量高,反映富含鎂的橄欖石比例高,含有可觀的鐵。橄欖巖來源於地幔,既可以是固體塊體,也可以是從地幔形成的巖漿中積累的晶體。
橄欖巖是地幔上部的主要巖石。在某些玄武巖和金剛石管(金伯利巖)中發現的橄欖巖結核的組成特別引人注目,因為它們提供從約30km到200km或更多深度範圍內提供的地球地幔樣品。一些結核保存和記錄地球形成過程中發生過程的其他元素的同位素比率。
霓霞巖
Ijolite
霓霞巖是火成巖基本上由霞石和輝石。從礦物學和巖石學角度來看,霓霞巖是一種罕見的巖石類型。這個詞源於芬蘭語中的第一個音節,如Iivaara,Iijoki,芬蘭的地名,以及石頭的古希臘 Xiflos。
霓霞巖發生在芬蘭東部Kainuu地區的不同地區和俄羅斯西北部的科拉半島在白海岸邊。霓霞巖首先由芬蘭地質學家Wilhelm Ramsay定義並命名。
菱長斑巖
Rhomb-porphyry
菱長斑巖來自古希臘語(πορφύροporphúra),意思是「 紫色 」。紫色是皇室的顏色,「皇宮菱長斑巖」是深紫色的火成巖,含有大量的斜長石。一些作者聲稱這塊巖石是古代最為人所知的巖石。 「帝國」級菱長斑巖因此在羅馬帝國以及後來的紀念碑和建築項目中獲獎。
上升的巖漿柱分兩個階段冷卻時形成菱長斑巖。首先,巖漿在地殼中慢慢冷卻,形成直徑為2毫米或更大的大晶粒。在第二階段和最後階段,巖漿在相對較淺的深度或從火山噴發時迅速冷卻,形成通常肉眼不可見的小顆粒。
偉晶巖
Pegmatite
偉晶巖是一種全晶質侵入火成巖,組成顯晶質晶體通常大於2.5釐米。英文名稱源自荷馬希臘語pegnymi,意思是「結合在一起」,指石英和長石在被稱為圖形花崗巖的質地中交織在一起的晶體。
所有偉晶巖的單一特徵是它們的大尺寸晶體組分。與典型的侵入巖體相比,偉晶巖體的尺寸通常較小。偉晶巖體尺寸在一到幾百米的數量級上。與典型的火成巖相比,它們相當不均勻,並可能顯示出具有不同礦物組合的區域。
偉晶巖中的晶體生長速率必須非常緩慢,以允許巨大的晶體在地殼的限制和壓力下生長。因此,各種已知偉晶巖中可能的生長機制可能涉及以下過程的組合:
1、晶體成核率低,加上高擴散性,可以促使一些大晶體生長
2、高蒸氣和水壓,有助於擴散條件的改善
3、高濃度的助熔元素,如硼和鋰,可降低巖漿或蒸汽中凝固的溫度
霞石正長巖
Nepheline-syenite
霞石正長巖是一種深成鹼性巖。灰、淺綠、淺黃褐色。中粗粒。具似花崗結構。主要由鹼性長石(65%~70%)、霞石(15%~25%)和鹼性暗色礦物(10%~15%)組成。
鹼性長石主要為正長石、歪長石、微斜長石和鈉長石;鹼性暗色礦物以霓輝石、霓石、鈉鐵閃石、富鐵鈉閃石為主。輝石類礦物的環帶構造發育。
碳酸巖
Carbonatite
碳酸巖是一種侵入或噴出火成巖,巖石由大於50%的碳鹽酸礦物組成。碳酸巖可能與大理石混淆,需要地球化學方法鑑別。碳酸巖主要呈中心型侵入雜巖體產出,產狀有中心巖株體、環狀、錐狀及放射狀巖牆、巖床、巖流及巖被等。
幾乎所有的碳酸巖巖出現都是侵入體或次火山侵入體。這是因為碳酸巖熔巖流動主要由可溶性碳酸巖構成,容易風化,因此不可能保存在地質記錄中。
科馬提巖
Komatiite
科馬提巖是一種類型的超鎂鐵的幔源火山巖。科馬提巖的矽,鉀和鋁含量較低,含鎂量很高。科馬提巖被命名為它的模式標本產地沿科馬提河在南非。
真正的科馬提巖是非常罕見的,基本上僅限於太古宙巖石,少數元古代或顯生宙科馬提巖是已知的(儘管從中生代已知高鎂煌斑巖)。這種年齡限制被認為是由於地幔的冷卻,在太古早期至中期(3.8億至28億年前)期間,地幔可能高達500°C。由於行星堆積的餘熱以及放射性元素的豐度較高,早期的地球有更高的產熱量。
從地理位置上講,科馬提特被限制分布到太古代的盾牌區域。
花崗閃長巖
Granodiorite
花崗閃長巖是一個顯晶質侵入巖,類似花崗巖,但包含更多斜長石比正長石長石。根據QAPF圖,花崗閃長巖含有大於20%的石英,長石的65%-90%為斜長石。更多的斜長石會將巖石指定為英雲閃長巖。
花崗閃長巖為長英質至中等組成。它是侵入性火成巖當量的噴出巖漿英安巖。它含有大量的鈉(Na)的和鈣(Ca)的富斜長石,鉀長石,石英,和少量的白雲母 雲母作為淺色礦物組分。黑雲母和角閃石通常以角閃石形式存在在花崗閃長巖中的含量比在花崗巖中的含量豐富,使其具有更明顯的雙色或整體更暗的外觀。雲母可能存在於形成良好的六角形晶體中,並且角閃石可能表現為針狀晶體。少量的氧化物礦物,如磁鐵礦,鈦鐵礦和超尖晶石,以及一些硫化礦物也可能存在。
輝長巖
Gabbro
輝長巖是基性侵入巖分布最廣的一種巖石,其化學成分特點是:SiO2 含量
45%~52%,K2O Na2O平均為3.6%±;鐵鎂礦物含量40%~90%。
主要礦物成分為基性斜長石和單斜輝石,次要礦物有橄欖石、斜方輝石、棕色普通角閃石、黑雲母、有的含少量鉀長石和石英。暗色礦物和淺色礦物含量近於相等,前者略高,故呈暗黑色,色率一般35%~70%,巖石具中至粗粒結構,典型輝長巖具輝長結構。
方輝橄欖巖
Harzburgite
方輝橄欖巖,一個超基,火成巖巖石,是多種的橄欖巖由兩個主要的礦物,橄欖石和低鈣的頑輝石; 它被命名為德國哈爾茨山脈的發生地。它通常含有幾個百分點的富鉻尖晶石作為輔助礦物。具有石榴石的石英石很少見,常見於金伯利巖中被發現為捕虜體。
通常通過從稱為二輝橄欖石的富含輝石的橄欖巖中提取部分熔融物來形成輝長巖。從赤鐵礦中提取的熔融巖漿可能會以玄武巖的形式噴出。如果赤鐵礦繼續部分熔融,所有的輝石都可能從中提取出來形成巖漿,留下貧輝石橄欖巖,稱為純橄欖巖。橄欖石和低Ca輝石在大陸地殼玄武巖深部巖漿房(層狀侵入巖)中的堆積也可能形成了橄欖石。
角閃石巖
Hornblendite
