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的觀後感作文
2023-07-29 17:50:24 3
川劇觀後感篇一:觀後感
瀋陽三農博覽園坐落於瀋陽所屬新民市大柳屯鎮南部,新柳公路與304線交會口側,交通便捷。佔地40萬平方米。由仿古長城環繞,高聳的鑽天楊玉冠掩映,雅韻雄風,如詩如畫,處處散發著文化幽香,濃鬱的鄉土風情氣息。這裡建有三農園、國粹園、三傑館、科學智慧館等20個展館等,青磚黛瓦,各具風姿。來這裡的每一個人都會有一種美好的享受。瀋陽三農博覽園是以「三農」這主體,以文化為靈魂,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結合的旅遊區,是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AA級旅遊景區,正式通過國際標準科技、環保認證。遼寧省政府命名為現代農業園區,瀋陽市中小學生農業實踐基地,被譽為收藏中心,展覽中心、教育中心,生態景觀與展館共榮的塞北第一園。園區始建於1997年。在新民市委、市政府領導下,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展品資源,自行設計、自行創建等,加快了園區建設。主題鮮明,布局科學合理,具胡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價值。園區規劃5000畝,已開發1000畝,其中核心功能區600畝,建築面積28000平方米。
博覽園由仿古長城環繞,高聳的鑽天楊玉冠掩映,雅韻雄風,如詩如畫,處處散著文化幽香,濃鬱的鄉土風情氣息。這裡建有三農園、國粹園、三傑館、科學智慧館等20個展館,青磚黛瓦,各具風姿。
國粹園,進入門內,我們最先看到的是一個大地球,上方是滿天星鬥,一代京劇大師梅蘭芳的畫像,活靈活現,飄飄欲仙的。一條彩色飄帶,牽繫著他的傳人——大弟子的畫像。象徵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後繼有人。這裡也有瀋陽京劇藝術家遲小秋、李靜文的身影。園內還設「名人碑廊」,有話劇大師李默然、文物鑑賞家楊仁愷、評書表演藝術家田連元等名家大理石雕刻手跡,此處極有觀賞價值。有名京劇生旦淨醜人物銅像、巨型岫巖玉整體雕琢的仙人居,名人書法碑林及彩繪長廊。國粹園內展示了以京劇為主的民族優秀歷史文化,140米長的京劇展廳,以現代科技的聲、光、電手段,栩栩如生地再現了京劇發展歷史和各流派名家的現場表演,聲情並茂,惟妙惟肖。
京劇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的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它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所以說京劇是中國的「國粹。
京劇分為四大派系,分別為:梅派,程派,荀派,尚派。在各種藝術中形成不同的學派是很自然的。諸如表現派、體驗派、抽象派、印象派、意識流等。而京劇中的學派都是以演員的名字命名的,所謂梅派,程派等等。這是因為京劇是以主演為中心的演員藝術,都是通過演員本人廣泛學習與繼承前輩的表演技藝,結合本身的性格愛好、生理特徵和藝術修養在藝術上所形成的不同的藝術見解,並據此所創造的獨具特色的表演劇目、方式和手段,經過頻繁的演出實踐,得到觀眾的承認和歡迎,從而在京劇舞臺上形成以主要演員的藝術個性和獨特的創造形成了自己的藝術潮流和學派。
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該弘揚民族精神傳統文化。為弘揚民族精神傳統文化,首先,對於文化藝術而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特別是在當今全球化越演越重,經濟一體化浪潮越發洶湧之際,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利用、傳承與變遷、創新與調適成為民族研究與工作中的重大課題。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能夠體現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演進的自覺水平。文化作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對國家經濟、政治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有著巨大的作用力和影響力。文化資源、人文環境和民族
