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的戰爭讀後感
2023-09-13 15:57:00 2
篇一:《星期三的戰爭》讀後感 吳正熙
今天我看了《星期三的戰爭》這部小說,它是由美國的加裡·斯密特寫的,它講述了七年級學生霍林在卡洛米中學的生活和經歷。
由於霍林是班級裡的唯一一名基督教徒,所以每個星期三下午,班上一半的同學要去猶太教堂學習希伯來文,另一半則到天主教堂參加教義,而霍林只能和嚴肅的貝克夫人一起呆在教室,不苟言笑的貝克夫人似乎總是在刁難他,於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在兩人之間悄然展開……
雖然貝克夫人對霍林很刁難,但我覺得這是對霍林的另一種關心,所以結局是美好的,他們兩人和解了。我覺得我們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篇二:星期三的戰爭讀後感 安雨軒
在這個寒假,我讀了一本名叫《星期三的戰爭》的書,它的作者是美國的加裡·施密特,是高雪蓮翻譯的。它主要講了七年級的霍林·胡佛在一個學年裡的生活與學習經歷:每個星期三下午班上的一半同學要去猶太教堂學習希伯來文,另一半同學則要去天主教堂參加教義問答,作為班裡唯一一名長老會教徒,霍林不得不與嚴肅的貝克夫人在一起,而貝克夫人似乎總是在刁難他,於是,一場戰爭悄悄地在兩人之間展開。
看完這本書,我覺得這本書寫的詼諧幽默、溫情感人。它讓我體會到了什麼是真正的的恨之入骨,也讓我體會到了什麼是真正的友誼。
篇三:星期三的戰爭讀後感
假期裡,班主任劉老師給我們推薦了一本名叫《星期三的戰爭》的書,自從我看過這本書後,我就從來沒有忘記那本書中的點點滴滴和其中的寓意。
《星期三的戰爭》講述了七年級學生霍林·胡佛在一個學年裡的生活和學習經歷:每個星期三的下午,班上的一半同學去猶太教堂學習希伯來文,另一半則到天主教堂參加教義問答;作為班裡唯一一名基督徒,霍林不得不與嚴肅的貝克夫人一起呆在教室。對霍林而言,每個星期三下午都是一場災難,不苟言笑的貝克夫人似乎總在刁難霍林,「罰」他清理黑板擦、打掃教室、整理大老鼠籠子……在種種手段都宣告失敗後,貝克夫人使出了最致命的一招——讓霍林閱讀「冗長」而「乏味」的莎士比亞作品……
於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在兩人之間悄然展開。
這部作品讓我們有幸聽到一個少年在成長中發出的堅定而獨特的聲音。他學會了超越家庭的局限,超越戰亂的時代,也超越內心的恐俱,打開眼界和心扉勇敢地擁抱未來。
篇四:星期三的戰爭讀後感 方逸傑
這本《星期三的戰爭》是美國的著名兒童文學家家裡。施密特在2008年創作的,這部作品榮獲了全球童書最高榮譽——紐伯瑞兒童文學獎。這書在青少年中掀起了閱讀莎士比亞的狂潮,更被許多成年讀者譽為「最喜愛的書」。它筆觸輕鬆,就像我們自己的生活似的。這書能讓人們認識到了世界和自我。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每個星期三下午,七年級的霍林。胡佛的班上一半學生要去猶太教堂學習希伯來文,另一半則到天主教堂參加教義問答,他作為班裡唯一的一名基督徒,他不得不和嚴厲的貝克夫人一同呆在教室裡。貝克夫人似乎總在刁難霍林,「罰」他清理黑板擦、打掃更衣室、整理噁心的老鼠籠子……可霍林卻不疼不癢,貝克夫人就使出了最致命的一招——讓他閱讀「冗長」而「乏味」的莎士比亞作品……一場「戰爭」便開始了。
這本書體現了霍林心裡的成長故事,比如,霍林因為熟讀了莎士比亞的戲劇《暴風雨》,機緣巧合,有了扮演劇中愛麗兒這個角色的機會。可是愛麗兒是個女孩,霍林是個男孩,於是心裡糾結的霍林想出了種種辦法迴避,然而在貝克夫人的關心愛護指導下,霍林出色地完成了演出任務。從他的這個故事中,我懂得了只要你勇敢地面對生活,沒有什麼完不成的!