角閃石巖是一種深成巖,主要由角閃石組成。角閃石巖富含超鎂鐵質巖石非常罕見,當角閃石為主要礦物相時,它們被歸類為角閃石,並帶有諸如石榴石角閃石之類的限定物,從而識別出第二種豐富的礦物。變質巖顯性的角閃石巖組成的被稱為角閃巖。
蘇長巖
Norite
蘇長巖是一種鎂鐵質侵入巖,主要由富鈣斜長石,拉長石和橄欖石。蘇長巖這個名字來源於挪威的挪威名稱Norge。
蘇長巖也被稱為斜方輝石輝長巖。在巖相顯微鏡下沒有薄切片研究的情況下,蘇長巖可能基本上與輝長巖沒有區別。其主要區別在於它所組成的輝石類型。蘇長巖主要由斜方輝石組成,主要為高鎂質頑火輝石。輝長巖中的主要輝石是單斜輝石,一般為中等富鐵的輝石。
粗安巖
Trachyandesite
粗安巖是一種噴出火成巖,巖石組成成分介於粗面巖和安山巖之間。它有少量或沒有游離石英,但主要由鹼長石和鈉質 斜長石以及一種或多種下列基性 礦物組成:角閃石,黑雲母或輝石。少量的霞石可能存在,磷灰石是常見的副礦物。
正長巖
Syenite
正長巖的組成成分主要是鹼性的長石(通常正長石),佔比超過70%。斜長石可能以小比例存在,少於10%。
正長巖是鹼性火成巖活動的產物,一般在厚的大陸地殼區或科迪勒勒俯衝帶中形成。為了生產正長巖,有必要將花崗巖或火成巖原巖熔融到相當低的部分熔融程度。這是必需的,因為鉀是一種不相容元素並且傾向於首先進入熔體,而較高程度的部分熔化將釋放更多產生斜長石的鈣和鈉,因此產生花崗巖,二長花崗巖或英雲閃長巖。
英雲閃長巖
Tonalite
英雲閃長巖是一種深成侵入巖,具有顯晶質質感。長石主要有斜長石(通常更長石)佔到10%和少量的鹼性長石。石英的含量超過巖石的20%。角閃石和輝石是常見的副礦物。
在較老的參考文獻中,英雲閃長巖有時被用作石英閃長巖的同義詞。然而,目前的IUGS 分類將英雲閃長巖定義為石英含量大於20%,而石英閃長巖則將其石英含量從5%變為20%。
英安巖
Dacite
英安巖是一種火成巖,火山巖。它具有隱晶質至斑狀結構,其組成介於安山巖和流紋巖之間。
在手標本中,許多角閃石和黑雲母英安巖是灰色或淡褐色和黃色巖石,含白色長石,黑色黑雲母和角閃石。其他英安巖,尤其是含輝石英安巖,顏色較深。
在薄片中,英安巖可能具有隱晶質到斑狀質地。斑狀英安巖含有塊狀高度分區的斜長石斑晶和/或圓形腐蝕石英斑晶。存在副角閃石和伸長的黑雲母晶粒。透長斑晶和輝石(或頑輝石)在一些樣品中被找到。這些巖石的基質通常是隱晶質的 微晶,其中有一小塊長石與石英或鱗石英的間隙顆粒混合; 但在許多英安巖中,它主要是玻璃質的,而在另一些英安巖中則是長石質或隱晶質。
凝灰巖
Tuff
凝灰巖是一種由火山噴發期間從通風口噴出的火山灰構成的巖石。在噴射和沉積之後,灰在被稱為固結的過程中被壓實成固體巖石。凝灰巖有時被錯誤地稱為「凝灰巖」,特別是當用作建築材料時,但恰當地說凝灰巖是從地下水中沉澱出來的石灰石。含有超過50%凝灰巖的巖石被認為是凝灰巖。
火山爆發中排出的物質可分為三種類型:
1、火山氣體,大多製成的混合物的水蒸汽,二氧化碳,硫化合物(無論是二氧化硫,SO 2,或硫化氫,H 2 S,這取決於溫度)。
2、熔巖,巖漿出現時流出地表的名稱。
3、火山灰,所有形狀和尺寸的固體物質大量排出,並通過空氣拋出。
浮巖
Pumice
浮巖,又稱浮石,通常顏色蒼白,從白色,奶油色,藍色或灰色到綠褐色或黑色。它形成火山氣體時從粘稠的巖漿中解脫出來形成氣泡,當它冷卻到玻璃時,粘滯的巖漿內仍然存在氣泡。浮石是爆發性噴發的常見產物,並且通常形成矽酸熔巖上部的區域。浮石的平均孔隙率為 90%,最初浮在水面上。
浮巖有兩種主要形式的囊泡。大多數浮石含有管狀微泡,可以賦予絲綢或纖維織物。微泡的伸長由於火山管道中的延性伸長或在流動期間在浮石熔巖的情況下發生。另一種形式的囊泡呈球形,由於噴發期間蒸氣壓較高而呈球形。
流霞正長巖
Foyaite
流霞正長巖是一種分布廣泛的霞石正長巖,具粗糙的表面結構。深色礦物成分主要是霓輝石(約佔60%),其次是霞石和少量的長石(20% ~ 25%),和暗色礦物主要是輝石和角閃石的霓虹燈,有時,黑雲母或霓虹。
呈紅棕色,鐵和鈦豐富,通常分布於輝石和角閃石的外圍。副礦物豐富,主要為鈦、鋯、鈮矽酸鹽礦物,常見的有單斜鋯鈮鉭礦、獨居石、褐簾石、石榴石、鈣鈰鑭鈰礦、矽鈰鈦礦石等。
二長巖
Monzonite
二長巖是一種侵入巖。它由近似等量的斜長石和鹼性長石組成,石英重量不足5%。它可能含有少量的角閃石,黑雲母和其他礦物。如果石英含量大於5%,則該巖石被稱為石英二長巖。
如果巖石中鹼長石的百分比較高,則成為正長巖。隨著鈣質斜長石和鎂鐵質礦物的增加,巖石類型變成閃長巖。
黑雲碳酸巖
Sovite
黑雲碳酸巖是粗粒品種的碳酸巖,屬於侵入巖。碳酸鹽細粒度的多種礦物稱為鋁鈣石。這兩個品種以微量元素組成為特徵。往往是一種中等-粗粒度的方解石巖石,具有可變角閃石,黑雲母,黃鐵礦,燒綠石和螢石。
輝巖
Pyroxenite
輝巖是超鎂鐵質火成巖,基本上由輝石族礦物組成,如輝石,透輝石,紫蘇,古銅或頑輝石。輝巖被分為單斜輝巖,斜方輝巖等。表面非常粗糙,含有可能長達幾英寸的單個晶體。除橄欖石和長石外,主要副礦物還有鉻鐵礦和其他尖晶石,石榴石,磁鐵礦,金紅石和閃石。
輝巖可以通過在巖漿房底部堆積輝石晶體而形成為超鎂鐵質侵入體的累積。在這裡,它們通常與輝長巖和鈣長石堆積層相關,並且通常在侵入時高。它們可能伴隨著磁鐵礦層,鈦鐵礦層,但很少鉻鐵礦累積。
斜長巖
Anorthosite
斜長巖是侵入火成巖,巖石特徵以斜長石為主(90-100%),含少量的鎂鐵質組分(0-10%)。輝石,鈦鐵礦,磁鐵礦和橄欖石是最常見的鎂鐵礦物。
斜長巖具有巨大的地質意義,但其形成方式仍是未解之謎。大多數模型都是根據密度來分離斜長石晶體。斜長石晶體通常比巖漿密度小; 所以,當斜長石在巖漿房中結晶時,斜長石晶體浮到頂部而聚集。