素質,又是一個社會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保護、弘揚和利用,將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豐富的經濟生長資源,是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沒有包括傳統文化在內的文化作為支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就沒有後勁,我們就無法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對於傳統文化實施科學有效的保護,也是實現國家經濟、社會、文化的協調發展,全面富強民主現代國家的現實需要。
其次,要正確處理好保護與發展、開發與利用、中央與地方、全局與局部、當前與今後的關係。確保中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在首先得到及時搶救和有效保護的前提下,按照自身的規律得到深刻的繼承和持續的發展。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看似屬於純然的公益事業性文化建設投入,實則蘊涵著非常巨大的潛在效益和長遠利益。不僅對實施保護的工作方針和工作原則在具體的運用中要嚴格掌握,避免急功近利走樣變味的所謂「保護」,成為違反規律的草率操作與竭澤而漁的過度開發,以免動機良好措施不當的「保護」反倒成為毀壞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罪魁禍首;而且要從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深刻認識正確處理好中央與地方、全局與局部、當前與今後幾種關係的極端重要性,凡是涉及上述關係的,都要堅持國家利益至上和民族利益至上的原則,牢固樹立全局意識和大局意識。
最後,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必須上升到一個全民族的高度,因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身份標誌,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創造的集體記憶與精神寄託。國學大師文懷沙說,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氣」,畢竟「樹的影子拉得再長,也離不開樹根;我走得再遠,也走不出媽媽的心。」
張姓是中國最大的姓之一,得姓歷史悠久,族大支繁。張姓曾有43個望族,在所有姓氏中無與匹敵。
張姓,具有三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得姓較早,源遠流長;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國,到處都有張氏族人;三是人才輩出,不可勝數,從古至今,歷代皆有張氏的傑出人物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貢獻著力量。
關於張姓的始祖,歷代史書中有如下記載:「黃帝第五子清陽生輝,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揮造弧矢,受封於張,後為弓氏。張,望出太原。」「張,黃,李,趙,黃帝賜姓。」
從以上記載看,張姓之源,可追溯到五千年前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黃帝,是黃帝的直系後裔。黃帝第五子青陽,生子曰揮。這位叫揮的黃帝之後,正是張姓的始祖。所以說張姓是黃帝的直系後裔,並不為過。
這位名揮的黃帝後裔,非常聰明,他觀看到天上的弧星,便仿其形狀做了弓矢。原來,天上有星名「天弓」,簡稱「弧」。屬井宿,共九星,在天狼星東南。八星如弓形,外一星像矢,在犬犬、南船兩星座內。《宋史。天文志》:「弧矢九星在狼星東南,天弓也」,揮看到「天弓」,由「天弓」之形受到啟發,最早發明了弓矢--這個古代重要的武器。他也由此而被「賜姓張氏」。
