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農曆七月三日(名門修譜農曆三月三)
2023-11-01 16:55:25 1
地菜煮雞蛋
「三月三,地菜煮雞蛋。」今天又有幾個人吃到了雞蛋呢?由於商家的炒作,以及部分人崇洋媚外的文化不自信,導致情人節、聖誕節等洋節泛濫。而很多中國人自己的傳統節日則被逐漸冷落。甚至有一些以及被人們遺忘。以下盤點的六個傳統節日,都是曾經很火很流行而即將消失的傳統節日。也許你對聖誕節等洋節的來歷了如指掌,但是你對這些中國古代節日知道多少呢?
一、寒食節: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寒食節禁菸火,只吃冷食,所以也叫做 「禁菸節」、「冷節」。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唐代詩人韓韓翃有《寒食》詩曰:「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二、上元節和下元節:下元節在農曆十月十五,亦稱「下元日」、「下元」。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所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暘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
中元節
三、中元節:中元節又稱「鬼節」或「盂蘭盆會」。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除、清、九)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
四、重陽節:重陽節在農曆九月九日,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在古代,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鬱,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傳統節日之一。唐代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可見當時對重陽節的重視也習俗。
五、上巳節: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原地區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王羲之《蘭亭集序》記述的就是上巳節這天作者與謝安、孫綽等人遊山玩水的情景。
祭祖節
六、祭祖節。又叫「燒衣節」該節在十月初一。這一天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
百度搜索「名門修譜」,了解更多修譜、尋根、姓氏文化內容,歡迎關注。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轉發和分享!
,