地球上的斜長石可分為五類:
1、太古代的斜長巖
2、元古代斜長巖(又稱塊狀或塊狀斜長巖) - 地球上最豐富的斜長巖類型
3、層狀入侵層(如Bushveld和Stillwater入侵)
4、大洋中脊和轉換斷層斜長巖
5、其他巖石中的斜長巖包體(通常是花崗巖,金伯利巖或玄武巖)
其中,前兩種是最常見的。這兩種類型有不同的發生模式,似乎局限於地球歷史的不同時期,並被認為有不同的起源。
奧長花崗巖
Trondhjemite
奧長花崗巖,又稱為更長花崗巖,是一種淺色侵入巖。它是英雲閃長巖的一個變種,其中斜長石主要以寡聚體形式存在。奧長花崗巖有時被稱為斜長花崗巖。
奧長花崗巖常見於太古界地體,與英雲閃長巖和花崗閃長巖一起發生,如TTG(英雲閃長巖 - 鎢鐵礦 - 花崗閃長巖)的鄰片麻巖套件。奧長花崗巖 堤防通常也構成蛇綠巖的成片堤防複合體的一部分。
純橄欖巖
Dunite
純橄欖巖(也稱為橄欖巖,不與礦物寶石橄欖石混淆)是一種超基性侵入巖,由超鎂鐵質組成,具有粗粒的半自形粒狀結構或粒狀鑲嵌結構。礦物組合為大於90%的橄欖石,與少量其它礦物質如輝石,鉻鐵礦,磁鐵礦和錳鋁榴石。
純橄欖巖是地幔衍生巖石的橄欖巖群的富橄欖末端成員。純橄欖巖和其他橄欖巖被認為是大約400公裡深度以上地幔的主要成分。純橄欖巖在大陸巖石內很少發現,但如果它被找到,通常位於俯衝帶附近和島弧碰撞區(造山運動)。也發現在高山橄欖巖地塊,代表碰撞造山過程中暴露的次大陸地幔的裂片。純橄欖巖通常在近地表環境中經歷逆行變質作用,並被改變為蛇紋巖和皂石。
苦橄巖
Picrite
苦橄巖是一種富含橄欖石和輝石的噴出巖,屬於稀少的巖石類型。礦物組成特徵為黃色橄欖石斑晶(20〜50%)和黑色至黑褐色輝石,多為普通輝石。
苦橄巖和科馬提石在化學上有些類似,但不同之處在於科馬提巖熔巖是富含鎂的熔體的產物,並且很好的例子表現出鬣刺質地。與此相反,苦橄欖是富鎂的,因為橄欖石的晶體已經通過巖漿作用積聚在更加正常的熔體中。科馬提巖主要限於太古代。
粗面巖
Trachyte
粗面巖是一種斑狀結構,基質為隱晶質的噴出巖。成分相當於正長巖。礦物組合包括必不可少的鹼性長石 ; 也可能存在相對較小的斜長石和石英。黑雲母,單斜輝石和橄欖石是常見的副礦物。
輝綠巖
Diabase
輝綠巖或微輝長巖是一種鎂鐵質全晶質侵入巖。礦物成分與輝長巖相似,具輝綠結構,具有斑狀結構的輝綠巖稱為輝玢巖,巖石呈暗綠或黑色。基性斜長石和輝石容易蝕變,前者常蝕變為鈉長石、石英、黝簾石、綠簾石等,而後者常蝕變為綠泥石、角閃石、碳酸鹽等。常形成巖床、床牆等。
碧玄巖
Basanite
碧玄巖是一種噴出巖,斑狀結構,基質為隱晶質。礦物組成通常由單斜輝石、斜長石、常見的副長石類和橄欖石斑晶組成的巖石。在化學上,與玄武巖相比,碧玄巖具有較低的二氧化矽(42~45%的SiO 2)和較高的鹼性長石(3~5.5%的Na 2 O和K 2 O)。
鹼玄巖
Tephrite
鹼玄巖是一種噴出巖,斑狀結構,基質為隱晶質。礦物組成通常含豐富的長石(白榴石或霞石),斜長石和較少的鹼性長石。輝石(單斜輝石)是常見的副礦物。石英和橄欖石不存在。
火山渣
Scoria
火山渣是一種高度泡狀,深色的火山巖,可能含有或不含晶體(斑晶)。它通常呈深色(通常為深褐色,黑色或紫紅色),玄武質或安山質組成。由於其大量的宏觀橢球體囊泡,其體積密度相對較低,但與浮石形成對比的是,所有礦渣的比重均大於1,並沉入水中。
火山渣不同於浮石,另一種囊狀火山巖,具有較大的囊泡和較厚的囊泡壁,因此密度更高。這種差異可能是由於較低的巖漿粘度,允許快速揮發性擴散,氣泡生長,聚結和爆裂。
當巖漿上升遇到較低的壓力時,溶解氣體能夠解開並形成囊泡。當巖漿發冷並固化時,一些囊泡被困住。囊泡通常很小,球狀,不會互相撞擊; 相反,他們互相打開,幾乎沒有變形。
玄武巖
Basalt
玄武巖是一個隱晶質(細粒度)與通常45-53%是二氧化矽(SiO火成巖2)和小於10%的feldspathoid(體積),其中所述巖石的至少65%是長石在斜長石的形式。這是根據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IUGS)分類方案的定義。
它是地球上最常見的火山巖類型,是海洋地殼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許多中等大洋島嶼的主要火山巖,包括冰島,法羅群島,留尼旺島和夏威夷群島。玄武巖通常具有散布著可見礦物顆粒的細粒或玻璃狀基質。
閃長巖
Diorite
閃長巖是為全晶質中性深成巖的代表巖石,也是花崗石石材中主要巖石類型之一。 主要是由斜長石(中-更長石)和一種或幾種暗色礦物組成,其中暗色礦物的總量一般在20~35%左右。不含或僅含少量的鉀長石,一般不超過長石總量的10%。不含或含極少量石英,其量不超過淺色礦物總量的 5%。暗色礦物以角閃石為主,有時有輝石和黑雲母。副礦物主要有磷灰石、磁鐵礦、鈦鐵礦和榍石等。
黑曜石
Obsidian
黑曜石是巖石熔巖快速冷卻的結果。黑曜石是礦物質的,但不是真正的礦物質,因為作為玻璃,它不是結晶的 ; 另外,它的組成變化太大,不能歸類為礦物。它有時被歸類為一種礦物質。儘管黑曜石通常顏色較深,與玄武巖等基性巖類似,但黑曜巖的組成極其單一。黑曜石主要由SiO2(二氧化矽)組成,通常為70%或更多。黑曜石組成的結晶巖包括花崗巖和流紋巖。
純黑曜石的外觀通常很暗,但顏色因雜質的存在而異。鐵和其他過渡元素可能會使黑曜石呈深棕色至黑色。在一些石頭中,在黑色玻璃中包含小的,白色的方晶石的徑向簇狀晶體會產生斑點或雪花圖案(雪花黑曜石)。
橄欖中長玄武巖/夏威夷巖
Hawaiite
