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抓周」習俗雜談_民間民俗
2023-04-01 22:01:28 2
抓周,又稱拭兒、試晬、期揚、拈周、試周,是當小孩滿周歲時,在其面前擺上各種玩具和生活用具,任其隨意抓取,以此來卜定預測其日後的前途、性情和志趣。它與產兒報喜、三朝洗兒、滿月酒、百日禮等一樣,同屬於傳統的誕生禮儀,其核心是對生命延續、順利和興旺的祝願,反映了父母對子女的舔犢深情,具有家庭遊戲的性質,是一種具有人倫味、以育兒為追求的信仰風俗。
對民間這一「抓周」習俗,可上溯到南北朝時期。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中就明確記載:「江南風俗,兒生一期(即滿一周歲),為制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用刀、尺、針、縷,並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愚智,名之為拭兒。」到了唐宋時期,這一風俗已從江南傳遍了神州大地,在全國各地逐漸盛行開來,謂之「試晬」或「周晬」。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育子》中記載說:民間生子後,「至來歲生日,羅列盤盞於地,盛大果木、飲食、官誥、筆硯、算秤等經卷針線應用之物,觀其所先拈者,以為徵兆,謂之『試晬』,此小兒之盛禮也。」吳自牧在《夢梁錄》中也記載說:一戶人家小兒滿周歲時,「羅列錦席於中堂,燒香秉燭,金銀七寶玩具、文房書籍、道釋經卷、秤尺刀剪、升鬥戥子、彩緞花朵、官楮錢陌、女工針線、應用物件、並兒戲物,卻置得周小兒於中座,觀其先拈者何物,以為佳讖。」到元代之後,此習俗更加盛行,被稱之為「期揚」,直到清代才有「抓周」、「試周」之稱。
在古代,嬰兒周歲曰「晬」,也謂之為「周晬」。因此,民間把專為盛放小兒抓取什物的盤子稱為「晬盤」。今天,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就珍藏著一件皇子抓周使用過的「晬盤」。光緒年間的《宮中現行則例》第二卷「典故」一章中詳細記載,每逢皇子周歲「抓周」,均需要「例用玉陳設二事,玉扇墜二枚,金鑰一件,銀盒一園,犀棒一雙、弧一張、矢一枝、文房一具、晬盤一具、果品桌一張」,由宮廷太監屆時提前具牌奏聞,行文總管內務府領用。公主、皇孫、皇孫女抓周的晬盤中擺放物品同皇子一樣,只是公主、皇孫女不用弧矢而已。同治帝載淳于鹹豐七年三月二十三日「抓周」,太監總管陳鸛在三月二日即「具紅折片」奏請皇上恩準,奉旨後便傳行內務府預備。載淳于七年三月二十三日卯時開始抓周,先抓了書,再抓了弧矢,最後又抓了筆。《兒女英雄傳》第十九回也詳細記載了一則抓周趣事:「這年正是你的周歲,我去給你父母道喜。那日你家父母在炕上擺了許多的針線刀尺、脂粉釵環、筆墨書籍、戥子算盤,以至金銀錢物之類,又在廟上買了許多耍貨,邀我進去,一同看你抓周兒。」
不過,民間的「抓周兒」儀式一般都是在吃中午那頓「長壽麵」之前進行。一般的百姓人家,由於經濟條件有限,方式也多予簡化,僅用一銅茶盤,內放《三字經》或《百家姓》或《千字文》等一冊私塾啟蒙課本,一枝毛筆,一個算盤,一套燒餅油果,若是女孩則加擺鏟子、剪子、尺子等。講究一些的大戶人家則在床前陳設大案,在上邊擺放印章、經書、筆、墨、紙、硯、算盤、錢幣、帳冊、首飾、花朵、胭脂、吃食、玩具,如是女孩還要加擺鏟子、勺子等炊具,剪子、尺子等縫紉用具和繡線、花樣子等刺繡用具等等。然後,由大人將小孩抱來,令其端坐,不予任何誘導,任其挑選,視其先抓何物,後抓何物,以看其長大後的前途志向。
如果小孩先抓了印章,說明其長大後必乘天恩祖德,官運亨通;如果先抓了文具,則預示其長大以後好學,必有一筆錦繡文章,可以三元及第;如是先抓了算盤,長大後將善於理財,必成陶朱事業。如是女孩先抓剪、尺之類的縫紉用具或鏟子、勺子之類的炊事用具,則表明其長大後善於料理家務。反之,小孩先抓了吃食、玩具,長輩們雖心裡不快,但也不能當場就斥之為「好吃」、「貪玩」,而要說「孩子長大之後,必有口道福兒,善於及時行樂」等。
「抓周」儀式結束後,主人便端出歲糕、滾燙的燴菜、酒水等,和來賓一起享用,長輩們對小孩的前途則寄予厚望,祝賀孩子年復一年,吉慶平安,健康成長。
現如今,在我國許多地區仍會在小孩滿周歲時讓孩子來「抓周」,但已沒有了過去的那些講究,純粹是一種取樂逗趣的遊戲,以助孩子周歲歡樂之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