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什麼,不同地方冬至吃什麼
2023-04-01 23:36:08 7
冬至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12月22日是冬至日,我國也比較重視這些傳統的節日和節氣,每到冬至,北方有的地方會吃餃子,南方會吃湯圓。那麼冬至還有哪些地方特色食物呢?冬至吃什麼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冬至吃什麼——溫補食物
陽氣虛弱者時值冬至,天寒地凍,為一年中陰寒氣最盛、陽氣最弱之季。陽虛的人常會流清水涕、手足冰涼、易生凍瘡、夜尿頻頻。這類人可用乾薑、人參、熟附子、辣椒、羊肉等共食之,三九天尤為需要。同時還可服用金匱腎氣丸等,以期陽氣生發。 首選溫補類食物:如雞,羊肉,牛肉,鯽魚等。上述幾種,均屬美味,在冬季可作為進補的佳品。但過多地進食溫補類食品,容易上火。進補平補類食物,如蓮子、芡實、苡仁、赤豆、大棗、燕窩、蛤士蟆、銀耳、豬肝等,這些食物既無偏寒、偏溫的特性,又無滋膩妨胃的不足。還有一類滋補類食物,具有滋陰益腎、填精補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棗、芝麻、黑豆、豬脊、海參、龜肉、甲魚、鮑魚等。
冬至吃什麼——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風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風俗。現在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冬至吃什麼——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我國許多地方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據《燕京歲時記》載:「冬至餛飩夏至面」。冬至這天,京師人家多食餛飩。南宋時,當時臨安(今杭州)也有每逢冬至這一天吃餛飩的風俗。宋朝人周密說,臨安人在冬至吃餛飩是為了祭掃祖先。只是到了南宋,我國才開始盛行冬至食餛飩祭祖的風俗。
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製作各異,鮮香味美,遍布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雲香,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各地有不少特色的。深受食客好評的餛飩,著名的有成都市龍抄手飲食店的抄手,其品種多種,皮薄館嫩,味美湯鮮;重慶市的過橋抄手,包捏講究,調料多種,蘸調料食;上海市老城隍廟松運樓三鮮餛飩,館料講究,薄皮包陷,味色鮮美;新疆烏魯木齊市的曲曲,羊肉為餡,皮薄餡嫩,湯清味鮮等等。
冬至吃什麼——赤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風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吃什麼——湯圓
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風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糰,冬至吃湯糰又叫「冬至團」。清朝記載,江南人用糯米粉做成麵團,裡面包上精、肉、蘋果、豆沙、蘿蔔絲等。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糰。他們在家宴上嘗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號,然後用肉塊壘於盤中祭祖。一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湯圓也是我國傳統的美味食品。南北各地還有不少湯圓的名品,如寧波湯圓餡多皮薄,糯而不粘;長沙姐妹湯圓潔白晶瑩,香甜可口;溫州縣前湯圓用料考究,甜美味香,都是馳名的美味食品。此外,臺灣的菜肉湯圓、成都的賴湯圓、貴陽的八寶湯圓、安慶的韋家巷湯圓,也是風味獨特的美味食品。如今不僅冬至吃,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湯圓。
冬至吃什麼——釀酒
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用它釀的酒可久藏不壞,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後勁頗足。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風俗。為了這一天,客家主婦常挑個吉祥的日子,專門到集市添置釀酒的器具,把陳年的酒罈搬到溪流中,用黃黃的細沙洗去汙物,再讓清涼的泉水反覆衝洗,最後置放在陰涼處風乾。釀酒用的新糯稻,剛剛揚場完畢,精選風乾,顆顆飽滿,粒粒精華,去掉金燦燦的外殼之後,倒入竹篼裡,用山泉水反覆衝洗,洗去糯米中的塵物,接著又將洗乾淨的糯米倒進飯甑,放到鍋裡蒸熟,隨後又用泉水衝冷,將碾成末的酒餅與糯米飯均勻地攪拌,最後放進酒罈,讓其發酵,到冬至之日,才正式加進潔淨清涼的山泉水,之後讓其慢慢醞釀,時間愈久,酒質愈醇,酒色愈清朗、明淨,讓人一見頓生愛慕之心,急欲解饞。
冬至吃什麼——年糕
吃年糕從清末民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裡蕻、肉絲、筍絲湯年糕。
冬至吃什麼相信大家有所了解,具體的要看當地風俗!不同的身體素質的人適合吃的東西也是不一樣的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