橄欖中長玄武巖是一種橄欖石玄武巖,由鹼性玄武巖和玄武巖組成。又稱為夏威夷巖。
夏威夷巖是密集或泡沫狀的火山巖巖漿冷卻凝固形成。火山噴發的巖漿溫度高達一千二百度。在一定粘性條件下,巖漿在地面平坦時緩慢流動,流速每分鐘僅幾米,遇陡坡時速度大大加快。在它的流動過程中,它攜帶著大量的水蒸氣和氣泡。冷卻後形成各種不同的形狀。夏威夷巖最初被定義為一個品種的橄欖玄武巖,其中標準礦物是長石、中長石。
流紋巖
Rhyolite
流紋巖是長英質(富含二氧化矽)成分(典型地> 69%SiO 2 )的火成巖。它可能具有從玻璃質到隱晶質到斑狀的任何紋理。礦物組合通常是石英,透長石和斜長石。黑雲母和角閃石是常見的輔助礦物質。
流紋巖可以認為是深成花崗巖的突出物,因此流紋巖的露頭可能與花崗巖有相似之處。由於二氧化矽含量高,鐵和鎂含量低,流紋巖熔體高度聚合併形成高度粘稠的熔巖。它們也以角礫巖或火山巖塞和堤壩的形式出現。冷卻得太快而不能生長晶體的流紋巖形成天然玻璃或玻基斑巖,也稱為黑曜石。較慢的冷卻形成在熔巖微小晶體,並導致紋理如流面理,球晶,結核和巖石結構。一些流紋巖是高度浮泡的浮石。許多流紋巖噴發極具爆炸性,礦床可能由落石火山、 凝灰巖或熔結凝灰巖組成。
響巖
Phonolite
響巖是一種罕見的火山巖,質地從隱晶質(細粒)到斑狀(混合的細粒和粗粒)。響巖從矽質含量相對較低的巖漿中形成,由低部分熔融(低於10%)的下部地殼高度鋁質巖石(如英雲閃長巖,二長巖和變質巖)產生。這種巖石的熔化程度很低,通過熔化長石促進鋁,鉀,鈉和鈣的釋放,並伴有鎂鐵礦物質的參與。由於巖石是二氧化矽欠飽和的,它沒有石英或其他矽石晶體,並且主要是低矽質長石礦物多於長石礦物。
花崗巖
Granite
花崗巖是一種通用型英質侵入火成巖,粒狀和顯晶質質地。花崗巖顏色主要是白色,粉紅色或灰色,這取決於它們的礦物學成分。嚴格來說,花崗巖是一種火成巖,石英含量在20%到60%之間,並且至少有35%的長石由鹼長石組成。通常用「花崗巖」來指較寬範圍的含有石英和長石的粗粒火成巖。
金伯利巖
Kimberlite
金伯利巖是一種火成巖,有時含有鑽石(金剛石)。金伯利巖發生在地殼的垂直結構中,稱為金伯利巖管道。金伯利巖也出現在水平窗臺上。金伯利巖管是今天最重要的開採鑽石的來源。
安山巖
Andesite
安山巖是一種噴出型火成巖的中間體組合物。一般來說,它是玄武巖和花崗巖之間的中間體類型,其範圍從57%到63%二氧化矽。礦物組合通常是斜長石加輝石或角閃石。磁鐵礦,鋯石,磷灰石,鈦鐵礦,黑雲母和石榴石是常見的副礦物。 鹼性長石含量很少。
斑巖
Porphyry
斑巖是以鉀長石、副長石或石英為斑晶的噴出巖、淺成巖和超淺成巖侵入巖的統稱。是具有斑狀結構的火成巖,比較堅固,可用於做建築材料。斑巖斑晶一般由鹼性長石或石英組成,基質為細粒或隱晶(玻璃體)。習慣上將含鹼性長石和石英斑晶或只含其一的斑狀結構的巖石稱為斑巖,如花崗斑巖;將含斜長石斑晶的稱玢巖,如閃長玢巖。
斑巖一詞源於希臘語porphyry,即紫紅色之意,原指具斑晶的任何火成巖。最早用於一種從埃及採到的紫紅色的具有鹼性長石斑晶的巖石。
斑巖主要分為噴出巖和淺成巖兩大類,噴出巖是火山巖漿噴出後冷凝形成的,由於噴出後冷卻很快,形成許多細粒;淺成巖是火山巖漿侵入地殼淺層(一般為1.5-3千米)冷凝形成的,有許多結晶斑粒。
細晶巖/長英巖
Aplite
細晶巖是一種侵入性火成巖,礦物組合物與花崗巖類似,石英和長石是主要的礦物。細晶巖通常非常細密,白色,灰色或粉紅色,只有在放大鏡的幫助下才能看到它們的成分。
細晶巖的基本組分是石英和鉀長石(後者通常為正長石或微條紋長石),微斜長石和鈉長石。結晶顯然是快速的(因為巖石顆粒很細),並且成分幾乎同時凝固。因此,它們的晶體相當不完美,並且以幾乎等維的晶粒的精細鑲嵌形式相互緊密貼合。
熔結凝灰巖
Ignimbrite
熔結凝灰巖是火山碎屑密度流或火山碎屑流的沉積物,它是火山中迅速流動的顆粒和氣體的熱懸浮物,並且由比周圍大氣更密集的氣體驅動。灰分由玻璃碎片和水晶碎片組成。
橄長巖
Troctolite
橄長巖是一種基性侵入巖類型。它主要由可變量的橄欖石和鈣質斜長石以及微量輝石組成。它是橄欖石豐富的斜長巖,或輝長巖中輝石虧損的相對輝長巖。然而,與輝長巖不同,沒有斜長石在組成上對應於橄欖巖的部分熔體。因此,橄長巖必然是從熔體中分餾出來的晶體的累積物。
花崗巖
Rapakivi
環斑花崗巖是角閃石 - 黑雲母花崗巖,含有的大圓形晶體-正長石,每個的邊緣為更長石(各種斜長石)。這個名字最常被用來作為一個構造術語,它代表深成巖中正長石周圍的斜長石邊緣。奧長環斑花崗巖芬蘭語是「易碎的巖石」,因為礦物成分的不同熱膨脹係數使得環斑易碎。
環斑花崗巖是一種相當罕見類型的花崗巖,但在許多地方已被發現,大部分都在元古代變質帶內。
2
沉積巖
Sedimentary-rock
白雲巖
Dolomite
白雲巖是一種由無水碳酸鹽礦物組成的鈣鎂碳酸鹽巖。也用於指主要由礦物白雲石組成的沉積碳酸鹽巖。
現代白雲巖地層發現於:無氧的條件下過飽和的鹽水瀉湖沿著裡約熱內盧海岸。地質學家認為,白雲巖只有在硫酸鹽還原菌的幫助下才能形成(例如巴西脫硫弧菌(脫硫樹))。然而,低溫白雲巖可能發生在富含有機物和微生物細胞表面的自然環境中。這是由於與有機物相關的羧基與鎂絡合所致。
蒸發巖
Evaporite
蒸發巖屬於化學沉積巖。其形成過程為:儘管地表和含水層中的所有水體都含有溶解的鹽,但水必須蒸發到大氣中才能沉澱礦物質。要發生這種情況,水體必須進入一個受限制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輸入到這個環境中的水仍然低於淨蒸發率。這通常是一個乾旱的環境,由一個有限的輸入水供給一個小盆地。當發生蒸發時,剩餘的水富含鹽,當水變得過飽和時它們會沉澱。