在霍林和他的朋友的更多故事中,我還知道了,就算你有再好看的外表,你沒有愛,一切都是零!
每當你翻開這本書,你就會發現另一番奇妙天地——率真、堅定、勇敢、寬容以及愛。快快翻開吧!
篇五:《星期三的戰爭》讀後感
這是一部讓孩子超越叛逆,學會自省的傑作!它就是《星期三的戰爭》。
這本書的內容極具戲劇化,跌宕起伏又真實可信,溫暖人心且充滿希望,完美的呈現出主人公由一個單純叛逆的孩子,轉變為獨立思考,富有自省精神的孩子。主要內容就是霍林。胡佛是一個七年級學生。剛一開學,班主任——貝克夫人就對他恨之入骨。以後的每個星期三下午,一半學生就要去貝埃爾教堂的希伯來人學校,另一半學生又要去聖埃德伯特教堂做教義問答。而霍林。胡佛作為班裡唯一的一名基督教徒,他不得不與嚴肅的班主任貝克夫人一起待在教室裡,而對霍林。胡佛恨之入骨的貝克夫人,當然不會放棄這個機會。不拘言笑的她似乎總在刁難他,「罰」他清理黑板擦,打掃教室,整理打老鼠籠子,在種種陰謀都未成功時,貝克夫人並沒有善罷甘休,而是讓霍林閱讀「庸長」而「乏味」的莎士比亞作品。而為了胡佛設計會的未來,他並沒有抱怨。漸漸的,貝克夫人不在那麼恨他了,而是和她成了朋友。
讀完了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了很多,為什麼貝克夫人剛開始對霍林恨之入骨,而最後卻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呢?答案很簡單,因為剛開始時他們彼此都不了解對方,而後來他們互相理解了,也就是學會了與人相處,所以才能成為朋友。在生活中交朋友也是這樣,只有你學會了與人相處,才能有更多的人願意和你成為朋友。如果恰恰相反,你可能就會一個朋友也交不到。
篇六:《星期三的戰爭》讀後感 柯良怡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總會遇到許許多多的煩惱,其中的一些,便來自於大人們與我們這些孩子們觀點的不合。他們總是認為孩子就是孩子,不懂事,不懂就要罰,讓你懂了為止。其實他們不知道,我們已經在衝突中悄然長大。
《星期三的戰爭》說的就是這樣的事情。對七年級的霍林·胡佛而言,每個星期三下午都是一場災難,因為班上的一半同學要去猶太教堂學習希伯來文,另一半則要到天主教堂參加教義問答,作為班上唯一一名基督教徒,霍林不得不與嚴肅的班主任,貝克夫人一起呆在教室裡。不苟言笑的貝克夫人似乎十分討厭霍林,「罰」他清理黑板擦、打掃教室、整理大老鼠的籠子……在種種手段都宣告失敗後,貝克夫人使出了致命絕招——讓霍林讀「冗長」而「乏味」的莎士比亞作品……
這本書實際上是說了一個男孩在老師的「刁難」中一天天長大的故事。它訴說了這個男孩的心智從幼稚到成熟的過程,每個人都會經歷這個脫變過程。
霍林每個星期三下午認為是一場災難,因為貝克夫人總是「刁難」他,不讓他好受,給他布置比別人更多的任務。其實,老師是給了他比別人更優秀的機會。老師讓他讀莎士比來的作業也不是為了讓他無聊至極,而是想讓他感受到大師筆下的偉大的愛。
我認為,雖然大人們喜歡固執已見,不容反抗,但他們說的話還是要聽的。因為他們有人生閱歷,我們未經歷過的或是正在經歷的階段他們都經歷過。他們也是想我們少走彎路,而是做得更出色。
同學們,可以撒嬌,可以無憂無慮在草地上奔跑的時間已悄然從我們的指縫間溜走,現在,我們應該成熟起來了。不要再抱怨父母沒為我們做好某些事,我們也應該為父母做些什麼了。行動起來吧!讓我們在迎著朝陽成長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