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一生為啥不受重用(劉備臨終前為何要留下遺言)
2023-04-11 23:21:18 2
得益於《三國演義》的廣泛流傳,三國時期在中國人心中有著極為特殊的地位。在如群星般閃耀的三國人物中,趙雲是極為特別的存在。
在小說中,他不僅忠心耿耿,其武勇絲毫更是不遜關羽張飛。更讓人喜愛的是,趙雲不僅能力出眾,還沒有明顯的性格缺點。
然而在正史中,趙雲並未受到真正的重用,他的官職爵位不僅完全比不上關張,甚至都比不上後來加入的黃忠魏延等人。作為跟隨劉備時間最長的武將之一,趙云為何不受劉備重用,這其中的原因又有哪些呢?
想要明白趙雲不受重用的原因,得從劉備與趙雲結識的過程講起。關於趙雲是常山人,關於他的出生年月,史書上並沒有確切的記載,不過早在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趙雲就已經被家鄉父老推舉為首領,負責組織義兵抵禦賊寇。
為了讓家鄉免於戰火摧殘,趙雲帶兵投靠了公孫瓚。面對來投的趙雲,公孫瓚感到吃驚。因為當時河北地區勢力最強的是袁紹,而且比起寒門出身的公孫瓚,有著「四世三公」顯赫背景的袁紹,更得河北人心。
在疑惑之下,公孫瓚問趙云:「聽說冀州人才都去投靠了袁紹,你為什麼要來投我呢?」
趙雲隨即答道:「如今天下紛亂,諸侯並起,然而百姓卻處於水火之中,我們經過商議,決定要追隨實施仁政的人,因此我們要疏遠勢力強盛的袁紹而親近您。」
趙雲這番話說得有理有據,不僅獲得了公孫瓚的歡心,也引起了一個人的注意。此人是公孫瓚的同學,也是趙雲日後的主公劉備。
當時的劉備處於人生的一個小低谷期,由於對大漢王朝的政策不滿,在怒鞭督郵後(怒鞭督郵在歷史上並非張飛之舉,而是劉備所為),劉備直接棄官不做。
帶著關羽張飛一起投靠老同學公孫瓚,但由於公孫瓚本身並非什麼雄才大略之輩,劉備雖終日忙碌,卻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成績。
就在劉備感到煩悶的時候,趙雲的到來讓他眼前一亮。在劉備看來,大將出身的趙雲不僅作戰勇猛,待人處事也很有分寸。趙雲也很欣賞劉備,一見如故的兩人,很快成為了好友。
加入公孫瓚帳下後,趙雲在戰場的表現也非常亮眼。由於喜愛趙雲,幫助青州刺史田楷抵禦袁紹時,劉備要求趙云為他掌管騎兵,公孫瓚答應了,趙雲從此成為劉備的部將。
就在劉備準備帶著關張趙等人闖出一番事業時,趙雲卻因為長兄去世要回家。得知趙雲請辭回鄉後,劉備非常不舍,在臨別前,劉備拉著趙雲的手久久不願鬆開。趙雲雖然知道劉備的心意,然而他還是離開了劉備。
雖然趙雲離開有著很正當的理由(家中長兄去世,要回家料理喪事),然而趙雲此舉,其實有著自己的盤算。因為進入193年後,面對袁紹咄咄逼人的攻勢,公孫瓚為了籌措錢糧,只能加緊盤剝百姓,這讓他失去了幽州的民心。
在當時的河北地區,公孫瓚的失敗已經是註定的了,而趙雲又不肯依附袁紹,因此回家休養,等局勢穩定後再出山,可以說是趙雲當時最優的選擇。
有人或許會奇怪,劉備對趙雲如此看重,為何趙雲當初不直接跟隨劉備呢?如果您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就會明白其中緣由。
劉備當時雖然素有賢名,但名聲並不大,而且豫州牧、劉皇叔等響噹噹的稱號,要等過幾年才會有,因此在外人看來,當時劉備只是一個沒有實力和背景的小軍閥而已,根本成不了大事。
趙雲與劉備離別後,劉備的事業經歷了數次大的起落。在此期間,劉備經歷了被朝廷表為豫州牧、被天子稱為皇叔、入主徐州的高峰時刻,也遭遇了兵敗徐州、妻子兩次被呂布俘獲、最終不得已投靠曹操的落魄時刻。
直到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漢獻帝與董承等人密謀的「衣帶詔」被發現,曹操因此對董承等人大開殺戒,受此牽連,劉備不得不出逃投奔袁紹,張飛一時生死未明,而關羽則被曹操俘獲。
就在劉備感到頹廢孤獨時,他在鄴城見到了多年未見的趙雲。常言道:「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在自己落魄的時候來投靠,劉備自然無比感激趙雲。根據在《三國志·趙雲傳》記載,在鄴城期間,劉備與趙雲同床共枕。
在之後的歲月中,趙雲立下了不少功勞。在長坂坡,趙雲與劉備被亂軍衝散。為了保全少主劉禪與甘夫人的安全,他在數十萬曹軍中拼死衝殺,沒有一個曹軍士兵都近身(操兵無敢近者),能其勇武讓世人欽佩。
由於遲遲不見趙雲,劉備手下人都認為趙雲已經降曹,然而劉備卻淡定日若地表示,子龍不會棄我而去。劉備剛說完不久,就得知了趙雲與關羽會合的消息。
在之後的歲月裡,趙雲還曾截江救劉禪、並在北山下上演過「一身是膽」的光輝事跡。作為一個戰將,趙雲可以說是完美的,他也因此成為三國中人氣最高的人物。在小說影視劇中,趙雲一直都是極為正面的人物形象。
雖然演義裡的趙雲戰功卓著,然而在正史裡,趙雲雖然一直在劉備諸葛亮的身邊,但他的定位更像是一個衛隊長,因此官位一直不高,而且也沒有擔當大軍主帥的經歷。而且在劉備去世前,還囑咐諸葛亮說:「子龍不可重用」。
劉備此舉讓很多趙雲粉絲無法理解,他們認為劉備浪費了趙雲這個人才,不過事實真是如此嗎?