不過,當初的「張」,非命姓氏之義也「。因為弓矢發明之後,在使用之前,必須先用力氣將弓張開,不然,就無法使用。揮是因為這個緣故而命為「張氏」的。從此之後,揮的後代子孫有的姓弓,有的姓張,分成兩支,也是出於此因。後世的張姓,在談及自己的姓氏時,常常解釋為「弓長張的張」也是起於此故。這支源於揮的張姓,得姓甚早,是中國張姓中最早古老的一支。
走進三農博覽園,既可讓人感受大自然的盎然生機,陶冶情操,淨化心靈,又能讓人追溯歷史,不忘過去,為生活在今天這個偉大時代而驕傲!
溫家寶總理在哈佛大學講話——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早在2000多年前,就產生了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和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學說,以及其他許多也在中國思想史上有地位的學說流派,這就是有名的」諸子百家「。從孔夫子到孫中山,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它的許多珍貴品,許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東西。比如,強調仁愛,強調群體,強調和而不同,強調天下為公。特別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操,」民為邦本「」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勞、勤儉持家、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世代相傳。所有這些,對家庭、國家和社會起到了巨大的維繫與調節作用。
京劇流派的形成不外有三:一是集百家之大成,取長補短,兼容並蓄,融合於一身,而不是簡單地繼承某一流派創始人或傳人的藝術衣缽。二是在表演上具有自己獨特的,系統的,符合觀眾欣賞要求的理論根據和藝術創造,並在頻繁的實踐中得到觀眾的理解和熟悉,而不是通過評選、大賽和某位專家的批准。三是必須建立以主演為中心的創作和表演團體,從編劇、演員、作曲、樂隊、服裝上形成統一的藝術風格。例如四大鬚生的餘、言、高、馬,都是在繼承譚、孫、汪等前輩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特長,在長期的演出中逐漸形成了簡約明快的餘派,委婉俏麗的言派,高亢挺拔的高派,瀟灑飄逸的馬派。四大名旦的梅、尚、程、荀則是在繼承陳德霖、孫怡雲、王瑤卿等前輩藝術的同時結合自己的本身條件發展成莊重深邃的梅派,矯健流暢的尚派,深沉含蓄的程派,自然質樸的荀派。三大名淨的金、郝、侯則是在學習何桂山、黃潤甫、金秀山等前輩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發展成以重唱工的金派銅錘、以"架子花臉銅錘唱"為特點的郝派架子花臉和以表現人物精氣神為特徵的侯派架子花臉。
1、梅派
梅派:由梅蘭芳創立。梅蘭芳畢業追求藝術的最高境界,用自己的表演創造出大量善良、溫柔、華貴、典雅而具有正義感的古代婦女形象。
2、程派
程派:由程硯秋創立。主要以深邃曲折的唱腔,,通過嫻靜凝重的舞臺形象表現古代的女性,尤其善於塑造遭遇悲慘、具有外柔內剛性格的中下層的女性。
3、荀派
荀派:由荀慧生創立。善於塑造天真、活潑、熱情的少女形象,具有柔媚嬌婉的風格。
4、尚派
尚派:由尚小雲創立。以剛健婀娜為特有風格,唱、念、做、打均不尚纖巧,以氣與力取勝,具有陽剛之美。
在各種藝術中形成不同的學派是很自然的。諸如表現派、體驗派、抽象派、印象派、意識流等。而京劇中的學派都是以演員的名字命名的,所謂梅派,程派等等。這是因為京劇是以主演為中心的演員藝術,都是通過演員本人廣泛學習與繼承前輩的表演技藝,結合本身的性格愛好、生理特徵和藝術修養在藝術上所形成的不同的藝術見解,並據此所創造的獨具特色的表演劇目、方式和手段,經過頻繁的演出實踐,得到觀眾的承認和歡迎,從而在京劇舞臺上形成以主要演員的藝術個性和獨特的創造形成了自己的藝術潮流和學派。
也稱「傳統戲」。戲曲名詞。泛指1949年以前各個歷史時期編寫,並經過長期舞臺實踐保留下來的戲曲劇目。[1]從歷史上沿傳下來的思想、文化、道德、風尚、藝術、制度以及行為方式等。它通常作為歷史文化遺產被繼承下來,其中最穩定的因素被固定化,並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表現出來。如民族傳統、文化傳統、道德傳統等。
[1]劇目:戲劇的名目:傳統~ㄧ保留~。
京劇有《貴妃醉酒》、《女起解》、《霸王別姬》等
豫劇有《花木蘭》等
崑曲有《牡丹亭》、《長生殿》等
評劇有《花為媒》等
