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三毛張樂平(張樂平誕辰110周年紀念特展亮相)
2023-04-15 07:11:40 2
今年是「三毛之父」張樂平誕辰110周年。他筆下有著標誌性三根頭髮的三毛形象影響了幾代讀者,名揚海內外。然而,人們又可曾知道,張樂平長達60多年的藝術生涯豐富多彩,不僅以漫畫名滿大江南北,其年畫、速寫、素描、水彩畫、剪紙、中國畫等都達到了很高的水準。
近日,「回眸——張樂平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特展」亮相中華藝術宮,以張樂平涵蓋漫畫、國畫、剪紙、時裝設計、戰地速寫、彩塑、小說插圖等多種類型的400餘件作品,為人們揭示這位藝術名家不為人知的另一面。其中,中華藝術宮珍貴館藏作品《三毛從軍記》的60幅原作首次向公眾展出。
《三毛流浪記》廣為流傳,張樂平自己卻更偏愛《三毛從軍記》
《三毛流浪記》和《三毛從軍記》是張樂平的兩部膾炙人口的連環漫畫,《三毛流浪記》是中國美術館的藏品,而《三毛從軍記》則永久留在了上海。張樂平生前將這部連環漫畫全部原稿捐贈給了上海美術館,現為中華藝術宮藏品,彌足珍貴。張樂平說:「以藝術的角度上來說,我個人偏愛《三毛從軍記》,但是《三毛流浪記》這一本,更為廣大流傳。」
《三毛流浪記》
張樂平筆下的三毛形象最早出現在1935年上海《晨報》副刊上。這是上海普通家庭裡一個活潑可愛的小男孩,好勝心強,又會耍些小聰明。這一時期的三毛漫畫作品從兒童的視角來表現上海市民生活中的樂趣,開始引起人們關注。
《三毛從軍記》第86幅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打破了社會的安定生活,張樂平筆下的三毛演變為一個心繫民族安危的小人物出現在《三毛從軍記》裡,既表現了國民黨政府抗日的一面,同時也揭露了國民黨軍隊腐敗的一面。三毛解甲之後成了流浪兒。三毛在舊上海遭受的種種欺凌和壓迫,喚起廣大民眾的同情心。三毛這一藝術形象漸漸地被人們接受,認可,甚至成為生活中真實存在的一員。從不知甘苦的三毛到無依無靠的三毛,藝術形象身份的轉變,反映出畫家的漫畫創作上升到為人生的高度,擔負起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三毛解放了》
上海解放後,張樂平在漫畫中依然保持三毛的兒童形象,讓他在新社會的陽光雨露沐浴下健康成長。這一突破人的生理成長規律非同尋常的藝術手法,使得三毛永遠不朽。
《三毛日記》系列,1950-1965年
「三毛之父」的繪畫成就遠遠超越漫畫,他開創了海派剪紙的先河
張樂平以漫畫立足,以漫畫聞名,但是他的繪畫卻是超越漫畫範圍的。這得益於他在上海一家私立美術學校一年多學習的基礎,加上他的聰穎勤奮。
20歲左右的張樂平已經能夠熟練掌握速寫、插圖、黑白畫、拼貼畫、廣告設計、時裝設計,以及泥塑製作,其中尤以剪紙為突出。
《大除夕的城隍廟九曲橋》,1935年
畫家秉承新興木刻的現實主義道路,吸取歐洲剪影藝術手法來展現上海這個大千世界,將剪紙變身為一種現代都市藝術,開創了海派剪紙的先河。張樂平又把布料、色紙拼貼成作品,將泥雕與紙結合做成作品,反映出張樂平對當時西方剛興起的現代藝術抱有相當濃厚的興趣,並且很巧妙地運用於自己的藝術創作中,成為中國現代藝術重要開拓者之一。
《裝束》,1936年
抗戰漫畫同樣是張樂平漫畫藝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抗戰全面爆發後,他發起成立上海漫畫界救亡協會,參加漫畫宣傳隊,輾轉滬、蘇、鄂、皖、浙、湘、桂、贛、閩、粵等地,創作出一大批漫畫作品,用誇張的手法揭露鞭笞日本侵略者的野心與殘暴,向大眾吹響了團結戰鬥的號角。同時也畫了一批戰地速寫,以紀實的手法把前線戰士和志願者的身影真實地記錄下來。兩種完全不同的藝術表現為後人留下了難以忘卻的抗戰印記。
《無題》
新中國成立後,張樂平除了繼續漫畫創作以外,對彩墨畫的興趣日益濃厚,從人物到風景,從工筆到寫意,均有涉及,而且畫法迥異。一件用蟹殼作繪材的張正宇肖像畫似乎回到了他的青年時代。畫家晚年的繪畫創作基本集中於漫畫和中國畫兩個畫種上。
《祖國萬歲》,1959年
在他一生的藝術創作中,人們能感受到兒童美術帶來的快樂
兒童,在張樂平一生的藝術創作中是一個樂此不疲的主題,不僅在漫畫、連環畫、剪紙、年畫、中國畫等不同畫種中都有兒童的身影,而且從1936年的《小孤女》到1979年的《江南小女孩》,熱情始終不減,跨度近半個世紀。兒童文學家任溶溶說過「兒童文學很好玩」。在張樂平的畫中,人們同樣能夠感受到兒童美術帶來的快樂。
《江南小女孩》,1979年
張樂平在表現新中國兒童幸福生活時,並不著筆描繪他們有學上,有書讀的無憂和快樂,而是掇取兒童們在助人為樂中顧此失彼的有趣情節來揭示他們天真活潑、真誠可愛的精神面貌,寓教於樂,寓教於善。
《馬兒不吃草》,1957年
如果說「三毛之父」是讀者給予張樂平最確切的尊稱,那麼「三毛爺爺」也許是張樂平最樂意接受的來自兒童們的心聲。
《比誰的快》,1957年
作者:範昕
圖片均由中華藝術宮提供
編輯:張禎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