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溢出與物種滅絕,有著怎樣的關聯?
2023-04-01 09:53:25 2
目前,人類出現的一些新的傳染病往往是由動物宿主的病原體引起的。許多由人畜共患疾病引起的疫情對全球健康構成了重大威脅。隨著COVID-19在全球的傳播,一些科學家開始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傳染病與環境變化有關嗎?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一組研究人員最近通過評估哺乳動物物種和人類共有的病毒數量,研究了導致病毒從動物「溢出」到人類的驅動因素,為這個問題提供了積極的答案。他們發現,在哺乳動物物種中檢測到的人畜共患病毒數量與全球物種數量正相關,這意味著種群數量增加的物種具有最高的病毒傳播風險。他們在4月8日出版的《英國皇家學會雜誌》上公布了詳細的研究結果
描述病原體從野生動物到人類的傳播特徵仍然是一個重要的科學挑戰,這受到在野生物種中檢測病原體的限制。研究人員推測,這類疾病的蔓延和蔓延可能被大大低估了,尤其是在醫療條件有限的偏遠地區。
人畜共患疾病的洩漏也很難發現。儘管一些人畜共患疾病的共同特徵提高了我們對疾病在動物和人類之間傳播的理解,但目前,這類研究仍因缺乏數據而受阻。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從2013年發表的關於人畜共患病病毒及其哺乳動物宿主的文獻中提取了142種人畜共患病病毒的數據。這些都是已知的從動物傳播到人類和被認為是潛在宿主的物種的病毒。他們利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中列出的瀕危物種,研究了這些物種的數量、滅絕的風險以及它們衰落的潛在原因。
數據顯示,人類通過狩獵和買賣野生動物來開發和利用野生動物,增加了野生動物與人類接觸的機會,從而增加了原本存在於野生動物體內的病毒向人類的傳播。與此同時,這些也是人類的活動造成了棲息地退化和城市化,破壞了野生動物棲息地的質量,導致野生動物數量下降,並增加了它們滅絕的風險。
這項新研究強調了導致野生動物數量下降的過程,以及動物病毒如何傳播給人類。
從數據中可以看出,病毒傳播的風險有明顯的趨勢。這些趨勢都反映了人類在歷史上是如何接觸這些動物的。
家畜和其他飼養動物等家養物種與人類共有的病毒種類最多,是野生哺乳動物和人類共有的動物源性病毒的8倍。這可能是幾個世紀以來人類頻繁接觸這些動物物種的結果。
照片參考來源:
照片參考來源:
該論文的主要作者克裡斯汀·克勞德·詹森說:「病毒從動物身上溢出是一些與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有關的活動的結果。直接結果是,他們把病毒傳給了我們。這些活動還威脅到物種的生存,增加了病毒洩漏的風險。不幸的是,許多因素的融合導致了我們現在所處的混亂局面。」
詹森呼籲我們花更多的精力來研究如何與野生動物接觸,並找到一種與這些攜帶大量人畜共患病毒的野生動物安全共處的方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希望避免像COVID-19這樣的大規模流行病的復發。
參考來源:
[1]https://royal society publishing . org/doi/10.1098/rspb . 2019.273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