黃梅戲有《天仙配》等
滬劇有《羅漢錢》等
越劇有《紅樓夢》、《梁山伯與祝英臺》等
秦腔有《庵堂認母》等
晉劇有《打金枝》等
[2]川劇有《秋江》等
瀋陽三農博覽園座落於遼寧省新民市大柳屯鎮南部,新阜公路交匯口北側,與正在建設中的沈阜高速公路咫尺相隔,距新民市區15公裡,距瀋陽市區75公裡,交通便捷,驅車即至,地理區位優越,生態和諧。
瀋陽三農博覽園是以「三農」這主體,以文化為靈魂,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結合的旅遊區,是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AA級旅遊景區,正式通過國際標準科技、環保認證。遼寧省政府命名為現代農業園區,瀋陽市中小學生農業實踐基地,被譽為收藏中心,展覽中心、教育中心,生態景觀與展館共榮的塞北第一園。
園區始建於1997年。在新民市委、市政府領導下,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展品資源,自行設計、自行創建等,加快了園區建設。主題鮮明,布局科學合理,具胡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價值。園區規劃5000畝,已開發1000畝,其中核心功能區600畝,建築面積28000平方米
展館區:以濃縮民族文化,再現百年農史為主線,共建成24個展館。分五個展區,以弘揚三農和民族文化的三農院展區,佔地10萬平方米,設有王家屯一條街、農史資料館、民俗風情館、百年服飾館、知青館、王三哥、王三嫂館、民間書法繪畫攝影館、五穀藝術館、石油雕藝館、農科十大狀元館、東北二人轉館、官燈藝術館、民間工藝館;園粹園佔地2萬平方米,設有京劇一、二館、天香閣名人碑廊;同樂園,點地2萬平方米,設有中外古舊鐘錶博物館、珍稀動物生態標本館、遼金陶藝館、民間剪紙館、藏族文化收藏館、書畫館;四合院,佔地1萬平方米,設有人民作家馬加館、軍旅作家楊大群館、評劇表演藝術家花淑蘭館、著名攝影家蔣少武「走進文革」、「遼寧往事」攝影作品館;科學智慧園,佔地1萬平方米,設有科學智慧館。各館內涵豐富,資料翔實,圖文並茂,人物肖像逼真,聲、電、光融合貫通,各俱千秋,韻味無窮,多為全國首創。
景觀區:佔地10萬平方米,建有兩湖一塔(東湖為曲橋觀魚,放養五萬尾錦鯉,西湖為醒橋賞荷,湖內栽滿荷花,湖上設有吊橋),龍泉塔矗立兩湖中央,9層,高40米。馬蓮圊(佔地20畝,東北地區特有物種即將絕跡,屬保護物種),動物園(猴子、駝鳥、孔雀、信鴿、百鳥等),水上樂園,佔地30畝,備有水上遊艇,湖上泛舟,兒童遊藝等設施。園區內仿古長城環抱,城垛上立有兵俑石雕。園區中央,108孔噴泉噴珠吐玉,浮雕、彩繪、長廊、亭榭、八仙過海、拓荒牛、駿馬奔騰等20餘座雕塑立於園區各個角落。園區綠化覆蓋面積在80%以上,風天不揚塵,雨天不沾泥,處處鋪錦繡,無地不著花。在白楊翠柳的
包裹中青磚黛瓦的各類展館,雕梁畫棟的京東大戲樓、八角樓各展風姿,美不勝收。園區入門處屹立著高叢宏偉的塞北第一園塔樓,沿停車場兩側排列著三十尊農民古雕,別俱風韻。農業實踐區:佔地500畝,現已建成50畝,引進糧食、油料、蔬菜、經濟作物、瓜果、136個新品種,採用新技術,先進灌溉設備,實行無公害栽培,具有知識性、科學性、示範性、推廣和實踐操作性,並設有靈芝園、葡萄園,是開展農業實踐的最理想課堂。
服務區:新建服務中心一處,佔地1萬平方米,可供遊人食宿、娛樂、垂釣,與園區隔路相望都樂苑佔地10萬平方米,設大型停車場一下,大型餐廳(同時可容納1800人就餐),小型餐廳各一處,培訓中心大樓1000平方米。園區內水、電、路、氣基礎設施配套齊全,並設有程控電話內部交換器,館與館之間通話自如。
在園區建設的實踐中,我們本著創新務實、科學發展的觀念,在建園理念、內涵、設計及建築風格上創新,賦予園區不息的生命力。圍繞三農教育為主線,弘揚以農為本的思想,濃縮百年農史;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相融合,著眼於對未成年人進行科學文化、道德品質教育,創造濃鬱的文化氛圍;在建築風格上把仿古創新有機地結合起來,即保持了園區的古色古香,又展示了展館建築的舒展大方;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渾為一體,保持了原有的田園風貌,成為園林式的優美和諧景區。