火石
Flint
火石,燧石的俗稱,緻密堅硬的隱晶質石英。它主要分布在沉積巖中的結核和塊體,如粉筆和石灰巖。 在結節內部,火石通常呈深灰色,黑色,綠色,白色或棕色,並且通常具有玻璃狀或蠟質外觀。結節外側的薄層通常顏色不同,典型的是白色和粗糙的結構。從巖石學的角度來看,「火石」具體是指燧石形成在白堊或灰黑色石灰石中。
雜砂巖
Graywacke
雜砂巖,也稱為瓦克巖,砂巖的一種,通常具有高硬度,顏色較深,由石英,長石和小塊巖石碎片或巖屑碎片組成,粘土基質大於15%。分選差,結構成熟度低。通常發育在古生代地層中發現的質地不成熟的沉積巖。
英文名稱greywacke一詞令人費解,一般是指巖石的不成熟巖石碎片或者細粒的黏土成分。
根據正常的沉積規律,礫石,沙和泥不應該一起放置。地質學家將其成因歸於海底山崩或強烈的濁流。這些動作攪動沉積物並形成混合沉積物泥漿,其中巖石可能表現出各種沉積特徵。
石膏
Gypsum
石膏是一種由硫酸鈣二水合物組成的軟硫酸鹽礦物。 它被廣泛開採並用作肥料,並且作為許多形式的石膏,黑板粉筆和牆板。巨大的細粒白色或淺色的石膏種類,稱為雪花石膏,
石膏具有中等水溶性,與大多數其他鹽相反,它表現出逆向溶解性,在較高溫度下變得不易溶解。當石膏在空氣中加熱時,會失去水分,首先轉化成半水合硫酸鈣(通常稱為「石膏」),如果進一步加熱,則轉變為無水硫酸鈣(無水石膏)。至於硬石膏,其在鹽水溶液和鹽水中的溶解度也強烈依賴於NaCl(普通食鹽)濃度。
紅土
Laterite
紅土是富含鐵和鋁的土壤和巖石類型,通常被認為形成於炎熱和潮溼的熱帶地區。由於氧化鐵含量高,幾乎所有的紅土都呈生鏽紅色。它們是由堅硬的母巖經強烈而持久的風化作用形成。熱帶風化是一個長期的化學風化過程,它在所產生的土壤的厚度,等級,化學和礦物礦物學中產生了各種各樣的變化。
褐煤
Lignite
褐煤揮發分的含量較高,比較容易進行液化或氣化,這使得它比高等級的煤更容易轉化為氣體和液體石油產品。但是,它的高含水量和易燃性會導致運輸和儲存問題。一般會在褐煤礦附近建設發電廠,直接做燃料消耗。
褐煤的成煤年代要比普通煤年輕,一般存在於第三紀的地層中。一般分為兩種:木煤和真褐煤。
石灰巖
Limestone
石灰巖是一種沉積巖,主要由海洋生物的骨骼碎片組成,如珊瑚,有孔蟲和軟體動物。其主要礦物組成是方解石和文石,它們是不同的晶體形式的碳酸鈣。
約10%的沉積巖是石灰巖。石灰石在水或者弱酸性溶液中會發生溶解形成喀斯特地貌,其中水侵蝕石灰石需數千年至數百萬年。
油頁巖
Oil-shale
一種高灰分的含可燃有機質的沉積巖。它和煤的主要區別是灰分超過40%,與碳質頁巖的主要區別是含油率大於3.5%。油頁巖屬於非常規油氣資源,以資源豐富和開發利用的可行性而被列為21世紀非常重要的接替能源。它與石油、天然氣、煤一樣都是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
鮞粒灰巖
Oolite
鮞粒灰巖通常由碳酸鈣(方解石或文石)組成,但可以由磷酸鹽,粘土,燧石,白雲石或鐵礦物組成,包括赤鐵礦。白雲質和矽質鮞狀石很可能是石灰石中原有紋理替代的結果。
它們通常形成於溫暖,過飽和,淺水,高度攪拌的海水潮間環境中,儘管有些形成於內陸湖泊。形成機制始於一小塊沉積物充當「種子」,例如一塊殼,強大的潮流衝刷海床周圍的'種子',在那裡它們從過飽和水中積累化學沉澱的方解石層。鮞粒灰巖常見於類似於沙丘的大流量層狀結構中。鮞粒灰巖的大小反映了它們在被後期沉積物覆蓋之前暴露於水中的時間。
磷塊巖
Phosphorite
磷塊巖是一種以碳氟磷灰石為主要礦物組分的沉積磷礦,脈石礦物有石英、玉髓、方解石、白雲石、水雲母、高嶺石、海綠石及有機質等。顏色呈黃褐、綠褐、淺灰、深灰或黑色。
浮遊生物有機質在沉積過程中腐爛,所含磷質釋放到水中,增加了深水磷的含量。長期以來,海底磷進一步聚集公認的機制是生物碎屑的沉澱與堆積,這種堆積包括有機物的硬殼和軟體兩部分。一切動棉植軟體部分都含磷,但上湧水中的磷酸鹽不是靠浮遊植物的繁殖來遷移,而是靠大量浮遊動物來遷移,並儲存於有機體的硬體部分。
砂巖
Sandstone
砂巖是一種碎屑沉積巖,主要由砂粒(0.0625至2毫米)的礦物顆粒或巖石碎片組成。
大多數砂巖由石英或長石構成,因為它們是地球表面風化過程中耐受性最強的礦物,如Bowen反應系列中所見。就像未固化的沙子一樣,由於礦物質中的雜質,砂巖可能是任何顏色,但最常見的顏色是棕褐色,棕色,黃色,紅色,灰色,粉紅色,白色和黑色。
主要由砂巖組成的巖層通常允許水和其他流體的滲透,並且具有足夠的多孔性以儲存大量流體,使其成為有價值的含水層和石油儲層。砂巖等細粒含水層能更好地濾除表面的汙染物,而不是有裂縫和裂縫的巖石,如石灰石或其他被地震活動破碎的巖石。
頁巖
Shale
頁巖是一種細碎的碎屑沉積巖,由泥土組成,混合了粘土礦物碎片和其他礦物(特別是石英和方解石)的微小碎片(粉砂顆粒)。頁巖的特徵是沿薄層或平行層狀或厚度小於1釐米的層理。是最常見的沉積巖。
頁巖通常由不同含量的粘土礦物和石英顆粒組成,典型的顏色為灰色。添加可變量的微量成分會改變巖石的顏色。黑色頁巖是由含碳量超過1%的物質造成的,表明還原環境。黑色頁巖也可以稱為黑色金屬。紅色,棕色和綠色表示氧化鐵(赤鐵礦 - 紅色),氫氧化鐵(針鐵礦 - 褐色和褐鐵礦 - 黃色)或雲母礦物(綠泥石,黑雲母和伊利石 - 綠色)。
粉砂巖
Siltstone
粉砂巖屬於碎屑沉積巖。粉砂巖的顏色多種多樣,隨混入物的成分不同而變。粉砂巖是在經過了長距離搬運、水動力條件比較安靜、沉積速度緩慢的環境下形成的。在橫向上和縱向上可漸變成砂巖或粘土巖,並構成韻律性層理。粉砂巖形成於弱的水動力條件下,常堆積於潟湖、湖泊、沼澤、河漫灘、三角洲和海盆地環境。