的確,趙雲的武力無人可以質疑,然而翻遍三國史冊你就會發現,在軍事層面,趙雲除了能打,並沒有展現出將帥之才。在決定天下局勢的赤壁之戰、定軍山之戰、水淹七軍這樣的大戰中,趙雲的戲份是很少的。
只有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趙雲才有領兵機會,其成績也不過是攻克德陽、巴西這種無關緊要的小城。
即使在他擅長的武力方面,在大戰中,他從沒有過斬顏良文丑、夏侯淵、龐德這樣的敵方大將,手下敗將都是一些不出名的人。
很多人或許會覺得,趙雲沒有在重大戰役中有表現,與他沒有機會獨自領兵有關。其實這樣的機會不是沒有,只是他沒有把握住。
在諸葛亮在北伐期間曾讓趙雲領兵防守箕谷。但在後起之秀曹真面前,趙雲很快敗下陣來,還丟掉了箕谷,他因此被降為鎮軍將軍、
可以說諸葛亮雖然算無遺策,但在用人識人方面,他確實無法與劉備相比。劉備一早就看出了趙雲並無大將之才,因此才會讓諸葛亮不重用趙雲。
雖然趙雲在軍事上無大將之才,但他能夠在蜀漢身居高位且長期得到劉備諸葛亮的信任,除了忠勇,還得益於他有著非常獨到的政治眼光,從一點來看,趙雲更像是文官,而不是武將。
趙雲的政治眼光首先體現在挑選主公方面。之前說過,在第一次離開劉備之前,趙雲之所以回家就是因為看不清天下大勢,也看不明白誰才是最值得託付的主公。
他對劉備雖有感情,但是在漢朝時期,一個沒有大義名分且沒有實力背景的主公,是無法出頭的。
趙雲不是頭腦簡單的武將,他有自己的堅持和信仰,不然他早就投靠袁紹和曹操了,因此他在看不清局勢前,寧願在家賦閒七年。
在被封為豫州牧,成為皇叔後,劉備有了振興漢室的代言人,這就是所謂的大義名分。趙雲此時才確定劉備身上的潛力,因此正式加入劉備集團。
攻下成都後,劉備準備把成都的良田豪宅都分給將士。此時趙雲站出來反對說:「成都剛剛攻下,以安定人心為第一要務,益州人剛經歷戰亂,應該讓他們能夠回家安居樂業,不奪他們的財產,這樣才不會導致大亂。」
劉備覺得趙雲的話很有道理,聽從了趙雲。事實證明,趙雲的建言是正確的,因為對待百姓仁厚,劉備政權很快結束了過渡期,不到一年就在益州站穩腳跟。
關羽被孫權殺害後,劉備悲憤不已,發誓要興兵討伐東吳。趙雲站出來說:「我們的敵人一直是篡漢自立曹魏,況且曹魏實力比我們強,如果與東吳交戰,不僅取勝難度大,無論勝敗,結果只會有利於曹魏。我們如果出兵收復關中,那將會獲得關中父老的支持。」
從劉備伐吳的結果看,趙雲的勸諫是非常有道理的,然而當時的劉備已經失去冷靜,完全聽不進諫言。這裡其實也可以看出,在劉備心中,關張才是最貼心的兄弟,比起關張,諸葛亮趙雲地位還是低一些。
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是一個組織能夠做強做大的永恆規律。
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想盡善盡美,然而沒有缺點的人才是不可能的,趙雲雖然不被重用,但不妨礙他成為蜀漢掌權人最為倚重的人,也不妨礙他成為千古流傳的人物。
因此在人際關係中,我們更應該挖掘自己和別人的優點,少過分關注缺點。
參考資料:
《三國志·趙雲傳》
史海探戈:劉備為何不曾重用趙雲? 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