園區設有管理委員會,對園區實行企業管理。管委會內部設有財務部、聯絡接待部、後勤保障部、生活服務區、醫療所、投訴中心等,組織機構健全,人才資源雄厚。園區抽調30餘名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的小學教師做導遊、解說員,聘任3名老同志做顧問,配有農業專家、農藝師,園林師及保安、警衛、園區交通服務等人員100多人,對園區實行民主化、科學化、規範化管理。園區所有管理人員、服務人員均實行嚴格培訓,思想品德、業務素質達到鉸高水平,適應管理和服務需要。園區內導遊圖、路標指示牌、各類警示牌齊備,防火設備健全,配有專用消防車,可確保園區和遊人的安全。
2005年5月初園區對外開放以來,每天車量不斷,遊人如織,已成為遼瀋地區參觀瀏覽的熱點。園區發展前景廣闊、潛力巨大,有著雄厚的物質基礎和豐厚的人流資源,它將以三農百年史詩、民族文化博覽,農業科學實踐為亮點,向全國展示它獨特的魅力。
瀋陽三農博覽園坐落於瀋陽所屬新民市大柳屯鎮南部,新柳公路與304線交會口側,交通便捷。佔地40萬平方米。由仿古長城環繞,高聳的鑽天楊玉冠掩映,雅韻雄風,如詩如畫,處處散發著文化幽香,濃鬱的鄉土風情氣息。這裡建有三農園、國粹園、三傑館、科學智慧館等20個展館等,青磚黛瓦,各具風姿。來這裡的每一個人都會有一種美好的享受。
走進三農博覽園,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八仙過海影壁,讓人看到八位神仙一起到了東海,只見潮頭洶湧,巨浪驚人的情景。呂洞賓建議各以一物投於水面,以顯"神通"而過。其他諸位仙人都響應呂洞賓的建議,將隨身法寶投於水面,然後立於法寶之上,乘風逐浪而渡的情景。活靈活現,極有觀賞價值。
走過影壁就是矗立園中的九層龍泉塔。此處最為吸引人的還數曲橋觀魚、醒橋賞荷兩個景點!五萬尾錦鯉於碧綠的池水中穿梭,每有人灑下魚食,群魚躍起爭食,水面仿佛開了鍋,場面極為壯觀,不禁讓人聯想起鯉魚跳龍門的典故。觀魚長廊,園內理石板鋪路,曲徑通幽,廊亭相接,景館相連,風天不揚塵,無處不著花。醒橋蕩漾在荷花盛放的池塘裡,萬綠叢中點點紅,一股淡淡的荷香撲面而來,此時置身於醒橋上的人們仿佛融入畫中,員工們紛紛抓住這優美的景色和遊人合影留念。
川劇觀後感篇二:滬劇觀後感
一.學習之前
在沒有選修這門戲曲鑑賞課之前對戲曲知識了解僅限於聽過幾段非常經典的名段,比如《鍘美案》中的「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尊一聲駙馬爺細聽端的??」《天仙配》中的「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隨手摘下花一朵,我與娘子帶發間。從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雙雙把家還??」《紅樓夢》的「天上掉下個林妹妹??」只是覺得聲音婉轉悠揚,使得聽慣了流行歌的耳朵生出新鮮感來,可是並不會引起多大的興趣。一來是戲曲中所唱的離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的現實生活太遠了;二來戲曲「好聽」的也就是那麼幾段,每年春晚上形而上的搞一下,我們這些外行人聽來聽去也就是那麼幾個調調,與五花八門的流行歌比起來難免顯得單調乏味;而且我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學習與生活壓力日益增加,根本就沒有那種雅興去聽如此「小資」的才子佳人的「咿咿呀呀」。到今天,戲曲這個昔日的藝術界的貴族已經是少數人擁有的奢侈品了,對於我們這些「尋常百姓家」的兒女似乎懂不懂都無所謂,因為戲曲與我們這些新時代的大學生似乎真的扯不上關係。
但是在選修了戲曲鑑賞這門課之後,對中國源遠流長的戲曲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對戲曲的基礎知識有了總體的概念,最大的收穫莫過於聽到一段戲就不想停下來,深刻的感受到了戲曲的魅力。
二.學習之中
(一)首先,對戲曲的基礎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們學習的內容大體來講包括以下幾個要點:
1.曲的行當:生、旦、淨、醜
2戲曲的身段:戲曲演員根據人物身份的不同,出場、下場及在舞臺中表演的臺步也有固定的規範。優秀的程序演出是由內而外,目的是刻劃戲中人物,重點在形神俱備。不同的人物用不同的程序化來表現,正是戲曲藝術不同於其他表演藝術的根本區別。戲曲是一代代戲曲表演藝術家經過長期的舞臺實踐留下的寶貴藝術遺產,戲曲藝術的表演手段,例如「四功五法」的「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步、法」,是歷代戲曲表演藝術家們根據生活不斷提煉、加工和編織,以人體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一種戲曲表演形式。