冰磧巖
Tillite
冰磧巖是無序的冰川沉積物。冰磧巖源自冰川的冰塊侵蝕和夾帶的冰磧物,被搬運一段距離後在冰川的終端,外側,內側和底部沉積下來。
石灰華
Travertine
石灰華是礦物泉,特別是溫泉沉積石灰石的一種形式。石灰常常具有纖維狀或同心狀外觀,存在於白色,棕褐色,奶油色甚至生鏽的品種中。它是由碳酸鈣快速沉澱形成的,通常在溫泉口或石灰石洞穴中形成。在後者中,它可以形成鐘乳石,石筍和其他洞穴。
濁積巖
Turbidite
濁積巖是由濁流形成,是一種典型的重力流沉積,大量的碎屑物沉積到深海而成。濁積巖的典型特徵是發育鮑馬序列,由自下向上變細的五個層段組成,最底部由具遞變層理的雜砂巖組成,底面具有槽模,溝模等衝刷鑄模,往上為具有平行層理的砂巖;具小波痕交錯層理,變形層理的粉砂巖;再往上是具水平紋理的粉砂巖,粉砂質泥巖,最頂部為塊狀泥巖。層理和變化巖性的這種垂直連續性代表了強烈衰減的流態流體及其相應的沉積作用。
完整的鮑馬序列不常見,因為連續的濁流可能侵蝕未沉積完全的上部序列。
棕土
Umber
棕土是一種天然棕色或紅褐色土顏料,包含氧化鐵和氧化錳。棕土比其他類似的天然顏料(赭石)更暗。當加熱(煅燒)時,顏色變得更深,被稱為燒焦的棕土。
其英文名稱來自義大利語的翁布裡亞。翁布裡亞是義大利中部的一個山區,該地區最初提取色素。這個詞也可能與拉丁詞Umbra有關。
長石砂巖
Arkose
長石砂巖是砂巖的一種,其中長石含量超過25%,其組分類似花崗巖。
長石砂巖通常由富含長石的火成巖或變質巖風化形成,最常見的母巖是花崗巖。這些沉積物必須迅速沉積和/或在寒冷或乾燥的環境中沉積,使得長石不會經歷顯著的化學風化和分解; 因此,長石砂巖被認為為一個質地不成熟的沉積巖。長石砂巖通常與來自花崗巖地形的礫巖礦床有關,常常發現在花崗巖地形附近的不整合面之上。
條帶狀含鐵建造
Banded iron formation
條帶狀含鐵建造(BIF)是幾乎是前寒武紀沉積巖中的獨特單元。由薄層的(幾毫米到在厚度幾釐米)黑色鐵氧化物(磁鐵礦或赤鐵礦),與缺鐵的頁巖和矽質巖相間分布,常呈紅色,厚度相似。
一些已知最古老的巖層形成於3700 萬年前,包括條帶狀含鐵建造。其佔全球鐵儲量的60%以上,可在澳大利亞,加拿大,印度,俄羅斯,南非,烏克蘭和美國發現。
鋁土礦
Bauxite
鋁土礦是含鋁量較高的沉積巖。它是鋁的主要來源。主要成分為Al(OH)3、軟水鋁石、硬水鋁石,及針鐵礦、赤鐵礦、石英等。
顏色隨氧化鐵含量而增加,有灰白、棕紅等。鋁土礦由母巖在溼熱氣候下,經紅土化而成。由火成巖、變質巖形成的礦床,以三水鋁石為主;由石灰巖、白雲巖形成的鈣紅土型礦床,通常含有多數的軟水鋁石。
沼鐵礦
Bog iron
沼鐵礦是一種不純的鐵沉積物,通過溶液中攜帶的鐵在沼澤中經化學或生物化學氧化形成。一般來說,礦石主要由羥基氧化鐵組成,通常是針鐵礦(FeO(OH))。
角礫巖
Breccia
角礫巖是破碎巖屑組成的巖石或巖由細粒基質將巖石膠結在一起,可以是相似或不同的碎片組成。其英文名稱起源於義大利語,其意思是「鬆散的碎石」。角礫巖可能有多種不同的成因,如指定類型所示,包括沉積角礫巖,構造角礫巖,火成角礫巖,衝擊角礫巖和熱液角礫巖。
白堊
Chalk
白堊是一種軟的,白色的,多孔的,沉積碳酸鹽巖,組成礦物為方解石。它在適宜的深海環境下形成,由微生物形成的微小方解石殼(coccoliths)逐漸堆積而成。
燧石
Chert
燧石是一種細粒沉積巖,由微晶或隱晶質二氧化矽組成。根據其來源,它可以包含微化石,小化石或宏觀化石。它的顏色差異很大(從白色到黑色),但通常表現為灰色,棕色,淺灰色和淺綠色,生鏽的紅色; 其顏色是巖石中微量元素的表現,紅色和綠色通常是因為含鐵所致。
煤
Coal
煤是一種可燃的黑色或棕黑色沉積巖,通常以巖層或巖脈分布,稱為煤床或煤層。煤炭主要由碳組成,還有其他元素,主要是氫,硫,氧和氮等。煤是一種當死亡的植物物質轉化為泥炭時形成的化石燃料,然後轉化為褐煤,然後轉化為次煙煤,然後是煙煤,最後轉化為無煙煤。這涉及生物和地質過程。地質過程經歷數百萬年。
礫巖
Conglomerate
礫巖是一種沉積巖,由從母巖上破碎下來的,顆粒直徑大於2毫米的碎屑,經過搬運、沉積、壓實、膠結而形成的巖石,礫石的平均直徑如果在1-10毫米,為細礫,10-100毫米稱為粗礫,大於100毫米為巨礫。礫巖也可能是一種碎屑巖。其膠結物中常含有礦物,礫巖可以做為建築材料。礫巖比較粗糙,可以見到明顯的礫石,如果膠結成巖石的礫石具有稜角,則稱為角礫巖。
粒徑大於2毫米的圓狀和次圓狀的礫石佔巖石總量30%以上的碎屑巖。礫巖中碎屑組分主要是巖屑,只有少量礦物碎屑,填隙物為砂、粉砂、粘土物質和化學沉澱物質。根據礫石大小,礫巖分為漂礫(>256毫米)礫巖、大礫(64~256毫米)礫巖、卵石(4~64毫米)礫巖和細礫(2~4毫米)礫巖。
礫巖的形成決定於3個條件:
1、有供給巖屑的源區;
2、有足以搬運碎屑的水流;
3、有搬運能量逐漸衰減的沉積地區;
貝殼灰巖
Coquina
貝殼灰形成於高能海洋和湖泊環境中,在這些環境中水流和海浪導致組分發生劇烈風選,磨損,壓裂和分類。因此,它們通常表現出發育良好的層理或者交錯層理。與貝殼灰巖成因相關的沉積環境有:海灘,淺海隆起,快速潮汐通道和障壁島。
貝殼灰巖主要由方解石礦物組成,通常也會含有一些磷酸鹽,以貝殼或珊瑚的形式存在。貝殼灰巖發現於泥盆紀以及更晚時期。
混雜陸源碎屑巖
Diamictite
混雜陸源碎屑巖是一種典型的沉積巖,碎屑顆粒分選差,顆粒大小從粘土到巨石,懸浮在泥巖或砂巖基質中。這個詞是由弗林特和其他學者創造的一個純粹的描述性術語,沒有提到某個特定的起源。一些地質學家將其用於定義非分選或分選不良的礫巖或角礫巖中,這些礫巖或角礫巖由懸浮在泥土或沙粒基質中的稀疏的陸源礫石組成。
