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為什麼叫四川盆地(四川盆地作用這麼大)
2023-09-18 19:08:06 1
你知道嗎?看似封閉的四川盆地卻一定都不閉塞,那四川除了作為戰時避難之地,對中國還有什麼重要價值呢?
如果要選一個在中國歷史上一直都非常重要的地區,那麼一定非四川盆地莫屬,因為無論中國歷史上政治經濟中心幾經變化,四川盆地的地緣一直極具戰略價值,甚至關係到古代王朝的興衰和近代中華民族獨立自強。
四川盆地之所以如此重要,從他的地理位置上就足見一二,四川盆地屬於西南地區,不過位於西南地區東部。往西直抵青藏高原,向北連通西北關中地區,往東與華中地區接壤,順長江而下可以延伸到整個長江中下遊地區。
四川盆地包括的區域主要是如今四川東部和重慶西部,在古代統稱為巴蜀之地不分彼此。不過這樣一個連接東西和南北的紐帶區域,四周卻是群山環繞,看似非常封閉。這一點在唐朝詩人李白的蜀道難中就有體現,不與秦塞通人煙,就點明了四川盆地與當時中原長安的阻隔。
翻越北面的米倉山和大巴山,還有雄偉的秦嶺阻隔。西面更是受到青藏高原邊緣的邛崍山和大涼山的阻擋,南面是大婁山東面則是巫山。
巫山和北面的太行山以及南面的雪峰山,共同組成了中國地理二三級階梯的分界線,在分界線以東是平均海拔低於500米的丘陵和平原,分界線以西則是海拔1000-2000米的山地,不過其中的四川盆地就是個特例,平均海拔只有500米左右,在西南的群山之中形成了總面積約26萬平方公裡的平原和丘陵地帶,也註定了其歷史當中不平凡的命運。
由於地理的封閉導致四川盆地的氣候溫度相較於同緯度更高,全年幾乎沒有霜雪天氣,無霜期可以最長達到350天。年平均降水量在1500mm左右,雨水豐沛也讓這裡在先秦以前,形成了一個非常繁盛的古蜀國。不過由於在水患和後來崛起的秦國雙重打擊下,古蜀國神秘的消亡。
四川盆地不斷的有漢族遷入與西南少數民族形成雜居,也是西南地區重要的漢族聚居地,四川盆地至此也正式與中原文明緊緊的聯繫在一起,在很多歷史時期都是躲避戰亂的絕佳地區。
四川盆地不只是我國戰時避難所,更是重要的戰略大後方,那它又是如何冉冉升起成為天府之國的呢?
四川盆地雖然具有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不過由於群山阻隔,盆地形成了類似海洋性氣候降水多的特徵,造成夏季高溫多雨易形成水患,冬季溫暖乾燥會造成乾旱的情況,古蜀國也在這樣的情況下滅亡,因為自然條件不足以支撐社會發展。
當戰國時期秦國佔據了這裡,不僅帶來了更加先進的耕種技術,而且在秦昭王時期當時的郡守李冰組織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不僅可以分洪排澇而且可以蓄水抗旱。加之四川盆地的土壤肥沃,是富含有機質和氮磷等元素的特殊紫色土壤,適合種植水稻和棉花作物,所以四川盆地也隨著不斷地開發,成為了著名的天府之國。
秦國便是藉助四川盆地富庶物產的一臂之力,成功地統一了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王朝,而秦朝末年楚漢相爭之時,劉邦便是一方面依託巴蜀之地的富庶資源作為後勤,一方面跨越米倉山進入漢中平原,然後再通過暗度陳倉翻越秦嶺奪取關中。
不過在古代進出四川盆地的道路也是非常險峻,除了沿長江的水路經過三峽夔門與華中地區相連外,連接西北中原地區最重要的便是一條狹長的劍閣道,這條小道從四川盆地北部向北延伸,並且據此修建的劍門關高300米最窄處只有50米寬,成為了扼守巴蜀的天下第一險關。也才會有李白詩句中劍閣崢嶸,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描述。
所以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四川盆地卻可以偏安一隅。後來劉備聽取諸葛亮的建議,經略巴蜀之地才可以建立巴蜀政權,以最弱的軍事實力形成三國鼎立。所以四川盆地便成為了兵家必爭的地區,巴蜀地區也從可以偏安的戰略後方,不可避免地成為受到攻擊的戰場。
四川盆地戰略位置是如何與中原王朝興衰交織在一起,近代以來又在戰略上發揮怎樣的重要作用?
由於四川盆地的重要戰略地位,歷代王朝都將其作為戰略後方。特別是對於從北方的入侵來說,華北和華東地區由於是平原非常容易被攻破,而四川盆地經常會成為最後的堅固堡壘。當蒙古人的鐵蹄從北方一路侵踏而來,公元1227年,幾十萬蒙古大軍合圍了現在位置重慶地區的釣魚城,城中軍民拼死抵抗,不僅讓當時的蒙古大汗蒙哥戰死城下,而且直接導致了蒙古帝國的分列。
忽必烈才得以繼承蒙古帝國的東部疆域建立元朝,並且始終沒有攻下釣魚城,而南宋也早已名存實亡,直到公元1279年南宋政權都被逼退到海南島的崖山,也就是天涯海角已再無可退之路時,巴蜀之地的釣魚城軍民還在堅守,總共堅持抗爭了半個世紀之久。
而在明朝末年同樣面臨滿清少數民族的入侵時,四川盆地的人民選擇了不屈的抗爭,而被屠戮殆盡十室九空,所以在清朝後期為了穩定統治,才會有湖廣填四川這樣的大規模移民行動,從周邊的湖北,江西和廣西等省大量遷移人口填補四川盆地。
為的就是發展四川盆地,將其作為除江南以外,重要的儲備糧倉和賦稅重地。因為從秦漢以來四川盆地不斷開發,土地的耕種率達到30%-40%之間,是中國重要的水稻和菜籽產區,除此之外也是重要的柑橘和桑蠶等產區。
所以在抗日戰爭時期,當全國大片國土已經被日本侵略者侵佔之時,當時的國民政府遷都重慶,也是希望將四川盆地作為最後的戰略要地,因為除了農業物產豐富和地理位置相對封閉以外,四川盆地還有煤和鐵以及天然氣等重要的戰略資源,川中地區的鹽礦儲量更是巨大。
而且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抗戰時期總共有350多萬川軍出川作戰,傷亡人數超過60萬,位居各省之最,四川地區的人民更是出錢出力支持抗戰。所以四川盆地不僅在地理位置和資源上佔據重要戰略位置,巴蜀人民也是中華民族的堅韌不拔的中流砥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