3戲曲的舞臺美術:包括人物造型和景物造型
4戲曲唱腔的結構形式:我國戲曲唱腔結構分為曲牌體和板腔體兩種。曲牌
體的使用形式分為單曲體、循環體和多曲體。曲牌體曲牌聯套時的使用往往由慢曲在前,急曲在後,排列的順序通常組合為:散——慢——中——快——散。板腔體又叫做板式變化體。以一對上下句為基礎,在變奏中突出節奏、節拍對比的作用。以不同板式的聯結和變化作為音樂結構的基本手段,並配合腔調上的各種變化。
5戲曲中的聲腔與劇種:由於各地戲曲聲腔的差異,樂隊組成的差別,演出風格的
特殊因素,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戲曲品種。
曲牌體高腔劇種:湘劇、川劇
6地方劇種:1)越劇2)滬劇3)黃梅戲
(二)《梅蘭芳》觀後感
其次,在講課的過程中老師為我們精心準備了適應教學內容的戲曲視頻,讓我們不僅對所學知識有更為形象的認識而且大大提高了我們對戲曲這門藝術的興趣。印象最深的是老師放的<>。全片以梅蘭芳的人生軌跡為時間線,為我們展現了其一生中「死別」、「生離」、「聚散」三個重要片段,分別以親情、愛欲和愛國之情為情感內核,階段分明、層層遞進。然而匪夷所思的是,隨著情節的階段式推進,我的觀影情緒也跟著三步走,從心潮澎湃到開心一刻再到昏昏欲睡,這三段由於敘事手法和演員表現的迥異而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水準,
全片以梅蘭芳的人生軌跡為時間線,為我們展現了其一生中「死別」、「生離」、「聚散」三個重要片段,分別以親情、愛欲和愛國之情為情感內核,階段分明、層層遞進。然而匪夷所思的是,隨著情節的階段式推進,我的觀影情緒也跟著三步走,從心潮澎湃到開心一刻再到昏昏欲睡,這三段由於敘事手法和演員表現的迥異而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水準。
這部影片中最讓人無可爭議的是黎明出場前的那部分部分。講述梅蘭芳的大伯和師父「十三燕」之死的「死別」篇是最像《霸王別姬》,也是最出彩的一章,出演的青年梅蘭芳的新人餘少群表現不俗,而飾演「十三燕」的老戲骨王學圻更是全片的一個亮點,兩人的對手戲更堪稱是全片的最高潮。雖然結局是以十三燕之死而告終,但正是十三燕教會了梅蘭芳「輸不可怕,怕才可怕」的道理,而梅蘭芳也一直以其死前託付與他的「提高伶人的地位」為一生的目
標,可以說,十三燕這個人物影響了梅蘭芳的一生。最讓我感動的是與梅蘭芳打擂的最後一場,他知道自己必輸,而輸也意味著自己生命的終結,但他還是選擇了登臺,因為對他而言怕比輸更可怕。面對被人蓄意破壞後一片狼藉空無一人的「座兒」,他氣定神閒地唱完最後一句《定軍山》,在他認為「最神聖」的戲臺上給自己的藝術生涯和生命劃上了完美而悲壯的休止符。這是全片唯一使我落下淚的場景,也是能讓我找到一些《霸王別姬》的影子的一個段落,有一種英雄落寞的感覺。
(三)最後,老師的個人魅力為整個課堂增色不少。印象中以往的公選課的老師都是平平淡淡的講一下,同學們也都心照不宣,公選課嘛只要最後交上作業是肯定可以過的,老師何苦為難學生啊!所以公選課就是一群人聚在一起自由交流而已,老師溫和的聲音只是充當背景音樂而已。可是,這次的公選課讓我真正體會到了公選課的意義所在。給我們講課的老師永遠都是笑容滿面、激情澎湃的,最吸引人的就是老師的聲音,時而渾厚,時而高亢,時而低緩抒情,時而急促激情,與所講的內容渾然一體。在講到興起之處,老師還會唱幾句,這種用音樂與戲曲結合教學的方法,獨特、有用,別有韻味。老師還教我們表演水袖,唱京歌《梨花頌》,形體表演,講了老師學京劇的經歷,生活中節約用水的習慣,都令我受益匪淺。
三.學習之後
戲曲鑑賞這門課雖然上完了,但是因這門課對戲曲所產生的熱愛之情將會伴隨著我的一生。但是我清楚,這門課帶給我們的只是戲曲的一些皮毛知識。中國戲曲博大精深,是一代一代的戲曲前輩不斷鑽研,不斷開墾的成果。我們雖不能像專業人士那樣在戲曲藝術本身上有什麼成就。我們能做的就是有意識的將戲曲發揚光大,樹立正確的觀念,戲曲是大眾的藝術,是所有中華兒女共有的財富,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將這門藝術傳承下去,讓一代又一代的人來保護來繼承,甚至讓戲曲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使戲曲藝術造福全人類。
[川劇的觀後感作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