硅藻土
Diatomite
硅藻土是一種天然存在的,軟的,矽質沉積巖,很容易碎成一種白色至灰白色粉末。它的顆粒大小通常為10到200微米。根據粒度的不同,這種粉末可以具有與浮石粉相似的研磨感,並且由於其高孔隙率而具有低密度。烘乾硅藻土的典型化學成分是二氧化矽 80-90%,氧化鋁含量2-4%(主要歸因於粘土礦物)和0.5-2%氧化鐵。
3
變質巖
Metamorphic-rock
角閃巖
Amphibolite
角閃巖又名斜長角閃巖,是主要由角閃石和斜長石組成的區域變質巖,是由富鐵白雲質泥灰巖和其他基性巖石,在中溫至高溫區域變質條件下,形成的巖石,具有塊狀或微顯片理構造,經常與片巖或片麻巖共生,伴生的礦物有鐵鋁榴石、綠簾石、黝簾石、以及黑雲母、透輝石等。
角閃巖在工業上可以用作鑄石的附加原料,耐磨、耐腐蝕、硬度大。
無煙煤
Anthracite
無煙煤通常被稱為硬煤,它是一種堅硬而緊湊的煤種,具有亞金屬光澤。它具有最高的碳含量,最少的雜質和除石墨以外的所有類型的煤的最高能量密度,並且是煤的最高等級。
無煙煤是變質程度最高的煤種(但仍屬於低變質作用),其中碳含量在92%至98%之間。 該術語適用於那些在低於點火點加熱時不釋放焦油或其他碳氫化合物蒸汽的煤種。無煙煤點燃困難,並用短暫的藍色無煙火焰燃燒。
藍片巖
Blueschist
藍片巖又稱為藍閃石片巖,屬高壓低溫區域變質作用的產物。主要由藍閃石、鈉閃石、硬柱石、硬玉、綠泥石、方解石等礦物組成。其原巖主要為基性火山巖和硬砂巖等。
藍片巖帶(blue schist zone)又稱藍閃石片巖帶(glaucophane schist zone)。由含藍閃石、硬柱石、硬玉、硬綠泥石等礦物組成的片巖的區域變質巖帶,在造山帶中呈帶狀出露,是高壓—低溫變質作用的產物,位於雙變質帶中近消減帶的一側。所以它的空間分布和地質時代成為鑑別古消減帶的重要標誌。藍片巖帶和蛇綠巖系、混雜堆積等的空間配置和具體組合對於恢復板塊運動過程和構造極性、圈定縫合帶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紫蘇花崗巖
Charnockite
紫蘇花崗巖是一類與高級變質作用有成因聯繫的早前寒武紀含紫蘇輝石的中酸性侵入巖或變質巖。由紫蘇輝石、石英、斜長石和鹼性長石組成。當其中的斜長石含量超過鹼性長石時,稱為紫蘇花崗閃長巖;反之,為狹義的紫蘇花崗巖。
榴輝巖
Eclogite
榴輝巖是一種變質巖。為塊狀、具有粒性變晶結構;主要由綠色的輝石和淺紅色的石榴石組成,有時也含有藍晶石、金紅石和角閃石等。
是變質巖中密度最大的巖石,是巖漿巖在極大的壓力下變質產生的,溫度不限,在低溫或高溫下都可以相成這種變質巖,在中國,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和大陸架深層海底。
綠簾巖
Epidosite
綠簾巖是高度變質巖,有綠簾石和石英組成。這是蛇綠巖中發生的塊狀硫化物礦床下發生的玄武巖層狀複合巖和伴生的斜長花崗巖經慢熱液蝕變或交代作用的結果。綠簾巖代表硫化物礦床下方和側向的強烈金屬浸出區,這是海洋熱水通過巖層裂隙玄武巖對流的結果。
霓長巖
Fenite
霓長巖是一種交代蝕變成因的變質巖,特別與碳酸鹽巖侵入有關。在分布上局限於高溫變質滑石碳酸鹽周圍,通常以超鎂鐵質巖石周圍的光環的形式存在。這樣的例子包括黑雲母帶,角閃巖-方解石蝕變和其他不尋常的矽卡巖組合。這個過程被稱為fenitization。
按照在霓長巖化作用過程中形成的新生礦物組合、結構構造、化學成分、空間分布及物質來源等特徵,霓長巖可以分為低級、中級、高級、接觸和脈狀等5種類型。
片麻巖
Gneiss
片麻巖是一種變質巖,而且變質程度深,具有片麻狀構造或條帶狀構造,有鱗片粒狀變晶,主要由長石、石英、雲母等組成,其中長石和石英含量大於50%,長石多於石英。如果石英多於長石,就叫做「片巖」。片麻巖在前寒武紀結晶基底和顯生宙的造山帶中有大量分布。
片麻巖分布很廣,在區域變質巖地區經常出現,在中溫和高溫情況下都可以形成。片麻巖可能是形成地殼的相當古老的巖石。
麻粒巖
Granulite
麻粒巖又名粒變巖,是一種變質巖,變質程度較深,顆粒較粗,具有粒狀變晶結構,有不明顯的片麻狀結構或塊狀構造,其特點是沒有含水礦物,如雲母、角閃石等,常含有斜長石、鐵鋁榴石或輝石。
最常見的麻粒巖有:
1、長英麻粒巖,是由粉砂巖、矽質頁巖、中酸性巖漿巖等變質而成的,主要成分為鐵鋁榴石、鉀長石、斜長石和石英;
2、輝石麻粒巖,是由基性巖漿巖變質而成的,主要成分為鐵鋁榴石、透輝石和中基性斜長石。
綠片巖
Greenschist
綠片巖(green schist)又稱綠色片巖,是綠色至暗綠色具細粒鱗片變晶結構,千枚狀至片狀構造的區域變質巖石的統稱,是片巖的一種。
綠片巖是在最低溫度和壓力下形成的變質巖石,通常由區域變質作用產生,溫度和壓力通常為300-450°C和2-10kPa。通常含有豐富的綠色礦物,如綠泥石,蛇紋石和綠簾石,以及板狀礦物如白雲母和板狀蛇紋石。其他常見礦物質包括石英,正長石,滑石,碳酸鹽礦物和角閃石(陽起石)。
雲英巖
Greisen
雲英巖是一種變質巖,主要是由酸性侵入巖在高溫氣化熱液交代作用下而形成的巖石,主要由石英和白雲母組成,其中石英含量大於50%,雲母含量小於40%,此外尚有黃玉、電氣石、螢石、綠柱石等以及一些金屬礦物。
雲英巖主要發育在花崗巖體的頂部或邊緣,常伴生大量的稀有金屬礦物,包括鎢、錫、鉍、鉬、砷、鈹、鈮、鉭等。
角頁巖
Hornfels
