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怎麼害死姚啟聖的?施琅是英雄還是罪人?
2023-03-30 13:56:27 4
施琅是繼鄭成功之後成功收復臺灣的清朝將領,縱觀施琅的一生曾經兩度降清,後來又成功收復臺灣,使得中國領土得到統一,可以說施琅的功績是非常高的,但是在民間對於施琅的評判卻來分化得非常嚴重,有的認為是收臺的英雄,有的認為是漢奸,施琅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讓我們一起去還原最真實的施琅。
施琅簡介:
施琅,字尊侯,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軍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將領。施琅早年是鄭芝龍的部將,1646年(順治三年)隨鄭芝龍降清。不久又加入鄭成功的抗清義旅,成為鄭成功的得力助手。鄭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施琅,施琅藉故殺曾德而得罪鄭成功,鄭成功誅殺施琅家人,父親與兄弟被殺。由於親人被鄭成功殺害的大恨,施琅再次降清。施琅投降清朝後被任命為清軍同安副將,不久又被提升為同安總兵、福建水師提督,不久之後與姚啟聖一同收復了臺灣,因功受封靖海侯。
施琅收復臺灣之路:
1664年開始,施琅就建議進軍澎湖、臺灣,使四海歸一。在他因颶風所阻,兩次進軍澎湖、臺灣失敗後,仍矢志統一臺灣,再次上疏要求徵臺。施琅反對清政府的遷界禁海政策,指出這一政策不合於「天下一統」,又影響財政收入,應儘快「討平臺灣」,「百姓得享昇平,國家獲增餉稅」。清政府當時沒有採納他的意見,將他調入京師為官。在京期間,他一面繼續上疏徵臺,爭取康熙帝的支持;一面廣交朝中大臣,爭取他們對統一臺灣事業的理解和支持。
施琅上任以後,積極訓練水師,督造戰船,選拔將領,全心籌措徵臺計劃。他於1683年)六月中旬,率清軍大舉進攻,不久佔領澎湖,劉國軒逃往臺灣。清軍佔領澎湖後,鄭克塽敗局已定,但施琅卻不忙於進軍臺灣,而是著眼於做爭取鄭克塽及其軍隊的工作。他厚待投降和被俘的鄭軍將士,穩定民心;同時建議朝廷「頒赦招撫」鄭氏,以爭取和平統一臺灣。康熙帝同意他的招撫政策。鄭克塽、劉國軒見施琅「無屠戮意」,也願意歸順。從此臺灣成為清朝疆域的一部分。這是繼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後,使中國疆土再次得以統一的壯舉。
施琅怎麼害死姚啟聖的?
姚啟聖這個人十分的豪爽正義,在其年少時,曾經去蕭山遊玩,當時姚啟聖遇見了兩個軍人在搶奪一堆女子。姚啟聖一怒之下,將軍人的佩刀搶奪過來, 將這兩個軍人給殺了。由此可以看出,姚啟聖是多麼的正直。也就是因為姚啟聖的正直,姚啟聖以全家性命為施琅作擔保,希望康熙帝重用施琅,卻不曾想到施琅竟然會恩將仇報。
在收復臺灣的過程當中,姚啟聖與施琅都為收復臺灣盡心盡力,當臺灣被成功收復之後,僅僅是因為姚啟聖傳回京城的捷報比施琅晚了兩天,施琅就將收復臺灣所有的功勞獨佔。而康熙也因為姚啟聖希望自己重用施琅,從而忽視了姚啟聖的付出。在姚啟聖得不到康熙信任的原因當中還有一點,那就是康熙重用了施琅之後,施琅不但沒有感恩戴德,幫助姚啟聖,反而還經常在康熙前面說姚啟聖的壞話。使得康熙越來越不信任姚啟聖,最終導致了姚啟聖鬱鬱而終。
如何評價施琅?
施琅在歷史上也是一位頗具爭議的人物,曾經兩度降清,先是被清軍統帥博洛納入麾下,但不久之後施琅重投鄭成功部下,第二次是因為鄭成功殺其家人而再次降清,可以說是一個反覆無常的人,奉行的是誰重用我,我就為誰賣命的信條,施琅根本不知道什麼民族大義、天下興亡。其次就會死施琅為人跋扈倨傲引起鄭成功的不滿,曾德本是鄭氏舊部,為求出頭之日,投入鄭成功營中充當親隨,施琅聽到消息後,大為憤慨,派人把曾德捉回斬首,施琅不顧鄭成功阻止,施琅殺人導致親人被殺也是有原因的。
最後聊聊關於施琅施琅收復臺灣維護祖國統一的問題,其實不然,在《施琅「臺灣歸還荷蘭」密議》:施琅在攻臺成功後,與英、荷兩國滯臺人員接觸,計劃以「臺灣歸還荷蘭」等方式,誘引英、荷兩國人前往福建或臺灣貿易,並以「外國貪涎」為由,力促清廷維持海禁,以達成讓福建外貿商壟斷中國外貿的目標。然施琅此一企圖,並未獲得荷蘭當局支持,終告失敗。退一萬步講,當時也沒有民族國家的觀念,有的只是化內化外之說。施琅攻臺之後,臺灣也只是被朝廷算作化外之地。總之,施琅這個將軍,十六個字:才能突出,惡行累累,投降無罪,治臺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