角頁巖(德語,意思是「角石」)之所以如此稱呼,是因為它具有非凡的韌性和質感,它們都讓人想起動物角。這是由於具有板狀或稜柱形習性的細晶粒非對齊晶體組成所致。
角頁巖是一系列接觸變質巖石的組合名稱,它們由侵入性火成巖塊的熱量烘烤和凝固而成,並呈現出巨大,堅硬,裂片狀,並且在某些情況下非常堅硬耐用。
大理巖
Marble
大理巖(英語:Marble)是石灰巖或白雲巖等受接觸、區域變質作用重結晶形成,方解石和白雲石的含量一般大於50%,有的達99%。遇鹽酸反應產生二氧化碳。
一般大理巖中含有少量的其他變質礦物,由於原來巖石中所含雜質不同(矽質、泥質、碳質、鐵質、火山碎屑物質等),及變質作用的溫度、壓力、水含量等差別,伴生礦物也不同。
大理巖源於其盛產於中國雲南大理而得名。大理巖的名稱逐漸發展成一切有各種顏色花紋的,用作建築裝飾材料的石灰巖,但製作雕像的白色大理巖也稱為大理巖。
變泥質巖
Metapelite
一種變質粘土巖(泥巖、頁巖),母巖為泥質的片巖和板巖也可稱為變泥質巖,富鋁,含有富鋁的矽酸鹽礦物如雲母、石榴石、十字石、藍晶石、堇青石等。
混合巖
Migmatite
混合巖是經過強烈混合巖化作用而變質的巖石,脈體非常多,但脈體和基體之間的界限一般不太明顯,有時模糊不清,外觀已經失去原變質巖的基本特徵,具有混合的特點,普遍發育出交代結構,最強烈的混合巖化常見於隆起區背斜褶皺的核部以及斷裂帶中。
混合巖的分類和命名首先根據其構造特徵定基本名稱,然後再根據脈體物質成分,將成分放在形態特徵名稱前面,如:花崗細晶網狀混合巖;偉晶質條帶狀混合巖等。
糜稜巖
Mylonite
具有糜稜結構的巖石稱為糜稜巖。糜稜巖是一種變質巖,原巖經過強烈擠壓,破碎後形成細粒,是一種動力變質巖石,粒度一般小於0.5毫米,但有時也含有少量比較粗的原巖碎屑,呈現為凸鏡狀定向排列的碎斑
糜稜巖是強烈破碎塑變作用所形成的巖石。往往分布在斷裂帶兩側,由於壓扭應力的作用,使巖石發生錯動,研磨粉碎,並由於。糜稜巖的粒度細小,但一般比較均勻,外貌緻密,堅硬,需藉助顯微鏡才能分辨顆粒輪廓。
千枚巖
Phyllite
一種淺變質的巖石,是泥質、粉沙質或中酸性凝灰巖等巖石經過區域變質作用而形成的,一般顏色較淺,為黃色、綠色、褐色或灰色,經過變質作用後,原巖中的物質也大部分重結晶,生成石英、絹雲母、綠泥石等。
千枚巖的分類命名一般根據其顏色和成分,如黃色絹雲母千枚巖;灰綠色泥石千枚巖等。
石英巖
Quartzite
石英巖是石英含量大於85%的一種變質巖,一般是由砂巖或其他矽質巖石經過區域變質作用,重結晶而形成的。在巖漿附近,也可能是矽質巖石經過熱接觸變質作用而形成石英巖。
主要礦物是石英,一般為淺色或白色,質密堅硬,但其顆粒常結成緻密塊狀,肉眼不容易區分。
石英巖一般為塊狀構造,粒狀變晶結構,也含有少量的長石、絹雲母、角閃石、輝石等,有各種顏色,硬度高,可以作為建築材料或鐵路的鋪軌石。純色顆粒細膩的可以作為工藝品雕刻原料。
片巖
Schist
片巖是具有明顯片狀構造的變質巖,其變質程度比千枚巖高,幾乎所有的原巖物質都已經重結晶,所以顆粒粗大,其顆粒結構主要是石英和長石,石英含量一般比長石多,長石含量常少於25%,其變斑晶為變質礦物,主要有十字石、藍晶石、夕線石、堇青石、石榴石等。
片巖一般根據其礦物分類和命名,如雲母片巖、角閃片巖、綠泥片巖、滑石片巖等。
蛇紋巖
Serpentinite
蛇紋巖(Serpentinite)主要由蛇紋石(Serpentine)礦物組成,為變質超基性巖,由富鎂之矽酸鹽礦物經熱水蝕變或變質作用,將超基性巖石中的橄欖石和輝石與水作用發生蛇紋石化,從而形成的一種變質巖石。
蛇紋巖質軟,具有滑感,主要由蛇紋石組成,顏色一般為灰綠色、黑綠色或黃綠色,色澤不均勻,顏色鮮豔半透明的蛇紋巖可以作為工藝品原料或建築裝飾材料伴生的礦物有磁鐵礦、鈦鐵礦、鉻鐵礦、菱鎂礦、滑石、石棉等。
次石墨巖
Shungite
次石墨巖是一種黑色,有光澤的非結晶性礦物質,由超過98 %重量的碳組成。據報導,次石墨巖含有微量的富勒烯(0.0001 <0.001%)。
矽卡巖
Skarn
矽卡巖是中性的侵入巖和碳酸鹽類巖石,在接觸帶經氣化高溫熱液交代作用形成的一種變質巖,如果原巖為石灰巖,形成的富鈣矽酸鹽礦物為鈣質矽卡巖;如果原巖為白雲巖,形成的富鎂矽酸鹽礦物為鎂質矽卡巖;圍巖中的矽卡巖統稱外矽卡巖;有時巖體邊緣蝕變形成的矽卡巖,稱為內矽卡巖。它主要是石榴石和透輝石,其次為角閃石、綠簾石、石英所組成。
板巖
Slate
板巖,其結構有變餘結構、隱晶質結構,構造為板狀構造。基本沒有重結晶的巖石,是一種變質巖,原巖為頁巖、泥質、粉砂巖或中性凝灰巖,沿板理方向可以剝成薄片。板巖的顏色隨其所含有的雜質不同而變化,含鐵的為紅色或黃色;含碳質的為黑色或灰色;含鈣的遇鹽酸會起泡。一般以其顏色或成分命名分類,以顏色分類如綠色板巖、黑色板巖等,以成分分類如鈣質板巖、炭質板巖、凝灰質板巖等。
皂石
Soapstone
一種變質巖,基本由滑石構成,含有多種礦物質,包括雲母、亞氯酸鹽、輝石、閃石、石英、方解石和氧化鐵。顏色從白色到綠灰和墨綠不等。可用於雕刻。其成因為由動力變質和交代作用形成,形成區域有構造板塊俯衝帶附近。
衝擊角礫巖
Suevite
衝擊角礫巖被認為是通過將熔融碎片與未熔化的巖石碎塊一起燒結而形成衝擊坑內部和周圍。由在火山口地板中發現的更完全熔化的材料形成的巖石被稱為火山灰巖。在衝擊結構中,衝擊角礫巖不同於假玄石,因為後者被認為是在衝擊的初始壓縮階段和隨後的中央隆起形成過程中,由火山口底部和火山口下方的摩擦效應形成的。
圖片來源:Sandatlas
這是一個有品質、有態度、有思想的頭條號,歡迎轉發、分享!請關注本頭條號!盧郎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